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改善民生的論文

時間:2022-08-24 13:07:5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改善民生的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改善民生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善民生的論文

改善民生的論文1

  一、財產保險對民生改善的作用

  關于民生問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不能被意外而來的災害和事件所打亂。一直以來,政府主要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中風險的承擔和分散者,并通過各級社會保障制度來確保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穩定。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及市場的不斷完善,在轉移和分散風險方面,市場自身的機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財產保險業在促進人民生活穩定方面的作用也不斷凸顯。財產保險按種類主要劃分為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運輸工具保險、農業保險、工程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它在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安定、促進企業穩定發展,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等方面都對民生的改善起到作用。

  (一)保障家庭財產,預防意外損失

  家庭財產保險是以投保居民的有形財產作為保險標的物的一種保險,也是財產保險中最主要的險種之一。家庭財產保險根據保險責任的不同又劃分為基本險和綜合險兩個險種。家庭財產保險在保障居民財產安全穩定,避免群眾在因為遭受意外災害、竊賊所帶來的損失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居民購買了家庭財產保險,一旦因為意外事故使家庭財產發生了意外損失,就能夠獲得一定的賠償,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意外事故所導致的居民家庭財產損失,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李小姐的家庭房屋評估價值為50萬元,她為自己的房產投了50萬元的家庭財產保險。當房屋因意外災害發生損失時,實際的損失是40萬元,那么李小姐就可以獲得財險公司40萬元的賠償。因此,一份家庭財產保險可以為李小姐將家庭房屋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家庭財產保險的好處。每年,我國因自然災害的發生所致使的家庭財產損失金額都非常巨大;從2008年起,我國的自然災害幾乎沒有間斷過,南方的冰雪災害、汶川地震、云南干旱,每次都給我國的家庭財產帶來相當大的損失。近年來,我國的各大保險公司不斷探索開展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給我國人民的家庭財產安全提供了相當強的保障。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農村住房保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保監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農村農房保費收入達到5.1億元,承保農房6000余萬間,給農民提供了6000億元的保障,在全國自然災害多發地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房保險對于生活本就不寬裕的廣大農村人民來說,在發生災害時,無疑能為他們最重要的家庭財產提供保障。再比如14年夏天義烏梅雨季節,肆虐的暴雨對人民群眾的財產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保財險義烏分公司10天累計處理涉及梅雨天氣的'事故總計139件,共計賠款百余萬元。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農業保險也為廣大農村人民在從事農林牧漁的生產過程中,對于意外災害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12年底赤峰發生的雪災,導致當地的番茄種植戶發生巨額損失,幾乎每戶的損失都有幾十萬元;而當時投保了農業保險的種植戶,在發生雪災后得到了保險公司每個大棚月2萬元的理賠款,大大降低了因意外災害所導致的農業經營財產損失。

  (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水平

  財產保險不僅可通過風險分散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的家庭財產,防止因意外災害所造成的生產生活意外;還可通過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從總體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財產保險業的壯大有利于增加投資資金,為我國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近些年來我國的財產保險資金總量也經歷了快速迅猛的增長,目前已累計超過一萬億元。從80年代初恢復財產保險業務后,財產保險業積累5000億的資金用了22年,而第二個5000億資金僅用了5年。財產保險的投資已從主要對金融方面的投資轉向了以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財產保險業在支持投資方面的作用逐步顯現。其次,財產保險的發展也有利于拉動國內的消費,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第一,財產保險消費本身就是現代經濟社會消費的重要內容,財產保險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比重的逐步擴大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第二,發展壯大財產保險業有利于人民合理形成對未來的預期,降低社會總的預防性儲蓄資金,增加社會總體的當期消費;第三,財產保險業的發展可使信用消費中的風險得到分散和規避,以此來鼓勵具有穩定預期的消費者通過信貸的方式進行超前消費。第四,財產保險業的發展可以降低企業因新產品投放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以創新來拓展整體的市場需求。歷史上許多劃時代產品的投放和發展,都有產品責任保險在背后作為支撐;產品責任保險在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后,財產保險業對我國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大的影響。財產保險業作為保險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第三產業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加快財產保險行業發展有利于我國形成合理的三產結構。目前,在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只是剛剛超過第二產業,所占的總體比重還不到一半,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加速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可以統籌社會經濟的發展。財產保險業作為現代金融服務業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組成部分,不僅本身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就業容量,還能夠帶動會計、審計、法律、評估等專業中介機構,以及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對于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乃至于整個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有利于支持國內企業出口,引導出口升級,為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保險保障。財產保險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必將一起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好地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

