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法官教育培養和遴選的幾個問題
2003年10月6日晚上,蘇力教授在武漢大學珞珈山第一會議室作了一場題為“中國法官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培養和遴選的幾個問題”的講座,場面照例是人山人海,火暴異常。我早早過去,非常幸運地搶到一個位置坐下來,望著前面后面那許多站著的兄弟姐妹們,我感覺自己很舒服了,雖然因為人多之緣故,空氣顯得有些混濁悶熱。時至今日(10月14日),我想把蘇力教授那晚的講座內容整理出來,發到網上供網友享用。但是依武大法學院的慣例,講座一般是沒有錄音的,一般也是沒有人整理講座內容的;如果是著名如蘇力教授之類的人來做的講座的話,也許可以享受法學院通訊員于事后發一篇通訊報道的待遇。現在這篇通訊報道已經發在法學院網站上,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至少可以通過這篇通訊報道知道一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新聞要素,法學院在有限的經費和精力的限制下,能搞出這樣一篇報道來,大家已經需要感恩戴德了。但我知道許多人想了解那晚講座的具體內容,所以我也想在我自己有限的經費和精力的限制下,將那晚講座的具體內容復述出來。然而時間已經過去了8天(因為要先忙司法考試),雖然蘇力教授的觀點依然清晰地留在我腦海中,但分析論證的細節與過程早就模糊起來了,我又沒記筆記,所以不可能復述講座的原樣了,我只能把講座的內容拆成一個個小觀點,憑借記憶中的殘存部分加上我的理解,爭取把這一個個小觀點講述清楚。根本不可能是原滋原味了,也許已經是面目全非。但實在是沒有辦法啊,因為是與我們法學院一樣,我也是在有限的經費和精力的限制下工作的,你們還能要求更多嗎?
下面是講座的大概內容。
一、對法官素質要求的兩種模式。
普通中國老百姓心中的理想法官是包公式的集各種優秀品質于一身的超人,他正直無私,不畏強權,不受利誘,扶弱除奸,智慧超群,無所不能,并且權高位重,不受束縛。這種理想型的法官正如柏拉圖所謂的“哲人王”,是人治思想在人們心中的反映。被壓迫慣了的孤弱的老百姓總希望有這么一位救世主式的超人法官來為他們伸張正義,而現實是,這樣的理想型的法官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幾百年幾千年才能出來一個的。現實中的法官也是凡人,擁有凡人的種種欲求,“爭名于朝,奪利于市”,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一有貪污受賄的機會并且可以逃避懲罰的話,便要貪污受賄。希望法官個個具備理想型法官的素質,這是絕無可能的。中國有21萬的法官,他們與你我一樣,都是凡人,中國司法制度的設計及改革措施必須是基于這樣的凡人法官的基礎上。制度的改革必須基于現實的條件,理想型的法官是不可能具備的條件。一項運行成功的制度,必然是基于凡人的特性來設計的,將制度的良好運行寄希望于超凡入圣的人,必然是會失敗的。須知是制度在運行,而不是人在運行制度。在良好的制度下,人們可以不管是誰呆在上面,人們只關心規則是怎樣的,而失敗的制度差不多總有這么一個特性:人們關心的不是規則是怎樣的,卻總是責怪為什么沒有一個“圣人”呆在上面,而總是小人得志?擁有幾千年人治傳統的中國,這樣的心理實在是根深蒂固。
二、中國法官素質不足的深層原因從80年代初到現在,中國的司法制度可以分兩個階段,其分界點是1991年4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民訴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條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規則推翻了以往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訴訟原則,至少是推翻了“以事實為依據”這前半句,因為誰主張誰舉證意味著法院不再負有追究真實事實是怎樣的責任,適用法律只是根據當事人證據所證明了的事實。這條民事的訴訟規則的意義再怎么高估也不算過分,它是中國司法制度現代化的起點,它導致中國司法制度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如律師制度的逐漸形成(因為誰主張誰舉證必然刺激當事人對律師的強烈需求,有需求就有了供應,進而需要規則的調整),法院審判更加程序化,當事人權利意識更加增強等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司法制度的這些變化呢?這要從中國的經濟體制變化上找原因。
90年代以前,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計劃經濟的社會,而此后,中國逐漸轉入市場經濟社會了。80年代的法官任務輕,責任也輕,法官所審理的案件很簡單。民事方面無非是離婚、小額財產糾紛,沒有知識產權案件,也沒有公司、海商、票據、破產等糾紛,也沒有復雜的金融案件,甚至沒有擔保糾紛,因為那時中國還沒有這些市場經濟的制度,當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糾紛。經濟方面的
[1] [2] [3]
【中國法官教育培養和遴選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中國城市化的幾個問題04-28
法官04-30
我和中國05-02
用WPS或EXCEL軟件實現水質自動判斷和超標污染物遴選04-26
中國工業企業生產管理幾個問題的思考05-01
法官的無奈作文07-12
小法官作文06-09
小法官作文06-09
女法官的淚水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