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根源探析論文
〔關鍵詞〕舊唯物主義 認識論 客體性 直觀性
〔摘要〕舊唯物主義也有其認識論根源,其表現是在無限近似于一串圓圈或螺旋曲線的人的認識中,從自然界的“時間先在性”的正確前提出發,經由“自然本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形成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消極的反映論和直觀被動關系,從而把認識中的一個小片斷拉成了完整的直線。客體主義和直觀主義就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當馬克思著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哲學時,他面臨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舊哲學,因而馬克思就要進行一番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工作。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分作(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兩種形態一樣,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從兩個方面進行,即分別揭示出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缺陷。關于唯心主義的缺陷,馬克思指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的”。①即是說由于唯心主義否認事物、現實的客觀存在,其基本立場是虛假的、荒廖的。關于(舊)唯物主義的缺陷,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②即是說(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角度看待客觀存在,其基本特征是直觀的、被動的。
如果說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新唯物主義,那么,這種新唯物主義就不但要深入批判唯心主義,也要深入批判舊唯物主義;因為不批判唯心主義,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就無從建立,而不批判舊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就無法顯示自身的特色。這也就是說,批判唯心主義的虛假立場和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質,對馬克思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后來的研究者對唯心主義的虛假立場批判較多,并且列寧還率先對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作了深入的揭示;而對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性質則批判教少,并且對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至今還尚未觸及。這種情況甚至導致了不良的后果,在后來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由于對舊唯物主義缺陷的批判不夠重視,或者說對舊唯物主義缺陷的認識論根源未能深入揭示,以致于這種缺陷竟程度不同地存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之中。
那么,舊唯物主義所帶有的直觀性和被動性的缺陷,其認識論根源何在呢?首先應當確定,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大派別是在哲學研究認識論中形成的。認識論研究的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即思維能否或如何認識存在,因而認識活動就由發出認識動作的人和作為認識對象的外部存在兩大因素組成。舊唯物主義缺陷的認識論根源就產生于對這兩大因素看法的偏差上。
列寧曾對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作過說明。他說:“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潭里去,引到僧侶主義那里去(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③。”既然舊唯物主義也帶有缺陷,也是馬克思建立新哲學時所批判的對象,那么它作為認識論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派別,就也同唯心主義一樣,有著認識論上的根源,也如列寧所說的那樣,將人的認識之近似于一串圓圈或螺旋曲線定的一個片斷、碎片或小段變成了獨立的完整的直線。
關于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有論者從“時間先在性”和“邏輯先在性”的關系作了說明;即認為唯心主義為了超越舊唯物主義的“時間先在性”的簡單認識,提出了事物之間在“邏輯”上的“優先地位”的見解。這種邏輯先在性表現在“自在”意義上,是指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現象在“邏輯”上具有優先地位,而唯心主義夸大了這一點,將事物的本質從事物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存在;這種邏輯先在性表現在“自為”意義上,是指認識活動中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在“邏輯”上具有優先地位,而唯心主義夸大了這一點,將主體的感覺、思維視為本原,而客體則成了派生物④唯心主義就是這樣將本來具有積極意義的“邏輯先在性”之螺旋性曲線或圓圈或認識過程中的一個片斷、碎片或小段變成了一條獨立、完整的直線,因此走向了否定客觀存在的(僧侶主義的)虛假立場。