  二、更好地發展財產保險業的政策建議

  (一)探討建立政策性保險公司

  農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礎,發展農業保險有利于穩定農業,從而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但由于農業保險與商業保險的盈利水平大相徑庭,近年來農業保險雖然經歷了快速發展,但覆蓋范圍仍然有限,遠遠起不到穩定農業,保障農民的作用。由于農業保險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組建政策性的保險公司,加大對農業保險發展的扶持力度。近年來,我國各地接連遭受暴雨、冰雹等嚴重自然災害,許多地區的農業經濟和農民遭受到了嚴重損失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補償來彌補損失和發展,給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因此,國家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措施,并嘗試建立國家層面上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解決在像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面臨的農業災害問題。

  (二)完善再保險機制

  作為分散風險、穩定經營的重要手段,再保險對于財產保險的健康正常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近年來我國財產保險的快速發展,并且逐步涉及高風險和大保額業務,在財產保險領域發展再保險就變得十分有必要。再保險機制在我國的建立,要結合我國保險市場的實際特點,以國家層面的再保險公司為主導,由各財產保險公司共同參與,充分運用法律保護和政策的扶持,促進建立多層次,有充分競爭力的再保險體制,促進我國財產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調整保險行業的稅賦

  我國保險業在稅賦方面存在的問題較突出。目前來說,我國財產保險業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客觀的水平,并且財產保險的經營規模也一直在快速增長;但是,財產保險中的一部分政策性險種并無相應的稅收優惠措施,這使得財產保險在保障人民的財產安全方面一直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在營改增的稅制改革大背景下,應探討對某些具有巨大社會效益,某些很難進行商業盈利的險種實施稅收優惠,以使財產保險行業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四)完善保險監管體系

  完善保險的監督管理體系,第一,應加強保險機構制度的建設,提高相關監管責任人員素質。隨著保監會保險監管職能的不斷發展完善,其對地方保險行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監管作用;在對地方保險的監管上面,還應當進一步的科學合理設置相關機構,使各個權力部門達到權力的制衡,并不斷加大我國保險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建設,探討我國保險人才的培養模式。第二,加大監管的強度。除了制度規定的對保險人的定期檢查之外,還應當做到對保險人進行日常的不定期的檢查,以促進財產保險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強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并加強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協作,使保險市場整體得到健康的發展。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分散機制,財產保險行業的發展同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它在服務民生、改善民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獨特的。如何發揮好財產保險業獨特的功能,使其在服務改善民生中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認可,財產保險業自身也會更加發展壯大。

改善民生的論文2

  本屆論壇以發展方式轉變與行政體制的改革為主題,對于各級政府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入手,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生改善的根本保證在于政府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下面,我結合陜西的實踐,談一點思考和體會。

  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按照保障與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斷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重要任務,各級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也必須放在這方面。這既是履行政府職能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黨的執政宗旨的根本要求。基于這樣的認識,陜西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增強了服務群眾、改善民生的組織保障能力。

  一是優化機構設置。新一輪機構改革中,在保持各級政府編制總體精簡的前提下,重視加強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管理部門的建設,有的充實了工作力量,有的調整了內部機構設置,有的將議事協調機構變為實體性機構。充實了社保、公安、信訪等部門的人員,設立了食品安全監管委員會,在2萬人以上的鄉鎮增設了專門負責農村規劃建設及文化、教育等事務的社會管理服務機構。二是創新工作機制。通過完善規劃編制工作,把民生工程納入整體發展規劃,進行系統性安排部署,徹底改變過去“零敲碎打”解決民生問題的做法。2011年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完善了民生工程規劃,涵蓋十大領域100多個項目,總投資3000多億元。與此同時,全省各級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設立了政務中心、便民大廳及便民服務站點,并積極利用網絡技術推進為民服務,推動傳統的坐等上門向方便群眾辦事轉變。三是主動接受監督。近年來陜西省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都報省委同意、人大審議,并將實施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各界的監督,在此基礎上,2011年又發布了全省《民生工程白皮書》。實踐證明,沒有政府職能向服務民生轉變的突破,就很難有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的突破。陜西省在民生工作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績,與初步形成圍繞改善民生的決策、執行、監督的政府工作體制機制是分不開的。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不斷完善公共產品體系。陜西從群眾最緊迫、最需要、最關心的問題入手,以均等化和城鄉一體為方向,著力破除影響社會公平的障礙,統籌實施以促進就業、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衛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貧困、改善環境、服務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民生工程,努力建設比較完備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一是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標”的原則,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垂直管理和社會化發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走在全國前列,“寶雞模式”被全國推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已在2010年實現制度全覆蓋,2011年7月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實行了城鄉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參保率分別達到95%和90%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以上,實行了基層醫療單位藥品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管理,藥品零售價比指導價平均下降了46%。公立醫院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涌現出神木、鎮安、子長、府谷等不同模式的典型。二是按照城鄉一體的要求,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了“兩基”達標和義務教育城鄉全免費,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中小學條件裝備、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等一大批項目。健全了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體系,近兩年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52萬人次。2011年省財政又新增教育經費24.8億元,將省屬高校生人均公用經費由4600元提高到9000元,2012年將進一步提高到12000元。按照城鄉統一標準提高了中小學生人均經費,支持城鄉幼兒園建設,并將從2011年起實行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全面加強城鄉醫療體系建設,2010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達21.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元,并提前2年達到國家標準。三是以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為重點,實施大型公共服務和民生工程。先后組織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廣播電視村村通、信息入戶、農村道路工程和農村基層組織、社區設施建設等項目,五年來解決了125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和信息入村,所有鄉鎮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電視。我們還采取超常規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特殊群體的民生問題,用十年時間在陜南陜北實施涉及279萬人的'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使這部分群眾逐步告別不安全、不適宜生存的環境。以上這些政策,既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也為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做到了民生與經濟互相促進、互動發展。

