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會計基本結構的構建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人們對企業資源要素的漸進性熟悉的分析,論述了任何一個企業都是“資本、勞動、環境”三種要素結合的產物,任一資源要素都有不同的產權特征。***會計的目標是:建立起體現該三者的要素本錢和要素收益相配比的會計基本結構,從而建立起與資源要素的產權特征相一致、相吻合的財務分配機制,并建立起保證這一機制實現的經濟制度,以使“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
[關鍵詞]資源要素;產權特征;***會計;基本結構
一、反映會計基本結構的會計等式
***社會建設的目標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與人類生存自然環境的***共生。對生命個體和社會總體的生存發展來說,都是建立在對一定產權屬性的資源的消耗、補償和增值過程中的,而會計的基本結構既反映了資源的產權特征,也反映了對資源消耗的補償和增值過程,它集中體現為六大會計要素及其構成的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基本會計等式上。
等式一: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它反映了人們對企業資源及其產權關系的熟悉,可以抽象為“資產=權益”,這一會計恒等式揭示了資源提供者作為權益擁有者要求得到產權報酬的深刻內涵,可以簡稱為權益狀況等式;等式二:利潤=收進—用度,它反映了對資源消耗的補償及對財富增值的追求,揭示出在資源要素運作中取得的收進必須要全部補償要素消耗的本錢后,再生產才能持續,社會才能***發展,可以簡稱為經營狀況等式。兩個等式結合的會計循環,即資源運作帶來的收進抵減相應的本錢用度后,又再次改變了企業的資源及產權回屬狀況,而企業的資源及產權狀況又會影響企業下一步的生產經營狀況。如此循環往復,既反映資源的消耗、補償和增值過程,又反映產權報酬的分配原則與程序,還揭示產權變動的過程和變動原因。
二、對企業資源要素的漸進性熟悉與權益狀況等式的變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企業資源要素的熟悉越來越深刻,反映會計基本結構的權益狀況等式逐步擴張、逐步發展、逐步變革,但其擴張和發展不僅沒能跳出“資源提供者作為權益擁有者,要求得到產權報酬”的這一內涵,反而強化了這一內涵,請看以下三個不同的會計恒等式:
A資產=債權人權益 投資者權益
B物力資產 人力資產=債權人權益 投資者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
C物力資產 人力資產 環境資產(資源)=債權人權益 投資者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 社會權益
以上三個等式,表現了人們對資源要素及其產權特征的漸進性熟悉:等式A表現了物的所有權占統治地位時代人們對企業資源投進要素及投資者權益的熟悉:1企業資產全部表現為物資資產。2該資產是由投資者和債權人投進的。3債權人得到固定求索權、投資者得到剩余求索權。4資本雇傭勞動,經營者和職工得到勞動力報酬、不能享有剩余分配權。
等式B將人力資源及其提供者納進了產權確認的范圍:1 企業資產不僅是物資資產還包括人力資產。2 資產產權確認不僅有投資者和債權人,也包括了勞動者。3 債權人取得固定求索權、勞動者取得比例求索權,投資者取得剩余求索權。4 資本與勞動相結合得到企業盈余分享。這樣,等式B由于將人力資源及其提供者作為產權主體加以確認并納進企業利潤分享,理論上緩解了“資本雇傭勞動”的尖銳社會矛盾,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支持,但這一等式仍然不承認環境資源的社會產權及其要求消耗補償的客觀規律,造成經濟越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大。
等式C將企業消耗的環境資源及其提供者納進了產權確認的范圍:1 企業資產不僅是物資資產、人力資產,還包括環境資產。2 產權及其權益確認包括對環境資源社會產權的確認,并要求其消耗應得到最少的補償。3 資本、勞動、環境都得到與其產權特征相吻合的企業盈余分享。這樣,等式C建構了一個“資本、勞動、環境”都兼顧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權益狀況會計等式。
三、資源要素的不同產權特征對激勵與約束的不同要求與經營狀況等式的變革
“收進—用度=利潤”是構成會計基本結構的另一重要等式,它反映每一種產權明晰的資源要素的提供者都期看用較小的本錢付出得到較大的收益,都期看得到激勵而擺脫約束。由于激勵不僅能收回資源本錢,還將得到額外的收益和好處,因而激勵會刺激其加大投進。
