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作物多樣性銳減探索論文
1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可能后果
我們知道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壞是進化的結果,人為的破壞會改變自然的安排,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危機。作物品種多樣性是一種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人類的衣食住行均離不開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樣性,人類生存的基礎可能就會造成破壞。農作物的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機會,我們人類所需的食物、藥物及多種工業原材料均來自于這種多樣性,多樣性的維持有助于我們獲取食物,會豐富我們的營養,提高我們生活的質量。一旦這種多樣性減少甚至喪失,我們遭受的首要危機就是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不斷發出警告,現在人類生存所依賴的食物越來越集中于少數幾種,一旦遇到氣候變化或地質變化就可能會減產,而其他的作物我們已很少種植,甚至已經沒有種植了,若干年后人類的食物必然匱乏。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項目組專家也斷言,作物多樣性的減少除了引發糧食危機外,可能還會引發其他危機,如導致藥物原材料、工業材料的減少,嚴重的則會引發疾病無藥醫治的局面;人類的食物過于集中幾種食物,導致人類飲食出現均質化的傾向,可能助長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等的患病率。農作物的多樣性在保持土壤、水資源品質及氣候調節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曾經物種豐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長期戰亂與過度開發,現在這里的生物多樣性已基本喪失,土地貧瘠,土地荒漠化嚴重。作物多樣性對于大氣成分調節、地球溫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F在我們所知的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為21%,是千萬年來植物光合作用的結果,如果作物多樣性還像今天一樣在減少,有科學家預測,大氣層中的氧氣總有一天會由于氧化反應而消耗殆盡。今天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作物多樣性的減少,還可能會影響生物鏈,最終會導致某一區域生態系統的崩潰。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對待作物多樣性的存在,一個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難以再生。尤其是現在的一些瀕危作物種類,如果消失了,我們將失去寶貴的生物資源,對于子孫后代、對于社會發展都是巨大的損失。
2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從全球范圍來看,農作物的多樣性在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需要探尋其原因,才能夠尋找到保護良策。從整體上來看,導致農作物多樣性減少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個體在自然選擇中既能保持親本的遺傳性,也可能會出現變異,在變異中如果能夠勝出,有利變異才可以將遺傳信息延續下去,有利變異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慢慢適應了新的生存環境,就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也會形成多樣化的生物樣態。生物如果出現了不利變異的基因將會被淘汰,直到生存環境改變而消失。當然自然選擇過程緩慢,只有在長時間內才能看出影響。另外,氣候的變化、地質條件的改變、降雨量的減少或增多都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為因素是導致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得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雖然滿足了人類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樣化的發展。比如,美國已經放棄了傳統農業及耕作技術,大規模發展基因作物及產業化經營,其作物品種正在不斷減少,多樣性在喪失,有95%的蔬菜品種已經沒有在美國出現過。人類活動對作物多樣性的減少負有直接責任,具體表現在:第一,作物品種改良、外來品種的引進或遺傳物質的雜交,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作物的多樣性,但是也使得作物類型簡單化,可能會導致一些傳統品種的喪失。比如,在印尼,過去20年來,已經有1000多個水稻品種喪失,現在75%的水稻來自單一母體,導致了水稻遺傳基因的喪失。第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導致了農戶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這必然會出現單一品種獨大的局面,而忽視來對其他品種到培育與種植。第三,生態環境的惡化,長期以來人類的開發,過度的開墾、放牧,不合理的開采,土壤污染及水質污染等,導致了作物品種的減少或沒絕。第四,城市化的發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農作物可能會消失。
3農作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策