  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制度層面形成保障特殊群體利益的長效機制,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改革必然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我們一直教育群眾要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財政狀況的不斷好轉,特別是在當前我國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重視為改革發展做出犧牲的群體的利益,不能讓他們承受過大損失,甚至超過其承受底線。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推行民生普惠制與兼顧特殊群體利益相結合,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一是統籌解決特殊群體的利益問題。根據多年來群眾信訪集中反映的突出問題,以納入養老、醫療保險序列或發放補貼的形式,解決了55.5萬曾正式受聘農村工作過的民辦教師、電影放映員、農技員、村醫等“八大員”的生活保障問題,解決了12萬多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的特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了44萬多重點優撫對象、農村籍退伍義務兵、兩參退役人員、涉核人員、企業軍轉干部、傷病殘軍人以及鐵路建設民兵等人員的生活待遇問題。

  二是出臺保障部分群體利益的特殊政策,順應群眾愿望,促進社會公平。采取政府退稅等措施提高紡織、食品、森工等過低收入行業的工資水平,實行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費用補貼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建立全省統一的高齡老人生活補貼、農村孕產婦女免費住院分娩、對農村已婚育齡婦女和65歲以上老人實行健康檢查等制度。

  2009年至今全省各級財政投入7.2億元,實施寄宿中小學生每天一個雞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267.8萬學生受益。三是始終把居者有其屋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農民安居工程,在汶川地震受災區和去年泥石流災害恢復重建中,也把解決群眾住房作為最重要的任務。“十二五”時期,將新建保障性住房210萬套,其中2011年計劃建設47.43萬套,列全國第三位。截至6月底,開工項目總數占目標任務項目個數的101.1%,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總之,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我們基本想法是,國家有政策法規的要堅決執行,沒有規定但合情合理的要創造條件盡快解決,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盡量著眼于從制度層面形成長效機制,以避免同樣同類問題在不同時期和區域反復出現。

  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以來,因為利益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上訪事件明顯減少。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逐步建立以民生事業為基點的公共財政框架。公共服務需要公共財政支撐。在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產業發展主要靠招商引資,民生項目主要靠公共財政投資。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務民生為基點的公共財政體系,雖然這是一項長期任務,但改善民生是黨委、政府的責任,決不能因為經濟不發達或財力有限而放緩建立民生財政的步伐。在這方面,陜西做了許多探索與嘗試,寧可少蓋幾棟樓,少上幾個項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間,全省民生支出累計5532億元,是“十五”的3.5倍,有效解決了民生資金投入缺乏保障的問題。2011年我們又提出今后五年省級新增財力80%用于民生。二是通過編制預算的辦法確保民生投入。

  2008年啟動實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國開創了以財政中期預算為保證推進民生工作的先河。

  “十二五”時期,我們將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通過制度性的安排鞏固和強化民生投入的長效機制。三是整合資源強化民生投資。主要是改變部門條塊分割造成的“買醋的錢不能買鹽”的現象,以項目為載體調動部門和地方的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運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投資。通過貸款貼息、專項補貼、與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民生領域。為保質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由省財政和延長石油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陜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集團公司,籌措120億元支持資金困難的市縣建設廉租房和公租房。由省財政和陜西有色集團出資成立了搬遷工程有限公司,籌集資金60億元啟動實施陜南移民搬遷。這些公司以公益性為宗旨,資金實行封閉運行,項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眾按成本價回購,資金回籠再投入。財政的有力支撐,為民生的不斷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總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當前轉變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政府更應發揮積極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主軸,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改善民生的論文3

  1 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內涵

  就國際社會而言,為實現國強民富的目標,各國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理念,都是把國家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緊密結合進行研究。通過研究不難發現,公共經濟管理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終極目標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產品應當本著公正、公平的原則對人民進行分配,而這二者相比較,重點在于保證公正性。因此,各級政府就要對所有社會成員負責,做到公共權力的合理運用,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公共資源分配合理。近年來,隨著民生意識的覺醒,普通民眾逐步增強維權意識,使得公共經濟管理研究得以迅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政府將民生問題上升到施政綱領層面,制定了多種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合理使用公共權力方面不斷改進,對全部社會成員負責,制訂的實施方案明確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的影響,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內涵。