但假如對某一資源要素只有激勵而沒有約束,其后果是該要素將剝奪其他要素,嚴重威脅其他要素提供者的生存,從而造成其他要素的萎縮以至社會效益的嚴重受損,甚而出現社會動蕩,所以激勵是以不影響其他要素正常發展為限制條件的,這也正是對該要素的約束條件;反之,假如對某一要素只有嚴格約束(在本錢補償極限以下)而沒有任何激勵,則該要素提供者將失往任何投進的積極性而導致該要素萎縮,終極將影響企業效益,影響社會發展,造成社會不***,所以激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資源要素及其產權特征的熟悉不同,對要素提供者得到激勵、進行約束的途徑、方式規定不同,各要素相結合產生的作用和后果必然不同,其構建的會計基本結構也必然不同。
(一)在等式A的基本結構中
在等式A的基本結構中,投資者承擔企業終極風險,享有企業剩余利潤,并得到企業贏利和發展能力的激勵,代表了企業長期利益。如投資者控制企業(如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則企業遵循“利潤=收進—本錢”的原則,將債權人本息、人力資源的工薪和國家稅收都作為企業本錢,并有予以壓縮的動機,而追求利潤的最大與獨享。但當社會果斷維護債權人產權利益和國家稅收利益時,則只剩下人力資源工薪與其它本錢可以壓縮,出現資本壓榨勞動現象,人力資源既沒有產權激勵,又無地位可言,只有投資者對其嚴格約束,人力資源將沒有任何長期激勵,造成其逐步萎縮,甚而退出企業。這種現象正在沿海地區出現:很多企業由于對人力資源補償嚴重不足,導致招不到工人而停產。
在采用現代公司制的“委托—代理”方式中,由于股權的日益分散,董事會的監控弱化,實際控制權落進經營者手中,如規定經營者與職工都拿固定收進,經營者和職工沒有任何剩余利潤的激勵,則經營者會遵循:“人工本錢=收進一其他本錢一利潤”的等式,以各種方式變相加大自身的各種享用等支出,以此彌補既創造利潤又不能分享利潤;既積累產權又不能占有產權的不平衡心理,并與職工要求擴大工資的利益趨勢一致。這樣,便形成代理人控制企業的情況,并出現經營者偷懶、揮霍等道德風險。由于還受到股票市價與經理市場及上級主管的約束,其賬面利潤還不能反映過少(有時還要盡可能的多),則會計信息中的弄虛作假、非穩鍵性甚而浮夸現象大肆泛濫,只重視近期利益而忽略企業長期發展。這樣一來,投資者的長期利益也不能得到保證。因此。會計基本結構中體現的分配機制由于只有投資者激勵而沒有人力資源的激勵會走向兩個極端:如投資者控制企業,則出現資本壓榨勞動現象;如經營者控制企業,則形成代理人挾持企業而損害企業長期發展的情況,這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二)在等式B的基本結構中
等式B表現了人們在知識經濟情況下,對人力資源所起作用及人力資源產權的逐步深化的熟悉。由于熟悉到物質資源提供者承擔了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人力資源提供者創造了企業財富,兩者都有權參與企業剩余分配,“資本一勞動”分享制才適應于各自的產權特征,才能建立起既有資本、勞動激勵,又有資本、勞動相互約束的財務分配機制,從而形成“利潤=收進-(物質消耗本錢 資本本錢 人力及激勵本錢)”的經營補償性會計等式。這時的利潤是補償了“物質消耗本錢、資本本錢及人力消耗本錢”后的增加值,在補償的過程中體現了以上三種本錢的相互約束,而利潤按等式B的產權結構進行分配,又體現了對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提供者的產權激勵。
這樣,當把人力資源提供者作為企業財富的創造者,除了給予薪金、工資外,還分別給予產權份額激勵和稅后利潤的分配激勵后,物質資源投資者和人力資源提供者的利益沖突得到緩和,經營者的道德風險減少,治理職工的積極性增強,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增強,這就自然形成了一種是非期利益權衡機制,從而一改其過往只追求工薪等近期利益最大化的趨勢。但在這一機制下,固然由于投資者利益與經營者利益的一致性減少了他們問的矛盾對抗風險,卻輕易發生企業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忽視,尤其是在國家監視不力、法制不健全或社會對自身產權及產權保護缺乏熟悉或缺乏有力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會出現企業追求自身利益,不顧國家社會利益的情況。如大規模的偷稅漏稅,大規模的自然環境污染,終極造成社會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影響甚至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三)在等式C的基本結構中
