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與中國法的實施
在法理學上,一般認為,法的實施是同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相聯系的,但是,在實踐上,法的實施除了同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相聯系之外,還同其他多種多樣的因素相聯系,比如,同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環境、文化程度、個人修養、倫理道德、生活狀況等等,也是相聯系的。在這種種因素中,倫理道德同法的實施的聯系,是以兩方面的渠道表現出來的:一是倫理道德狀況對法的實施可以發生有效的影響,二是法的實施對倫理道德的傳播也具有有效的促動作用。就倫理道德對法的實施可以發生的影響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倫理道德是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它對于法的實施,可以起到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所無法代替的作用。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根源在于違法犯罪者倫理道德淪喪。違法犯罪者中,不少人是由于倫理道德敗壞而趨于犯罪的。加強倫理道德建設,譴責和抑制違法犯罪行為,鼓勵見義勇為、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對法的實施可以起到明顯超出國家強制力范圍的作用。
另一種情況是,由于法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許多倫理道德的原則和要求的,法的精神和法的要求不僅與倫理道德的精神和要求是有原則界限的,而且它們之間也是有種種相通之處的。由于這種相通之處的存在,決定了提升社會公眾的道德水準,必然有助于增強人們守法的觀念和自覺性,支持和擁護法的貫徹執行。人們通常總是注意法與倫理道德的區別,而忽略兩者之間的通常之處,這是對法與倫理道德的關系的一種有失偏頗的理解。
再一種情況是,執法和司法人員的道德品質如何,對法的實施能產生直接的、很大的影響。如果執法和司法人員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就能在執法和司法工作中無私無畏、秉公辦事、執法嚴明、剛直不阿、為民除害。反之,執法和司法人員的道德品質不良,一遇有關問題,就容易從個人利益出發,比如,就容易為保全自己的烏紗帽而不敢堅持真理,不敢依法辦事,就容易置法律和公眾的痛苦甚至冤屈于不顧,甚至還會包庇縱容壞人,打擊和冤枉好人。
一、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
1.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關于評定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文明與野蠻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歸根到底,它是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并由社會輿論和人們內心信念保證實現的。
人們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道德一詞。一是在狹義上使用,指人們的品行如何,如說某人的行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一是在廣義上使用,把人們的道德觀念、信念、原則、理論和規范,人們在各自道德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以及人們之間 的道德關系、社道德狀態等,都劃入道德范疇。
幾千年來,人們對道德作過種種解釋。以往普遍的看法是把道德說成是人的本性的表現、人的良知、良能的表現,是人類共同的、永恒不變的觀念和行為準則。這種道德不是后天產生的,而先天就有的,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孔子就說:“天生德于予”1.董仲舒則把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道德準則“三綱五常”說成是“天意”,所謂“王道 之三綱,可求于天”,而且“天不變道亦不變”2.在西方,《舊約全書》認為道德是耶和華對摩西的啟示,然后通過摩西向百姓宣講的戒律。近代以來,資產階級學者中也有許多人把道德視為來自上帝或自然的觀念和準則。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
(1)道德不是抽象的人性的反映或上帝意志的反映,而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規范,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其內容歸根到底由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并隨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道德不是抽象的、永恒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歷史的范疇。每一時代都有相應的道德,每一種道德都有時代的、社會的局限性或烙印。
(2)道德作為歷史的范疇,它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由于各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物質利益不同,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們的道德也不
[1] [2] [3]
【道德與中國法的實施】相關文章:
試論我國法與道德的滲透04-27
我國法律精神與道德精神的整合04-28
道德困境中的螞蟻05-01
道德滑坡與道德建設--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04-28
道德講堂實施方案06-26
道德講堂實施的方案優秀02-21
國法04-29
關于道德講堂實施方案02-27
孔子《論語》中的道德思想04-28
《反杜林論》中的道德思想與大學生道德教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