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居住區環境改造初探論文
摘 要:闡述了上海老居住區的發展歷程和綠化景觀現狀,針對新老居住區景觀的差異性所帶來的不和諧元素,提出了老居住區的改造對策。
關鍵詞:風景園林,老居住區環境;改造對策,
1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斷改善,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相應發生著變化,對良好品質生活環境的渴求日益顯現。伴隨著一批批新建住宅區興起,小區內部景觀面貌也在不斷提升,使新老居住區之間的環境差異越來越大,同時老居住區內部自身的環境及公共設施與現代生活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使居住在老居住區中的人群也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使社會群體間居住環境差異縮小,是值得各級主管部門和園林工作者深思的問題,對老居住區內部環境進行有效合理的改造,不僅十分迫切,而且意義深遠。本文就上海老居住區的改造作初步的探索。
2居住區的發展歷程
上海層住區的發展最初受美國建筑師西薩三十年代提出的“鄰里單位”設計理論的影響,居住區范圍以小學生上學不穿越城市干道為界,在居住區內設小學及日常商業點;五十年代受原蘇聯的規劃理論影響,采用居住區——街坊的規劃方式,封閉的周邊式布置;六十年代沿用了一條街的形式,沿街兩旁有各種商店、餐館等文化商業設施,生活較為方便,但也帶來了居住環境的惡化。這些時代所建的居住區如曹楊新村、彭浦新村、蕃瓜等,居住區設計標準還較低,人均綠地一平方米以下,著重考慮的是解決房荒的問題,因此在居住區環境方面考慮很少。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住宅建設規模迅速擴大,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成了主要的建設模式,規劃理論上形成了居住區——居住小區——住宅組團的結構,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也開始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重視,如上鋼新村、上南新村、梅園新村等,居住區內有了宅前宅后綠地,局部也有了集中的花園等公共活動場所,但環境布局方面也是僅僅停留在綠化的“綠”上,只是滿足一個較低的綠化指標而己。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特別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開發商介入了住宅的建設,住宅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業主在考慮住宅內部空間、質量的同時,對外在的環境面貌愈加看重,促使開發商對居住區的環境規劃、建設越來越重視,小區的環境不僅僅局限在綠上,景觀空間、植物配置、綠化覆蓋率、人性化設計等方面均有考慮,因此景觀設計也隨之有了質的飛躍。由此也引發了一街之隔甚至一墻之隔兩個居住區間環境之間的天壤之別,阻礙了本區域乃至整個城市的景觀形象提升,帶來諸多不和諧的因素,因此必須加快對老居住區環境的改造,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也給老居住區的相對弱視群體一個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
受不同時期居住區總體規劃限制,解放初至七十年代的居住區內部條件太差,需對居住區進行整體改造。本文僅對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居住區景觀環境改造作一個初探。
3老居住區現狀及存在問題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們對景觀設計的認識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把居住區景觀設計往往簡單的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景觀設計往往只是整個建筑設計的附屬,景觀建設的資金投入也不足,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3.1小區總體景觀布局不盡合理,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無法滿足居民日常的休閑、鍛煉需求。
3.2植物配置不盡合理,如:常綠樹過多、種植形式單一、植物種植位置與植物本身生長習性不符、林下無地被或除麥冬外無其它品種,造成綠化景觀呆板,色彩單調,季相變化不明顯。
3.3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許多老居住區普遍存在植物長勢過高、過密的現象,許多綠地內的香樟已緊靠居民陽臺,夾竹桃等灌木長得很高,嚴重影響居民的通風、采光及安全,有些植物都已老化,脫節、偏長嚴重,面貌較差。
