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管理;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個基本維度,無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將較容易接受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因此,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此課題的研究價值有利于促進教師“全員、全科、全程”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提高學校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可見,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現實意義。由于教師“滲透能力”以及評價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難真正落實,滲透“度”難把握。如何測評、監控和管理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究、探討。
二、課題操作概念界定
“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
從現代信息科學的角度看,監控就是通過檢查、考核、評比、總結等形式和手段,及時收集關于被監控系統活動進展的種種信息,按照計劃規定的目標、政策和原則,為消除目標實施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異而采取進一步的操作與管理措施,以糾正偏差和失誤,使其朝預定方向順利地發展。其中,貫穿監控過程之中的就是信息的不斷變換,包括信息的接受、傳遞、存取和加工。監控實質上就是借助反饋實現的有效控制。具體要制定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表和課堂心理氣氛評估指標,以便監控。
“現場監控”是指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進行的監控。定期聽各年段、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后,進行議課、評課、反思、改進。“預監控”是指在系統發生偏差之前,事先對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管理”指研究、探討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課堂管理。
三、課題研究概述
研究目標:構建“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體系。
研究內容: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特點、原則與方式;根據學科特點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監控與課堂管理;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課題預期創新點: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
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法、測驗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
研究設計有:前實驗和準實驗。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制定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填補國內空白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五個方面進行評價,詳見曾建興撰寫的《談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4月P88~89)。這是我國第一份“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份“評價表”操作性強。
(二)確立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有靶子,槍射擊才有方向。同樣,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才有利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學科教學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有機結合。教師既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要明確每節課的心育目標。一般而言,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努力達到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教學目標,還要力圖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有以下八點: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實施潛能開發;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塑造樂觀開朗的性格;探討生命教育——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以“認識生命”為教育重點;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以“珍惜生命”為教育重點;在初中階段,以“尊重生命”為教育重點;在高中(中職)階段,以“熱愛生命”為教育重點。
(三)明確了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1.目的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個基本維度,無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意識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行動將成為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是目的性忽略,所謂目的性忽略就是在你有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總是奔著你的目的而去,從而忽略了一些小的事情,并且這些事情肯定是你又不得不再返回來重做的事情。這樣就產生了目的性忽略。你本來可以在有目的做這件事情的同時把小事也一起做,但因為你的目的占主導地位,因而總是忽略還需要輔助的事情。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教師只考慮了學科課程本身的內在規定性這個“主目標”,忽略了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副目標”。 學科教學未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明確地說是不成功的教學。
2.全科性。美國學者杜伯倫在《課堂內的教育心理學》指出:“作為一個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教師的主要任務,然而,如果一個教師忽視了心理的臨床工作,他就收不到應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關鍵時期和最困難的問題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學生,他將忽視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師應盡自己的職責,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教師們就必須意識到他們作為心理保健工作者這個角色的責任。”要樹立每位教師都是“半個”心理學教師這個理念,所有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
3.全程性。課堂管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調控人際關系、和諧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從課堂組織管理層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教學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常規工作”。教師在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要善于利用、調控課堂中各種因素及其關系,使學生處在積極狀態而活潑主動地學習,建立和諧融洽的教學秩序,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4.主動性。主動性是指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已明確,有助于實現新課改的三維目標,所有學科在教學全過程中都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每堂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心動不如行動,各位教師都應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才稱得上盡職盡責。
(四)確定貫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方式
學科教學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采用恰當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遵循長期教學實踐工作的規律,是根據學校學科教學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確立的,它是學校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則有八條,即:學科教學為主,心理教育為輔的原則;背景原則;面向全體原則;和諧原則;差異性原則;成功原則;主體性原則;保密性原則。
(五)歸納了根據學科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明確其特有的目標、原則和方式,而且要結合學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組成員根據社會、自然和藝體三類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其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限于篇幅,本文只對社會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作較詳盡的闡釋。
社會學科類課程包括語文、政治、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英語等。社會學科的特點為:第一,直接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社會學科類課程不僅涉及豐富的觀察、注意、想象、直覺、形象思維等心理能力的培養,而且蘊涵豐富的社會認知和鮮明的人文精神。特別是思品課、政治課有許多直接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第二,多數課程間接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其中,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有哲理與情感的文章組成的,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歷史、地理學科可以通過歷史事件和人物、自然、國情等來激發學生的各種高級社會性情感。英語學科教師不但應該充分挖掘教材的語言內容和語言結構,更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教師經過精心設計,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或理想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在理解社會學科的特點之后,必須探索、嘗試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語文教學為例,主要有五類十種方法:
