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播學視域下的留守兒童微電影論文
《守望》通過留守男孩讀一封致父親的信貫穿始終,信里充滿了他對父親的思念和盼歸。《一米陽光》講述了女生借宿農家,遇到了和奶奶相守的小樂;小樂將對父母的期待寄托在女生身上的故事。《稻草人》里,女孩丫丫和奶奶、殘疾叔叔生活,長期缺少父母關懷的她只能偷偷和稻草人為伴,訴說心里話。還有《守望的天空》、《新年愿望》、《觸手可及的遠》等。故事多由事實改編而成。導演們通過不同角度的詮釋和講述,以個像來映射群像。這些孩子希望將自己偽裝起來,隱藏起來。他們外表或乖巧,或調皮,或堅強。但即便很親近的人,都很難洞悉他們內心渴望之強烈。這些會在一封信,一篇作文,幾句夢話,一把無生命的稻草里發泄出來。
一、引導受眾價值觀念的形成
受眾接/:請記住我站域名/受需要態度的確立或轉變。“受傳者的態度沿傳播者說服意圖的方向發生變化”被稱為“說服性傳播”效果。但這種效果受到主題內容、說服方法、受眾屬性等多方制約。
主題好壞經常決定著微電影的成功與否。主題是將創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作品體現出來的。留守兒童微電影期冀以“缺失愛”來“喚醒愛”,以“愛”之主題,借訴諸感情之方法,達到給受眾“注射”的類效果。《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里,女孩煜煜希望找到肉給病重的爺爺過生日,同樣貧窮的余老師只能泡方便面讓她端去;回到家,奶奶卻告訴她爺爺已經去了;悲傷之余,煜煜和伙伴相約去找父母回來;在山路上,煜煜差點掉下山崖,幸好被游客和追來的余老師救起;他們還幫煜煜安葬了爺爺。影片里一些本來無關的人物,卻被導演安排闖進故事。他們身上承載著受眾的視角去聆聽并反作用于故事,影射了導演引導受眾價值觀的意愿。從影片評價來看,受眾價值觀念的引導效果基本一致,或感動,或同情,或聯想自身經歷,或期望社會關注……
二、“語態”傳播的行為轉化
語態,即話語形態的簡稱。影片創作者將自我意圖以一種話語形式傳達給受眾,并帶有明顯的個人姿態。這種話語姿態是為了實現最終傳播效果,呼吁受眾形成集體行動力,實現影片意圖。《幸福微笑》里,趙曉娟的母親進城打工,她被迫放棄讀書,照顧年幼的弟弟,還代替多病的舅舅演出賺錢。最終好心人把姐弟倆接到城里與母親團聚。影片首尾呼應,是一輛寶馬車載孩子進城的畫面。這便是導演帶給受眾的行為引導。
受眾能否做出行為反應,受到“選擇性接觸”的影響。首先,傳播者主要為公益組織、青年導演和大學生,作品數量少,品質不高,極易被浩如煙海的商業影片湮沒,影響力微小。其次,微電影傳承了電影的娛樂性,從受眾心理來看,受眾更希望在壓力之余,通過微電影來獲得短時的腦力休息和娛樂消遣。受眾關注少,自然很難產生行為效果。
從網絡評價看,有人會以“力挺公益”、“我們在行動”等話語發出呼吁。但在這個多數沉默約等于整個社會沉默的時代,個人或少數團體的呼吁行動難以引導全社會的行為方向,也難以撼動務工和留守現象繼續存在的大局勢。
“留守兒童”群體日益壯大,微電影將這一題材納入是有益的嘗試。但這種嘗試尚不成熟,傳播效果欠佳,急需剖析問題,變換策略。內容上加強紀實風格,去除表演的矯揉,增加深度和真實感,以更符合受眾心理定位。制作上加強明星效應,明星是引導受眾選擇的標簽,其專業表演更易將影片情緒傳染給受眾。傳播上加強媒體合作,尤其是與電視媒體的合作;電視媒體對政府和社會具有強大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微電影作為公益影片,借助權威的媒體平臺,更易消除傳播不確定因素,打消受眾疑慮。
【傳播學視域下的留守兒童微電影論文】相關文章:
兒童文學視域下的童年書寫 畢業論文04-28
關注留守兒童論文04-30
移情視域下的兒童攻擊行為干預04-29
管理視域下農村鄉鎮成人教育論文04-30
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管理論文04-30
就業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論文05-02
文化視域下的漢語對偶04-26
認知視域下的隱喻張力04-26
留守兒童的權利保障研究論文05-02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