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定風波教案

時間:2024-11-27 09:55:59 海潔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定風波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定風波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定風波教案(通用16篇)

  定風波教案 1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法指導:

  從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鑒賞詩詞

  知識鏈接:

  1、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做。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了解作品內容

  注意:狼狽 已而 料峭 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鑒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形象。學生發表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么態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與“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否矛盾?怎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情”這句話?這時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4)有人認為此詞是“曠達人語”有人認為是“歸隱人語”,你對此怎么看?“歸去”是歸向何方?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通過對眼前風雨等閑視之的描寫,抒發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學習偉人,以偉人為榜樣,讀書學習,培養愛好和特長……愿我們的內心都能擁有一件應對人生的法寶……

  五、作業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著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著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板書:

  穿林打葉 (眼前風雨)

  一蓑煙雨 (人生中風雨)

  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凈空)

  定風波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合作探究,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朗讀詩詞,體會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讀法(指名讀、分組讀);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法:以接龍的方式,回顧學過的蘇軾詩詞。(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詩詞,看看這首詩詞蘇軾又為我們展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板書:定風波—蘇軾)

  (二)初讀詩歌,初悟情感

  1、教師伴樂范讀;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回答初讀的感受。

  (明確:從詩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積極與樂觀。)

  (三)品析語句,深入情感

  1、自讀小序,提問:從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確:作者遇雨,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和蘇軾。

  2、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明確:《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做。

  3、你們是從哪里感受到蘇軾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的?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板書:曠達)

  明確: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提問: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樣的雨呢?

  明確:“同行皆狼狽”“穿林打葉聲”。能夠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聽”“何妨”這兩個詞語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樂觀,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處之,“我行我素”。(板書:莫聽、何妨)

  ③“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杵著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騎馬覺得輕松。并不是作者身輕,而是心輕,體現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書:輕)

  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過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4、看來同學們都已經體會到作者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再次有感情朗讀詩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呢?

  明確:

  “雙關”:“風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風雨,也是人生當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見大”:一件小事卻傳達出獨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拓展:手繪蘇軾遇雨的情景,進行展示,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

  小結:全班齊讀詩詞,結束課堂。

  作業:背誦詩歌;完成手繪圖,下節課分享。

  五、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詩詞,因而重在朗讀。本節課的教學以情感基調為切入點,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曠達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環節設計了“手繪圖畫”的環節,實現各學科的聯結,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

  定風波教案 3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教學過程: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5.聯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6.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事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你如何應對呢?

  7.總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8.作業:背誦本詞。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9.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本,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信息技術,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

  定風波教案 4

  【教學目的】

  1、感受詞人的形象,知人論世,了解蘇軾生平經歷及思想。

  2、背誦本詞積累名句。

  3、學習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舉例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播放鄧麗君的歌曲《但愿人長久》,營造教學氛圍。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聽的這首歌是哪位詩人寫的詞嗎?

  對了,就是蘇軾。蘇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有著怎樣的偉大胸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定風波》去尋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板書: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三蘇: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

  蘇軾生活在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變法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弊端反對變法;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可取之處支持變法,受到了雙方的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李定等人誣告將他以“謗訕新政”“毀謗君相”之罪彈劾入獄,被囚于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結果20多人受到牽連,坐牢103天,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期間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還曾寫下絕筆詩。

  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幾個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黃州城東三十里,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于是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轉陰,進而風雨襲來。大家淋得狼狽,而東坡渾然不覺,從容不迫地一邊吟嘯一邊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陽復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這首《定風波》。

  三、賞析小序

  (板書:鑒賞詩歌三步曲:讀(文)、析(情)、探(法))

  我們先來讀一讀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雨、晴)、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蘇軾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寫作緣由(因為途中遇雨引發感慨而寫)。

  此詞是“因事感懷”,特點:作者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

  (板書:蘇軾遇雨)

  四、朗讀(誦讀要求)

  1、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2、讀出情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師生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1、請同學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

  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闋: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閑適、輕松、自如

  3、賞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1)雨是什么樣的雨?何以見得?

  大,能聽見穿林打葉的聲音;同行皆狼狽可見應是疾風驟雨。

  (2)作者在疾風驟雨中“吟嘯徐行”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

  泰然從容,視風雨為無物

  (板書:泰然從容)

  4、賞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輕勝馬?為什么作者覺得它輕勝馬?

  不是。心態好:樂觀曠達

  (2)“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著一襲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4)這的風雨單指自然界的風雨嗎?

  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難和困難,即人生風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難困境。

  (5)“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度和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以及不為現實所束縛的心境,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曠達)

  5、賞析“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剛剛還急風驟雨,現在卻斜照相迎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雖然變幻無常,但陰雨之后必有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后)。

  6、賞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晴”和“雨”分別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順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為什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想表達什么?

  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一樣坦然面對,從容接受。

  (板書: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

  沒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

  (4)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歸”。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情。”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小結: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慮:東坡為何不躲雨?

  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2、下闕中的“歸去”,讓我們想到誰?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遠離塵世。

  “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表現了詩人曠達心態和歸隱意向。

  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據統計,蘇軾現存詞作中,“歸”字出現了一百余次,但終其一生,蘇軾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撐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為民請命的道義擔當。

  (背景)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板書: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3、從這首詞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準備怎樣對待你的人生?

