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基礎會計》課程的趣味教學論文
【摘要】興趣是學習知識最好的老師,《基礎會計》是經濟類各專業的基礎課,它是具有極強的適用性和操作性;如何使學生對這門工具課的學習感興趣,讓學生真正學會會計操作,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的課題。本文對《基礎會計》教學進行了一些趣味教學的探索,強調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趣味教學。該文從理論教學和實作練習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基礎會計 教學法
探索《基礎會計》是經濟類專業學生所學的“第一門會計”課程,是聯系專業課和基礎課的橋梁,同時又是一門工具課。《基礎計》課程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應該是為學生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礎,同時,還要以會計職業競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會計素養為根本。如何使學生對這門工具課的學習感興趣,是我近幾年來不斷探索的課題。
一、論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渴求感和趣味感
在教學思路上,首先是講好緒論,緒論課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渴求為目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跨上對會計知識感興趣的“橋梁”。其次是巧用實例,能否精選和巧用實例是能否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也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再次是喚起互動,這是激發趣味感和成就感的重要環節,是理論教學和實作練習的核心,是決定趣味教學成敗的關鍵點;從學習知識的角度說,這也是“削枝強干”的精髓。最后是刪繁就簡,這是使學生學得主動、把學習興趣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如果學生開始就在繁瑣中迷懵,則會興趣索然;如果教師能從簡單中引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就能將學習引向深入,進入“繁”的境地,刪繁就簡也是重點講解的體現。
在教學要求上,我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會計的基本概念,了解資金的籌措、使用和監控,逐步掌握會計循環過程。我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是因為考慮到學生對學習的需要有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新信息的渴求感只能逐步加強,為此我常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帶著問題去思考。如講會計憑證時,把無據不能入帳的危害、原因、道理講清講透;講報表時,講它的編制,講它為什么以數據“說話”以及其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興趣學習進入理性思考,再由理性思考進入更高一級的興趣學習了。
在教學方法上,首先遵循教育教學內容的“適度和夠用”原則,重在結論和應用,且重點告訴學生“是什么”和“怎能么用”;千方百計讓學生都聽得懂、學得會、做得來。這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建立在學生自身的智商、情商基礎上的。現在的職校生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他們的基礎及學習班自覺性差,對接受理論知識本身比較困難,加上他們的性格、情緒等因素,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是很濃,所以應從使他們學得會、做得來入手培養他們的興趣感。也就是說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注重《基礎會計》的基礎性,盡量聯系學生能夠感知的生活實際組織教學,集中精力完成“為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任務,方能使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以后,對會計和會計職業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從而領悟會計崗位在滿足社會信息需要中的地位及其在行業中的作用,理解各組織機構為什么要設置會計崗位,從職業理解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告訴學生怎樣學習,怎樣通過“證、帳、表、借、貸、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教學生審單據、填憑證、上帳、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報表等步驟。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愿學、樂學和正確處理經濟事項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檢查和發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程度。具體在《基礎會計》課程講解中,我運用手擬、動作、表情、聲音以及現代教學手段,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子去講述:如讓學生親眼目睹出差人員如何借差旅費,爾后又如何填報差旅單這一過程,讓學生更直觀、更逼真、更有效的吸取知識,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的連續性,又防止了知識的“過時”和現實的“脫節”,促使學生去分析、去思索,同時使學生學完《基礎會計》課程后,能夠自覺建立起一種對會計職業的信仰,愿意為會計事業而奉獻。在進行《基礎會計》知識傳播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如何主動地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邏輯思維方法,引導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對應的經濟業務,用簡單的生活事例、形象的動作、樸實的語言,闡述抽象的概念及會計工作過程。