  2 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關系

  2.1 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對民生關系的改善

  第一,公共經濟管理有利于協調民生關系。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是改善民生,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從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經過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發展正以舉世矚目的速度前行,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民生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經濟對民生的投入不斷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財政投入,不斷健全的各類保障制度,公共產品種類的豐富、制度的創新等,各級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公平,使經濟發展增速與民生發展相匹配,有效解決各類矛盾,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起到了協調民生關系的作用。

  第二,公共經濟管理促進民生需求的快速實現。從民生的內涵來看,民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而廣義的民生,除了社會保障外,還包括就業、醫療、生育、教育等諸多方面,隨著社會的告訴發展,這些問題也逐步凸現出來。要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級政府就要沉下心來,深入群眾,實地調研,找準群眾的正在需求所在,了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經濟建設不放松,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讓公共產品不斷滿足群眾需求,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和國家經濟發展紅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為民眾辦實事、謀福利,實現社會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第三,公共經濟管理通過協調財政支出實現高效的市場配置。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級政府在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強財政補助,為彌補民生所需資金缺口,公共財政支出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資金配置簡單化,沒有發揮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經濟管理介入后,不但促進了公共產品的合理分配,同時,作為決策,將財政預算有效刺激經濟發展,實現了高效的市場配置。

  2.2 民生改善對公共經濟管理的要求。

  眾所周知,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使財政支出進一步優化,公共產品的產出不斷增加,民生的各個方面得以改善。同時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影響,互動性很強,因此民生改善也對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強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政府對公共事業的協調以及公權力對民生的適度干預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在公共經濟管理過程中,在法律框架內,科學、嚴謹地制定相關公共政策,達到社會公共資源合理利用、公共產品公平分配的目的。其中,各項惠民政策的制定需要廣泛的參考民眾意見和合理建議,充分反映民意,讓公共政策公開、民主、實效、透明,同時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公共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走樣,做到依法監督。

  其次,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公共產品的要求也隨之增高,作為生產公共產品的各級政府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跟上時代的發展,進而不斷促進民生的改善。在這一過程中,群眾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明確職責范圍,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勇于承擔政府責任,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從根本上改善民生。

  3 改善民生的建議

  3.1 以公共經濟管理手段加強住房、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

  首先,為實現老百姓的安居夢,應當進一步強化住房保障制度,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加快住房改革進程,還要下大力氣進行房價的調控,對住房公積金制度進行改革,健全廉租房制度和城市棚戶區改造,切實維護老百姓的住房利益。另外,在醫療保障方面,應當積極探索制度創新,采取靈活多樣的保障方式,擴大醫保覆蓋范圍,進一步明確醫療保障主體,逐步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加快推進醫保全國聯網,切實解決異地看病、住院、購藥的實際問題,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擴大基層醫療的范圍和地域。進一步規范養老保險制度,強化醫療保險管理,改革醫療保險和醫藥衛生體制的配套。

  3.2 采取多種方法解決就業問題。

  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民生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國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但在實際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業扶持政策不夠細化、交流信息平臺欠缺透明度,為了進一步改善民生關系,就要采取多種方法解決就業問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進一步完善創業園區、科技孵化園區建設,完善大學內部的大學生創業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機制等。同時,針對目前比較尖銳的失業問題,公共經濟管理除了進行財政支持以外,重要的是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并且要建立用人單位與失業人員的交流平臺和數據庫,幫助他們再就業。只有做好就業工作,才能增加居民的個人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

  3.3 縮小貧富差距,消除兩極分化。

  各級政府要實行稅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完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征繳范圍、主體、期限、稅率機制等。對農民來說,政府應當對糧食的收購價格以嚴格的標準和執行程序進行調控,對市場經濟給予適度調控,通過稅收政策給予農民合理的補貼,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醫療、住房、租房、子女入學、戶籍等問題妥善解決,對閑置耕地進行合理利用,對農村閑散勞動力合理安排,從而使農民逐漸富起來。同時,應當根據不同地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進而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的論文4

  論文導讀:抓手在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論文關鍵詞:城鄉發展,民生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關鍵在農業,抓手在加快統籌城鄉發展。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八年高度聚焦“三農”問題,為我們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我們認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必須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以“萬頃良田工程”為突破口,加快推進“三集中”進程,從根本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走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徑。

