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論文
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的核心職能,財務會計的許多理論和方法都是圍繞會計計量展開討論的。公允價值作為一種重要的會計計量屬性,自七十年代就開始被引入會計領域,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國際上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學術界、理論界和實務界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劇烈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息過。尤其是在我國,由于受我國市場環境的限制,公允價值在我國幾經用棄,經歷了曲折過程。2006年我國在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基礎上,明確將公允價值列為五種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在頒布的38項具體準則中,有19項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在國際上對公允價值會計爭議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中面臨的問題,找出應對措施,對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公允價值發展歷程
(一)公允價值首次應用(1997~2000年)。公允價值首次出現在1998年6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這段期間里,財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價值,所頒布的涉及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有《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此外,在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和租賃準則中也有涉及。這一階段提倡公允價值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是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做法。公允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家的會計準則所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計量屬性運用在各項準則中。第二,在1998年6月24日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講解中,對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因闡述在各準則中具有代表性:“公允價值體現了一定時間上資產或負債的實際價值,以公允價值計量能夠真實反映資產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或企業在清償債務時需要轉換的價值”。
(二)公允價值用而又棄(2001~2006年)。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之后由于我國缺乏活躍的市場,公允價值時常難以獲得,導致企業在運用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及投資準則中,出現了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現象。因此,在2001年新修訂的準則中,絕大多數涉及公允價值的內容被取消:即對有關經濟業務的處理盡可能地回避按公允價值計價。當時的準則講解中詳細闡述了取消的原因,原準則的發布實施對于規范企業會計處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準則在執行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原準則較多地運用了公允價值概念,而我國當前的產權、生產要素市場又不是很活躍,相關的公允價值難以取得,從而給一些企業利用準則調節利潤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為了防范類似問題繼續發生,并及時解決已存在的有關問題,財政部決定對原準則進行修訂。
(三)重新引入公允價值(2007年至今)。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股票、債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掛牌上市,這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已經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為我國應用公允價值創造了必備條件。經過幾年的努力,新一輪會計準則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發布,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被重新提出,且在19個具體準則中被提及和應用,這成為此次新準則的一大亮點。從此,我國會計準則基本達到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公允價值“用”與“棄”的演進歷程正說明了:公允價值的“用”與“棄”是在當時的社會產權約束下,社會經濟活動主體利益關系博弈的結果。
二、公允價值應用中的問題
(一)現實的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公允價值不易取得。公允價值的確定基礎是公平交易,公允價值要體現“公允”,交易就必須公平,因此交易雙方都必須是在了解交易情況的前提下自愿地進行買賣。但現實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交易的公平性難以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受諸多因素影響,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特別是目前我國沒有足夠活躍的交易市場,會計準則不完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證券市場不發達,證券市場監管不力,流動性不強;要素市場不成熟,市場化程度低;公司治理不完善,導致公允價值很難把握。因此,現實經濟環境成為一個公允價值得以廣泛應用的制約因素。另外,只有通過充分活躍的市場交易確定的公允價值才是可靠的,但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很多會計要素如資產和負債在現今市場上難以找到可供對比的交易價格,獲得其公允價值的技術手段往往只有將未來現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在的現金價值的現值計量。而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的時間價值等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是公允價值難以獲得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公允價值信息質量可靠性難以把握。公允價值的認定,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存在市場(活躍的)交易的情況下,交易價格即公允價值;第二,在不存在實際交易事項的情況下,應該尋找市場上同類(相類似)的交易,以同類(相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第三,如果某項資產或負債沒有由市場直接決定的可觀察到的價格,卻有合約規定的或可以預期的未來現金流量加以估計,就可運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也可以采用專業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然而,市場信息的多樣化、估價方法的復雜性以及判斷估計的人為性勢必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遭到質疑。由于我國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仍不成熟,各類要素市場運作還不夠正規,導致市價的計量不準確,可靠性不太高。
(三)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公允價值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由于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等企業相關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利益沖突。而且,目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還不完善,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程度相當高,關聯方交易大量存在,公允價值成了關聯方和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報告、偽造盈利的工具。企業經營者在獲取信息方面比所有者具有更大優勢,從而在實務中出現了大量利用債務重組、投資、非貨幣性交易公允價值偽造會計信息的現象,同時,在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財務經理接受董事會指令,按董事會決議工作,在關聯交易、非貨幣交易、債務重組中,董事會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公允價值進行操縱利潤,要求會計人員按照自己的命令和意圖行事。內部審計人員在虛假會計信息治理和監管上發揮的作用有限,內部監控形同虛設,這就有可能更加助長了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