3.4公共停車位嚴重不足,造成自行車、小轎車亂停車現象嚴重,損壞綠地,擠占小區本就不寬的道路,極大影響居民的出行,同時埋下不少的安全隱患。
3.5原有的一些景觀小品、鋪地、路燈等設施已相當陳舊或破損,同時人性化考慮也不足。
4改造對策
4.1總體布局的調整、改造
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是“舒適、方便、安全、衛生、美觀”,在老居住區的改造中,本著“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區的出發點,對小區的景觀布局進行改造調整。根據小區的規模及綠地現狀,選擇幾塊面積較大、位置較好的綠地,改造成集中綠地,在綠地內增設涼亭、花架、座椅等小品,供居民日常的休憩、談心之用,小品的體量要小巧,造型新穎別致,帶有意境與特色,材質具有時代的氣息,與環境相協調,對環境也起到點綴、陪襯、填白的作用:同時留出部分空地,辟為廣場,作為健身、鍛練的場地,放置健身器材,有條件的地方設置兒童游戲場地供小區兒童游玩,滿足了不同年齡居民的需求。在鋪地材質選擇上考慮以人性化、生態型為主,比如采用草坪與磚、石、混凝土相結合,造價較低,美觀實用。在改建中,盡量保留形態較佳的喬木,遮蔭點景。
4.2綠化植物的調整、改造
老居住區宅前宅后的綠地本來就很小,綠化上又普遍存在品種單調、樹齡老化、生長過密、影響通風采光等問題,因此在進行居住區的綠化調整改造時,對生長過密、樹齡老化、形態較差的植物,特別是灌木采用移植或淘汰的方式,讓空間變得通透:部分喬木的移植、抽稀結合廣場、小品的布置,使之成為花壇、廣場中的一個優美景觀,在喬木下放置簡單座椅,簡潔美觀實用。在植物品種上主要考慮增加地被種植,改變目前只有麥冬的現狀,多選擇種植地被新品種,如:花葉玉簪、大花萱草、花葉蔓長春花、吉祥草、園藝八仙花等,另外還可考慮布置花境,點植少量秋色葉植物,使植物群落的色彩變化豐富,季相變化較大。總之在老居住區植物的調整中對過密的喬灌木要做減法,地被上做加法,植物的層次不必太多,以喬木+灌木+地被層或喬木+地被+草坪布置,種植上采用孤植、叢植及小型植物群落的形式,密度適當降低,使居住區景觀既美觀,又簡潔、通透。
4.3停車設施的增建
老居住區都存在停車位嚴重不足的問題,改造中可適當利用小區邊角用地及本已破壞嚴重的綠地,辟建出一定量的停車位。具體改造中亦可靈活利用原有大喬木下的空曠地辟建車位,車位的設計統一采用生態型植草格,既保留了小區原有的生態綠量,同時也有序地組織了車輛的停放。
4.4景觀小品的改造、提升
一般老居住區的涼亭、花架大多為混凝土結構,樣式較為陳舊,外觀也已破舊不堪,鋪地也以混凝土地為主,對此一方面可考慮對原有的景觀小品、鋪地等設施作修繕、重新粉刷,下增設座椅,另一方面增加具有人性化設計及現代的元素的設施,如殘疾人坡道、欄桿、木裝飾貼面等,鋪地中增加鵝卵石步道、砂池等,使景觀小品、鋪地更貼近居民生活,也更具現代感。小區照明的改造中,修繕、補充主要道路的燈具,在集中綠地內增設庭院燈、草坪燈,方便居民夜間的出行、休憩、鍛煉,既增加了安全性,同時也提升了小區的品位。
5改造資金來源渠道
老居住區的改造,資金是關鍵,沒有合理的資金來源支撐,改造將是一句空話。上海目前需要改造的老居住區可謂是數量不匪,改造費用將是個不小的數目,要取得這些資金,可從三條渠道籌集。第一方面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這是資金來源的主要部分,第二方面是小區物業從物業費及維修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第三方面可考慮在停車位改造中,采用預先收取業主的停車費進行車位改造。另外,我們還可通過出售改造中抽稀的喬灌木進行籌資,使小區改造得以實施。
6結束語
老居住區改造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工程,它涉及到各方利益,存在諸多矛盾和困難,但卻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不僅關系到居民安居樂業,體現社會的和諧共存,更為整體提升我國人居環境水平和改善提高園林綠化水平發揮積極作用。如何把改造做好,需各級政府、社區居民、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等各方的共同關注及投入,獻計獻策。
【老居住區環境改造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城郊村改造初探04-28
環境習慣初探04-27
初探某汽輪機DEH改造04-29
如何打造舒適的居住區園林環境04-26
建立環境審計初探04-30
淺談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思路04-26
裝飾雕塑與居住區環境的融合研究04-28
居住區商業建筑設計理念論文04-26
大學知識管理初探的論文04-27
初探幼兒早期閱讀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