同樣,舊唯物主義之所以帶有客體性和直觀性的缺陷,也是因為將本來具有積極意義的“時間先在性”加以片面地夸大,使這一在螺旋曲線或圓圈式認識過程中的一個片斷、碎片或小段變成了一條獨立、完整的直線。這一情況的發生,是經由將“時間先在性”進一步“自然本體化”,然后再將其“客體主體化”而實現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在哲學認識論階段圍繞哲學問題的爭論而形成的兩個基本的學派。既然認識論哲學之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那么為了獲得正確的認識,首先就需要確定這構成認識活動的兩大因素誰更重要。正如唯心主義認為認識是思維對存在的判定而這種判定取決于思維活動因而思維比存在更重要那樣,舊唯物主義則認為認識是思維對存在的反映而這種反映取決于存在的客觀性質因而存在比思維更重要。為了確立各自執以為重的因素的重要地位,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就分別將思維和存在當做對方的本原,即第一性的、原始發生的、決定對方性質的因素。這就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所形成的本原論的對立。舊唯物主義從存在之“時間先在性”這個正確的前提出發,卻在本原論的對立中走向了“自然本體化”的誤區。所謂“自然本體化”,就是將存在理解為自然界,將自然界理解為本體,并且在兩個方面泛化開來:其一是,自然界作為本原的存在變成唯一的存在;自然界本來是人(的思維)的認識對象,卻變成了先于人、甚至高于人的存在。由此導致人的存在和認識活動的客體化傾向。其二是,自然界成為唯一的本原,思維是人腦的屬性,而人又是自然界的產物;這樣一來,思維本來是構成認識的對等因素,卻變成了自然界的派生物和從屬物。由此導致人的存在和認識活動的被動性傾向。當“自然本體化”將自然界看作唯一的本原的存在時,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就表現為一種“客體主體化”的關系,即自然界作為人認識的對象本應是認識關系中的客體,現在卻變成了認識關系中的主體,而人被排擠到邊緣的位置,甚至干脆消失不見了。這正如馬克思所批評的那樣:“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⑤舊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由“自然本體化”而“客體主體化”,使唯物主義帶上了濃重的客體性色彩,而當運用這種本原論立場去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即思維如何認識存在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現出直觀性傾向。這種直觀性質依次在認識論研究中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
首先,自然界的“時間先在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每個人每天的經驗都在證明著這一點,舊唯物主義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認為確證事物的存在、認識事物的性質,只能從感性經驗開始,在感覺中感知事物。事物的性質如何成為人的知識呢?舊唯物主義認為是人的大腦對事物個別性質的反映,這就是舊唯物主義所堅持的認識論上的反映論。然而感覺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事物的本質又是如何認識到的呢?舊唯物主義認為是人的思維對感覺材料的積累和組合。可以看出,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排斥理性,輕視理性的積極作用,其感覺型的反映論帶有消極的性質;這不能不說是“自然本體化”進而“客體主體化”所導致的人及人的思維的派生性和非主體性的后果。
其次,每個人每天都天經驗地感知著自然界的“時間先在性”,而經驗感知的只能是個別事物,或者說是事物的現象。舊唯物主義由于在本原問題上固著于自然界的時間先在性這個事實,就不自覺地將認識停留在感知個別事物上;又由于排斥具有積極規定性的理性,就疏于思維的抽象,并不注重甚至弄不清楚事物本質的獲得途徑。于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就出現了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是導向不可知論;因為單純地感知個別,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而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沒有明確的理論和個體的途徑,就有可能通向不可知論,從洛克到休謨就反映了這種情形。二是對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遠不如唯心主義;如果說辯證法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那么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在這方面的成就就遠遠高于舊唯物主義。
最后,既然舊唯物主義推崇經驗感知,疏于理性抽象,那么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現為直觀性。所謂直觀性有三層含義:一是看問題的非本質性,即滿足于事物個別的感性認識,由認識到事物的現象存在而確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即可;二是看問題的非辯證性,即不愿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從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及與其他事物的本質聯系上發現事物運動變化的辯證性;三是非能動性,即認識事物停留于對事物客觀性的確認,帶有消極性質的反映論無意中排斥思維的能動性以及人的認識和活動的能動性。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可說是這種直觀性的典型代表。
由是觀之,舊唯物主義所帶有的客體性和直觀性缺陷,同唯心主義一樣也有其認識論根源。在非直線的而是無限近似乎一串圓圈或螺旋曲線的人類認識活動中,舊唯物主義從自然界的“時間先在性”這一正確前提出發,在論證本原問題時即開始把這一小片斷拉長,到形成“自然本體化”和“客體主體化”時,已將這一小片斷拉成直線,當進而由此形成認識上感覺型的消極反映論、忽視理性而顯露不可知論傾向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表現為直觀的關系時,這一拉長的直線已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至此,借用列寧的話,即可這樣說,如果說“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那么“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體主義和直觀被動性就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注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16頁。
③《列寧全集》第38卷,第411頁。
④《從“邏輯先在性”看哲學唯心主義》,載《哲學動態》1998年第11期。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頁。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根源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意志的認識論意義探析04-29
渠道沖突的根源論文05-04
對翻譯的新認識論文05-03
辯證法滑向詭辯論的深層認識論根源解讀04-30
對優化納稅服務的認識論文05-04
企業行為對檔案工作的負面影響及根源探析04-30
國有企業自我監督與約束機制弱化的根源探析04-26
客戶信息管理的認識論文05-02
對當前設計教育的幾點認識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