  對待人生要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小沈陽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寶貴,既然上蒼在又一個早晨讓我們又一次睜開了眼睛,那么我們就應該像蘇軾一樣用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去坦然接受和面對睜開眼后看到的一切,無論是晴天,還是風雨天。

  七、小結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抒發感情的?——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一語雙關,將自然風雨和人生風雨相類比。

  以小見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板書: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隱逸江湖后就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體現詞人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等復雜而深微的情懷。表現了一種醉醒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蘇軾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做到灑脫,且行且歌。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八、作業:

  1、背誦本詞

  2、請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或《從蘇詞看人生》或“我看磨難”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書設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手法: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教案 5

  【教學目的】:

  1、了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

  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

  ①標題《定風波》蘇軾

  ②蘇軾生平簡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嘉祐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間因與王安石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罪,即“烏臺詩案”下獄,被釋后,謫貶黃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后被派穎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革新。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這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繼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坎坷的一生有這樣兩句詩形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文學成就:

  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傾注了畢業精力,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在寫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把游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里。擴大詞境,對詞起到開疆拓土的作用。

  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有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如《進策》、《思治論》等,尤其是敘事記游的散文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不過,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并沒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如《定風波》

  二、教師范讀這首詞

  提醒:

  1、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嘯(xiào)一蓑(suō)

  三、整體講解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這幾年,他內心當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定風波》這首詞是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聽”~“任平生”)開篇連用“莫聽”“何妨”“且”三個詞,使一個在雨中長嘯,從容閑雅,且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自我形象躍然紙上。

  從“莫聽~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前行,視風雨為無物,表現得鎮靜、瀟灑。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為樂,一樣可以輕松勝過騎馬,表現出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當然這里的“輕”字另有含義,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不是寫眼前景,而是寫心中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這里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暗含能頂得住人生風雨,說明他自然、曠達。

  下片:表現作者心境恬靜,聽任自然,曠達樂觀的胸襟。

  “料峭~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幾絲寒冷,山頭斜照、氣候不定,隱隱地透露出作者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氣是陰是晴,政治風雨是寒是冷都聽任自然勇敢面對。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剛遇雨之處,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這里應該說是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呢?只有坦然面對。一個字“歸”此時的主人公只想著“歸去”,這里也許表現的是蘇軾的憂樂兩忘,禍福不驚的曠達,但也許表現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隱和逃離。因在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莊哲學、頌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因而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后產生隱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蘇軾一生始終沒有真的歸隱過,這說明即使嚴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還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他的歸隱,只能看作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里寬慰,表達他曠達通脫的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是說自然氣侯,實則說,人生風雨不定,政治風雨不測,但他淡化了甚至無視所有風雨,無視處境好壞,無視官職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現了他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脫俗的心態。

  綜上所述:這首詞記敘的是主人公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對人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表達了作者灑脫,曠達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詞從表面上好像是寫自然風雨,但仔細體味,這里寫的己經不是自然界的風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風雨,怎樣對待這旅途中的風雨人生,應該說我們從這首詞里找到了答案。當然,蘇軾的曠達胸懷,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于醒悟的意味,他在《臨江仙》中寫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名句,在這首《定風波》之前,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讀這首詞

  五、這首詞在寫作上的特點是:

  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隱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這是眼前景,但都隱喻著蘇軾的經歷,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風雨;竹杖、芒鞋、喻蘇軾被貶漁樵雜處,放蕩出水;“酒醒”隱喻作者經歷坎坷后對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無窮。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個不遇風雨,遇風雨怎樣面對,應該是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雨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在醒悟中超脫曠達。這些都滲透出他放開眼量,洞達事理,自我調節、曠達通脫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業

  1、聯系蘇軾的一生探究他的曠達胸襟及超脫性格的由來,并討論從他身上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什么(和學生互動)。

  蘇軾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鬢微霜,又何妨……”說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業。《江城子》;“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他在壯志難酬時還有許多感概。但宦海的風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獲得精神解脫,“歸去”,可見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曠達”“超脫”的性格來自于“政治風雨”來自于對人生空漠的看透和體驗。

  從他身上應該學習他對待人生的曠達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2、“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表現詞人無懼苦難,聽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

  3、背誦這首詞

  定風波教案 6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感知本詞內容。

  2、反復詠誦,體會本詞意境和作者胸懷。學習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見大的寫法。

  3、探究本詞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模式】

  詠誦式自主探究式讀寫結合式

  詠誦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有針對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的精美詩詞,領略詞句中的音韻和諧之美,熏陶漸染,形成和積累豐富的語感,并以此基礎上體會文本的內涵。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質疑、探究、歸納、整合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和學習愉悅的方法。

  讀寫結合式模式就是學生在反復吟詠成誦,充分感悟文本基礎上,并以此為素材而進行的文本再創造,以讀悟寫,以寫促讀的一種雙向互進教學共贏的教學法。

  【教學過程】

  詩詞導課溫故知新

  今天我們學習蘇軾一首詞,讓我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他的詩詞,一起走近蘇軾,走進他的《定風波》。(課前讓學生搜集,并要求寫在課本內)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孤傲高潔,樂觀向上)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水光瀲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壯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詩意)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崇春江晚景》(知微見著,舉一反三。顯示春的活力,惹人喜愛,洋溢著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一來復習蘇軾詩詞,溫故知新;二來整體感知,積累作文素材;三來熟知蘇軾,為解讀文本打基礎)

  誦讀感悟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揣摩詞人情感,把準詞的緩慢輕重,抓住關鍵詞句,感知本詞內容。

  明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小序在全詞中的作用?刪去有何影響?

  預設點一:交代時間、地點、事件及寫作緣由。

  預設點二:人物的不同行為,為寫下文寫人物的粗獷豪放、樂觀曠達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筆。

  詞中寫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預設點一:沉著。

  預設點二:通達。

  預設點三:隨遇而安。

  預設點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語言

  學生之間自己去探究、發現、質疑,歸納、整合。

  預設點:

  “莫聽”為何不是“不聽”?