(四)公允價值計量實際操作難度大。公允價值表現形式較多,在實務中如何選擇使用,如何選取同樣或類似資產和負債的市價,如何采用估值技術,這些都是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應用中的可操作性問題。首先,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信息獲取渠道通暢與否、獲取信息及時性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當前,企業主要是通過經紀商、資產評估機構等獲得活躍市場中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企業如何建立與這些部門的聯系,這些部門如何強化他們的服務功能,另外這些部門所發布的公允價值信息是否滯后于市場信息都直接關系到公允價值的'取得;第二,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有許多會計要素如資產和負債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可供觀察的交易價格,將未來現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在的現金價值的現值計量,往往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但因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的時間價值等等都是不確定的,在計量的操作上往往難度很大;第三,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建立會計界與資產評估界的聯動機制也面臨障礙。所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
(五)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會計人員在公允價值確定中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其專業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和會計準則中會計方法的運用。就公允價值而言,采用現行市價要求會計人員能夠及時收集和應用交易商品的外部信息,采用估價技術,熟悉理財學方面的知識,經過綜合分析、判斷,才能熟練地操作。然而,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會計理論功底以及綜合素質普遍偏低,職業判斷的經驗相對不足,這在某種程度也影響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推行,因此會計人員的素質必然影響判斷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三、解決公允價值應用問題的對策
(一)完善公允價值運用的市場條件。計量屬性的選擇必須符合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公允價值得以運用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存在統一而又充分競爭的活躍市場。目前,我國市場體系本身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因此,加強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完善市場體系,培育健全的資本市場體系是以較低成本獲得可靠的公允價值的前提條件,雖然公允價值并不一定等于市場價格,但是市場價格畢竟是最為客觀、最簡便的公允價值的來源。所以,當前應該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努力培育各級市場,促進完善的生產資料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建立,才能更好地確定商品成本和市價,從而獲得商品公允價值的信息。
(二)深化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研究。對于公允價值的采用來說,完善的理論比活躍的市場和高素質的人更重要。現階段,我國理論界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涉及公允價值的相關準則較為普遍,但是分布比較零散,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這將極大地阻礙公允價值的應用與發展。因此實現公允價值會計的重要舉措就是建立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及其框架體系。這個指導框架應包含對計量目標的明確闡述、對公允價值所包含的經濟要素的界定、對利用現值估計公允價值的技術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在財務報告相關信息中披露的規定等,從而確保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全面推廣應用。我們應當認真
學習國際上最新的現值和公允價值的研究成果,將其與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相結合,從而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應用公允價值的一套理論體系。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公允價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必須加快完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解決人為操縱問題。首先,必須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國有股減持,減少國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第二,建立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董事會中必須引入相當比例的獨立董事;再次,完善職業經理人才市場,改變董事、經理主要由行政渠道產生的現狀,通過市場手段和市場競爭方式來選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使董事、經理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長遠價值同比增長,使公司的會計政策選擇與股東利益趨于一致,使股東目標成為管理者目標。最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只有機構投資者隊伍壯大起來,股權過分集中和流通股過分分散的現象才能得到緩解。
(四)降低公允價值計量操作難度。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操作上的難度是阻礙公允價值計量推廣,導致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造假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推廣公允價值計量最迫切的要求就是降低公允價值計量操作上的難度。這就需要加快我國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體系建設,加強研究將公允價值理論客觀量化,制定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應用模式。該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有明確闡述計量目標,詳細界定公允價值所包含的會計要素或會計事項,規定利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的原則和從技術角度描述利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的方法,從而加強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
(五)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是使用公允價值模式的保證。確定公允價值需要會計人員的估計和判斷,加強會計人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水平,才能更準確地確認公允價值。要達到這個目標,需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強化法制教育,要求會計人員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基礎上處理會計業務;二是切實加強誠信建設,培養職業良知,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的職業道德,從根本上消除虛假現象的出現;三是要加強業務培訓,幫助會計人員熟悉和掌握新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對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報告做出復雜判斷處理的能力,從而減少會計信息的行為性失真和對公允價值判斷的偏差。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學敏。公允價值:理論內涵與準則運用[J]。會計研究,2004.6。
[2]葛家澍,杜興強。會計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盧燕玲。新會計準則體系下會計政策選擇的思考[J]。財會研究,2007.9.
[4]王建成,胡振國。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研究的現狀及相關問題探析[J]。會計研究,2007.5.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公允價值的論文05-16
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論文05-16
我國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的思考論文05-07
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論文05-09
公允價值損益01-16
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題目及對策論文05-17
會計計量、公允價值與現值(上)論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