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探”導“引”以“引”促“探”
透析近幾年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在優化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和研究,但還普遍存在著種種問題,主要表現為“牽制式”教學模式制約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材的滯后性和教學思路的單一性制約了教師教學的自如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心理傾向是如何讓學生按自己所設定的框架一個一個地讓學生往里鉆,實現其環環相扣的教學程序,至于如何能夠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進行引導恐怕很少考慮。加上教師囿于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不強,過分迷信教材,致使課堂教學“照本宣科”。另外,課堂教學結構不盡合理,我們認為,當前的課堂教學結構應貫穿問題產生——探索解決——建構應用——問題延伸這樣一條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探究主線。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把握一條“探——引——探”的基本教學思路,凸現以“探”導“引”,以“引”促“探”的教學方法。
一、以“探”導“引”
這里的“探”為探底,“引”為引導。教師根據探底的情況來確定創設情境的方式、提出問題的角度和引導學生探索方向。這既符合“遷移”原理,也符合順著學生學路導的“自如化”教學的要求,探底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準備階段,它貫穿著整個課堂教學的流程之中,從而構成不斷探底、不斷引導、不斷探索的探究性課堂教學結構。
1.準備階段探底與引導。
教師依據數學知識的脈絡,運用準備題。了解性提問創設一定的情境等方法,了解學生在探究新知前與新知相關的知識基礎,探究同類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技能狀況等,檢驗教師前期對學生就上述問題的預測準確度,以提供下一步引導的方式,提出問題的角度及措詞作出較為合理的決策,利于教師創設既適合于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又具有新穎獨特的問題情境。
例如,教學“時、分認識”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以合作方式創造一個鐘面,了解學生對鐘面結構認識程度,為教師下一步引導提供了合理的決策。
2.自主探索階段探底與引導。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對所探究問題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觀察操作方法上的障礙、阻塞或偏離方向的現象。教師通過信息反饋方式進行探底,了解學生的探究進程,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引導,為學生的繼續探索提供可靠的方案,利于教師的引導“有的放矢”。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出示一組數“21、42、33、54、45、36、27、48、39、60”試探性讓學生計算、觀察,自主探索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從反饋中發現,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征思維慣性的影響往往從個位上去找規律。教師及時調整探索方案,引導學生運用直觀操作探索出特征。
3.內化鞏固階段探底與引導。
課堂練習具有反饋功能、內化功能和形成技能功能。反饋功能為教師在該階段中的探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嘗試或模仿練習后,教師利用反饋的情況,了解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后對新知識理解的程度、思維動態和技能的狀況,為教師設計后一層訓練,引導學生掃除障礙實現知識建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 [2]
【以“探”導“引”以“引”促“探”】相關文章:
學習引探教學法之我見04-30
基于多媒體輔助的引探發現教學模式04-30
談參加“引探教學”交流活動的感受04-30
探“導”一得04-30
索微探賾引介開新--金岳霖的邏輯歷程04-29
談“引探教學法”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04-30
將“引探教學法”融入數學課堂教學04-26
探騎(探騎)04-29
建立虛擬實驗室的探導04-29
釬探(輕便觸探)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