農作物多樣性的減少已經危及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農作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任務。首先,應用現代科技,促進傳統農業發展,F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并不對立,農業的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不矛盾,現代科技可以用來提高農業的產量,也可以用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以滿足人類生存的多種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環境特點,沒有一個農作物品種能夠適應所有區域,在一個地域一般有一個或幾個優勢農作物本地品種,這是傳統農業發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種是在長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輕易放棄。當然,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也需要培育種植,需要用現代科技來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種,F代科技雖然改變了人類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廢棄傳統的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方法,需要從農田整體生態系統上保持高產品種與本地品種的平衡,需要保持農作物與其他作物的協調。唯有這樣,才能保持農作物多樣性的持續與傳統農業的發展。其次,加強基本農田和農家保護。農作物多樣性的存在依賴于豐富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就是要恢復退化的農田生態,恢復農作物多樣性生存的環境?梢赃\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經濟手段,強化對基本農業耕地的恢復與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綜合運用生態學原理,強化農田區域內生態系統建設,可以將農田基本布局、水利設施、水資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資源相結合,形成合理的獨立的生態系統。在該系統內農作物與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構建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農田格局。如果說農田保護是一種宏觀格局的農業保護,那么農家保護就是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微觀保護,是農民在種植生產與管理中進行的就地保護。
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決策與管理在很多時候直接決定了某一作物品種的去留,被保護的種質資源在生態系統繼續進化發展,使得該資源的多樣性不斷豐富。同時,在生態系統內,被保護的種質資源可以與其他生物發生基因交流,能夠提供該資源栽培品種的變異機率,從而最大豐富該品種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因此,農家保護值得重視,不僅能夠為育種、選種及留種提供方法,還可以在生態環境改變的情況下使用,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辦法。再次,優化耕作種植模式。當前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單一式的種植及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所導致的。在耕作種植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構建農田作物的資源及種類,將現在的單一作物種植改為復合立體式種植,強化農林牧漁的優化搭配,實現不同作物之間的輪換耕作。盡量采用綠色耕作模式,少用化肥農藥,采用生物防蟲手段,增強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農作物多樣性的保持。復次,加強農作物多樣性的保護技術及監測手段,F代科技為農作物多樣性保持提供了條件,需要大力發展物種保護技術、污染防治技術、種質資源監測技術及水土保持技術等。需要積極開展農業生物多樣性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與基因庫。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建立農作物多樣性保護區。
20xx年我國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這是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持方面重要的官方計劃,其中提到大力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及全天候監測技術,并不斷強化這些技術的落實與實施能力。最后,需要加強立法與宣傳教育。農作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持,需要國際社會的全面合作。同時,也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社會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尤其是向農民加強宣傳,傳授新型立體式耕作方式與農業生產技術。在政策上,要將農民保持農作物多樣性的積極性與各種稅費減免相結合,發揮農民保護的能動性。保護農作物多樣性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各種技術、政策、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但是我們也須注意在農作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幾個偏差。其一,過分依賴現代科技。物種基因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物種資源保護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能用科技毀滅物種。現在的轉基因工程,通過基因逃逸制造轉基因新物種,從生物多樣性保持的角度看,這是反自然、反人類的行為。物種是長期以來天然進化或長期馴化的結果,其基因自有其合理性,人類在沒有弄清轉基因風險的情況下制造轉基因作物,實際上會造成物種消失及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其二,我們過度重視種子庫、基因庫的形式建設,有可能會忽視物種的實質保護。如前所述,就地保護是一種比較妥當的辦法,既能夠保持作物遠離干擾,也能夠使得一些瀕危作物種子獲得人工救助,F在建立的各種種子庫、基因庫是屬于遷地保護。由于遷地保護是一種靜態保護,一旦離開原居地,種子可能會喪失進化的機會;一些靠營養器官繁殖的種質資源在種質庫中難以存活;另外遷地保護有時候難以獲得原來種群的認同等。
【農作物多樣性銳減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人才管理的探索論文04-28
高職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27
探索幼兒美術活動的研究論文04-27
推行全面預算治理的實踐探索論文04-27
學光盤特點及運用的探索實踐的論文04-27
職校語文教學新探索的論文04-27
生物多樣性論文終稿(通用5篇)06-29
高考生源銳減 高校實力決定生存狀況04-25
幼兒園游戲教學的探索學科論文04-27
探索設計與基礎素描的最優化教學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