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利益相關者的視角的論文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與培訓牽涉到許多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是教育與培訓的“利益聯盟”,關注并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正當、合法利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應有承諾與責任擔當。突破現行高職教育基本局限于“內部利益相關者”的質量評價視角,建立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架構,把高職教育之內部利益相關者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納入質量評價的視域,是我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應有視界。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質量評價
質量評價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也是高職教育(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簡稱)改革與發展研究的焦點話題。隨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研究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而言,評價高職教育質量“好”與“不好”的主要標準是什么?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要不要把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因素考慮在內?如何才能制定出能突出職業教育特性且最為可靠的質量評價標準?仍是有待于深入研究與探討的問題。本文擬從職業教育之利益相關者視角,就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架構作一探討,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高職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英國著名學者弗里曼曾指出:“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被組織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人!本吐殬I教育而言,利益相關者包括與職業教育存在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組織或個人。既包括職業教育對象和作為專門職業教育機構的學校等在內的職業教育內部利益相關者,又包括作為職業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企業或社會團體等外部利益相關者。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教育培訓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對職業教育或培訓制度產生影響。
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別。顧名思義,職業教育與培訓是基于社會職業并根據社會職業要求或需求以及社會職業(產業)的變化與發展需要來培養人才,通過培養人才來服務社會的教育。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職業(產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為國家職業教育的專門代理機構,高職院;蚋呗毥逃龣C構擔負著為國家、政府或社會履行職業教育這一重大的責任使命。
高職教育和培訓制度包含諸多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是職業教育的“利益聯盟”。職業教育質量如何,不僅關乎置身其中并作為教育對象的職業人(或入職前的“準職業人”)的職業發展和專業成長,關乎職業教育實踐的改善和改進,關乎教育理論研究的完善與發展,而且關乎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關乎社會職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大局。概括地說,職業教育是一個不僅關涉教育對象、學校發展、教育發展,而且關涉社會職業結構調整或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大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不僅要把職業教育之于學校的影響或作用、把職業教育系統內部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把教育之于置身其中的教育對象——職業人或準職業人的影響或作用納人評價標準視野,而且要把教育之于社會職業或用人單位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和作用考慮在內。概言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要有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公共關懷和社會責任擔當的視野;诙嘣嫦嚓P者視角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要切實地關照各“利益相關者”(或“利益聯盟”),要促成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二、我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現狀
從整體上看,我國現行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包括普通教育質量評價在內)在評價主體上,基本限于高職院校或職業教育機構內部完成的系統“內部評價”,較少甚至沒有社會中介機構、投資人或政府等外部力量參與的“外部評價”。在評價方法上,以量化評價為主,質的描述或質性研究即價值判斷的客觀尺度的深層次研究顯得單薄。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在內),可測量的事實判斷層面即量的記述占據絕大多數,忽略了教育的其他一些有價值的目標,忽略了對職業教育之職業倫理、職業性向和職業素養等職業人必備特質的有效檢驗,很少甚至沒有對于事實上難以用定量或測驗的方式展示出來的職業教育特性的評價。這種集中于對教育現狀或顯性“技術性”要素的評定、鑒別和區分的評價活動與評價標準,沒能顯現評價活動及評價標準之于改進教育、促進發展的作用,評價結果與評價初衷難相吻合。
(一)局限于內部行政性評估的評價機制
和普通教育質量評價一樣,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一直以教育系統的內部行政性評估為主。雖然在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初期,這種教育行政主導的系統“內部評估”,對于促進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對于推動高職院校辦學的規范化、科學化和質量提高,事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因其評估主體單一化、評估內容普教化、評估方法簡單化、評估過程封閉化等現實局限,使質量評價難以收到引領方向、激發活力、促進發展的理想效果,因此招致越來越多的責難或質疑。
(二)重在實用、功利的評價價值取向
我國現行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模式,沒有較好地突出職業教育之特性。評價內容的關鍵要件基本著眼于實用、功利的職業或專業知識與技能,缺乏根據社會職業或專業崗位特性與要求進行細化的質量評價標準,以顯性的現實性指標為基準的目標參照評價,如以修課數目、考試成績等,評價標準基本固著在“劃一的、同質的’維度,沒能足以顯現高職教育之個性特質的差異性指標。雖然有便于測量或量化的優勢,但因缺乏質性的視角而隱沒了那些于高職教育而言富于內在價值的實質性內涵。
(三)著眼于“內部”利益相關者的評價視角