  “穿林打葉聲”寫出風雨什么狀態?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嘯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嗎?

  “竹杖芒鞋”為什么“輕勝馬”?“輕”是指行走輕快嗎?

  “誰怕”與“怕誰”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

  在什么境況下詞人只需“一蓑煙雨”?“煙雨”是指自然界的煙雨嗎?“任”照應前文中哪一個詞?寫出詞人什么樣的情懷?與張志和的《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所表達的是一樣的境界嗎?

  下闋:

  “吹酒醒”說明詞人曾喝過酒,說明前文的行為是屬于什么狀態?這與“微冷”有什么內在聯系?

  “微冷”僅僅是酒醒后的內心狀態嗎?

  “斜照卻相迎”映照詞人什么心態?有人認為這是很經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應作如何解讀?

  雨過天晴,詞人為何還要“回首向來蕭瑟處”?“蕭瑟處”僅僅是泥濘的沙湖田中嗎?“蕭瑟”有的版本寫成“瀟灑”,你認為哪一個詞更好/

  “歸去”,歸哪里去?是沙湖田園還是江海之上還是歸于自我?為什么?與“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是一樣的歸去嗎?“歸去”后的'標點句號好還是嘆號好,為什么?

  “也無風雨也無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風雨”晴“?聯系上下句,表明詞人一種怎么的人生情懷?

  學生自主探究,生成:

  ……

  探事究理多元解讀

  任何經典詩文,解讀的空間是無限的,探事究理,深化解讀,這是在品味語言和人物形象基礎之上比較系統化整體條理化的多元解讀,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交流、質疑之間,肯定碰撞出不少的思想火花。那是學生群體智慧的結晶。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見大?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鑒賞《定風波》這首詞的關鍵,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讀到“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會想到誰曾有過類似的歸去?他們的歸去一樣嗎?

  有人認為蘇軾在詞中表現的是無奈的“曠達”,對此你如何理解?

  學生探究生成:

  ……

  讀寫結合縱深拓展

  多種誦讀和多元解讀是為了達成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而寫作則是學以致用的一種高級樣式,可以此直抵他們生命的自覺。

  預設點:

  全詞作為作文素材可用于:相信生活。堅守自我。樂觀面對。保持從容。相信未來。

  可據其中詞句內涵,橫向縱向挖掘,充分運用想象和聯想作文。如“一蓑煙雨任平生”除了可用于上面或材料之外,還能用于“態度決定一切”“豪邁人生”等話題,甚至可用作作文標題或者文章論點。

  可以作者為中心軸,多點輻射進行作文。

  蘇軾一生寫了不少的詩詞,試從下面詩詞來對《定風波》作逐句延伸對點解讀。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東坡》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教學反饋】

  教后自我反思

  本課教學思路以誦讀為先導,自主探究為手段,解讀人物形象為目標,讀寫結合為訓練點來設計的。意在通過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來喚醒和提升學生個體的自覺,哪怕是一丁點的觸動也是成功的,備課比較全面,駕馭課堂也比較從容,能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引導,積極穿針引線,上下銜接自然,課堂結構渾然一體,尤其注重讀寫結合,雖然不能在課堂上一一展示,但學生課后的確寫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學內容得到充分的延續。盡管如此,課堂還是有美中不足,學生誦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該高昂讀的很響嘛還是中調讀的淡然澄凈?我指導不得力,忽略了“歸去”后的句號,沒有及時引導。詞人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回歸內心,是不需要宣誓的。同時討論“歸去”時,除了有“歸山林”“歸沙田”“有廟堂”“歸自我(精神家園)”之說,還有人提出“無處可歸”,這一很有見地的發現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該。“三人行,必有我師”,課堂上有時學生就是我們的老師。向我們充滿智慧的學生敬禮。

  學生反饋

  我們學生之所以害怕古代詩文,是因為它難懂。老師讓我們從多次誦讀開始入手,甚至要求在背誦基礎上來解讀詩詞,字——詞——句——文,層次分明,步步為營,猶如庖丁解牛一樣很是得心應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教師在授道解惑的同時,是不是有必要穿插高考詩詞考試的題型和一些解題的步驟以及技巧,畢竟高考如何拿高分更是我們學生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我們始終認為如何做到提升鑒賞和注重解題兩不誤是語文老師講授古代詩詞的一個主攻方向,兩者倘若做到和諧結合,相得益彰,讓我們學有所得,這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語文的詩詞課堂將更加生氣盎然。

  同行反饋

  古詩詞教學,教師難上學生難懂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課堂往往一背了過,或者教師一竄到底,完全忽略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天下難事必作于易”,本節課教師就是從學生熟悉的詩詞開始切入,抓住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詞人從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歸去;由泰然處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視之。學生之間的自主探究見證了蘇軾一次自我凈化的精神洗禮,盡管潤物細無聲,但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與碰撞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銘心的。這一點從學生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預見。

  “品味語言”和“多元解讀”的梯度解讀總給人如出一轍之嫌。“讀寫結合”點子雖好,但沒有能在課堂展示,無法檢驗“寫”的效果。

  定風波教案 7

  課時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蘇軾及其創作。

  2、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繼續學習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反復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美 。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感受作品豪放壯闊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使用教材

  構想 引導學生在理解字面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當然,蘇軾的思想是復雜的,他將儒、釋、道的思想精髓雜糅融通,為他所用。本課學習的兩首詞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較復雜,如:“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要允許學生心存疑問,留待他們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后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

  本課的兩首詞作同創作于他被貶黃州期間,其生活境況和思想情感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本課應有意聯系以往所學的內容,以便參照閱讀,加深理解。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復興學生背誦情況

  二、 知識積累

  字詞正音

  同行( )吟嘯( ) 一蓑( )煙雨

  字詞釋義

  芒鞋 草鞋

  吟嘯 吟詠長嘯,表現泰然自若的心態

  料峭 形容微寒

  三、 誦讀指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四、信息篩選

  閱讀本首詞,思考問題

  1.這首詞中,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回答。

  明確:詞人是一個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2.有人評價此詞是“于簡樸中見深意”,請聯系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 詞中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雨,抓住雨怎樣的特點來寫的?