  一、如皋市情決定必須走“三化”深度融合、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之路

  1.以工業化為主導推進“三化”深度融合,是實現城鄉統籌的戰略選擇。如皋屬于黃橋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存量嚴重不足農業論文農業論文,經過近幾年來的增量型吸納式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跨越態勢。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比例為9.3:56.7:34,二次產業比重八年提升14個百分點。然而,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任務遠沒有完成,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因此,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推進“三化”深度融合,三化有機聯系、互為補充,共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2.以城鎮化為支撐推進“三化”深度融合,是實現城鄉統籌的根本動力。截止20xx年,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城鎮化率突破50%,城鎮化發展進入急劇擴張期,“十二五”期間,我市城鎮化率將以每年4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鎮基礎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日益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加速集聚,必將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為縣域經濟產業布局優化夯實了基礎,為工業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3.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基礎推進“三化”深度融合,是實現城鄉統籌的有效保障。如皋歷史上屬于農業大縣、經濟窮縣、人口大縣、財政窮縣,居住分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8畝,不僅嚴重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同時也制約了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加快使得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剝離,農民進城進鎮居住后,造就了大量產業工人,實現了農民向市民的身份轉換,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雜志鋪cssci期刊目錄。當前我市正處于更高水平小康建設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三化”深度融合顯得尤為迫切。

  二、如皋推進“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成效

  1.加快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經濟實現共繁榮。緊扣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這個著力點,產業層次快速提升。全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重工業占比大幅提高,全市高效農業規模占比由20xx年的27%提高到了60.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58%,目前在規模工業中的占比達到3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8%。20xx年,全市GDP達435億元,年均增長22.6%;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78.1億元、33.8億元,年均增長43%以上,增幅持續位居蘇中蘇南首位,一般預算收入首次躍居全省八強,稅收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位。

  2.加快推進富民增收一體化,城鄉居民實現同富裕。將提高居民收入作為核心任務,建立富民增收長效機制,致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多措并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800元和8680元,年遞增15%以上。農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工資性收入占比達80%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突破40萬人。實施“千名能人、百億投入”、“雙帶”、大學生村干部創業等創業工程,以創業帶動就業,民營經濟持續位居南通第一,并躋身全省前列。

  3.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環境實現齊改善。強勢打造城鄉優美人居環境,中心城區“十橫十縱”,重點鎮“四橫四縱”、一般鎮“三橫三縱”的城(鎮)區框架全面形成。基礎設施同步改善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區域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置、供氣供熱、城鄉公交和數字電視實現全覆蓋。生態建設同步推進,農村改廁、河道整治、綠化造林、秸稈綜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國家級生態市、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全面達標。

  4.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生活實現雙提升。始終把強化公共服務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公共服務不斷向農村延伸。全市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建成省區域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并成為南通唯一的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社區衛生服務站行政村覆蓋率均達100%。文化廣場、奧林匹克體育公園、紅十四軍紀念公園等文化功能不斷健全完善。

  5.加快推進社會保障一體化,城鄉保障實現廣覆蓋。城鄉一體的勞動就業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覆蓋率達9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全國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典范并列為國家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區。

  三、如皋推進“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思路

  1.堅持把工業化作為推進“三化”深度融合、統籌城鄉發展的“火車頭”。加快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引導鼓勵船舶及海工、汽車及配套兩大主導產業從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銷售等“微笑曲線”兩端攀升。以熔盛重工為龍頭,打造千億級船舶產業基地和千億級海工產業基地;加快推進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和英田20萬輛輕卡系列產品擴能改造。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品牌化。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推動機械電力冶金、長壽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實施以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加快由傳統優勢向研發優勢、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規模發展向集群發展躍升。加快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雜志鋪cssci期刊目錄。實施新興產業“年倍增計劃”,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等四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以神馬為龍頭的新型電力材料、以九鼎為龍頭的風電、以美能得為龍頭的光伏、以元升為龍頭的光熱、以省級軟件園為龍頭的軟件和服務外包。

  2.堅持把城鎮化作為推進“三化”深度融合、統籌城鄉發展的“發動機”。著力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以沿海開發規劃、長三角發展規劃和修編后的市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重要依據,高標準、高質量地完善城鎮布局總體規劃,堅持以城市和農村規劃全覆蓋引領城鎮空間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鄉資源,形成“雙城-重點鎮-一般鎮-新型社區”的城鎮空間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著力提升小城鎮能級。高效推進小城鎮連片整建制搬遷改造,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設、搬遷補償、培訓就業、社會保障“四位一體”搬遷機制,高效有序推進土地出讓開發,大力培育房地產市場,到“十二五”期末,舊鎮區搬遷改造基本結束。高標準推進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鎮。著力推進中心城市現代化。圍繞上海城市客廳、城中花園的目標定位,致力打造區域性現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進CBD、RBD招商建設,積極發展多業態現代商貿業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長江中下游千年歷史、文化、旅游與現代工業、港口文明交相輝映,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區域性現代化中等城市。