教育和培訓包含多個利益主體,爭取或維護自身利益是各利益主體的本然要求。就職業教育系統內部而言,作為其教育對象的受訓者或職業人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受益者”,作為專門的職業教育或培訓機構的高職院校理應是行內主要的利益主體。在教育中獲得正當合理的利益,既是教育中人的基本訴求,也是職業教育的應然價值取向。從職業教育系統的外部場域看,政府、企業和社會用人單位或機構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應是職業教育的獲益對象。但在現行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對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指標,基本限于“教育對象”或“職業學校”等教育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層面,較大程度地把學校的利益、教育對象的利益等置于首要甚至惟一的地位,教育的社會效益或社會利益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少有甚至沒有關注,用人單位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從教育教學中獲益的評價標準被排除在外。這種基于教育內部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缺乏必要的社會評價體系,使得職業教育機構或“教育人”利益成了職業教育的惟一指向,甚至成為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惟一追求,職業教育之內在品性及其社會責任等外部利益相關者被擱置不顧。因而,在所謂職業教育及其質量評價的支持性力量中,往往存在著背離評價初衷、扭曲評價標準、消解評價效果的反向力量。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質量的社會評價,構建由教育系統內部、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三、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特點
如前所述,高職教育有著多元利益相關者。概括說來,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有如下特點:
第一,注重長遠、引領發展的評價理念。評價理念涉及到質量評價的指導思想、評價導向與取向等方面的問題;诙嘣嫦嚓P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在其評價理念上,不僅注重各利益相關者當前的正當、合法利益,而且注重各利益相關者的長遠利益。既注重對結果的診斷性評定,又注重致力于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旨在通過評價,促進人的發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發展和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二,多元主體、內外綜合的評價視角。突破現行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基本限于“局內”利益相關者的內部評價視界,把高職教育系統的“內部評價”與用人單位等社會外部力量的評價綜合起來,是利益相關者視角中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特點之一。社會評價是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社會職業結構調整及社會職業發展需求、面向勞動就業等社會需要辦學,是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是在“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等多元評價主體基礎上實現的一種綜合性評價。社會評價是與(教育系統)內部行政性評價相對而言的。社會評價主要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如社會職業、勞動就業等方面對高職教育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或標準進行評價。
評價主體上,社會評價是以社會專業組織、民間團體、投資機構、企業、用人單位等教育系統外部的多元社會力量為評價主體,對高職教育質量特別是所培養人才滿足社會需要程度或適應社會發展程度等進行的評價。
第三,顯隱結合、結構完整的評價內容;诶嫦嚓P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內容上,注重顯性層面與隱性層面的評價內容,并據此確定顯性評價指標與隱性評價指標的有機結合。顯性層面,如:高等職業教育的服務方向、專業結構、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或就業能力、就業率等在內的顯性評價指標。隱性層面,如:綜合職業素養,社會的滿意度或認可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勞動結構的適應程度,以及是否滿足社會職業或經濟社會發展潛在需要的隱性評價指標。
第四,量質并舉、臻求完善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化評價,又注重質性評價,諸如對難以量化的層面,如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以及人才的知識或技能結構等是否緊密結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否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或人力資源開發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是否或能否為促進就業或再就業服務,是否或能否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服務等進行質性評價。量質并舉的評價方法,是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中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特點。
四、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中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架構的基本設想
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對于高職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導向或引領作用。筆者認為,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研究要建立在與職業教育實踐使命充分契合的基礎之上,利益相關者視域中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要以其實踐邏輯起點——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析人手,并據此來架構評價標準體系。
(一)著眼于職業特質的評價標準理念:以職業屬性與職業要求為基點
評價即導向。評價最終以怎樣的導向才能切實發揮評價導向作用?這就要明確質量評價的旨意或應然取向:制定出評價標準究竟是為什么?它應該把職業教育引向何處?人們依照特定的標準來評價職業教育質量時,最終會不會把職業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能不能把職業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架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要兼顧評價過程的各環節,應避免顧此失彼而忽視教育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活動過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既要考慮教育教學活動結果、效益及其影響,又要考慮包括教育教學活動中主體人的工作態度、方法、能力等。質量評價標準來源于或依賴于教育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的價值存在,應從社會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和人的價值諸方面來加以表達和反映。相應地,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應包括價值存在(質/量/尺度)、價值規范(應該)和價值必然性(正當)三個層次的評價標準。
