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工程類高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以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為例,闡述了我國工程類高等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構建具有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受到工程技術和工程實踐的訓練,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綜合素質高,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
論文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特征。在這個時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夠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本科應用型人才。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兩者之間正處于一個強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類本科院校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適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主動探索和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以保證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本文結合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應用型人才培養談幾點認識。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層次,明確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層次的正確定位直接關系到專業的生存與發展。準確定位人才培養層次,明確培養目標是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包括人才的層次和人才的規格定位兩方面內容。
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一般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學術型人才是指從事研究客觀規律、發現科學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客觀規律轉化為科學原理。應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學原理為社會創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知識應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領域。在我國,重點高校(985或211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
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基本規格可以用知識、能力、素質三要素來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規格:在知識方面,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以及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具備進一步發展所需的知識平臺;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能力,它集中體現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工程技術與工程實踐四個方面的運用能力,所以工程類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從這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在素質方面,應用型人才不僅有較高的專業素養,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學、職業身心等非專業方面的素養[2]。
沈陽工程學院作為工程類一般本科院校,準確評估自身的辦學實力,主動適應區域發展環境,將學校的人才培養、師資狀況、辦學規模、歷史傳統等要素合理配置。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為:以電力行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線;面向社會、面向電氣工程領域;明確服務于東北三省區域經濟;以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
二、把握應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載體,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依托。應用型人才必須突出工程應用能力,緊隨社會需求發展步伐,強調行業和產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知識重組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具有較強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
沈陽工程學院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進行課程重組與整合,以專業主要課程建設為核心,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實用性。注意課程銜接,加強課程間的統籌協調,避免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改變課程內容陳舊的狀況,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構建了“平臺+模塊”的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以理論課程、實踐實驗課程、綜合素質課程為三大平臺,課程設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通識教育課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五個課程模塊。調整后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強化兩頭,優化中間”的思想,即強化基礎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優化專業課程的思想。 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中,每個課程模塊又設置了核心課程。突出核心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謂核心課程是指把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人的生存與發展密切聯系的知識與經驗體系,通過核心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更為寬闊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具備走向社會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
(1)公共基礎課課程模塊。設置21門公共基礎課,共計948學時、55學分。其核心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和大學外語。通過公共基礎課教學,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閱讀和翻譯本專業外文資料的初步能力。
(2)專業基礎課課程模塊。根據專業的知識結構特點設置11門專業基礎課程,共計476學時、29學分。其核心課程包括電路、電子技術、電機學及自動控制原理。課程內容遵循“合理選擇,梯度深化,有機結合”的原則,重點設置一批專業基礎課。
(3)專業課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是根據專業特點設置的課程。它以深廣適度的公共基礎和較寬厚的專業基礎課程群為基礎,為滿足電力行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設置“適用對口且高新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課體系。專業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1)專業必修課。優化專業課程,對課程門數重新整合,壓縮總學時,注重工程應用能力培養。設置6門專業必修課,共計322學時、20學分。專業必修核心課程包括電力系統分析、電氣設備、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高電壓技術。學生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掌握走向社會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2)專業選修課。為了突出專業特色,反映專業、學科發展前沿(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技術、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直流輸電與FACTS技術等),設置16門專業選修課,共計144學時、10學分。整個課程模塊注重新知識與新設備的掌握與應用,進一步拓寬了學生專業知識面。
(4)通識教育課課程模塊。為提升應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學、職業身心等非工科專業方面的綜合素養,充分體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科學理念,通識教育課課程模塊設置9門通識教育課,共計172學時、7.5學分。通識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院開設,要求學生必須在每類課程中選修一定的學分。
(5)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模塊。按照系統性、層次性與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構建由基本技能(計算機實訓、工程制圖與CAD實訓、金工實習、電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專項能力(電機檢修實習、電纜施工工藝實習、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實習、電力系統自動裝置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綜合能力(變電站仿真實習、電廠仿真實習)和應用能力(變電站設備裝配實習、電氣運行實習、畢業設計)多階段、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集中實踐教學體系。設置22門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共計40周、40學分。其核心實踐環節包括變電站設備裝配調試實習、電氣運行實習、電廠仿真機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
學生在進入大三開始,加大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力度。通過實驗課、實訓教學環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把學生培養成能動腦、會實踐、懂設計、精操作、有系統概念的工程應用型人才。
三、結論
現代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并迅速滲透到傳統的電工學科的各個領域,使電工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作為工程類本科院校應該準確把握人才培養定位,積極地探索適合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構建具有較強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時代對我國工程教育的挑戰。
【工程類高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經管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討04-29
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索論文04-27
應用型人才培養CDIO工程教育論文05-02
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工程論文04-27
安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論文05-02
高校安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論文05-02
石油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實踐的論文04-27
探究物聯網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論文05-02
應用型人才培養電氣工程實驗改革研究論文05-02
石油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實踐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