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打破舊課堂結構 運用新教學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這套初中語文教材,有不少老師認為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并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松,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淺見。一、“三結合”,即是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
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
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又如《大自然的語言》的練習一,這一題給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明確本文的條理性。我首先是要學生讀題,并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這樣也為做“讀書摘要”作過渡。練習五的第1小題,則是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不同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
[1] [2]
【打破舊課堂結構 運用新教學方法】相關文章: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訓練英語運用能力04-30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訓練英語運用能力04-30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訓練英語運用能力05-02
單詞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05-01
破舊04-29
破舊規,達新境作文600字04-29
幼兒國畫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論文04-27
“結構分析法”在解題中的運用04-30
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方法10-20
構建樂學課堂結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