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外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研究綜述論文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經歷了博雅教育、近代理性人文主義和現代科學人文主義等階段,以人為本的核心滲透了現代教育思想,語言教學也不例外。二十世紀是人文語言教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學思想從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涌現出大批的人文主義教學法,具體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學生的自我實現。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 教學流派 外語教學
一、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與發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平衡發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承并發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興趣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與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實現[1]。
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人文主義思想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但“以人為本”的核心沒有變。目前,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正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二、 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
1、人文主義與語言教學結合的基礎——認知與情感的需求
語言教學與人文主義思想的結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義跟英語教學的關系由來已久”[2]。16世紀著名的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語言教學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認為,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就是用文學去鑄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來,拉丁文學中的一些經典著作凝聚了人類思想精華,而且語言風格優美典雅,是鑄造兒童心靈的最好的材料。
當代科學研究更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科學依據。認知是情感發生的前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心理學界較為一致的肯定。實證研究表明,諸如記憶、思維等人類認知加工過程都受到各種情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約翰·舒曼,情感和認知是可區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戴馬西也斷言: “我們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機器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 所以,語言學習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來對待,既要擴展學生語言知識,也要加強情商的培養。
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人際關系和個人情感因素對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的影響,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和氣氛,學習者只有在放松和協調的狀態下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驗證了語言活動中認知與情感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對認知結構的科學和心理的研究,現代語言學家積極推動人文思想與語言教學的結合,產生了不少人文主義教學流派。
2、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流派
人文主義教學思想認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來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羅杰斯在1969年就于《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概括出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要素: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主動參與之勢[4]。 較明確的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出現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60年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開創了聽說法。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外語教學中學生本身因素起著很大作用,強調外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最典型的教學流派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羅的“沉默法”,美國的教育家庫蘭的“集體語言學習法”,保加利亞人羅扎諾夫的“暗示法”等。雖然他們所提倡的教學形式和課堂活動全然不同,但共同點是將學生看成既有智慧又有情感的完整個體,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常被統稱為“人文主義流派”。從80年代起,教育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能力,90年代則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主義心理學、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便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根據教授觀點的差異,人文主義教學流派又可以分為浪漫人文主義和實用人文主義。
浪漫人文主義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發展自我。課堂教學應主要關注學生情感,經歷和觀點。學生要學的東西就在他們自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即是所有的教學活動的目標,無論是語法練習,考試和翻譯,都是基于學生的經驗。但當教學過于關注學生個人經驗,學生接觸到的語域和語體相當有限,所以這一教學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實用人文主義的代表。他認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度,調整自己教學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發展和展示創新與合作能力, 學會表現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協調。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強調了教師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還認為,過分強調人文方法會帶來負面影響。在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決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即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技巧的掌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學生最重要的還應發展語言能力、記憶、動機和認知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實踐中,人文思想已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許多教學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認知教學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具體操作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實用人文主義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現。
三、人文主義語言教育對國內外語教學的啟示
多年以來我過大學英語一直以大班為主,課堂教學多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以考試為目標,尤其是全國性的
四、六級考試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風向標。這造成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標準過于理性化,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學生需求,尤其是個體發展的需求。這與人文思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距甚遠。外語教學中提倡人文教學勢在必行。
加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語教學的瓶頸,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加強人文性,要注意:
(1)正確理解人文教學法的含義。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課程目標不能取消。人性化與語言教學不是格格不入的。語言技能的培養是在個體主觀意志的調動下積極地語言習得。
(2)明確外語教育的目的。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在語言教學中融入人文觀,指導學生意識到個體發展的需求,既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又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恰當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勇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形式要多樣化,促使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商和情商。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得到表現自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幫助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
[1] Edgar Faure et alLearning to Be [C] Paris: Unes
co, 1972.26。
[2] 范琳,試論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1):58-62。
[3] 朱鏡人, 阿卡姆人文主義教學思想初探[J].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4):103-106。
[4] 李曉文,人文主義對當前英語教育的啟示[J]. 社會科學家2006(3):197-199。
【國外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研究綜述論文】相關文章:
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研究綜述04-29
國外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研究綜述04-29
國外關于自發特質推理的研究綜述05-02
國外實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綜述04-30
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04-30
國外有關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綜述05-01
國外生態旅游研究進展綜述04-28
交際課堂中的形式教學--國外近期研究綜述04-28
國外教師同伴互助、伙伴指導研究綜述05-02
國外二語時體系統習得研究綜述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