等式C“物力資源 人力資源 環境資源=債權人權益 投資者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 社會權益”則表現了可持續發展觀念下人們對企業資源投進要素的熟悉。這種情況下的經營狀況等式將遵循:“收進一(物質及資本消耗本錢 人力消耗本錢 環境消耗本錢)=利潤”的分配等式對資源的消耗加以補償。從這樣構建的會計基本結構可以看出:1企業資源是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三者的同一,缺一不可。2環境資源要素應該作為一種社會產權加以確認。3三種資源投進要素都有權參與企業分配。4各種要素按各自產權特征參與分配?梢钥闯,將可持續發展原則貫串于會計基本結構和相應的財務分配機制中,使物力及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的消耗都能得到補償,使社會得到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越來越清楚的熟悉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理想的目標。
四、***會計基本結構構建原則
(一)要體現企業資源的全部要素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個企業都是“資本、勞動、環境”三種要素結合的產物,任一資源要素都有不同的產權特征,***會計一定要反映以上全部要素的產權特征及各要素激勵與約束并存的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反映了經濟現象間、經濟變量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此消彼漲的客觀運行規律,并將對經濟一社會一環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會計基本結構和財務分配機制中應該建立起體現該三者的要素本錢和要素收益的財務機制,從而建立起與資源要素的產權特征相一致、相吻合的分配方式,建立起保證這一機制實現的經濟制度,以使“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
(二)要體現要素的不同產權特征及其補償與激勵要求
要體現要素的不同產權特征及其補償與激勵要求,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層次:
1凡企業資源要素投進者均有權要求參與企業財務本錢補償性分配。假如不能參與補償性分配或補償不足,將造成某項資源要素的萎縮和被破壞,如自然環境資源那樣。
2各個資源要素投進者按貢獻的不同和承擔企業風險的不同還分別有激勵性分配的要求,貢獻越大,承擔的風險越大,要求的激勵性分配額也越多。如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受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和生態狀態的約束,則出現資源投進者炒企業,或企業炒經營者,或生態惡化危及人類生存的嚴重后果。
3在補償層次上,各資源要素的提供者首先要求得到資源消耗的補償——要素本錢補償;其次,要求得到要素資源的利益——要素收益。但產權特征不同,其要素本錢和要素收益表現的經濟涵義也不同,如債權人要求得到本金及利息;投資者要求資本的保值與增值;智力資源提供者要求薪金(勞動力的報酬)與社會價值(職務、社會影響、股權分配);而作為社會環境資源要素提供者的國家則要求以稅收收進來保證國家職能的實現和國家的發展,保證社會環境資源(社會的文化、科技、法律)的再生并逐步得到改善。而且,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和日益嚴重的被破壞后果的越來越清楚的熟悉,自然資源作為社會共有產權的確認、計量、保護和改善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當企業作為經濟個體消耗或破壞了社會共有資源時,不應該讓其他社會成員來承當后果(本錢外部化),而應該由該企業自行承擔責任。
(三)要形成體現全部要素的消耗、補償與激勵機制運行的制度體系
***會計要求對會計基本結構的再造對相應的市場、制度和法律等條件提出嚴格的要求:1要有健全的產權制度。2要有過硬的債權人權利保護——定期還本付息的強制機制、企業破產風險及債權人接管企業的風險的存在。3要有對人力資源提供者的本錢補償性機制及分層次的激勵性分配機制(包括產權激勵和稅后利潤的分配)的共叫。4要有社會對自身產權主體的熟悉和建立維護該產權的執行機關和相應的法律條款。
【論會計基本結構的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的基本結構05-30
一 論文基本結構05-01
論白語的話題結構與基本語序類型05-02
論環境倫理構建的科學依據及基本原則04-28
論中國會計模式的構建04-29
論傳統的結構04-28
教案的基本結構04-25
論情態隱喻的構建04-27
論修辭邏輯的構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