職業教育是基于職業和職業人培養的專門化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高職教育是以高級技能人才或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與培訓為主旨的綜合教育。職業教育的“職業特質”邏輯地要求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職業需求以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服務于職業需求或職業人成長。為社會職業結構的變化與調整提供所需的合格人才,為社會人才謀求合適的職業或轉換職業(或崗位)提供切實有效的教育服務,這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及人才培養的標準是否和能否適應社會需要,是考量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參照。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擬定,要以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或特性為基點,著眼于“職業特性”來思考評價標準問題,使質量評價標準真切地反映或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之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所在。
(二)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的評價視角: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有機統一
教育之利益相關者是多元的,教育質量評價的標準要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來構架,既要有包括對學校自身建設與發展的評價、對學生和教師等顯性層面的評價,又要有隱性層面的評價參照;既要有對學校等內部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指標,又要考慮社會用人單位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因素。
“沒有行業、企業的主體性參與,職業教育的本質和功能難以體現!币浴凹寄堋被颉皯谩睘橹髦己吞卣鞯穆殬I教育,是直接面向社會辦學的典型形式。面向社會辦學,就是面向社會職業或產業,面向行業、企業。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與決策,是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表征。從某種角度而言,高職教育從辦學思路或指導思想,到培養目標、專業結構或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都應以社會職業(行業)或崗位以及社會經濟、產業發展需要為基點來確定。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及人才培養的標準是否合適,不僅要看其是否遵循教育規律或合符辦學的標準,更要考察其是否和能否適應社會需要,這是考量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參照;诙嘣嫦嚓P者視角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力主突破現行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視野,建立起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架構,把“局內利益”與“局外利益”、“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就評價主體上,突破(系統)“內部評價”一統天下的現實格局,實現評價主體由單一到多元的轉換,真正形成(教育系統)內部評價為核心、政府督導性評估為主導、社會評價為重要參照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社會評價是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社會通過對高職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進行客觀而有價值的評定,可以為市場選擇高職教育提供依據,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提高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關注度、參與度和認同感;另一方面,高職教育機構如高職院校通過社會評價所獲得的反饋信息,可以激活高職教育機構內部辦學機制,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與自我發展能力,為高職教育面向社會辦學并獲得健康發展提供積極導向。
(三)致力于完善、全面的評價方法: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要適應社會職業(產業)結構變化與調整的現實之需,適應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對職業崗位或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發展之需,適應國家教育發展對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發展之需。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在其評價方法上,要致力于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相統一、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更趨全面、合理和完善。對易于量化的顯性層面,如知識技能、實踐職業能力、就業率、獲得的社會投資等進行量化評價;對于難以量化的隱性層面,如教育培養目標或標準、人才的職業知識或技能結構、職業性向或綜合職業素養與社會職業或崗位需要的適應程度等納入質性評價的范疇。
總之,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是對職業人或職前受訓者利益的評價,是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評價,是對社會職業(產業)結構變化與調整、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評價。從教育系統內部和外部社會力量等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來構架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是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應有視界。多元“利益相關者”視域中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為職業教育研究乃至學校教育質量評價問題的解讀和改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淺析利益相關者的視角的論文】相關文章:
社會福利機構利益相關者解析05-01
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倫理管理的新發展04-27
基于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戰略性環境管理04-27
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景區環境管理模式研究04-29
海岸帶綜合管理中的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學分析04-28
利益受損方視角下的工程責任問題04-28
實施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偏好轉換對實施過程的影響分析05-03
實施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偏好轉換對實施過程的影響分析04-28
從哲學視角淺析環境污染原因04-30
生態補償機制及其對相關利益主體的影響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