  討論明確: 雨驟風狂。

  2. “徐行”且“吟嘯”,描寫了詞人怎樣的心態?

  討論明確:閑適、坦然的心態。

  3.“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討論明確: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教 學 流 成

  4. 過片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討論明確:

  ⑴ 陽光總在風雨后。

  ⑵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著我們了。

  ⑶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⑷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⑸ 陰雨之后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討論明確:

  ⑴“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⑵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六、藝術手法

  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異質而同構

  2、若即若離,隱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無窮

  七、 作業

  背誦本首詞,完成練習冊本課作業

  定風波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學習本詞的表達技巧。

  2、感悟蘇軾達觀的處世態度。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內容,感悟形象,熟讀成誦。

  三、教學難點:

  理解“歸”向何處,體會作者豁達的胸懷和作品曠達的意境。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由生活場景導入。

  天氣越來越熱,下雨的次數越來越多,同學們有沒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過呢?你當時的心情怎樣?有沒有寫一篇作文記下來?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蘇軾也被雨淋過。他當時被貶黃州,有一次準備到沙湖買田終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帶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只有蘇軾渾然不覺,并寫下了一首詞,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千古名篇《定風波》。

  (二)回顧舊知:

  請同學自己介紹蘇軾及其作品,老師可以稍作補充。

  (三)自由誦讀,初步感知:

  先找兩個同學朗誦,再進行點評,然后聽名家范讀,注意節奏和輕重緩急。再大家一起齊讀全詞。

  1、翻譯序中內容?

  2、讓學生說說這首詞作的大意。

  定風波教案 9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們能夠了解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解蘇軾的文學成就及定風波的文學價值。

  2. 通過分析課文,幫助學生提高對古文的閱讀能力及文學鑒賞能力。

  3. 讓學生了解并領悟到“悲歡離合、人生無常”的哲理,明白人生的不易和珍惜擁有的幸福。

  教學重點:

  1. 對蘇軾《定風波》的文學鑒賞

  2. 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所表達的深刻哲理

  3. 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1. 幫助學生理解蘇軾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2. 幫助學生領悟“悲歡離合、人生無常”的哲理

  教學過程:

  Step1. 導入

  教師介紹本課的主題:蘇軾的《定風波》學生先發表自己對蘇軾的了解與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了解蘇軾的相關背景知識,包括其生平經歷等。

  Step 2.閱讀理解

  讓學生分組或個人閱讀《定風波》課文,理解詩句含義,解釋詩歌中的生動形象的意象。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在課本上做筆記,標出重點并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師可以針對其中的難點進行專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文學鑒賞

  通過課文的鑒賞,導入到蘇軾創作的背景和作品的意義。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更好地理解蘇軾創作《定風波》的契機,了解詩歌背后隱藏的深意。

  Step 4.討論

  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對于詩歌中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人生的意義,明白人生的不易,珍惜擁有的幸福,引導學生對于詩歌中的生動形象進行細致觀察和分析,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Step 5.思考

  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對于詩歌背后的意義進行詳細的分析。使學生深深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珍惜擁有的幸福。讓學生能夠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及人生價值。

  Step 6.總結

  在本節課的結束時,教師對學生進行總結。包括本課所學的知識點,學生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對于蘇軾的認識等。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以鞏固學生的知識點。

  教學效果評估:

  在本節課的結束時,教師可以進行教學效果評估。可通過問題解答、課堂討論、小結提問等方式進行學生所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評估,以便于了解學生本節課的學情,以便于下一步授課的設計。

  定風波教案 10

  教學目標

  一、問題切入,解讀詞意。

  二、探究重點,品鑒詞境。

  三、遷移運用,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齊背《赤壁懷古》。上一課對于“人生如夢”的結尾到底是“無奈的悲嘆”,還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學還存在著爭議。今天我們來學蘇軾的另一篇寫于同時期的作品《定風波》,或許它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

  二、解讀小序

  1.齊讀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學生對時間、地點的解說自然引入背景介紹。

  2.抓住關鍵內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認為小序中最能表現詞人形象的是哪一句?為什么?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態,以及這心態與眾人不同之處,即“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引導學生去發現“故作此詞”的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認識到作者對雨的態度,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三、問題切入

  1.朗讀全詞,初步感知。思考:你覺得小序中的“余獨不覺”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詞中哪些地方與之形成呼應?請出題賞析。引導學生抓住直接表現作者情態的詞語提出問題,選擇一部分討論回答。如:“吟嘯”是什么狀態?“輕”在詞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聽”“何妨”“誰怕”?

  參考答案:吟詩長嘯,即表意閑氣安;而“輕”乃指心理之輕,而非事實之輕,即指輕松曠達的心境;“莫聽”等三詞干凈、灑脫,疏朗、剛健,表現了詞人遇禍不驚、笑對蒼茫的從容氣度。

  2.再讀全詞,解讀物象。抓住詞中出現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題。如:詞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蘊涵之意嗎?“蕭瑟處”是否僅指遇雨之處?