  3.堅持將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推進“三化”深度融合、統籌城鄉發展的“助推器”。圍繞“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畝產出突破1萬元的目標,以打造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示范市為抓手,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方式提升農業,用品牌化戰略經營農業,大力推動高效農業規模化。大力發展規模農業。著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腸衣和長壽食品等百億級板塊,生態果蔬、優質稻米、優質畜禽、優質蠶桑和旅游農業等數十億級板塊,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農業規模化占比達95%以上,其中規模種植占比達90%、規模養殖占比達100%。大力發展項目農業。加大 “三資”投入,著力培育輻射帶動能力強、產出效益高、出口創匯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強化現代農業園區、現代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村建設,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個以上萬頃良田國家級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5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一批南通市級農業園區,建成10萬畝有機稻米和5000畝光伏農業園區,鎮萬畝、村千畝現代農業園區實現全覆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進一步做大“蘇皋長壽”品牌,依托現有的綠色、無公害食品產業,加快建設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確保有機稻麥和有機果蔬規模超10萬畝。

改善民生的論文5

  近年來,隨著財產保險產品類型的多樣化,財產保險體系日益完善。分析財產保險在改善社會民生的主要作用,提高對財產保險的認知程度,有利于財產保險的推廣。同時,在財產保險業務營銷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結合當前財產保險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發展需要,提出對應的財產保險創新改革策略,以提高財產保險結構體系的完整度,提高其對改善民生的作用。

  1財產保險的定義及業務范疇

  1.1財產保險的定義

  關于財產保險的定義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其中,廣義的財產保險是指將財產及其相關的經濟利益以及損害賠償作為保險標的的險種;狹義的財產保險則是指將實體物質財產作為標的的險種。在保險實務當中,一般將狹義的財產保險稱為財產損失保險[1]。

  1.2財產保險的業務范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九十五條對財產保險的相關業務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財產保險業務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保險業務[2]。可以進行保險的標的物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財產與經濟利益。其中,以具體物質形態存在的財產和利益作為標的的,被稱為財產損失保險。例如,家庭財產、房屋、車輛、生產設備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財產和利益作為標的的,被稱為責任保險、信用保險等。例如,職業責任、投資風險、產品責任、信用保險等。

  2財產保險對民生改善的主要作用

  2.1為家庭財產保駕護航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為家庭財產提供保障是財產保險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表現。所謂家庭財產保險就是指將居民的有形財產作為標的物的險種,是財產保險的主要險種之一。按照保險責任的差異,可以將家庭財產保險分為基本險與綜合險兩種。家庭財產保險在確保居民財產安全穩定、避免群眾遭遇意外災害、盜竊等損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2008年開始,我國范圍內的自然災害頻發,給不同地區的家庭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害。針對該現象,我國主要保險公司相對應的提供了家庭財產保險產品,給居民的家庭財產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體系。以我國的農村住房保險為例,根據保監會的相關統計資料,2012年,我國農村房屋保險費用為5.1億元,對全國范圍內的6000多萬間農村房屋進行了保險,為農民提供了約6000億元的財產保障,基本實現了對自然災害多發區域的有效覆蓋。

  2.2提高社會經濟水平,維護社會穩定發展

  財產保險不但可以通過有效的風險機制為人民群眾的家庭財產提供保障,避免因為意外事故而導致的生活水平降低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提高居民生活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以當前財產保險關注較為密切的“三農”保險為例,各主要保險公司對發展農村保險予以高度關注。例如,中國的人保在“十一五”期間針對農業保險的投資不斷增加,獲得的農業保險費用也增加了近16倍,共計為1465.4萬農戶提供了包括社會治安綜合保險、小額保險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等在內的保險,對維持農村地區經濟穩定、產業均衡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部分保險公司還針對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業產業開展了對應的保險業務,通過持續完善農業保險營銷機制和推廣發展模式,以具體的區域為對象,開發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保險業務。以此為基礎,將小額保險作為基本突破口,采取協調推進的模式使得農業保險業務得到了有效發展,對提高“三農”保險在農村市場的覆蓋率方面發揮了積極意義。不僅發揮了農業保險的強農、惠農作用,而且推動了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維持社會穩定、改善當地民生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2.3為抵抗自然災害提供了有效屏障

