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定風波教學計劃

時間:2023-01-26 07:57:18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定風波教學計劃(精選7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續寫新的篇章,做好教學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那么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定風波教學計劃(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定風波教學計劃(精選7篇)

  定風波教學計劃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蘇軾及其創作,立體全面地認識蘇軾;

  2、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繼續學習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誦讀古詩文的技巧;

  2、反復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美;

  3、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蘇軾豁達豪邁的精神之美。

  教學重點:

  學習誦讀、鑒賞古詩文的技巧

  教學難點:

  1、通過誦讀感受蘇軾豁達豪邁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認識蘇軾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模擬高考試題導入: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這首詞中,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懸念。(答案:詞人是一個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2、有人評價此詞是“于簡樸中見深意”,請聯系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答案:詞中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怎樣才能答好這樣的試題呢?那就是認真學習鑒賞古詩詞的技巧。今天,我們就以這首《定風波》詞為例來學習一些鑒賞古詩詞的技巧

  二、請同學們看教材注釋以及題記,了解〈定風波〉的寫作背景。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官)至黃州。同學們想一想:被貶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訪友人,天公不作美,卻在沙湖道中(遇雨),沒有雨具,大家極為(狼狽),只有他獨(不覺),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么呢?蘇軾這個人真是……大家帶者省略號,放聲朗讀《定風波》

  其他材料: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南宋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游學,常常不在家,蘇東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范滂,母親能做范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臺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臺獄,那里有柏樹,所以也叫柏臺,上有烏鴉,故稱烏臺。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后,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

  要以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三、首先要讀準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詞義無法把握的,請同學們提出來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勝:勝過、超過(盡、完 刑人如恐不勝) 蕭瑟: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遇雨的處所)向來:方才、剛才

  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怎么比馬還要快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說雨具先去了嗎?為什么這里還用“一蓑”呢?

  “輕”和“蓑”有疑問?

  同學們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

  四、賞析詞文: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雨,抓住雨怎樣的特點來寫的?

  雨驟風狂。

  2、“徐行”且“吟嘯”,描寫了詞人怎樣的心態?

  閑適、坦然的心態。

  3、“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4、過片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A陽光總在風雨后。

  B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著我們了。

  C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D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E陰雨之后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然后完成導入時試題。)

  五、課堂拓展:

  我們從蘇詞當中讀到了曠達豪邁的精神之美。然而,“無情未必真丈夫”,其實蘇軾在很多詞作中還表現出婉約的情感,請看《江城子》,這是一首悼亡詞,蘇軾追念誰呢?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帶著這種情感來誦讀全文?自由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江城子

  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借這首詞來悼念他的結發妻子王弗,十六歲的王弗與比她大三歲的蘇軾結婚,婚后兩人恩愛,有道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幸福的日子沒過幾年,就因病永遠地離開了蘇軾。轉眼間,十年過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夢,在不經意時,又襲上心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遺憾的是,死者長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經歷了多少風霜,于是“縱使相逢應不識”只因“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一切仿佛還在從前。可是種種情懷,不及細說,早已淚滿衣襟“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夢已逝遠,只能惆悵而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請聽——(再讀《定風波》)

  誦讀《江城子》跟《定風波》有明顯的區別: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總而言之,誦讀時要注意對作品風格加以仔細的體會,都是蘇軾的作品,卻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一首是豪放、灑脫、輕快,一首是婉約、沉郁、哀怨;在誦讀的處理上(停頓、語速、重音、語氣)就要作出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作品的神韻。

  這兩首詞都體現了蘇詞題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夢中憶妻——所詠雖小意蘊甚深)對妻子的感情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執著,對仕途的寵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

  定風波教學計劃2

  【教學目的】:

  1、了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

  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

  ①標題《定風波》蘇軾

  ②蘇軾生平簡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嘉祐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間因與王安石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罪,即“烏臺詩案”下獄,被釋后,謫貶黃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后被派穎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革新。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這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繼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坎坷的一生有這樣兩句詩形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文學成就:

  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傾注了畢業精力,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在寫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把游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里。擴大詞境,對詞起到開疆拓土的作用。

  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有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如《進策》、《思治論》等,尤其是敘事記游的散文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不過,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并沒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如《定風波》

