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討論
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討論中國經貿導刊2000年第1期 分析預測
●按:1999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邀請部分專家、學者就“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進行了專題研討。以下是部分專家、學者的觀點。
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討論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到目前為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當中始終沒有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在具體工作當中碰到的比較尖銳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中國,盡管市場經濟進展到現在,政府究竟哪些事情能干,哪些事情不能干,實際上還不是很清楚。現在采取的許多宏觀經濟措施還是政府主導的,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三年國企解困、債轉股、開發大西北、發債1000億、配套貸款1000億、限產壓庫等等。這些宏觀政策實際上都暗含一個前提,政府是可以駕馭市場經濟的。實際上,這個前提本身不存在。為什么呢?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政府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已經不可能、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信息、沒有這個知識、沒有這個資源來確保經濟運行逼近多重目標。對于一些經濟總量,比方說總投資、總消費、總股價、總價格水平、總儲蓄,政府目前也沒有辦法確保它們的總量和速度。
第二,有關金融改革。目前,對金融改革的不同學術觀點相當多,存在很多爭議。金融改革進展到現在,實際上剩下的是三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利率自由化、人民幣可兌換。中國金融改革的順序和其它國家相反,我國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利率還沒有市場化。別的國家金融改革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利率市場化。從中國整個價格體系來看,所有的價格基本上都放開了,唯獨利率價格目前還是管著的。能不能管得住是個問題。
第三,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貨幣政策效果有多大?這兩年來,原來覺得財政政策可以引致出需求來,現在看來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多,特別是在消費和非國有投資的增加方面,引致出來的總需求也不是那么大。貨幣政策究竟在中國有多大作用?現在看來,貨幣政策在中國是困難重重。基礎貨幣增加比較慢,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比較堵塞。利率已經連續7次下降。1年期存款的名義利率已經到了2.25%,名義利率已經基本降到谷底。盡管通貨膨脹率是-3%,實際利率是5.5%,但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不可能再低。其它政策,如公開市場政策也不行。工農中建現在手中拿的國庫券是最好的資產,不可能賣給央行。擴大再貸款,現在大家不要你的再貸款,這也比較困難。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改革。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改革和結構變化中,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發展起了一個很大的非國有部門,它占74%的工業增加值,63%的GDP。但是,我們沒有發展非國有的金融機構,這是一個大問題。非國有機構在整個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這還算上那些國有股份制企業。自然產生的問題是,創造了不到40%國民總產值的國有部門占有著大多數的金融資產,而創造了70%產值的非國有部門占有著少部分的金融資產。這就產生了雙重問題。一方面,國有企業壞債發展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另一方面,非國有經濟的融資渠道不暢,發展受到融資的限制。1998年中央政府、中央銀行積極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非國有企業貸款。但是1998年盡管增量有所增加,但非國有經濟總的感覺是融資渠道在收縮、在下降。因此,1998年非國有投資第一次出現歷史上下降的局面。一方面,國有企業已經難以為繼;另一方面,非國有經濟也不能發展。因此,當前宏觀經濟的問題確實直接和金融體制的問題相關。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根本解決問題,金融改革是當務之急。
怎么實現金融體制的改革呢?中國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和教訓是,你想改革這個體制,第一步要做的是去發展新的東西,而不是先去改舊的東西。第二,沒有新體制的發展,沒有競爭的發展,是不會改革的。國有經濟現在之所以改革,是因為非國有經濟的很大發展,市場競爭的很大發展,逼著它去改革。金融體制也是這樣,金融體制現在最缺的是競爭。現在很多人寄希望于開放和外資機構的進入。對外開放了,對內競爭怎么發展。而且對內競爭的發展能夠培養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水平,能更好地應付國外歷史悠久的機構進入中國后的
[1] [2] [3]
【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討論】相關文章: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特點04-29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04-30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05-02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04-28
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態勢(2007.11-2008.11)04-27
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4-29
關于一對宏觀經濟優化模型的進一步討論04-29
中國宏觀經濟結構性污染特征分析04-30
中國當代翻譯標準討論綜述04-26
論儒學與中國古代科技的膠融性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