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踐探索論文
摘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背景下,研究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界定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分析了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并基于四個原則,結合北京聯合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經驗,探索構建了“五抓五強”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創新驅動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進行部署,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將堅持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主體,承載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任,在高校系統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徑,對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系統性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既涵蓋了“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內容,又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創新創業”一方面是指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其創業側重于技術,強調創業的技術水平和高度;另一方面是指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新,其創新側重于應用,強調創新成果落地落實。兩者缺一不可,相互借力,其目的是培養新時期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在國家“自上而下”發起創新創業教育之前,創新創業教育已經在各個高校埋下種子,并且具備了生長的土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內因來自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有待提高。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此后雖然各高校均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重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但是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卻更新不到位,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也不夠深入,在操作中未將創新與創業視為一個整體,往往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相割裂。實際上,只有將創新和創業有機結合,才能使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2.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加強。一是創新創業課程開發主體相對單一。一般而言,創新創業課程的設計和開發主要由本校教師或者不同高校聯合完成,而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卻沒有或極少投入到課程的開發中來,這可能造成一些在社會中需要運用的知識或技能沒有完全融入課程教學中,導致課程的設計存在局限性。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不夠深入。高校的創業類課程從其課程名稱上即帶有鮮明的色彩,如《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KAB基礎課程》《中小企業創業管理》《企業管理綜合實踐》《創業模擬實踐指導》等,而從專業課程出發進行的創業教育課程開發得不夠。
3.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升。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在整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支撐性作用也得到顯著提升。但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的起步和發展相對較晚,教師在這方面的經驗還相對不足,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和專業素養亟待提高。在我國,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多為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輔導員或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許多教師雖有理論但從未參與創業,有的教師理論和實踐都很缺乏,在授課時難以系統地傳授知識,也難以感染學生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實踐中。此外,針對師資的培訓也多為“學院派”,基本上以系統培訓理論為主,對創業過程的演練和實踐比重太少,對創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估計不足,很難與大學生創業團隊產生共鳴。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全局性原則。大學是知識人才的聚集地,是前沿科學、尖端技術、先進文化的發源地,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高地,在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應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完成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轉變。
2.全體性原則。在2015年的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視頻會議上,袁貴仁指出“要牢固樹立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注重由單純面向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向全體學生的轉變”。要“面向全體學生”就要做到教育的全覆蓋,就不能僅僅針對相關管理專業或是創新創業類學科競賽的少數學生,更不能局限在某個年級某個階段,要從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提供實踐教學平臺等途徑探索具體做法,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全面提升。
3.主體性原則。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人才培養,高校應營造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利益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環境。具體而言,就是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考慮受教育主體的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建設分層次、多專業、強交叉的培養體系,充分考慮學生訴求,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分類培養,在條件成熟的高校可為學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讓學生從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求學,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4.特色性原則。我國的高等院校雖然有辦學層次、辦學水平、隸屬關系、辦學體制等方面的不同,但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向。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以各自的學科優勢、專業特色、行業特色以及地緣優勢等作為基礎,充分體現學校的特點和特色,避免整齊劃一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實際操作中水土不服。
三、構建“五抓五強”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1.抓人才培養,強頂層設計。培養方案是保證人才質量和培養規格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及培養模式等重要內涵。高校應經過前期調研、原則意見制定、實施方案頒布、啟動動員等一系列工作,確定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設計,從宏觀層面將創新創業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這對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抓課程建設,強融合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建設,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生命線。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類實踐性極強的教育活動,在課程建設中,除了在教學上介紹創業的基本理論、國家的基本政策以及國內外的經典做法,更要設置實踐教學平臺,開創學生創業全流程實踐,使學生能夠體驗企業項目的運行管理,克服紙上談兵,加深學生對創業風險和創業關鍵要素的認知。二是創新創業與專業緊密融合。一方面各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學校的優質資源,如國家級、省部級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重點實驗室、重點實踐教學平臺、重點建設團隊、重點建設學科等,積極構建校院兩級的創新創業課程支撐體系;另一方面可以設置素質拓展平臺及創新創業學分,充分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三是開展梯度教育。各高校要充分研究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律,根據學生學習時期的不同特點安排“大學新生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及實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大學生創業技能及難點培訓專題”等教育內容。
3.抓師資建設,強專業團隊。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是教學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可從三個途徑優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一是專兼職教師聯合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學校除了要建設一支人員結構合理穩定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隊伍,還應廣泛在政府、企業、創業公益組織等多個領域聘請校外大學生創業導師為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專業的專家指導。二是由“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能力。“雙師型”教師,即既具備理論教學素質又能夠進行實踐教學的教師,他們能按照市場調查、市場分析、行業分析、職業及職業崗位群分析,調整和改進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注重學生行業、職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能進行專業開發和改造。三是中青年教師應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力軍。中青年教師富有朝氣、充滿活力、思維活躍,是教師隊伍的生力軍,在學生參與的眾多創新創業活動中充當著重要的引領角色。學校要在政策上對中青年教師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給予支持,讓這支生力軍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力軍。
4.抓文化氛圍,強環境育人。一是重視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校要將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搭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平臺,為大學生科技競賽、科學研究和科技交流提供條件。二是重視學生組織的紐帶作用。高校要依靠學生科協、創業協會等大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藝術節等交流活動,展示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匯聚創新創業人才;通過名家對話、講座、報告、討論等多種形式形成交流、互助、啟發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三是建設運行創業網站,實現創業工作的信息化。大學生創業網站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創業教育的資訊和知識,有效提升創業教育工作開展的效率,可以使線下的創業教育培訓活動延伸到線上,成為創業教育的有效補充。
5.抓成果轉化,強實際應用。首先是讓科技園成為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目前各高等院校成立的科技園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孵化器和助推器,各高校可根據學區、學科和科研機構多寡等辦學特點,采取集中管理,通過分地域、多功能辦科技園的方式進行建設發展。其次是通過校企合作加速優秀成果轉化。可依托校外基地建設,通過開展跨專業的創新實踐項目、舉辦各種知識與專業競賽、教師繼續承擔企事業單位的橫向課題等,融合校內外兩方面資源,落實“分類指導、分層培養、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促進課程改革與優化,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占仁.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創新[N].光明日報,2016-02-04.
[2]曾爾雷,黃新敏.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踐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化學復習課創新學習模式的探索的論文04-02
創新創業感悟收獲論文03-22
高校教育教學論文11-03
實踐與探索01-17
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心得03-25
探索與創新作文02-19
創新教育管理論文01-29
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實踐論文03-10
遠程教育探索與實踐 -工作報告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