  參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風雨,又是指政治風雨、人生風雨;“竹杖”等詞既可見其閑庭信步的瀟灑,也可由此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見其隱逸之意;“斜照相迎”蘊含著詞人曠達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發現溫暖;“蕭瑟處”既指方才遇雨之處,更指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而“回首”“蕭瑟處”即對人生長路的深刻思考和覺悟。

  3.吟誦全詞,品析表達技巧。思考:這首詞具有很強的隱喻性,你認為具體表現在哪幾方面?引導學生從內容層面的理解拓展到寫作層面,可從三個角度來歸結:

  一借眼前景寫心中事。作者落筆于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寫被貶黃州后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會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借隱喻來寄托。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隱喻遭貶后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隱喻歷經坎坷后的清醒與達觀。

  三即景生情,以小見大。遇雨、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晚照這一系列歷歷在目的自然真景,為實,為小,卻生發出作者一蓑煙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達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極其動人的情致,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及人格魅力。

  四、探究提升

  1.探究“歸”字。思考:結合詞的意境和作者個性談談你對“歸”的理解,你認為蘇軾要往哪里歸?

  請學生以書面形式作答,教師加以投影,并在此過程中點撥歸納:“歸去”是“心”的退隱;欲歸之處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

  2.探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思考:你欣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嗎?你如何看待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合自我人生體驗,談談你對蘇軾精神世界的理解。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推舉發言人。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作品的曠達意境以及詞人豁達灑脫的個性和淡定從容的人生態度,體會詞人儒道兼容的豐富而復雜的精神世界。

  3.再談對《赤壁懷古》中“人生如夢”的.理解。思考:現在你認為蘇軾的這句感慨是壯志未酬的無奈悲嘆,還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學生在感悟全詞、走近蘇軾的基礎上自主發表見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見功業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風流人物,都將被時間帶走,在蕩滌一切的自然偉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詞人“一尊還酹江月”,與自然達成和解。覺悟了人生,參透了生命,才能詩意地棲居,以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五、評價遷移

  1.學習評價。投影一段話:“他開辟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難,嘆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種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種由高貴品性和苦難人生歷程鍛鑄的寧靜和澄明,一種凡人難以步趨的瀟灑和從容,一種在苦難中體證生命價值的深沉,一種飽經憂患對人生與社會保持熱情的豪邁與豁達。”請借鑒這種評價方式,寫一段你對蘇軾其人的認識和評價。

  2.化用詞中語句,寫一句標題式的話,要求與自己的人生相觀照。

  教師示例,如“莫聽風雨,我且徐行”,提示學生注意語言的涵蘊與靈動。教師以自己化用的句子與學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吟嘯且徐行吧

  化千般風雨為萬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懼風霜雨雪

  智者人生無雨晴

  一蓑煙雨,幾許人生

  若無雨晴,我們將如何書寫人生跌宕的劇情

  結語:我們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東坡的人生智慧。愿我們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有東坡這樣的大家相伴,以使我們的精神不蒼白,靈魂不枯竭。

  定風波教案 11

  教學目標 :

  知識和能力

  1、了解蘇軾生平及其詞風。

  2、學習和掌握詞的鑒賞方法。

  過程和方法

  1、朗讀背誦,整體感知本詞。

  2、自主、合作、探究出本詞人物形象及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品味作者超然灑脫、坦蕩豁達的心胸,養成高雅脫俗的高尚情趣。

  2、正確對待逆境與叵運,保持本色,展現真我。

  教學重點:

  領悟詞人曠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學習即景抒情、即小見大、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品味詞語,分析形象。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1節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配樂圖畫,教師充滿激情地誦讀介紹:

  有這樣一個人,他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他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他將誠摯揮灑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繹著本色的張揚。

  無需夸耀,不容粉飾,他的名字本身就閃著熠熠的光彩。蘇軾(板書),這是個在沉醉了幾百年的中華大地上響亮的名字。

  蘇軾是一杯水,溫柔多情,愛懸于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不掩飾內心的思念,甚至有時還會有“夜來幽夢忽還鄉,唯有淚千行”的經歷。天人永隔的分離,肝腸寸斷的痛苦,刻骨銘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細細說講。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兒志在遠方”的勸諫;不理會“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名言。他將靈魂深處那淺淺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訴說著,不理會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張揚。

  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定風波》。(板書課題)

  二、知人論世

  學習詩詞需要知人論世。(展示課件)看大屏幕了解“蘇軾其人”。(學生看)蘇軾其人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

  1071年,請調杭州,作《飲湖上初晴后雨》;

  1074年,調任密州,作《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 密州出獵》;

  1079年,移任湖州;

  1080年,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自此別號東坡居士),作《前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后赤壁賦》;

  1084年,49歲恢復名譽,連升三級,官至翰林學士侍讀。后與司馬光政見不合,請調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郎,至禮部尚書;

  1093年,“新光執政”,以“諷刺先朝”貶為惠州安置,并再貶儋州;

  1101年,大赦,歸任朝奉郎,歸途中卒于常州。

  坎坷的命運,非凡的經歷,歷練曠達的性格,成就一代曠世奇才。

  (展示課件)快速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幾年里,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卻始終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當時“泰然處之”的心境。

  三、朗讀背誦

  1、展示“竹林聽雨”優美動畫課件,教師示范激情背誦。

  2、要求學生大聲自由朗讀,爭取能背。

  3、檢查誦讀。學生集體誦讀后,教師鼓勵說:背誦是鑒賞的前提,積累是智慧的靈光,學詩詞必須多背誦多積累。暫時背不熟的同學上完這節課后也一定會背!

