- 相關推薦
文獻與學術論文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獻與學術論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大三下學期的教育技能課程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口語、體態語、導課、提問以及結課等一系列教學技能。其中,教學語言技能在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語言是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它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于化學學科,教學語言也有著自身的特點,通過閱讀文獻《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范》,我也談一談自己在化學教學語言運用中的幾點體會。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而且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李新發在《中學化學教學語言的特點及其運用的要求》中說,它既要研究化學基礎理論、化學基本概念,又要從微觀探討元素化合物,并且在學習、研究和探討化學知識時離不開化學實驗。化學學科呈現出明顯的嚴謹性、抽象性、發展性、實驗性等特征,作為傳授化學知識的化學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語言必然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點。
1、科學性:語言、詞句和化學術語準確嚴密。
化學知識貼近生活,所以我們在表達時常常不注意它的規范運用,而且作為剛剛接觸化學教育的師范生來說,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角色的轉變,自己的不規范語言的使用很可能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語言的科學性也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化學學科中的一些讀音,《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范》中總結如下:
其次,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教學語言的表達化學用語要規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很多化學用語不規范的表達:
(1)缺少限制條件,比如“水的熔點是0℃”,“氧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正確的表達應該是“在標準大氣壓強下,水的熔點是0℃”,“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如果直接說,則缺少了限制會出現科學性上的不嚴密。
(2)描述不準確,比如,“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現象是生成了銅和二氧化碳”,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木炭還原氧化銅的現象是黑色粉末變成紅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因為現象是觀察到的,它和結論是有區別的。
。3)描述出現知識錯誤,例如,“食鹽不能導電”,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干燥的食鹽晶體不能導電”。
(4)描述不規范,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鋇充分振蕩??”,正確描述應該是“取少量硫酸溶液于試管中,滴入氯化鋇溶液,充分振蕩??”。在學習過程中,我還注意了一些其他經常表達不規范的實例,比如,濃鹽酸敞口于空氣中生成的“白霧”,不說“白煙”;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白煙”,不說“白霧”;在比較物質的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元素的金屬性或非金屬性、單質的化學活潑性、鍵的極性、共軛效應、誘導效應時說“強弱”不說“大小”等。出現諸如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或不注意語言科學表達。把“振蕩”說成“晃一晃”,把化學方程式中“→”或“=”說成“等于”,把化學方程式中“+”說成“某加某”等。把氯化氫說成鹽酸等。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我經常聽到“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這樣的敘述,但事實上應該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燒”,去掉了“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學性上的不嚴密,因為鎂、鉀、鈉等活潑金屬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只不過由于學習上的階段性,當時還未學習鎂、鉀、鈉等金屬。在給自己一個教師定位后,我認識到,化學教學語言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兩可和不正確地引用化學術語,都會導致科學上的錯誤。所以化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十分重要的。
2、啟發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
中學化學教學的內容是基本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內容是比較經典的定律、規律等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簡單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條條框框,老師也經常要求學生,要學好就得死記硬背,有時學生表現出不知為什么要學化學,學化學有什么作用。所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起學生學好化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學會通過設問、提問等方法引起學生的思考,練習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在《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范》一文中,作者舉出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對同學們提出疑問的實例來說明化學語言的啟發性,在其他的課節學習里,我們也應充分利用語言的啟發性來使學生進行思考。例如講了可燃物要發生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之后,讓學生想出兩種滅火的方法。再如:當學習了鐵的化學性質,知道了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在干燥的空氣里很難跟氧氣化合,但在濕的空氣里很容易生銹;鐵還很容易跟酸溶液反應,跟硫酸銅等鹽溶液反應,讓學生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鐵制品、延長它的壽命,然后引導學生讀課本上有關鋼鐵防銹的措施。
3、教育性:切合時宜,恰到好處。
我對作者在化學教學語言的教育性這一方面的描述有這樣的見解;瘜W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給學生傳遞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傳遞化學正能量,以達到教學標準中所要求的“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边@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多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知識,多位學生普及化學史的知識,如在學習“空氣”時教師可以介紹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錫、卡文迪許等化學家對空氣組成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從中看到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著。在學習“純堿碳酸鈉”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的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堿法以使學生感受到他拳拳的愛國之情。在學習原子的結構時教師可以介紹道爾頓、阿伏伽德羅、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對原子理論逐步完善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4、趣味性:寓莊于諧,活躍氣氛
化學知識的學習有時候是枯燥乏味的,教師要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提起興趣。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達到樂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貴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教師可以在在教學中用名句、故事、詩歌、順口溜、謎語和歇后語等方式,可以創造語言情趣,激起共鳴,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學生如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引課與結課過程中,語言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注意講解語的趣味性,比如運用比喻、擬人和夸張等修辭來使學生形象生動的理解概念。如描述分子間有間隔時,就可用把黃豆粒和芝麻料各裝滿一碗,相混合后,就不能再裝滿原來的兩只碗了,這是因為它們互相擠占了空隙,使體積小于兩體積之和;蛘哒f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讓10億人按每分鐘數100個的速度日夜不停的去數,要3萬年才能數完。
教學語言的正確規范使用是需要練習和學習的,我們準教師應該充分做好職前的準備,擴大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只有當自己有一桶水的時候,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其次,我們還要多多練習,通過長期的積累,練就自己語言表達方面的基本功。最后,在正確表達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去注意語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研究語言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
【文獻與學術論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文后參考文獻的作用探究04-30
學術論文投稿04-30
學術論文范例09-23
學術論文的致謝11-04
文獻綜述03-13
實用學術論文寫作04-30
學術論文致謝范文04-28
學術論文的致謝稿04-28
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獻與電子文獻04-27
中醫領域學術論文模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