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點滴體會論文
科學課的實驗研究是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本,以探究的問題為載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下面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教材《常見的力》單元教學片斷為例,談談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一、把握目標,準確探究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把握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我在《力的現象》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做出了以下的嘗試:指名一學生把自己的課桌往前推及往后拉,再觀察課桌有什么不同的運動結果,如果換了用繩子拉,并對課桌施加的拉力不一樣,再觀察課桌有什么不一樣的運動結果。讓學生學會觀察,從觀察中感知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并得知對被施力物體所施加的力不同,箱子的運動速度也就自然不一樣。
二、情景導入,激發探究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更是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時最重要動因。”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這種動力和愿望我們可以先從導入這一環節著手,讓學生在接受新課前,先在其心中播下求知的種子,然后再悉心地加以澆水和施肥,讓學生這種強烈的學習興趣在心中茁壯成長。
(一)創設生活情景,在悟中探究
孩子的思維是靈活的,孩子的觸覺也是敏銳的,我們要善于利用孩子們的這一特點,把他們每天每日累積的生活經驗也運用于課堂,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讓他們的課堂思維與生活經驗得到一個碰撞,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授《大氣壓力》一課中,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景相聯系,我特意把家中的高壓鍋端到課堂中,并設置了兩個問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能告訴老師用高壓鍋煮飯與電飯鍋煮飯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哪位同學能說出高壓鍋煮飯比電飯鍋快的原因嗎?
把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物品帶進課堂能增強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親切感,此時再加上適當的問題的導入,學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必然被激發到最高點。同時也很自然地導出了這節課我們要探究的目的——大氣壓力。
(二)創設實驗情景,在玩中探究
好動,好奇、喜新,這是每個孩子獨有的天性。導入新課時我們要善用孩子的這些心理特點,適當地創設實驗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重力》一課的實驗導入情境:讓學生把乒乓球往高處拋,再觀察其結果。《浮力》一課的實驗導入情境:讓學生把乒乓球往水里壓,再觀察其結果。(學生動手實驗,寓學習于游戲當中,親自感受不同力的現象,激發學生對新課的探究興趣)。通過上述多種實驗情景的導入,學生對新課興趣盎然。教師再適時地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小結:在我們的大千世界里,有阻力、重力、浮力、彈力等存在,力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力的原理,并巧妙地把它們加以運用,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必能更加得心應手。
三、引導質疑,靈活探究
(一)提出問題,激發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普列漢諾夫也說過:“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可見,提出一個有價值性的問題是多么的重要。如經過上述的實驗情境導入新課,必能激發學生的無限思考空間。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后,很自然地會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我們無論把乒乓球往哪里拋,它總會往地上掉?明明我們已經把乒乓球使勁地往水里壓了,但是為什么它總會往水面上浮?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狠抓學生心中的疑團,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究的方法來解決。
因為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那么“探究—思考”的欲望也就可想而知。學生會通過問同學、問老師及上網查閱等不同渠道去探究他們心中的不解,進一步激發他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思考,知道了乒乓球總往地上掉的原因是因為地心引力的存在,也明白了乒乓球總往水面上浮的原因是因為浮力的存在。我們教學的目的也在學生主動的探究中達到了。
(二)舉一反三,靈活探究
“舉一反三者,博學;舉己得三者,多學。”學生通過提問,能夠激發思考,通過思考又能激發新一輪的提問。而且經過深思細密的思考后,提出的問題必然具有更高的探究價值,甚至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在《力的現象》一課中,學生在了解地心引力和浮力的基礎上,又會產生如下疑問:當拍打皮球時,皮球為什么能夠彈起呢?風帆能在海面上前進靠的又是什么力呢?磁鐵能把鐵吸住,究竟又是什么力的作用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同學們的思維一下被激活了,有了上述解決問題的經驗,他們也很快能“舉一反三”,知道了力的現象包括:摩擦力、引力、拉力、推力、彈力、浮力等。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地引著學生提出問題,不斷地激發學生思考,他們才能更主動更靈活地進行科學探究。
四、融入實驗,扎實探究
(一)小組探究,明確目標
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于學生對教育過程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教學過程中取用小組探究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擴大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率。如在教學《大氣壓力》一課中,我們把學生分成六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學習并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最終集思廣益確立本節課要探究的兩個目標:
1、為什么吸盤在表面光滑的物體上吸得緊,表面粗糙的物體上吸不緊?