  四、鑒賞品評

  (一)梳理內容,描述形象

  1、詞語理解:(展示課件)這首詞有些詞語的意思需要大家弄明白,請看大屏幕,理解詞語,學生回答(略)。

  狼狽 馬 料峭春風 向來

  2、脈絡梳理:下面誰來概括一下這首詞的上、下闋內容。學生回答(略),教師展示“脈絡梳理”課件。

  3、描述形象:聯系背景,結合具體詞語,展開想像,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蘇軾形象。

  學生思考發言,教師抓住發言要點板書:

  誰怕—從容不迫

  歸去—曠達樂觀

  形 象

  概括學生答語中蘇軾的形象:蘇軾是一個吟嘯徐行,拄著拐杖,穿著草精,頂風昌雨,不畏艱難,是從容不迫,曠達樂觀的詩人。

  4、學生集體背誦本詞,做到口中念文詞,心中有東坡。

  (二)鑒賞藝術特色

  詩歌欣賞除了要分析形象,還要分析技巧和語言。請大家討論一下,說說本詞寫法上的'特點。學生思考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概括并板書:

  一語雙關—自然與政治

  一如家常—無語不可入

  即景生情—無事不可入

  即小見大—借題發揮

  手法 語 言

  (三)走近蘇軾,感悟生活

  同學們,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得與失、成與敗、榮與辱,總是相伴相生,蘇軾對人生的態度和境界,對我們大家又有哪些啟迪呢?請大家談談感悟。

  學生自由探討,踴躍發言。具體內容略。

  五、遷移拓展

  展示課件《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答案由課件展出。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這首詞下闋主要運用了一種什么表現手法?試簡要分析。

  答:托物寓人或移情于物。下闋描寫縹渺孤鴻的具體形象來表現“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觀感情物象化。

  2、這首詞主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試簡要分析。

  答: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情懷。

  3、比較《定風波》與這首詞,思考兩首詞的風格和情感。

  答:《定風波》詞風偏于豪放,這首詞詞風婉約;《定風波》感情上曠達樂觀,這首詞則自傷自許。兩首詞相互補充,體現出蘇軾本色真我的風采。

  六、教師小結

  (展示圖畫課件)教師小結:蘇軾用至情、用真我、用生命張揚了本色,給我們以無盡的遐思和啟迪,課下請多讀點、多學點蘇軾,讓我們的青春本色更加亮麗!最后請全班同學站起來,將這首詞大聲齊背一遍。

  (學生充滿激情地背完時)教師語:下課,同學們再見!

  七、教學后記

  激情導入部分通過詩意的語言激發興趣,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導語宜熟練背出。知人論世部分需直接簡單,時間不宜過多。重點是讓學生意識到蘇軾人生坎坷,被貶黃州的經歷對其思想的潛在影響。朗讀背誦部分教師激情配樂背誦很關鍵,它對學生的朗誦、理解文本作者形象具極好的幫助作用,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務必處理好這個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盡量做到“我即蘇軾”的程度。學生自由朗讀和集體背誦意在讓他們提高誦讀水平,熟悉文本,為下面進一步深入學習服務。鑒賞品評詞語解釋部分根據學生實際水平來定,素質好、預習充分的簡單提示即可。脈絡梳理較容易,請一學生回答即可。作者形象描述是本節課教學重點,用時約12分鐘。因為學生預習較充分,我主要采取讓學生結合詞語、聯系背景展開課堂討論的辦法,全面概括作者形象。抓住學生回答的關鍵詞,比如“愛好自然”“無畏風雨”“泰然處之”“曠達樂觀”等來概括形象。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可由表及里概括,可知人論世陳述,可結合詞語論證等等。這個環節在設計上體現了敢于放手、依靠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具有一定的難度,存在著啟而不發、放后難收的風險,教師要靈活處理。概述形象了解作者后,全班集體背誦一遍課文。接著鑒賞本詞寫作手法和語言,這是本課又一重點。可讓學生自由思考回答,教師注意總結并板書,用時約6分鐘。走近蘇軾、感悟生活部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有不同見解與認識。事實上,學生所答感悟深刻,觀點新穎。遷移閱讀部分意在補充文本,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蘇軾其人以及其詞風,同時檢驗學生對詞的鑒賞情況,此過程用時約6分鐘。最后小結時語言要簡潔富有詩意并充滿激情。學生背誦的安排一是強化詩詞誦讀;二是前后呼應,以教師的背誦開始,以學生的背誦收束,實現了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情感的啟迪的教學轉變;三是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今后對詩詞的愉快學習。

  定風波教案 12

  【教學設想】

  本課嘗試運用層面教學法。層面教學有兩個含義:一是文本解讀的表層和深層,二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層次和發展層次。即使是朗讀。也分為分析前讀和分析后讀兩個層面,前者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后者則要有提高,讀出情感和意蘊。

  【教學目標】

  I.深入探究“微冷”“歸去”等詞語的語用義,掌握擬人、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初步理解“語境的壓力”。

  2.把握本詞較為復雜的情感線索,并由點及面,了解宋詞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基本層面】

  一、導入新課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沒帶雨具,我們一般會怎么辦?對。我們一般會小跑避雨。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嘯徐行”,這人是誰?他為什么這樣特別呢?我們看PPT的三幅圖,哪一幅圖最符合本詞的意境呢?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第二幅畫,因為這幅畫的主人公戴著草帽.穿著草鞋,拄著一根竹杖,正應了詞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

