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打造鄉土特色 促進課程游戲化論文
摘 要:游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們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征。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傳統的民間游戲,同樣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許多童年的歡樂。《綱要》在總則部分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教師要根據《指南》,從本地、本園的實際出發,有效地運用教學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活動來融入本土資源,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了解自己的家鄉。
關鍵詞:鄉土特色 課程游戲化
我園地處九里山下,有美麗的九里山、九里湖、白云洞、龜山漢墓等鄉土資源。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饒有趣味的民間習俗,這些鄉情民俗對幼兒了解家鄉的自然地理、文化,包括對未來的憧憬和思考都無疑提供了優質土壤。將這些鄉土民俗資源植入幼兒的課程,豐富課程的內容、呈現形式,可以使幼兒學起來就倍感親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提高。我們希望幼兒在游戲中接觸鄉土民俗,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中華文化的浸潤之下,成為一個有民族根基的人,身心健康成長。
一、改造課程游戲化的方案
游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們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征。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傳統的民間游戲,同樣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許多童年的歡樂。《綱要》在總則部分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來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教師要根據《指南》,從本地、本園的實際出發,有效地運用教學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活動來融入本土資源,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了解自己的家鄉。
1.將風土民俗活動融入課堂
在集體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教材內容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將民俗活動融入集體活動。如,玉米收獲的季節,我們設計實施了《玉米玉米我愛你》的主題活動。師生一起用玉米皮編制《星星網》主題墻,掛上幼兒和家人一起收獲玉米、做玉米食品的照片。在幼兒園的小農場里收玉米,在教室煮玉米、嘗玉米、畫玉米、說玉米。玉米秸、玉米葉、玉米皮、玉米粒又成了教師和孩子共同設計主題墻和進行區角游戲的材料。當地還有烙玉米煎餅的習俗。我們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幼兒園烙煎餅,品嘗勞動成果。另外,我們特別注意利用地方節日開展民俗活動。如:白云洞廟會、云龍山廟會、平山寺廟會,開展一些風土民俗活動,通過環境浸潤、活動中浸潤和情感浸潤,來實現民俗文化的自然傳承。在各班開展民俗課程中,我們特別注意資料的積累,設立了“民俗課程庫”。將每個主題活動從預設、目標、環境設置等內容記錄,以作為一手資料進行積累,以便在今后的活動中借鑒和使用。民俗課程根據年齡班,鼓勵教師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
這一系列的活動,促進了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類似的活動資源還有很多,老師們正在逐步發掘,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日益有趣,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2.利用鄉土資源創建區角游戲
幼兒園區域游戲的設置基本上是教師依據活動室可利用的空間,用櫥、柜將空間隔成大小不同的幾塊,擺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活動區域的方式。原來活動的材料主要是幼兒園購買的成品玩具,因此,時間長了孩子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區域活動,形成了某區域的創設只是一個擺設,經常出現沒有孩子“光顧”的現象。
九里山下古戰場,九里山上野花香,隨著四季更換,我們經常將不同的、新鮮的材料投放在活動區中,周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可利用的資源。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種樹葉;夏天的水果、蔬菜;秋天的種子、果實、昆蟲等等。這些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資金,還能讓幼兒園的區域獨具特色。
3.一日活動環節融入鄉土民俗
晨間活動我們帶領幼兒在操場上玩《拍手背》、《老鷹捉小雞》、《老狼老狼幾點了》等游戲;集體教育活動中,主要根據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情況按教學目標選用適當的民間游戲,如:中班健康教育目標之一是“在一定范圍內四散追逐跑”,我們通過“貓捉老鼠幾更天”游戲使幼兒在嬉戲中發展了跑的動作。幼兒課間、飯前飯后等各環節過度時,我們選擇一些不受時間、場地限制,玩具攜帶方便,便于收攏的民間游戲,穿插進行。如“蚊子叮人”“石頭剪刀布”“拉大鋸”“指鼻子”等。午間游戲和幼兒玩“木頭人”“紅綠燈”“炒年糕”等游戲;放學前,我們和幼兒玩“東西南北”“石頭剪刀布”“你拍一我拍一”等游戲。總之,幼兒在園的一天中,我們開展諸如此類的很多民間游戲,這樣的游戲不僅小朋友喜愛,老師也減輕了負擔,不用準備繁瑣的玩具,還可以參與到孩子們的游戲當中,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二、課程游戲化的環境創設