2、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大氣壓力的大小?
圍繞這兩個問題,在小組中再交流個人的看法,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做好鋪墊。
(二)巧設實驗,激發探究
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使他們與教師和同學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為了激發學生探究大氣壓力的存在,我巧設了如下實驗:用手中的吸管礦泉瓶中的水,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這是生活中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同學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只要不斷地吸,水就會通過吸管源源不斷地往嘴里送。理所當然,同學們對實驗結果的猜想都是正確的,但我們不能到此罷休,必須順勢而導:是什么原因導致水能夠源源不斷地往嘴里送呢?生活中你還能找到類似的現象嗎?同學們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發到最高點。通過探究同學們知道了大氣壓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激發學生做出新一輪的實驗探究。
實驗①:同學們找來一段半米左右的塑料管,塑料管的一端接著裝滿水的玻璃缸(玻璃缸要放在稍高的位置),塑料管的另一端接著洗手盆(位置要比玻璃缸的位置稍低一點)。實驗結果——水缸里的水沒發生任何變化。
實驗②:指名一學生往塑料管里吸氣,然后把塑料管的另一端盡量往洗手盆的低處壓。實驗結果——玻璃缸里的水沿著塑料管住洗手盆里徐徐流出。這樣學生通過兩個不同的實驗對比,知道了大氣壓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從此推理出,水龍頭、護士輸液用的針、高壓鍋等等都是壓力在生活中應用的原理。
(三)對比實驗,扎實探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我認為這也是驗證真理的輔助方法。如在進行《大氣壓力》一課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吸引學生,讓學生把探究中的疑問扎扎實實地解決。通過吸盤操作感知大氣壓力的存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學生由于受生活經驗的影響,把大氣壓力對吸盤的作用力誤認為吸盤或是玻璃的吸力。同時大氣壓力看不見摸不著,又增加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弄明白這個問題,我選擇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我認為這種方法有它的優勢,因為如果你單獨用能吸住玻璃板的吸盤來引導,學生會把吸盤變扁的原因解釋為手給了它一個壓力,并且這個力會持續保持在上面,而不會想到手松開以后,還有一個力作用在吸盤上面。所以當學生有這樣的想法時,我馬上展示用對比實驗中的吸盤在木板上吸不住的現象給學生看,并問學生:這個吸盤我也給了它的力,它怎么沒有繼續被壓扁呢,這時學生恍然大悟:看來這個壓扁的力,并非不是由于手的力的繼續作用,而是另外一個力,這個力就正正指向大氣壓力。這樣糾正了學生認知上的誤區,也就突破了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我們慢慢地讓學生累積了一個經驗:以后碰到科學問題,就不能太多地依靠直觀生活感覺,應該多想幾個為什么?這樣,學生也必能在以后的探究學習中打下扎實的基礎。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長地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只有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扶植、鞏固和實現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愿望,才能最終帶給學生以歡樂。”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應該把準目標、巧設導入、引導質疑、融入實驗,把多種教學手段運用于課堂中,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培養其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發現者。
【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點滴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運用探究性實驗進行引導-發現教學的嘗試04-29
怎樣有效進行科學教學反思07-16
運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的點滴體會05-02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04-29
怎樣進行克隆04-28
怎樣進行作文審題02-27
怎樣進行教學反思04-29
怎樣進行求職談話?05-04
怎樣進行閱讀訓練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