  二、分析前的朗讀三個字的字音要讀準——蓑,料峭,蕭瑟;幾處的節奏不能讀破。

  三、解析注解和題序

  蘇軾詞多用題序,點明詞作的時間、地點、環境和創作動機,這也是蘇軾對宋詞的一個貢獻。注意以下幾點:作品寫于黃州,聯系上學期學過的《赤壁賦》,請學生講述一下蘇軾到黃州的原因。

  “烏臺詩案”在學《赤壁賦》時已經講過,這里不再重復。注意提示這樣三個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帶雨具的人。其次,作者為什么要在題序中特地指出這個細節呢?其實這是為下文雨中漫步張本。再次,蘇軾去沙湖干什么?準備到此買田終老?經過三年的磨洗,蘇軾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

  四、文字層面的賞析(重點理清幾處修辭手法)

  1.“山頭斜照”賦以人的情感,是擬人,夕陽像一位老朋友,在山頭等候,給歷經“風雨”洗禮的蘇軾以關懷、以溫暖,表達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驚喜之情。“風雨”是雙關,既指現實中的“穿林打葉聲”,也指人生險途和險致其死地的政治風雨。“微冷”也可理解為雙關,是酒醒雨淋之后身體寒冷,也是寫夢醒后的'心理狀況,回到現實中的凄苦無奈之情。

  2.“竹杖芒鞋”有沒有可能“輕勝馬”?作者怕什么?歸納小組討論的結果,大體得出如下結論:

  (1)“竹杖芒鞋輕勝馬”應該是作者在酒醉狀態下的一種獨特的心理感受。

  (2)“誰怕?”,表層含義是不懼風吹雨打,實際上也是面對政治風雨的一種態度,在宦海沉浮中隨遇而安,求得心靈的寧靜,這就和下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境界黏合在一起了。

  “新批評”主將布魯克斯說:“反諷作為對于語境壓力的承認,存在于任何時期的詩、甚至簡單的抒情詩里。”①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混意顛倒,這就是反諷。詩歌中的所有語詞都得受到語境的約束,它們的意義都受到語境的影響,因而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反諷。本詞的反諷意味就很濃烈:在語境的壓力下,“誰怕”這一簡單語詞獲得了新生,產生了復雜的語境義——“烏臺詩案”的制造者們本來想從精神上壓倒蘇軾,但沒想到他在黃州吟詩作畫,甚至準備買田終老,日子過得很滋潤。這是典型的悖論型反諷。

  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學生找出詞中的三處景致,小組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1.漠然視之(關鍵詞“任平生”的“任”,即任憑之意,隨遇而安的心理。)

  2.無奈(關鍵詞“微冷”既有酒后的冷意,更是回歸現實后內心的凄苦。)

  3.超然視之(對于宦海沉浮的達觀態度)

  注意作者情感的變化:漠然一無奈一超然。到了這個層次,完成了基本層面的教學。但是,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東西需要探究。

  【發展層面】

  一、深層意蘊挖掘

  1.學生提問:既然是“雨具先去”,蘇軾怎么可能穿著蓑衣呢?提示: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和下閡的“酒醒”結合起來分析,他覺得“竹杖芒鞋”輕便得很,勝過了坐騎,這是一種醉酒狀態下的獨特感受,這個“輕”字里分明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他甚至還朦朦朧朧覺得自己是披了蓑衣在雨中徐行的,暫時忘卻了官場險惡難測,人世蠅營狗茍,而沉溺于酒后的自我陶醉之中,隨遇而安,這正如胡云翼在《宋詞選》中所說的“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當然,醉酒淋雨是要付出代價的,蘇老夫子得病了,他在散文《游沙湖》中有記載:“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但是,醉酒中的陶醉沉迷總是暫時的。“料峭春風吹酒醒”,料峭的春風無情地把作者吹回到現實之中。這“醒”字既是實寫雨淋身體寒冷而酒醒;也是寫夢醒后的心理狀況,回到現實中的凄苦無奈之情。但是,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讓作者感到了些許暖意,也增添了他戰勝逆境的信心。

  2.我們知道.詩以抒發社會性的群體情感為主,常常把感情濃縮在一個點上,選擇最動情的一個短鏡頭,情感最強烈的一個飽和點。

  以蘇軾《惠州一絕》為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里最動情的鏡頭就是吃荔枝,情感的飽萬方數據和點就是“長作嶺南人”。沒有人會去追問作者為什么這么熱愛嶺南,更不必擔憂荔枝吃太多會得糖尿病。

  但詞不一樣。大家知道,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有利于抒發個體生存的憂患、紓解人生失意的苦悶。

  總之,宋詞以更加細巧的語言,更加靈動的形式,表達更為細膩的個體情感。

  二、哲理層面探究“歸去”,作者欲歸何處?結合提供的參考資料,展開小組討論探究。

  參考資料(課前先印給學生閱讀):蘇軾《游沙田》、《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臨江仙·夜歸臨皋》,百度百科資料(神宗朝,新黨執政,推行新法,反對變法的舊黨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廷。哲宗元祜年間,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舊黨人士而力斥新黨,屬于舊黨的蘇軾及蘇門諸君子紛紛回朝,會師于汴京,詩詞酬唱,酒酣耳熱,文壇盛況空前),余秋雨《蘇東坡突圍》“蘇東坡的這種自省,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學生分組探究的四種觀點:第一組:歸去沙田,那是作者買田終老之處。

  點評:結合注解,大抵不錯,只是太實了,缺少深層次的體悟。

  第二組:作者從此真正成熟了,不問官場事物,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如陶淵明和“竹林七賢”。

