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利率市場化的法律意蘊
「內容提要」利率作為金融產品的價格,是整個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中最活躍的因素,是金融市場的核心。利率市場化就是要讓市場供求關系在利率的形成過程中更大程度地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場化涉及的領域和層面非常廣泛,而基本上所有的方面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持、規范與引導。為此,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修訂金融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科學界定相關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重構三大主體法律關系,夯實利率形成的兩大運行基礎。
「關鍵詞」利率、利率市場化、貨幣市場、金融法
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出于種種原因,歷史上幾乎都曾實行過較為嚴格的利率管制。盡管這一制度安排曾在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程度地對經濟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由于經濟條件的變化、制度系統環境的演進,特別是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與金融市場的深化,利率管制愈來愈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時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于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步放松金融管制以至于廢除利率管制條例,或者“默許”銀行等金融機構掙脫利率管制的束縛,藉以激活金融、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利率市場化已成為一種國際浪潮。在我國,與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利率也是“焊牢”不變的。這種一成不變的利率體系,顯然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的需要。正是由于這一國際、國內背景,早在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同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設想,從而拉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序幕。步入21世紀后,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又先后一再強調,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從而使我國利率改革的目標日益明確、思路更加清晰。10年來的利率改革實踐表明,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已確定不移,利率改革已經步入攻堅階段,而其過程則要求漸進穩妥。為此,除要進一步深化金融企業、金融市場、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等多方面的改革外,更需要充分發揮國家法律的規范、指引和保障功能,全面、深入地進行金融法等相關法律的制度建設。
一、利率市場化的含義及其動因
(一)利率市場化的含義及基本內容
要理解利率市場化,首先需要理解利息、利率。利息,通常從授信人的角度來看是指放棄資金使用的回報或收益,而從受信人的角度來看則是指獲得資金使用的代價或成本。利率,或稱“利息率”,是指收益(或代價)與資金總額的比例。因此,利率是資金使用的價格,亦即金融市場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進一步講,利率市場化是指存貸款利率由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資金市場的供求變化來自主調節,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以同業拆借利率為金融市場基礎利率,各種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層有效傳導的利率體系。 (注:祝小兵:《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難點分析》,資料來源于http://www.ol.com.cn/fiancé/topic.)
一般認為,利率市場化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金融交易主體應享有利率決定權。金融活動無外乎是資金盈余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進行資金交易的活動。為此,金融交易主體應該有權對其
[1] [2] [3] [4] [5]
【論利率市場化的法律意蘊】相關文章:
臺灣的利率政策與利率市場化05-03
利率市場化改革下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研究04-30
利率市場化改革風險及對策04-30
利率市場化效應分析04-30
論與時俱進的哲學意蘊04-26
工程的生存論意蘊04-30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離不開利率的市場化04-28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現實困難與對策04-28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策略的選擇04-30
利率市場化的時機與經濟穩定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