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齡化社會養老模式的探究論文
老齡化是當今全球性的人口趨勢。我國由于特殊社會政策和人口特征,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老齡化問題突出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最為嚴重,養老模式直接關系到我國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對社會的穩定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我國老齡化社會背景
人口老齡化,是指在總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斷提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比例不斷下降,最終進入老齡社會的趨勢和過程。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0% 以上,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就可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在1999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2000年11月底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1.3億,占總人口10.2%,65歲及以上的老人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而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我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的人口所占總人口比例分別為13.26%和8.87%。
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一是老年人口數量大。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至2010年11月,我國總人口約為13.7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者有約1.19億人,老年人口數量大。二是老齡化發展速度快。第六次普查結果和第五次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且在老年人口中的高齡人口呈現增長趨勢: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到21世紀中葉將超過1億。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不斷加快。三是“未富先老”現象明顯。2013年,我國人均GDP為6629美元,位列世界第86名,不足美國的13%,當前我國養老壓力可見一斑。根據遠期規劃,我國大約在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現代化,而這段時間,正是我國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時期,老齡化伴隨現代化的發展!拔锤幌壤稀钡那闆r使得我們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應對老齡化給社會所帶來的挑戰。
二、我國當前養老模式現狀
在我國,當前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大致有三種: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其中,家庭養老是最傳統也是最基礎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而社區居家養老則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這里說的“養老”,指的是我國城鄉之中普通大眾的養老問題,也就是大部分工人、農民的養老,社會精英人員或者是養老生活有國家和政府強有力保障的人員,由于他們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地位都大大好于普通百姓,所以不包括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之內。
家庭養老,顧名思義,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兒女子孫的贍養和服侍。中國自古就有以“孝”為核心的大家庭概念,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是我國大多數老年人所希望的晚年生活。但一方面,計劃生育的長期執行,“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中照料老人的人力物力資源緊張,成年人既要照料老人,也要撫養孩子,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甚至唯一來源,家庭對老人的供養能力減弱;另一方面,隨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老年人的壽命延長,也對傳統的家庭造成壓力。由此可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社會功能正在減弱。盡管如此,我們現在仍要強調家庭養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為向社會養老的方向過渡,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庭當中,在和兒女子孫的相處之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精神慰藉,對老年人來說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機構養老,指的是由養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擔具體養老事務執行的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模式。隨著家庭養老社會功能的減弱,不論是家庭還是老年人自身對機構養老這種社會化養老模式的客觀需求越來越大,加之老年人自身行動不便及易生疾病的情況,養老機構中專業的人員和設備可以更好地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正因如此,機構養老模式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現有的部分服務設施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差距較大,資金投入不足,不僅體現在硬件方面比如床位緊張等,還體現在機構中的服務人員不足或者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對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顧都可能難以周全。除此之外,機構養老的費用需由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承擔的部分往往較高,負擔較重。在中國講究傳統的“孝”文化的大環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部分家庭對機構養老還是存在排斥情緒,這也是機構養老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之一。
社區居家養老,指的是老人在自己家中,由所在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點為老年人提供可以上門的餐飲、醫療、娛樂等服務的新興養老模式。居家養老集合了傳統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對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既讓老年人不離開自己習慣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居住環境,為所在家庭減輕照料老人的負擔,又能切實地為老人提供有個性且專業的服務,靈活度高;對于社會而言,社區養老服務點對場所要求相對較低,能節省下建設專門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成本較少。但居家養老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在社會中還沒有達到普遍的認可,很多老年人和家庭沒能投入其中,社區居家養老難形成規模效應;第二,此種養老模式由于出現較晚,發展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務項目有限,除了對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本照顧之外,難以涉及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第三,現階段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人員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給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造成一定難度。
我國養老模式的現狀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居家養老這三者并存,且根據不同老年人口情況和需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徹底放棄,中國老年人既對超越家庭之外的社會力量有日益強烈的需求,在現階段又不能完全接受機構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又存在發展不成熟完善的客觀問題。我國現存的養老模式各有其不足,總結起來有三點:其一,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相對家庭養老存在傳統觀念的沖突,不能滿足對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其二,經濟來源不足,集中體現在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的政府和社會公眾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其三,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流動性大。各種模式的優點是它們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缺點和不足是接下來發展的動力。在實際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之中解決這些不足,發現新的問題并積極應對,是我國養老模式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任務。
三、 加強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保障
針對我國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并存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現狀和基本趨勢,我國養老模式發展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保障。
(一)提供家庭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模式將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解決老齡人口養老問題的基本途徑和辦法。在解決老年人口的.經濟來源方面,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對贍養老人有經濟困難的子女,尤其是下崗的中年子女和老年子女,適當在物質方面給予補貼,完善養老
保險政策、老年津貼制度等等,在對贍養老人的中青年在購房和調房時給予價格優惠,方便子女對老人的照料。對老人的子女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要盡可能多抽出時間照顧和陪伴老人,切實了解老人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在子女家人的溫暖陪伴下,老人才可能擁有幸?鞓返耐砟。
(二)提供社會養老保障
除了要加強政府立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繼續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之外,更要強調政府和社會對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和經濟扶持。第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報刊、網絡或者所在社區、居委會(村)等宣傳方式,加強人們對社會化養老的認識,消除人們對非家庭養老模式的顧慮;第二,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建立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服務和養老機構。比如根據資金來源,可由政府出資興建、企業投資興建、政企投資興建、企業家獨資興建、個人或者集體投資興建等等;根據管轄范圍不同,建設市區級、街道(鄉)、居委會(村)老年人服務和養老機構,根據不同層次發揮不同功能,多方面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第三,加大對相關服務型人員的招募和培訓工作,并在招募過程中提升社會對此類服務人群的社會認可程度,提高其專業化水平,不僅是對老人日常生活的護理方面,還要加強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的精神服務意識,通過督促老年人和其子女的交流聯系、為老年人讀書讀報等方式增強老年人的情感歸屬,給予其精神慰藉。
(三)加強老年人自我養老保障
中國的老年人是勤勞、節儉的群體,辛苦一生,是應該有用來養老的積蓄的,但實際情況往往是,老年人把本該用來養老的錢過多地用在了晚輩身上,而將自己的養老問題寄托于晚輩的“養老孝心”,而當老人真正失去了經濟來源甚至自理能力時,子女能否很好地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就不得而知了,這其中包括子女的孝心因素,[:請記住我站域名/]更包括實際的經濟因素,這使得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從老年人自身來講,首先要引導他們走出“養老完全靠子女”的誤區,確立在各種不同養老模式中以自我為主體的角色認知,培養自我保障意識,對自己的養老問題要未雨綢繆,進行長期的健康和資金儲蓄。老年人雖然有其自身體力或者其他方面的限制,但在養老模式中也不是完完全全地“被養老”,絕大部分六十歲甚至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并不是社會或者家庭的負擔,沒有完全喪失生活以及繼續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能力,不論是社會大眾還是老人子女,都要積極鼓勵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自立和自主,老年人有權利在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選擇。老年人本身也要改變傳統的等、靠、要的養老觀念,更不要放棄自己自我養老、自我服務甚至服務他人的能力,而是要積極通過社會參與發揮自身潛能,以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繼續為家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不僅能獲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尊重,實現自己作為一名老年人的價值,更是為自我養老創造更好條件。
【我國老齡化社會養老模式的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我國養老地產運營模式08-07
四川養老模式探究07-03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論文06-25
我國老年教育探究教育論文02-13
探究體育與健康課的模式論文03-08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模式探究論文01-11
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探究論文01-14
體育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