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結性與量化的研究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結性與量化的研究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通過論文數據庫的檢索,發現目前國內外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十分多,而且涉及到很多領域。從2001年到2011年10月,國道數據庫里國外心理學文獻中有3485篇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涉及領域從心理學,教育學醫學,政治,經濟到文學,自然科學,可謂相當廣泛;中國知網在全庫搜索中,有關文獻為1460篇,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1185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8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63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4篇,而其僅限于心理學科的搜索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662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61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2篇;在萬方數據搜索中,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文獻為1823篇,外國文獻1345篇;而維普資訊數據庫中,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文獻為858篇。國內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數國內的研究基于問卷調查,并分析其相關因素,而變量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或影響是否顯著,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需要采用量化分析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國外的研究范圍就十分廣泛,更多的研究并未根據年齡劃分群體來研究主觀幸福感,而是探討很有實用價值的課題,例如性格,失業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辦公室員工,或心理病人的主觀幸福感問題。對主觀幸福感一直以來的關注與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紛繁復雜,但是目前沒有學者對其進行過系統的量化的分析。本研究應用相關系數r的元分析方法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定量的評價,從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有一個綜合性的、普遍性的了解,以便對今后各學者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指導與參考。
國內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有很多,筆者認為許多研究者將研究對象都集中于大學生這個群體,原因主要是大學生該群體的一些特點:首先是集中性,大學生群體集中于校園內,對于問卷的發放和回收都十分便利;其次是合作性,大學生對于研究的合作性較強,他們比較愿意配合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最后是年齡特征,大學是個體從校園邁向社會的關鍵階段,也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斷乳期’,大學生在此階段面臨學業的壓力,并且為著就業而做著準備,因此其主觀幸福感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2、主觀幸福感文獻綜述
2.1 主觀幸福感的定義
幸福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然而人們對幸福的觀點卻各持己見。幸福是抽象的,因為它抓不到,摸不著;但是幸福又是具體的,因為心理學家們可以用量表將之量化。馬克思定義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種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西方哲學家德謨克利塔斯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并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于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于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蘇格拉底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柏拉圖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于‘至善’,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后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楊朱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并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墨子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3、結論
通過以上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學業、氣質、自我概念、自尊、網絡成癮等相關因素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目前尚不能作定論。
(2)體育鍛煉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聯系,并且表明沒有發表偏倚。體育鍛煉可以止心理疾病的發生(如減輕嚴重抑郁癥患者的身體不適癥狀和抑郁感)并且增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體育鍛煉還可作為煩惱、焦慮、不安等應激情況時的一種發泄方式,通過體育鍛煉減緩應激,達到平衡;再次,體育鍛煉的參與能改善人際關系,使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增強,提高其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力。同樣當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處于良好狀態時,也能促進體育鍛煉有效地持續進行,這便形成了一個良好循環。
(3)應對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聯系,沒有發表偏倚。這表明應對方式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兩者具有中等效應。大學生若采用積極應對方式那么其主觀幸福感往往較高;而常產生抑郁情緒或傾向的大學生是那些常常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
(4)心理控制源(內控型)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效應量顯示兩者有中等效應,這表明當大學生把自己取得的成績歸結于內部因素(如自身能力,或者努力),對控制自己的生活方面比較有信心,滿意自己當前的生活的時候,便會體驗到較強烈的幸福感;而相對于內控型的人而言,外控的人認為自己的的生活完全受制于他人或機遇的問題,因此,失去了信心,認為無論自己多么努力最終可能都會因為外界因素造成結果的失利,從而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較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明顯地擔心心理健康的問題,同樣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歸因方式會對自己的幸福感造成影響……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結性與量化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總結性名言12-28
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論文(精選8篇)05-01
動物類研究論文03-01
教學研究論文12-13
論文質化研究方法與特點論文12-07
論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12-17
論文研究方法怎么寫12-17
工會經審研究論文03-15
服務營銷研究論文最新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