  二、教師范讀這首詞

  提醒:1、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嘯(xiào)一蓑(suō)

  三、整體講解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這幾年,他內心當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定風波》這首詞是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聽”~“任平生”)開篇連用“莫聽”“何妨”“且”三個詞,使一個在雨中長嘯,從容閑雅,且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自我形象躍然紙上。

  從“莫聽~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前行,視風雨為無物,表現得鎮靜、瀟灑。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為樂,一樣可以輕松勝過騎馬,表現出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當然這里的“輕”字另有含義,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不是寫眼前景,而是寫心中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這里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暗含能頂得住人生風雨,說明他自然、曠達。

  下片:表現作者心境恬靜,聽任自然,曠達樂觀的胸襟。

  “料峭~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幾絲寒冷,山頭斜照、氣候不定,隱隱地透露出作者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氣是陰是晴,政治風雨是寒是冷都聽任自然勇敢面對。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剛遇雨之處,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這里應該說是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呢?只有坦然面對。一個字“歸”此時的主人公只想著“歸去”,這里也許表現的是蘇軾的憂樂兩忘,禍福不驚的曠達,但也許表現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隱和逃離。因在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莊哲學、頌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因而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后產生隱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蘇軾一生始終沒有真的歸隱過,這說明即使嚴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還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他的歸隱,只能看作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里寬慰,表達他曠達通脫的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是說自然氣侯,實則說,人生風雨不定,政治風雨不測,但他淡化了甚至無視所有風雨,無視處境好壞,無視官職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現了他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脫俗的心態。

  綜上所述:這首詞記敘的是主人公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對人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表達了作者灑脫,曠達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詞從表面上好像是寫自然風雨,但仔細體味,這里寫的己經不是自然界的風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風雨,怎樣對待這旅途中的風雨人生,應該說我們從這首詞里找到了答案。當然,蘇軾的曠達胸懷,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于醒悟的意味,他在《臨江仙》中寫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名句,在這首《定風波》之前,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讀這首詞

  五、這首詞在寫作上的特點是:

  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隱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這是眼前景,但都隱喻著蘇軾的經歷,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風雨;竹杖、芒鞋、喻蘇軾被貶漁樵雜處,放蕩出水;“酒醒”隱喻作者經歷坎坷后對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無窮。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個不遇風雨,遇風雨怎樣面對,應該是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雨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在醒悟中超脫曠達。這些都滲透出他放開眼量,洞達事理,自我調節、曠達通脫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業

  1、聯系蘇軾的一生探究他的曠達胸襟及超脫性格的由來,并討論從他身上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什么(和學生互動)。

  蘇軾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鬢微霜,又何妨……”說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業。《江城子》;“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他在壯志難酬時還有許多感概。但宦海的風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獲得精神解脫,“歸去”,可見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曠達”“超脫”的性格來自于“政治風雨”來自于對人生空漠的看透和體驗。

  從他身上應該學習他對待人生的曠達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2、“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表現詞人無懼苦難,聽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

  3、背誦這首詞

  定風波教學計劃3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教學過程: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5.聯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6.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事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你如何應對呢?

  7.總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8.作業:背誦本詞。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9.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本,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信息技術,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

  定風波教學計劃4

  一、 新課導入。

  上課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笑話:在六七十年代,在農村下大雨了,生產隊的人都紛紛拿起勞動工具跑著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個知青他抗著鋤頭不緊不慢的在雨里踱著。旁邊的人喊他快跑,他說:“急什么?前面沒有雨嗎?”別人都跑他為什么不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定風波》,看看我們的大文學家蘇軾在風雨中是如何面對的?板書:定風波

  二、朗讀指導與整體感知

  1、三分詩詞,七分讀”,誦讀三個基本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出節奏。

  (3)、讀出情感。

  結合此處分析詩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用筆把不懂的字音或詞語打上標記。

  指名一名學生誦讀。(3分鐘)

  2、教師指導:“何妨……平生”,還應該讀得怎么點?