  對于我國保險行業而言,過去的十年自然災害頻發使得保險業務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考驗。在發生自然災害之后,保險公司關注民生,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為提高老百姓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擴大財產保險的覆蓋范圍、拓展財產保險的滲透深度,將財產保險的主要方向放在服務民生,為災后重建以及社會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撐。據相關資料統計,中國的人保財險僅在“十一五”期間就承擔風險責任金344.07萬億元、處理理賠案件7368萬件、支付賠款達到2965億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為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3當前財產保險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險種結構亟待優化,市場供應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雖然部分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業務發展較為全面,針對不同的市場類型開發了針對性的財產保險險種,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財產保險產品結構。但是,依然存在著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例如,部分財產保險產品主要以機動車輛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為主,其比例甚至達到了80%,存在著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市場定位不合理、險種結構優化意識不明確以及適銷險種較少導致的。市場保險供給是指在對應的時期內,保險人可以為整個市場提供的保險產品數量。這對于大部分以分公司建制為單位的保險公司而言,因為其獨立開發保險產品的能力不足,導致其所銷售的保險產品是基于全國范圍設計的產品,缺乏針對性和區域特點,使得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高,不利于滿足當地市場的供給。從當前財產保險市場情況來看,保險公司提供的財產保險產品單一,不但不能滿足市場實際需要,而且還帶來了行業內惡性競爭、內部管理混亂、會計核算難度增加、內部控制乏力等問題,直接制約著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限制了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3.2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緩慢,制約了財產保險市場的開拓

  根據國外財產保險市場的發展經驗,財產保險市場的迅速發展是建立在保險中介機構及體系的持續發展和完善基礎上的。在保險產業發達的國家,由代理人、經紀人等中介結構所提供的財產保險數量占到了總體業務的55%左右。而當前我國的財產保險代理業務主要由銀行、車輛管理所等具有明顯行政背景的兼職代理人所擔當,而且由之提供的代理業務量僅僅占到總業務數量的20%左右,遠遠低于國外保險業務發達國家的.55%。這直接制約了財產保險業務的承接能力,造成了保險業務量難以提高的問題,限制了其改善民生作用的發揮。

  4財產保險公司業務創新策略與建議

  4.1產品結構的創新

  當前,財產保險市場的特色產品較少,與財產保險業務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財產保險公司責任險所占的比重較低。針對近些年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必須深入思考責任保險及其相關產品的開發[4]。在具體的改革創新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財產保險產品結構進行優化和創新:一是建立并完善總、分公司聯動開發機制。財產保險產品的開發和儲備是財產保險營銷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保險營銷工作的基礎。總公司可以基于電子商務、綜合金融等產品構建公司的整體開發及創新平臺,從而滿足下屬分公司對保險產品的實際需要。而分公司則基于其對市場實際需求較為了解的優勢,利用對應的渠道定期將搜集得到的一手產品需求信息向總公司匯報,通過這種上下聯動的產品開發方式,保證所推出的財產保險產品具有市場根基,有利于產品的銷售;二是優化險種配置。對財產保險險種機械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可以將財產損失險、責任險以及人身意外傷害險結合起來,形成一攬子的保險產品。不但能夠顯著降低保險銷售的成本,而且能夠全面滿足投保人的實際需要;三是提高保險產品的創新頻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縮短責任保險產品的開發周期;其次要針對我國財產保險方面的空白領域,例如航空航天產品,開發對應的高科技保險產品;再次要建立大型自然災害管理體制,例如使得家庭財產保險能夠附加地震保險條款;最后要針對當前居民生活過程中的實際需要,退出一攬子綜合類型的保險。例如,開發增值服務子女教育險、火災責任保險等。

  4.2營銷方式的創新

  隨著當前保險市場客戶個性化需求增加,保險公司在推廣財產保險的過程中,應該通過靈活可變的營銷方式來贏得客戶、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通過銀保合作方式進行財產保險業務的推廣。我國部分地區的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發展較好,保險公司通過與銀行建立緊密的聯系,使得銀行成為了該區域辦理保險業務的綜合金融類機構。但是,部分地區的銀保合作還處于較低水平,銀行代理業務在總業務量中還只是占據較小的比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因為保險公司可供銀行銷售的產品類型較少;其次是當前保險公司的核心業務系統并沒有與銀行代辦點進行對接,大多處于跑單水平,直接打擊了銀行代辦保險業務的積極性。因此,在業務創新過程中,可以首先建立與銀行共贏的一體化金融體系,并開發對應的金融性產品;其次,實現保險公司業務系統與銀行的對接,使得銀行能夠真正代辦保險業務,提高其業務推廣積極性。另外,保險公司還應該充分利用電銷、互聯網銷售渠道。投保客戶可以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電話直銷、手機銷售以及網絡銷售等方式。例如,保險公司與通信公司聯合銷售家庭財產保險產品,并與銀行合作進行以銀行卡為載體的對應保險計劃。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顯著開拓保險銷售的渠道,還能夠提高保險產品銷售效率。

改善民生的論文6

  當前,大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支撐。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力量,大數據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交通、教育、運輸、政府管理、現代商業等各個領域中。民生問題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在運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要消除數據孤島,建立公開透明的數據服務平臺,為解決人民健康、就業、教育、安全、收入等問題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