1.區域劃分——種植園和活動區
我園有80米長的文化長廊,院內南墻是種植園和80平方米全封閉的飼養角,喂養了各種小動物。種植園種植了玉米、大豆、花生、絲瓜、向日葵等四季植物,供孩子們觀察。一方面可以豐富幼兒的農田知識,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另一方面我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游戲活動的機會,幼兒通過參與活動,知道各種植物來之不易,從而珍惜食物。孩子們通過觀察所得的效果遠遠比老師單一地教或演示好很多。園內還種植了各種樹木:柿子樹、桃樹、櫻桃、梨樹等,孩子在樹下嬉戲,觀察果實生長,其樂無窮。
活動區有沙坑、釣魚池、走樁、登高、投擲、鉆洞、平衡木、拱橋、沙包、廢舊的瓶瓶罐罐等,還配備了大型綜合玩具,孩子們在其中可以快樂游戲。
另外,幼兒園還有飼養角,幼兒可以在其中觀察兔子、鵝、雞等十幾種小動物,與動物親近。
2.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班級活動室
如,小班教室環境布置為一列火車,引導幼兒學習釦扣子,每節車廂學一種系扣子技能;中班布置為“穿線板”,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大膽想象,穿出不同形象;大班讓幼兒學習編辮子。所需的扣子、毛線等材料都是孩子和家長一 起搜集提供的,環境的布置也是孩子和老師一起完成的。
3.發揮功能室的作用
美工、科學、圖書、民俗作品展示等功能室。美工室經常展示幼兒剪紙作品。幼兒園還在走廊布置不同的鄉土民俗場景,一樓走廊展示民間故事壁畫,讓幼兒了解當地的民間傳說。二樓展示民間游戲的玩法及圖片,讓幼兒感受民間游戲帶來的樂趣。三樓民間藝術剪紙,陶冶了幼兒的藝術之美,不知不覺中讓幼兒了解了家鄉的民俗鄉情。
三、課程游戲化的區域創設
1.結合鄉土資源主題內容創設動態區域
幼兒園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師生共創區域環境。如“九里鄉土資源主題活動”,圍繞主題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師生按不同主題將材料創建出不同的場景,或是白云洞,或是九里山古戰場,或是龜山漢墓,孩子在自己創設好的場景中玩趕廟會、打仗、參觀漢墓、解說漢墓的游戲,增進了對家鄉的了解。
2.幼兒園常規區域活動的豐富和創新
幼兒園保留了常規的活動區域,并不斷豐富區域活動的材料,創新活動的形式。如,娃娃家區域:增添了娃娃廚房、娃娃臥室、娃娃衛生間、娃娃客廳,與孩子的生活更加接近。手工區域:投放了各種串珠材料,如木珠、彩色珠子、鐵制鈴鐺、珠子、塑料吸管等,幼兒依據材料的形狀、材質可以穿出不同的作品,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建構區:增添了各種自制的建構材料,如木塊、大盒子、小盒子、飲料瓶等。布衣區:增添了各種布料、布制的玩具。科學區:增加了珠子、豆子、袋子、筷子、夾子、糧食、盤子、動物模型、圖形卡片等,幼兒自由選擇空間更大,游戲的形式更加豐富。
四、課程游戲化的資源
一是植物資源利用。在專門開辟的植物區種一些簡單的農作物,如蔬菜、果子、樹木等,為幼兒活動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
二是動物資源利用。如小蝌蚪、各種鳥類、知了、蚯蚓、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幼兒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產生好奇并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探索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三是自然界物質的利用。農村最多的泥巴、沙石、木頭。這些都可以搬進“玩泥區”“玩沙區”“木材區”“構建區”等,成為幼兒游戲的材料。
四是地方特色產業、文化資源的利用。“九里山、九里湖、白云洞、漢墓、漢城、煤礦”等。利用這些具有地方特色資源來滿足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家鄉,同時激發幼兒社會性與交往能力。
五是邀請民間藝人、家長擔任助教,和幼兒一起游戲。建立專家庫,邀請市、區幼教專家擔任課程研究的顧問,定期來園進行培訓與指導。發揮幼兒園骨干教師的力量,帶動全體保教人員保證課程游戲化的開展。
六是利用網絡資源,為幼兒課程游戲化的開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五、提高課程游戲化的能力
1.通過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方法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2.通過鄉土民俗活動的開展,使教師能系統地、全面地了解鄉土文化的內涵。獲取更多的鄉土民俗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從而提高教師的創造能力。
3.通過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培養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找準目標、把握方向,通過專題培訓、案例分析、專家指導、觀摩交流、骨干引領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增強教師對游戲化活動的設計、實施、分析、反思和調整的能力,不斷豐富課程游戲化的途徑和方式,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課程實施能力。
4.開展教師游戲化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能力的比賽,促進教師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打造鄉土特色 促進課程游戲化論文】相關文章:
幼兒教育游戲化課程策略的論文04-27
運用鄉土植物營造地域特色景觀論文05-01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多維度應用論文04-27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帶來的選擇與改變分析論文11-08
對當前特色幼教及幼兒園課程特色的分析論文05-02
打造特色景區方案10-22
課題研究促進特教學校特色建設論文05-03
徽州鄉土思想資源與理學的鄉土化04-29
課程游戲化的心得體會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