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兒童交往的具體意義分析的論文
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行為,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種社會活動。兒童時期的交往能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成人以后的社會交往能力,重視對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會為他們具備良好的交往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言交往,是人類交往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維的成熟,兒童會有越來越多的語言交往需求,我們應為兒童創設更多的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機會和環境,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而言,經常與他們進行語言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家長、老師以及同學。我們選取了一個極具操作性和現實意義的突破口——學生與家長的語言交往,開展“捎口信”活動,以期在促進親子溝通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交往能力。
一、調查,基于現實的反思
開學初,我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一年級的新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溝通現狀不容樂觀:27%的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孩子的業余時間要么與電視為伴,要么與祖輩為伴;32%的家長有時間陪伴孩子,但大部分時間是督促孩子學習,忽視情感溝通;23%的家長重視了與孩子的溝通,但缺乏技巧;只有11%的家長能做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交流,我發現,與家長缺乏溝通的學生,其與老師及同學的溝通也較為困難。可見,親子溝通對學生獲得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會認識很多新鮮的事物,同時也會遇到不少問題,他們在情感上對家長有著強烈的依戀,渴望告訴家長他們的發現以及他們的困惑;但是,家長工作一天之后,也許不會再有足夠的耐心來聽孩子說話,于是便敷衍了事,破壞了孩子的表達興致。漸漸地,孩子就失去了與家長進行溝通的主動性。
二、實踐,基于成長的期待
“捎口信”活動是一個能夠加強親子溝通、促進兒童語言交往的有效手段,具體的活動方法和活動要求如下:
(一)活動方法
1.教師每天對學生口述一句話,要求學生記住,回家后對家長進行復述。家長將孩子復述的內容記錄在“捎口信”本子上,并作回復。
2.格式應包括“捎口信”活動的時間和內容。以下是摘選的學生和家長的對話記錄。
2010年9月26日
學生:爸爸媽媽請喝熱茶!
家長:希望你成為愛學習、愛勞動、講禮貌的好孩子。
2010年9月27日
學生:我們一(5)班是大家庭。
家長:團結友愛,天天向上。
(二)活動要求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活動,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因此,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應把握難度和內容,講究循序漸進。
1.降低活動難度,利于學生復述
活動之初,許多學生感到有些困難,有的甚至一聽到“捎口信”就害怕。于是,我把一些長句改短,盡量多用口語。幾次活動后,學生慢慢不再畏懼,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地將“捎口信”的內容準確地轉述。
2.結合學習生活,蘊含價值引領
“捎口信”的內容盡可能做到與當天的學習生活相結合,與平時的常規要求相聯系。開學初,學生在食堂用餐時總是大聲喧嘩,學校專門對此進行了常規教育。“捎口信”活動中,我便把“吃飯不講話,身體才健康”作為復述內容,鞏固學校的這一常規要求,讓家長也能就此配合老師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行為規范教育,收效顯著。
3.鼓勵主動表達,折射情感融合
“捎口信”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讓孩子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提高語言交往能力,加強親子間的情感融合。“捎口信”活動中,多字、少字、語句不通順以及記不全內容,都可以包容,愿意表達、溝通情感才是關鍵。
三、回眸,基于價值的堅守
“捎口信”活動結合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和現實存在的問題,基于開放性活動的實施理念——強調“活動”,照顧兒童的興趣、動機和能力,注意調動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學習的過程,師生、長幼角色的平等和角色互動——滿足了兒童的交往需求,對兒童交往能力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一)促進了學生的個性養成
兒童在交往中能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優點,積累一定的抗壓、抗挫能力,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逐漸獲得自信樂觀、活潑開朗、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等一系列良好的品質。“捎口信”活動開展以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與家長的交往中,逐漸懂得了如何才能獲得他人的關愛,如何才能克服羞怯心理;學會了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尋找共同的語言,增進彼此的了解,等等。
例如,小c是一個不大愛說話的孩子,平常做事有些馬虎,對于老師的話總是聽半句、落半句。經過一段時間的“捎口信”活動訓練,他漸漸自信了:由開始的不敢跟老師說話,到后來能夠主動向老師問好、提問。讓人感覺他好像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以往那個看似唯唯諾諾的孩子了。活動開展以來,像小c一樣有進步的孩子還有很多。
(二)加深了學生與老師和家長的交流
首先,“捎口信”活動拉近了學生與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在大多數學生眼里,老師的形象是神圣的。課間,一般都是教師在辦公室備課,學生在教室內外活動,除非當學生之間產生誤會、矛盾時,他們才會找教師“斷案”。也就是說,主動找教師聊天的學生不多。“捎口信”活動開展后,學生和教師說話的機會增多了,教師走近了學生,學生也走近了教師。例如,小y和小w都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但以前很少主動找老師交談,比較內向。開展“捎口信”活動后,一有空閑,她們總愛圍著我,主動交流,說說心里的話,聊聊家里的事。
其次,“捎口信”活動更讓家長能夠俯下身來,悉心聆聽孩子的心聲,促進了親子溝通。一次,小l偷偷拿了家里的錢請其他小朋友吃東西,他的媽媽在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情況下,便武斷地判定他這是惡劣的偷竊行為,對其大加指責。其實,小l同學在學校常常覺得很孤獨,想交朋友卻又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才采取了這種不恰當的做法。我了解了這一情況后,將想對小l說的話通過“捎口信”的方式傳遞給了他的媽媽。這樣的交流過后,小l的媽媽對兒子進行了溝通教育,讓小l認識到:私自拿家里的錢這一行為是不對的,以后一定要改正;交友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能僅靠請別人吃東西來實現。
實踐表明,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連續過程,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只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的。我們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日常生活等各個環節中與各種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在自然、真實、直觀的交往情境中,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存、共同發展,獲得社會交往的能力,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對兒童交往的具體意義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分析及自我調適的論文04-27
語域理論的課堂教學師生言語交往分析論文05-03
水利施工設備管理的具體分析論文05-03
分析探究型教學的特點和具體標準的論文04-30
留守兒童權益保障現狀分析論文09-21
文學作品意義的分析表達和啟示論文05-03
語文教學的追問的意義和價值分析論文05-03
機械工程設備具體安裝工藝分析論文11-05
單項成本核算的具體操作分析的論文08-19
留守兒童保護路徑分析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