  消除數據孤島 破解民生難題

  目前,大數據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解決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問題上已取得較大成效,然而,大數據的應用需要一個過程,在解決民生問題時,大數據的應用仍然還存在一定問題。

  一是數據孤島弱化了大數據服務功能。這一問題使得大數據在應用時不能發揮最大優勢解決民生問題,雖然大數據的公開有利于推動決策科學民主化、政務公開化、社會管理高效化等,但因當前我國大數據公開與共享的程度較低,致使大數據的存儲、采集、分析大多歸屬于政府或大數據專業公司,降低了大數據的使用效率。二是相關知識欠缺,數據量不足。當前,我們利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因對大數據技術的了解和認識還不全面,導致了數據間融合度較低現象的出現,加之缺乏相關技術人才,使得與民生有關的大數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無法體現大數據的真正價值。而且,在運用大數據時,存在一定的學科知識壁壘,使其解決民生問題時應用面較狹窄。當下,大數據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圖書情報科學、信息安全科學、計算機科學、大數據管理科學等學科,而其在社會領域的應用范圍、應用條件和研究范圍相對狹窄,造成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壁壘。此外,大數據幾乎來源于網絡,而我國還有不少人不能接觸網絡、運用網絡,對數據網絡不了解,造成了較大的數據鴻溝。此外,大部分群眾由于職業及文化水平的差異,不同群體對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的認識不足,不能對較多數據進行分析,且利用大數據反映、解決民生問題的意識較薄弱。

  加大技術投入 改善民生狀況

  第一,用于醫療行業,改善人民健康狀況。當大數據應用于醫療行業解決民生問題時,可對區域性疾病發生情況提供技術支持。當前,大數據在醫療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公共衛生、疾病診療、醫藥研發等,將大數據用于追蹤、統計,可進一步分析藥品的藥效,促進醫藥研發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數據還可分析區域性疾病的發生情況,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預報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發及擴散。

  第二,用于就業方面,解決失業再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關乎人民群眾生計的大問題,大數據能夠為政府解決民眾就業問題提供決策支撐,預測出某一地區的經濟狀況、收入動態、失業率等情況。此外,大數據還能夠對扶貧對象是否已脫貧、是否還需對其繼續扶貧以及對相關的扶貧項目做進一步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和預測出某一指定地點的失業率及收入狀況等,為扶貧項目提供決策依據。

  第三,用于環境保護,解決生態問題。在解決民生環境問題時,可利用地理大數據、環境大數據、水利大數據等綜合數據進行環境分析,有效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地,并作出相關的防護措施。

  第四,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人民素質。教育問題是民生的又一大問題,只有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人民素質,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當前,教育形式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利用大數據技術于教育行業時,通過數據的可監控性,實時洞察學習者的在線學習情況和教育平臺變化情況,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預測并把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利用網絡實現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組合,提高整體教育質量。

  建立數據平臺 加強人才培養

  首先,建立公開且透明的公用數據服務平臺,能夠為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重要的社會條件。民生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教育、就業、安全、環保等,每一個數據的公開與共享都將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因此,政府應建立全面的公用數據公開服務平臺,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務通道,加大數據的公開力度,使大數據對民生問題的預測、分析、解決具有更好的支撐力和說服力。

  其次,大數據用于解決民生問題時,不僅要掌握一定量的數據信息,而且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專業分析和處理,充分挖掘數據的利用價值,為重要事項的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在解決民生問題時,擁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的大數據技術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加大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使大數據技術在解決民生問題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次,當下,人們只有形成利用大數據、依靠大數據技術解決民生問題的行為習慣,才能盡量減小大數據鴻溝問題,最大程度發揮大數據的優勢,讓大數據真正為民服務,因此,要提高人們對數據的使用效率,就需要縮小數據鴻溝,利用教育、宣傳、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人們對大數據的認知度。此外,在利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可以通過政產學研一體化來推動大數據技術的社會化進程,最大程度挖掘數據潛在價值,突破知識壁壘,實現大數據技術的價值與社會進程的有效對接。大數據要從技術層面出發,采用統一的數據模式,為政府、企業、群眾以及不同類型數據的融合提供技術支撐。

  總之,雖然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并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政府在運用大數據技術解決民生問題時,要注重培養大數據技術人才,加大公用數據公開力度,盡量縮小數據鴻溝,擴大數據的應用范圍,增加各數據之間的聯系,以消除數據孤島現象。此外,要培養人們的大數據意識,讓人們能夠真正利用大數據表達民意,以便政府知民情、解民意,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

【改善民生的論文】相關文章:

民生工程作文08-10

營養改善計劃01-04

改善心態作文07-21

改善失眠的有效食療04-27

改善孩子膽小的方法04-30

毛孔粗大如何改善04-26

痛經怎么調理改善10-17

如何正確改善便秘02-17

改善孩子睡眠的方法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