第一類:通過教材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通過剖析課文主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②通過剖析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讓學生明辨是非,化解其心理沖突。
③通過表現愛情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④通過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類: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觀生活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鏡”。
①各種不同類型的作文形式都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②改變作文批改觀念。
第三類:通過周記、日記、隨筆、書信、短信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類:通過課內外閱讀指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類: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利用語文活動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②在課外集體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多樣的。我們應該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對他們健康成長的干擾,使他們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六)探索出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監控策略
1.多種渠道實施教師研訓,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課題組總結歸納概括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要求承擔子課題的實驗學校要理論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實驗教師要學習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知識,包括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方式、根據學科特點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
2.根據“理論”,開展“教研”,提高教師“技能”
根據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特點、原則、方法、評價標準,實驗學校開展個人或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和賽課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通過校、縣、市和省級“教學”研討,“現場監控”(定期聽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課之后,進行議課、評課、反思、改進)和“預監控”(在教學發生偏差之前,事先對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有效提高中小學教師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力和技能。
3.采用測驗法,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或學業成績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實驗教師為了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通過測驗法、觀察法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建甌一中承擔了《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監控與管理的研究》課題,通過心理測試軟件對實驗班及對照班級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心理健康測試、學習適應性測試和氣質測試。同時還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分析語文學習現狀。通過心理測驗,了解學生的動機、意志、氣質等心理特點及語文學習的現狀,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技能得到提高,成績也得到提高,特別是優生的比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4.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防止學生輟學,有利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實驗教師重視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如,畫好師生“平行線”,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特別是在糾正后進生的違紀行為時,切不可傷害他們,盡可能滿足學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揚,對必要的批評進行溫和、善意和美麗的“包裝”,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獲取信心,帶著樂觀、愉快、輕松的心境去學習。對后進生進行因材施教,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是大面積轉變后進生的有效途徑,可防止學生輟學,有利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七)提高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課堂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領導或管理者應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必須提升學科教師的專業能力。使其樹立現代教學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技術。
其次,準確評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或準確評估課堂心理氣氛。準確評價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可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表”作為評價標準,納入教學常規管理。準確評估課堂心理氣氛是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的前提和基礎。評估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心理測量法等。我國學者柳夕浪根據課堂心理氣氛的內涵,從課堂敢為、課堂不適、課堂交往、課堂態度等四個方面編制了《課堂心理氣氛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可以了解課堂心理氣氛的現狀。要求教師必須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能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心里充滿安全感。
再次,積極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維護,要求完善學校管理,促進學校人際關系和諧,積極倡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健康有益的休閑活動等。
(八)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
實驗教師通過學習教育理論、教育科研方法、開展課題研究,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談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評價》《高中語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等十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課題組匯編的《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收入了優秀論文、優秀教育案例、優秀教學設計、課題結題報告共133篇,字數達60多萬字。有些承擔子課題的實驗校紛紛把論文匯編成冊。
課題實驗學校積極開展實驗,在理論與實踐上做了一定的探索。為總結經驗,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展示實驗校的研究成果,2010年11月,舉辦了南平市首屆“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評選,有15位教師獲得了一、二等獎。選手們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操能力得到了評委和聽課老師的肯定。
課題主要成員及實驗校領導普遍反映: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實驗,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九)研究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系統和全面
本課題研究實驗學校達19所中小學,涉及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中小學學科幾乎都開展了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謂較系統、較全面的研究,其中語文學科研究最深入。這為今后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五、實驗之后的建議和打算
課題研究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將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深入研究,實驗之后的建議和打算如下:繼續完善修訂各學科“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評價表”;評選“優質課”,提高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操水平;加強有關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機智;申報省級課題,推動實驗向縱深發展。
注:《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研究》為南平市教育學會2008年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此文為結題報告。
參考文獻:
[1]葉一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教師通識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董奇,周勇,陳小兵.自我監控與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姚本先,伍新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中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控與管理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論文(通用7篇)12-15
學科德育滲透總結11-22
體育學科德育滲透總結11-22
學科德育滲透工作總結01-15
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總結11-22
數學學科德育滲透總結11-22
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總結11-22
數學學科德育滲透總結11-22
學科德育滲透工作總結05-21
科學課學科滲透德育總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