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論文
【摘要】社會保障人才就業并未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表現出同步的發展趨勢,相反,還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形式。在這種形勢下,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高校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有效途徑,論文圍繞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探討。
【關鍵詞】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資源;綜合素質
伴隨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趨增加。理論上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越來越廣,社會保障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需求和廣闊的就業前景,能夠實現高質量就業。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卻面臨諸多尷尬,就業情況并不理想,甚至還有很多學生轉做財務、金融、銷售等其他行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社會保障人才?高校社會保障專業教育如何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鑒于此,論文從需求導向為研究視角,探討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一)社會對社會保障人才需求空前增加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并且呈不斷擴大化的趨勢。高等教育承擔地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必須適應這一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思想。
(二)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挑戰
受高校擴招和全球經濟危機的雙重影響,高校學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根據現實要求更新人才培養理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根本所在。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就業形勢非常艱巨。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長遠發展急需人才支撐
社會保障制度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將不斷地完善和提升。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更是一項長遠的發展戰略。同時,在社會保障危機和政府財力有限的雙重壓力下,社會保障發展該何去何從也成為理論界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領域,都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會保障人才需求與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
(一)社會保障人才需求的內容
從廣義上講,社會保障人才需求不僅包括市場經濟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畢業生基本素質客觀要求,也包括高校畢業生對自身就業領域和就業質量的內在需要。
1.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人才的需求
社會保障以國家法律法規為基礎,對遭遇年老、貧窮、疾病等社會風險的居民給予一定生活保障的社會政策,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網。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專業人才需具備的素質。
(1)人文情懷與社保情結。社會保障制度天然注重公平,往往涉及公平權利的追求和弱勢群體的保障。這就要求從事社會保障工作或研究的群體也能胸懷公平理念,以維護公平、正義為目標,熱愛社會保障事業,具有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
(2)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社會保障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強的學科,既涉及宏觀政策的設計與優化,又包含微觀上相關業務流程的操作。學科特點要求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社會保障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勞動關系理論等相關理論基礎,又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能夠勝任相關崗位的需要。
(3)學科基礎與專業優勢。社會保障是一個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往往既涵蓋各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又有體現專業性的專業課設計。從這一點上說,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方案往往更能體現“寬口徑、重基礎”的特點。同時,1998年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著手培養專業人才。由于專業起步較晚,不同學校往往是在原有學科基礎上建設,出現了與不同專業課程交叉的現象,如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學、財政學、法學等等。這種形勢下,如果社會保障人才的專業不突出,則在就業中往往面臨與這些專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因此,社會保障人才需要學科基礎與專業優勢同時具備。
2.高校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需求
一方面,高校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需求當然主要是滿足其對知識的渴求和相關能力提升的需要,一般通過對師資力量、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甚至學校公共服務等方面體現,這是在校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學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時,其對專業的要求往往以就業指標表現,包括就業領域、就業難度、就業質量和未來發展前景,而后就業指標也往往成為影響專業生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業需求往往成為高校學生對專業最重要的需求。
(二)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
顧名思義,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滿足需求為導向,既要滿足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又要滿足專業人才自身的需求,而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是“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在于能力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根本。我們認為,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社會對高校大學生的能力需求為指導,通過能力培養平臺建設,構建起社會需求、能力培養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效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導向型不等于就業導向型。就業導向型往往以就業率為單一評價指標,導致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設計往往以實現高就業率為出發點,而忽視學科本身特點,也難以兼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往往使學生培養蒙上功利主義的色彩。需求導向型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為具體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需求導向型考慮到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能夠將學生培養與其職業生涯規劃有效結合起來。具體而言,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定位結合。
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以人才需求為基礎。從社會需求出發,社會保障人才必須以“德”為先,有良好的社會服務意識,同時在具備一定學科基礎的基礎上,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這樣的人才定位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才是學生對就業質量的保障。