  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

  豁達怎么讀?不溫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拍。

  調子呢?不揚不抑。

  ——不對,有同學說“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里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經意間。

  ——有人說“料峭……微冷,相迎” 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復雜情緒。

  3、聽這首詞想象風雨中的行者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齊讀一遍,然后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漫畫式的一個老者,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通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滅(有幾分禪意了)……

  三、重點探究、拓展

  1、太復雜了,不好讀。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看看這首短短的`詞,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上片重點:“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關鍵:“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小結:

  這讓我想到五祖的兩個弟子的話:“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有一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無風雨,頗相似,有點空蒙之感,禪意很濃了。

  2、如果讓你找出最能體會作者心愿的詞,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板書:歸 因(風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那么詞人因何而歸?“風雨”僅僅是自然界的風雨嗎?那么詞人在寫作此詞這段時間經歷了怎樣的“風雨”?

  (聯系寫作背景談。)

  (背景穿插:蘇軾只因反對新法,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詩有“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彈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臺獄;羈押四月余后,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民間自衛隊副隊長)蘇軾的坦蕩仕途突遭狂風暴雨,他幾欲投江自盡。但謫貶路上,壯美山川洗滌了他那蒙垢的心靈,村野生活又讓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傳說他被貶黃州除了黨派之爭還和他評判王安石的詩有關。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到王安石那里拜會,恰好他不在,蘇軾在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還未有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就想,菊花開在秋里,其性屬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會落瓣,于是,就在后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王安石回來后看到,并沒有說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訴皇上,直接把蘇軾貶到黃州,蘇軾只以為王安石記恨更改他的題詩。待到菊花開的時候,一日,蘇軾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落了一地,蘇軾方明白被貶黃州的意義。

  由此可見蘇軾之歸不僅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風雨,還有政治上的風雨人生仕途的風雨。——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歸到何處?

  蘇 362首詞賦中,歸字出現 105多次。他要往哪歸?與學生共同探討拓展:

  多媒體展示蘇軾在貶謫黃州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兩例:

  ——《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 hu2聲)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個笑話,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現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歸哪兒?(形體,神:心)板書:歸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于心)

  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可是,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四、探討交流:

  如果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雨,我們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歸”?我想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風雨:學習,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歸?盡心,靜心,真心,誠心。

  (聽大家這么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復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歸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五、學習評價

  鑒賞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評價請各小組用一句話說說他的人或他的詞。

  他人評價: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小結: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帶著我們對風雨的理解、對東坡的理解我們再讀一遍《定風波》。

  結束語: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定風波教學計劃5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合作探究,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朗讀詩詞,體會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讀法(指名讀、分組讀);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法:以接龍的方式,回顧學過的蘇軾詩詞。(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詩詞,看看這首詩詞蘇軾又為我們展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板書:定風波—蘇軾)

  (二)初讀詩歌,初悟情感

  1、教師伴樂范讀;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回答初讀的感受。

  (明確:從詩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積極與樂觀。)

  (三)品析語句,深入情感

  1、自讀小序,提問:從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確:作者遇雨,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和蘇軾。

  2、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明確:《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做。

  3、你們是從哪里感受到蘇軾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的?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板書:曠達)

  明確: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提問: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樣的雨呢?

  明確:“同行皆狼狽”“穿林打葉聲”。能夠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聽”“何妨”這兩個詞語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樂觀,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處之,“我行我素”。(板書:莫聽、何妨)

  ③“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杵著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騎馬覺得輕松。并不是作者身輕,而是心輕,體現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書:輕)

  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過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4、看來同學們都已經體會到作者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再次有感情朗讀詩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呢?

  明確:

  “雙關”:“風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風雨,也是人生當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見大”:一件小事卻傳達出獨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拓展:手繪蘇軾遇雨的情景,進行展示,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

  小結:全班齊讀詩詞,結束課堂。

  作業:背誦詩歌;完成手繪圖,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略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詩詞,因而重在朗讀。本節課的教學以情感基調為切入點,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曠達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環節設計了“手繪圖畫”的環節,實現各學科的聯結,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

  定風波教學計劃6

  【教學目的】

  1、感受詞人的形象,知人論世,了解蘇軾生平經歷及思想。

  2、背誦本詞積累名句。

  3、學習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舉例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播放鄧麗君的歌曲《但愿人長久》,營造教學氛圍。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聽的這首歌是哪位詩人寫的詞嗎?

