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向四十分鐘要質量”這句口號提出多年了,就是說課堂教學要有質有量,效率要高。四十分鐘應該是師生緊張腦力勞動的四十分鐘,是積極思維的四十分鐘,是學生語言進行實踐的四十分鐘,應該是學生有所收獲的四十分鐘。試試這些辦法,也許能通過具體措施達到這一目標。
教師要深挖教材,不能流于表面
全國著名教師袁容老師在評價她聽過的一些課時說:“有些課讓人總覺得味道不濃,平平淡淡,主要是老師對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細,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識教給學生。”對這話我頗以為然,一堂深鉆細研出來的課的確令人如飲醇酒。
我讀過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張偉的《林海》教案,感受很深。拿寫嶺的溫柔特點的一段來說吧,他的教路是“抓特點———找句子———讀關鍵———悟表達”。在指導朗讀時,他特別強調要符合文字內涵。讀“高”聲音要上揚,讀“矮”聲音要低沉,“長”要拖調,“短”要短促。“點兒”的教學尤其顯出其挖掘教材的深度,因為這正是“溫柔”絕妙的注腳,如果注意到這個字眼,不難體會出嶺與嶺之間形態差別很小,高低長短的界限不分明的特點,理解“溫柔”便比較輕松了。所以讀“點兒”時要輕快,俏皮。教學時每個環節結束,張老師都要總結出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一堂課下來,學生理解深了,朗讀美了,興趣濃了,就連教者也神清氣爽,這全依賴于教師對課文透徹的研究和理解。
駕馭教材,舉一反三
在教學時,如果教師善于從課本中挖掘可供訓練的材料,將零星的知識歸納總結,那么知識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更利于學生理解吸收。如小學語文第九冊中有一個讀寫例話《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我讓學生讀了之后以同一單元的《索溪峪的野》為例,分析作者的表達方法,大家爭相搶著說自己的發現,比如:作者思路清晰條理,從山、水、動物、游人等方面講述;作者運用修辭手法多樣,有擬人、排比、對比、比喻等;語言精練,短短八九個字就可描繪形態不一的山峰……不用說:如果今后再進行類似的練習,這次舉一反三的實踐無疑將起到很好的規范作用。
發揮教學活動的多功能作用
要改變語文教學長期以來費時多而收效微,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狀況,要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抓起,發揮教學活動多功能的作用。語文課本來是一門綜合性能力很強的課程,如果一個教學活動能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教學效率就提高了。例如我們指導學生看插圖,在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語言文字這一目的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在第九冊五單元“積累運用”閱讀內容是成語《畫龍點晴》的典故,我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復述,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訓練了其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上臺表演的膽量,對那些創造性復述的同學給予特別的表揚,事半功倍。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
有一條經驗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但讓學生帶著什么問題學卻值得探討一番,問題由誰提出來。比較多的是由老師提出來,但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從課文找出答案回答,那么,學生的思路只是一味地循著老師,是在老師設計的框框里轉,學習還是被動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就受到束縛。但如果把提問的權利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了后談談感受,還有哪些不明白或不清楚,這樣會促使學生更深
[1] [2]
【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相關文章:
提高教學質量 向課堂要效率02-28
最后的四十五分鐘04-28
難忘的四十分鐘作文04-28
向科技要安全04-27
最后的四十五分鐘04-29
向高職教育課堂教學要教學質量04-29
黑暗四十分鐘_700字09-03
高三沖刺:要學會向考卷要分04-30
向大海要陸地05-01
向科學管理要效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