2.社會需求與學生就業的能力結合。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將這些社會需求轉化成學生培養的能力要求,并貫穿于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環節設計等教學過程的全過程,為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創造良好的氛圍和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的就業,找到自身比較滿意并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
3.社會需求與學科發展的前景相結合。
社會保障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需要借助于其他成熟學科的優勢,短期內難以體現自身的特色和發展潛力。但是,從長期看,任何一個學科的成熟和持續發展都需要具有核心的支撐。一個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學科。以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至少能夠保證學科定位上的獨立性和前瞻性,在體現專業特色的同時保持專業建設持久的動力。
4.社會需求與學生未來的發展相結合。
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僅著眼于學生的當前,更注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以需求為導向的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有意識地結合學生未來選擇和職業規劃開展,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平臺;同時以就業能力為核心的培養理念,不僅能夠確保學生找到工作、勝任工作,更為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三、需求導向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優化學生培養目標,突出專業培養特色
結合社會需求導向,優化學生培養目標,一方面,將德和能共同納入學生培養目標要求,尤其突出了學生“公共意識”、“服務意識”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繼續發揮現有強勢學科基礎,凝練鮮明研究方向,形成特色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基地。以河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為例,其依托的財政學專業具有厚重的專業發展積淀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因此,專業特色上突出了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的結合,該專業也因此被評為河北省特色品牌專業。
(二)豐富教育教學資源,關注學生未來發展
1.設計滿足需求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設計上,體現出人才培養的特色,在《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核心課程的基礎上,設置豐富的可供選擇的選修課:如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政策方向,側重宏觀把握,可以為學生就業于政府公共部門做準備;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方向,從公共管理視角入手,對社會保障基金籌集、管理和運營進行研究,拓展在保險、基金管理公司的就業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通過薪酬管理、勞動關系等課程安排為畢業生在人力資源部門從事社會保障相關工作形成知識儲備,等等。
2.建設與實際接軌的實訓平臺。一方面,積極利用校內實驗室積極建設實訓平臺,使學生熟悉業務操作流程,熟練操作實訓軟件,才能更快地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開拓校外實踐基地,建立與實踐相關部門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
(三)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強調綜合素質培養
培養學生同時具備問題分析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對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重視課堂教學,加大研討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比例。始終堅持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陣地。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各國社會保障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動態,并在課堂上開展專題研討,鼓勵學生的觀點爭鋒,一些爭議性的改革可以采取辯論賽。同時,通過原創案例的開發和案例教學的應用,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2.擴展第二課堂,開展以專題調查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與其他專業不同,社會保障事關老百姓的生計,與實際聯系比較緊密。通過社會調查活動、專題訪談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了解社會保障實踐中的問題,更能通過接觸實際增強學生的專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3.鼓勵科研活動,建立以科研能力為基礎的綜合素質培養機制。社會保障的就業崗位往往需要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素養,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甚至管理能力。通過引導本科生參與導師科研活動,鼓勵本科生撰寫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等方式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生興趣,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能通過文獻搜集和整理的能力、數據獲取和分析能力、綜合判斷能力等諸多能力鍛煉提升自身素質,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學生就業對社會保障專業的要求。以河北大學201x級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為例,大部分學生都參與過科研活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升學(包括推薦免試研究生面試)和就業都有突出的表現,班級也獲得省級優秀班集體的稱號。
參考文獻:
[1]孫健夫,宋鳳軒.面向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財政學教學改革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
[2]谷彥芳,李林,曹佩琪.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本科稅收專業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報,2016(01).
[3]薛在興.大學本科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4).
[4]張春平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研究性教學改革探討[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4(11).
[5]趙秋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和發展路徑選擇[J].2015(03).
【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對特殊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論文05-02
電氣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論文05-02
高職文秘專業“2+1”人才培養模式問題與對策探析論文05-0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05-02
高職房地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04-29
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論文05-02
地方應用型外經貿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論文05-02
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文05-01
信管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論文05-02
刑事執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