  對了,就是蘇軾。蘇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有著怎樣的偉大胸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定風波》去尋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板書: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三蘇: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

  蘇軾生活在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變法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弊端反對變法;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可取之處支持變法,受到了雙方的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李定等人誣告將他以“謗訕新政”“毀謗君相”之罪彈劾入獄,被囚于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結果20多人受到牽連,坐牢103天,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期間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還曾寫下絕筆詩。

  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幾個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黃州城東三十里,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于是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轉陰,進而風雨襲來。大家淋得狼狽,而東坡渾然不覺,從容不迫地一邊吟嘯一邊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陽復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這首《定風波》。

  三、賞析小序

  (板書:鑒賞詩歌三步曲:讀(文)、析(情)、探(法))

  我們先來讀一讀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雨、晴)、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蘇軾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寫作緣由(因為途中遇雨引發感慨而寫)。

  此詞是“因事感懷”,特點:作者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

  (板書:蘇軾遇雨)

  四、朗讀(誦讀要求)

  1、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2、讀出情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師生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1、請同學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

  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闋: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閑適、輕松、自如

  3、賞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1)雨是什么樣的雨?何以見得?

  大,能聽見穿林打葉的聲音;同行皆狼狽可見應是疾風驟雨。

  (2)作者在疾風驟雨中“吟嘯徐行”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

  泰然從容,視風雨為無物

  (板書:泰然從容)

  4、賞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輕勝馬?為什么作者覺得它輕勝馬?

  不是。心態好:樂觀曠達

  (2)“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著一襲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4)這的`風雨單指自然界的風雨嗎?

  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難和困難,即人生風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難困境。

  (5)“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度和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以及不為現實所束縛的心境,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曠達)

  5、賞析“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剛剛還急風驟雨,現在卻斜照相迎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雖然變幻無常,但陰雨之后必有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后)。

  6、賞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晴”和“雨”分別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順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為什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想表達什么?

  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一樣坦然面對,從容接受。

  (板書: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

  沒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

  (4)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歸”。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

  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情。”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小結: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慮:東坡為何不躲雨?

  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2、下闕中的“歸去”,讓我們想到誰?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遠離塵世。

  “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表現了詩人曠達心態和歸隱意向。

  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據統計,蘇軾現存詞作中,“歸”字出現了一百余次,但終其一生,蘇軾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撐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為民請命的道義擔當。

  (背景)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板書: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3、從這首詞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準備怎樣對待你的人生?

  對待人生要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小沈陽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寶貴,既然上蒼在又一個早晨讓我們又一次睜開了眼睛,那么我們就應該像蘇軾一樣用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去坦然接受和面對睜開眼后看到的一切,無論是晴天,還是風雨天。

  七、小結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抒發感情的?——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一語雙關,將自然風雨和人生風雨相類比。

  以小見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板書: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隱逸江湖后就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體現詞人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等復雜而深微的情懷。表現了一種醉醒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蘇軾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做到灑脫,且行且歌。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八、作業:

  1、背誦本詞

  2、請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或《從蘇詞看人生》或“我看磨難”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書設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手法: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教學計劃7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法指導:

  從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鑒賞詩詞

  知識鏈接:

  1、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做。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了解作品內容

  注意:狼狽 已而 料峭 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鑒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形象。學生發表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么態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與“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否矛盾?怎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情”這句話?這時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4)有人認為此詞是“曠達人語”有人認為是“歸隱人語”,你對此怎么看?“歸去”是歸向何方?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通過對眼前風雨等閑視之的描寫,抒發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學習偉人,以偉人為榜樣,讀書學習,培養愛好和特長……愿我們的內心都能擁有一件應對人生的法寶……

  五、作業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著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著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板書:

  穿林打葉 (眼前風雨)

  一蓑煙雨 (人生中風雨)

  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凈空)

【定風波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定風波教案01-23

定風波作文(精選15篇)01-06

定風波教案12篇01-23

定風波作文(通用13篇)12-18

定風波優秀作文(通用11篇)08-02

《定風波》吳文英詞作鑒賞02-28

定風波·暮春漫興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教學計劃01-03

教學計劃 -計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