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國內民航系統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論文
1緒論
民航在交通運輸上風險小、公眾的安全期望值高且系統性能強。民航始終如一的追求就是在保證民航安全的基礎上能夠使其不斷提高,降低風險。在過去的10年間,我國的民航管理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科學、規范和系統,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了。現在全行業都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民航的安全問題過于復雜,而我國的民航管理及基礎太薄弱,體系和機制都不夠完善,由于行業的快速發展,民航的安全保障能力還跟不上,因此我國的航空安全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1.1理論基礎在我國民航的安全體系構建過程中,很重要的理論基礎是耗散結構論以及協同學原理。比利時的物理學家Prigogine提出了耗散結構論,197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耗散結構論指出了,在一個開放的非平衡系統下,外界的影響就會使狀態發生質變,最終,系統由無序變成有序。要想實現耗散結構,就要滿足一下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開放的系統,并且可以進行物質之間嫡變;第二,原來的系統被打破平衡,出現新的狀態;第三,系統中必須存在非平衡狀態下的非線性的作用機制,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漲落,從而形成新的有序。德國的物理學家Haken提出了協同學原理。依據該原理,決定兩個系統之間從無序向有序之間轉化的是,系統中的子系統可以利用一些條件下,通過相互作用進而產生協同的相干效應。通過宏觀效應產生時空結構,重新組成具有一定自組織功能的結構,呈現出新的有序性。協同學理論提出,由于不穩定性反而對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決定系統有序進行演化的則是幾個少數的慢變量,一般它的自組織功能只是由很少一部分的序參量來決定的。以上兩個理論都是科學的思想,他們不僅適合于自然系統,同時也適合于社會系統。耗散結構主要說的是,系統和外部的環境間的邊緣效應,告訴人們,在研究任何系統時,都不能孤立進行,要結合系統本身和子系統的關系,整體研究互相作用。這些對于研究民航的安管工作都是相當有利的。
1.2基本屬性民用航空實現了地面到空中的轉變,其主要涉及的交通領域包括飛行、地面保障、機務等,多個領域相互配合協調組織工作。極易受到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從民航的系統作用來說,系統的正常運行受著安全管理體系的影響。航空器在飛行過程中一直保持低風險的狀態是航空的安全保障。民航安全管理體系的目的是保障航空的安全,這是一個具有系統化特點的管理過程。保障民航的安全是生產企業和政府部門一致追求的目標,這就要求他們要嚴格按照安全管理的原則,進行科學的管理、組織,指揮全體民航員工進行安全的生產活動。在對民航進行安全體系構建過程中,應該運用科學的管理思想,針對系統的功能指向來進行指導。從以上提到的兩個理論來看,民航的安全管理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使得系統和外界能夠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實現各個子系統與系統的完整結合,使得相互作用和聯系,達到有機統一。一般來說,為了使運行效果達到最佳效果,就要把握好系統的4個基本屬性,包括層次性、目的性、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整體性。他們直接影響著系統的功能是否可以正常發揮和設定。具體表述這4種屬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說:
①目的性使得在對民航進行建設時目標十分明確,主要是對于加強對民航安全的管理,使得安全水平得到提高,進一步為民航強國提供保障。在民航的安全管理建設中,各個子系統、各個環節、要素都要圍繞這一目的展開工作。
②整體性是由民航的行業系統性決定的。這就要求各個系統的子系統在進行運行工作時,一定要做到部分服從整體的特點。
③擁有清晰層次性的政府和企業關系。我國民航的建設應該注重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的建設。而片面的層次性必然給國家的安全管理的整體性帶來不利影響,如果只是單純的強調政府層面上的管理層次,那么就很難實現安全管理體系的管理目標。
④系統的整體性以及層次性直接影響環境的適應性。民航的管理系統和外界的環境、子系統和系統的整體以及外界的環境間,要保證擁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系統的各個不同層次間、系統的內外環境間都具有適應性,往往系統的整體功能與適應性之間時成正比例關系的,并最終實現系統的目的性。
2結構模型
民航的系統功能的實現是由民航合理的體系結構決定的。在對我國的民航進行建設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系統的功能要求,再結合耗散的結構論以及協同學原理來進行指導,對于先進國家的有用經驗要善于借鑒,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建設,對規章標準和監督檢查要強化建設,使得民航的管理工作真正實現事前管理、系統管理、閉環管理以及全局管理模式。
對我國的民航進行安全管理的建設,主要包含政府以及企業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重點強調兩者之間進行信息的協同和交換。在此方面要加強政府的作用,加強立法、加強管理和監督,切實發揮自身職能,保證航空安全。其次,企業應加強對安全的主動管理機制,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一套完善機制,使得企業能夠進行自我監督、審查、糾正和完善。使得由于民航的規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細信息的跟蹤以及處理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可以對整個民航的安全管理系統的脈絡準確把握。
從對民航的實際情況和系統功能的要求出發,我國的民航建設應該把重點放在對體系組織的建設、法規標準的建設以及對法規的監督檢查這三個子系統核心上。這3個核心要素相互作用,一起為民航的安全服務,這就構成了我國民航依法管理的行業安全的基本內容。除了核心部分,組成安全管理體系的外圍部分主要有教育的培訓、科技的創新、安全文化和經濟的運行。這些外圍要素和子系統間能夠進行信息以及能量的交換,這直接影響我國的民航安全的管理體系的功能實現程度。