如在什么是資產時,說明資產是擁有和控制,哪個“擁有”、哪個“控制”就是哪個的資產。又如講應收與應付哪個是資產、哪個是負債時,闡述一個是人欠我,一個是我欠人,這樣可使許多問題形象、具體、簡明,又有助于準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再如在原始記帳憑證的填制、上帳、核對、財產清查以及財務報告等理論講解時,我特別注意知識的“適度與夠用”,有意識地把生活事例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之中,通過講解、觀摩、討論、實作、評比、再總結等辦法,反復激發、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趣味感的驅動下愉快地吸收會計知識,掌握會計這門課程。再如我在講成本計算及帳務處理這一難點問題時,先將知識點進行歸納意結(即按成本計算的方法、所設會計科目、成本費用的歸結、經濟業務審核、憑證的填制、上帳等程序進行講解),接著精選實例、示范操作演示、組織學生觀摩并思考。最后,讓學生進行實訓模擬操作。在講解、觀摩、分析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要求每一位學生獨立完成這一會計工作流程,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完成知識與知識的銜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積極思考、仔細琢磨、不斷探索求知的氣氛。
二、練習中注重激發學生對會計知識的趣味感和成就感
在進行《基礎會計》實作練習過程中,我根據課程內容、進度、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需求,彩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實作指導教學。我這里強調重視的是學生實際和社會需求;重視學生實際,主要是指要了解學生裝在性格、情緒等方面的特性,將這些特性與基礎會計的實作練習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應該根據學生性格、情緒等特性,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最先布置給每組的練習應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再逐步擴展到全部需要練習的內容。這樣就從學生的趣味感出發,使學生盡快產生成就感,再由成就感引導到更高一級的興趣感受。
開展綜合性實作教學,是教學的深化。要在教學中邊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邊開展實作模擬練習。首先,要精心進行實作準備,這是趣味施教的理準備階段。每次實作前,我都會根據實作目的來編制模擬實作計劃,收集有關實作資料,以便明確模擬實作的任務要求。然后,進行實訓操作。學生按實作要求及注意事項進行操作(具體包括開設期初帳戶余額資料、進行日常會計核算、帳務處理、編制報表、資料裝訂、資料移交等程序)。最后,進行實作考評與總結。在實作過程中,對每次發現的問題我都會及時記錄,進行分析、總結,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與心得體會,進行互相交流,對作業進行評比,并寫出個人總結。通過這樣施教,使學生身處“實際”的經濟業務事項,身份陡然發生了京戲化,財務工作者的使命感受、神圣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從而認真審核分析,仔細琢磨和認真對待每一筆經濟業務上的每一個數字,并在會計科目運用、費用的歸結上自覺嚴格遵守會計法規和財經制度。我把這個階段看作是趣味教學的具體引導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設計與指導不是為趣味引導學生對會計職業進行理性思考,使學生充滿掌握會計知識的成就感。
精心指導,是教學的關鍵。我在講完每一章理論知識后,都千方百計找這方面的資料,組織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實作訓練。初始,學生在處理具體經濟業務時,常常會對會計科目的運用張冠李戴,填制會計憑證不規范,成本計算思路不清晰,費用歸結不合理,計提折舊算不來等。針對這些情況,我采用力巡視、邊提醒、邊指導、邊講解、邊糾正、邊鼓勵等辦法,把知識引導和心理引導結合起來,這樣既防止了學生“做不來就不做”的現象,又防止了“一錯到期底”的現象。
及時檢查,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每講完一堂課后,我都要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在批改中,只要發現學生有一個閃光點,就不吝惜語言,及時在全班給予肯定和鼓勵。我認為這是對學生最好的心理“按摩”,因為賞識和激勵就像沐浴在學生心田的陽光和雨露,就像催生他們健康成長的“沃土”和“養料”。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吸取知識,因此我們要盡力為他們提供展示能力的這個舞臺,創造條件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還注意傾聽學生的反映,并認真分析,查找原因,對學生還有沒有掌握的知識、要點,還不清楚的環節,再進行串講與復述;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千方百計的使學生都能學得懂、愿意學、喜歡學。
總之,我認為《基礎會計》的理論教學和實作練習既有相區別的一面,又有相聯系的一面,有時是分不開的。在進行趣味教學探索時需要注意這種區別和聯系。事實上,理論教學的趣味引導和實作練習的趣味引導是分不開的,應該以實作練習的趣味引導為基礎和重點。對《基礎會計》這門帶工具性質的專業基礎課,只要在趣味教學上多作些探討,是不難教的。
【淺談《基礎會計》課程的趣味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醫學基礎課程之教學05-01
淺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04-29
淺談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體驗與思考的論文04-27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4-28
淺談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04-29
淺談基礎會計教學效果的提高04-30
關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的論文04-28
中專英語趣味教學淺談05-02
淺談《內經》課程的教學目的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