同時,從耗散結構論的思維出發,我國民航的安全的管理體系一定要緊跟科學的步伐,進行教育的培訓、安全文化以及經濟的運行的教育,這些因素與我國民航的發展緊緊相關,應該充分抓住這些因素,使得核心要素快速完善和發展。
3影響民航安全管理體系的要素
3.1核心要素
3.1.1組織的體系管理我國航空安全的主體是組織體系,這是我國民航的安全管理基礎。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對于民航安全的實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建設安全管理的體系,我國政府以及企業對此都有著不同的責任。具有安全合理的管理體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依據協同學原理在按照企業以及政府對安全管理的不同需要,科學地在各個層面上設置合理的功能機構;第二,工作的目標要明確;第三,管理團隊要優秀;第四,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3.1.2法規標準的體系在對我國民航進行管理時安全管理的法規是其法律的依據,是約束企業安全生產和管理的準則。該法規對于從業人員的權益以及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這對于規范他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作用,最終實現安全管理的目標。從耗散論和協同學原理出發,合理科學的安全管理法規標準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能適合民航的安全生產以及管理的需要;第二,緊跟國際法規體系的步伐;第三,執行起來要有良好的成效;第四,有較高的企業標準,趕超行業的標準。
3.1.3監督檢查的體系擁有一套健全的監督體系,可以保證生產方針、法規、政策得以安全執行,同時也可以掌握和控制安全的生產情況以及發展的趨勢。在監督檢查中對風險的評估以及進行安全的審計也是非常重要的。系統實現功能協同的關鍵是監督檢查的活動,同時也是實現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關鍵。一個科學完整的監督體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能夠把責任落實到位,體系具有完整性;第二,在進行監督和檢查時一定要運用科學的手段;第三,注重安全信息的作用。
3.2外圍要素我國民航得以發展,還需要外部環境提供信息和能量。我國民航發展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是,科學技術、安全文化、教育培訓和民航的經濟運行。他們對民航的安全管理起到直接影響的作用,直接關系到民航系統功能能否實現。除了以上主要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自然地理環境、國家的政治影響等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我國的民航安全管理體系。
3.3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國民航的安全管理系統的主要要素包括法規標準的子系統、監督檢查的子系統以及組織的子系統,作為我國民航的安全管理的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既是相互制約又是相互促進的,他們是一個整體,相互影響,為最終實現系統的功能達成高度協同性。
擁有一套健全的組織性體系能為實現監督檢查的體系和法規的標準化體系奠定一定的基礎。要想政府和企業在日常的工作中,把自己的職責落實到位,就要加大對安全管理的建設力度,具體到日常的工作體系制度、工作流程和責任體系的建設。經濟的運行、教育方面的培訓等方面都屬于一些外圍要素,他們嚴重影響著民航各管理體系。就核心部分而言,其與外圍要素產生的信息交換以及能量的頻率對系統實現的各種功能有明顯的影響作用,這對系統的發展與生存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企業以及民航政府中廣泛采用了某些安全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安全管理的相關措施也得到了不斷完善,在民航的安全管理中,科技的貢獻率也得到不斷提升。對于教育培訓而言,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還可以更好地為行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就安全文化而言,對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相關制度的執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經濟與安全來講,兩者互為因果,雖然對立,但又互相依存。
4結語
對我國民航的建設,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就現在的情況而言,世界上對于的民航界以及安全的管理界的研究探索扔處于萌芽階段。本文的出發點是借鑒以前的研究成果,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根據耗散結構論以及協同學的原理,運用系統的安全思想來對我國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統進行了結構及屬性的多方向研究,進一步加強了對民航安全管理的認識,由此得出以下結論:
①我國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統是一個集目的性、層次性、整體性以及環境適應性的功能為一體的開放系統。
②為我國的民航管理體系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我國民航的安全管理體系的三個核心系統包括法規標準、監督檢查和組織。而且還包括教育培訓、經濟運行科科學技術等外部環境的因素。對于我國民航的安全體系的建設工作包括企業以及政府這兩個層面上的。這大大改變了在國際上人們對于民航的安全管理系統的片面認識,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統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淺析國內民航系統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民航安全管理體系(SMS)淺析05-03
淺析企業任職資格管理體系構建框架的論文04-27
淺析公路災害預警管理體系構建與內外部預警05-03
民航客機火災風險淺析04-26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論文04-27
構建支撐行業發展的民航科學數據體系04-26
民航安全管理體系培訓心得(通用14篇)06-20
淺析降低民航運輸燃油消耗的措施04-28
淺析國內物流國際物流發展04-29
網絡新聞管理體系構建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