  點評:和第一組相比,能夠向深層挖掘,但這是照搬余秋雨的推斷,結論太武斷,缺少對其他參考資料的比照,錯解了蘇軾當時的心境。

  第三組:歸去朝廷。重整旗鼓。

  點評:這是從積極處去理解人物,有拔高之嫌。

  第四組:歸去江海,尋找心靈的寧靜,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點評:既能深層次挖掘,又不過分拔高,和作品、參考資料提供的核心意思深度融合,“于我心有戚戚焉”。(學生笑聲,掌聲。)以上是對作品深層意蘊的探究,形成相互對立的四種觀點,正符合新批評的反諷理論中的主題型反諷,“在一部作品中,有時能發現它表達的主題思想意義是相反相成的二層意義”⑦。

  三、分析后的朗讀(讀出節奏、韻味、情感)

  四、作業

  1.背誦本詞,完成《三維設計》中相關練習。

  2.預習柳永《雨霖鈴》,找出詞中“過片”的文字。思考“虛實結合”的手法。

  定風波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多次誦讀,把握詞人的情感態度。

  2、解析探討,欣賞詞的寫作特色。

  3、結合資料,體會豪放派的特征。

  教學方法:

  1、通過誦讀感悟法、默讀咀嚼法,品味本詞“言”之味,“意”之美。

  2、通過自主鑒賞、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詞派的主要特征。

  教學重點:

  鑒賞關鍵字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探究豪放派詞作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介紹蘇軾。

  二、一讀定基調,感知大意

  1、小序

  請學生朗讀這首詞的.小序部分,歸納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感情基調

  根據本詞寫作背景,聯系蘇軾在這段時間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調。

  請學生一讀定基調。

  3、感知大意

  請學生歸納詞的上闕和下闕各側重寫的內容。

  疏通文意,明確:上闕寫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闕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讀明態度、賞析內容

  1、請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討論詞中有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輕、任、迎、也無”等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

  2、探究本詞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確:“一蓑煙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問本詞給學生的啟發。

  4、歸納蘇軾詞的寫作特色。

  明確:以小見大。

  請學生二讀明態度。

  四、三讀懂豪放,理解風格

  1、請學生閱讀辛棄疾的作品,進一步體會豪放詞派的特點。

  太常引辛棄疾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嫦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葉茂盛的樣子。

  明確:從內容、情感、寫景等入手,鑒賞本詞。

  2、結合蘇軾和辛棄疾的作品,總結豪放派的詩歌的特點。

  明確:課本57頁:豪放詞題材較廣泛,抒懷言志,關注社會現實,涉及人生重大主題。格調相對高昂,較多慷慨悲壯之音,頗具陽剛之美。

  請學生三讀懂豪放。

  五、結束語

  以蘇軾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做結束語,請學生在朗讀中結束。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教案 14

  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了解詞人蘇軾生平與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學習通過“知任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3、學習詞中的藝術表現手法4、理解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法學法

  教法: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學法: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布置學生在課前誦讀該詞,結合注解和序了解該詞的主要內容,了解蘇軾其人。

  環節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列出有關蘇軾的資料讓學生猜測是哪一位詞人

  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介紹了作者,為下面的知人論世鑒賞方法做鋪墊。

  環節二:第一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所應注意的節奏,示范朗讀技巧檢測學生預習情況設計有以下問題:

  A、 從詞前的序中知道這首詞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詞的內容哪些地方體現了序中所寫之事?

  C、 詞人寫這首詞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達什么?提出“知人論世”鑒賞方法,介紹作者。

  朗讀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雙方借助文字,共同參與的思想交流活動,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多朗讀才能讓學生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

  環節三:介紹這首詞的藝術手法,以及結合詞的內容得出詞人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詞人為什么有這種人生態度。

  先展示學生非常熟悉的鄭板橋《竹石》,回憶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引導學生理解《定風波》中“風雨”的象征意義。

  蘇軾并不是要寫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學生自讀課文,互相討論,找出能表達詞人面對人生風雨的態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種態度可能學生能找出“莫聽、何妨、吟嘯且徐行”,老師補充歸納總結這首詞詞人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

  環節四: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帶感情的朗誦該詞,朗誦要符合當時詞人的情感,學生各自朗誦,然后請幾位學生朗誦,以便教師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讓其他學生把他們與自己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點然后全班一起朗誦。

  環節五:學生闡述對此種人生態度的見解參考“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環節六:課堂小結由學習該詞提及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詞多積累古典詩詞有利于提高文學素養。

  2、相關練習完成。

  信息技術應用:

  在導入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幻燈片展示蘇軾的成就,讓學生猜是哪位詞人,課件中插入一些圖片和古典音樂,提高學生的興趣。師生配合下完成對蘇軾的了解。朗讀感知部分,播放古箏音樂,老師泛讀,學生齊讀。同時幻燈片展示問題:小序有何作用,都交代了什么?賞析環節,充分利用課件較大的信息涵蓋量,補充相關信息,旁征博引,讓學生順理成章的得出該詞的藝術手法。課堂延伸,補充蘇軾其他詞作,幫助學生了解蘇軾達觀超脫的精神品格。網絡教學允許一部分同學先行一步,使得學生因材施學成為可能,教學效率必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正是班級授課制前提下,網絡教學的最強生命力之所在。這種交互式的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定風波教案 15

  學習目的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重點

  詞所抒發的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聽聽這些詞句是誰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對,是蘇軾的名句。蘇軾,我們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再一次來感受他詞中闊達渺遠的意境和豁達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曉背景(點擊投影)

  《定風波》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幾年里,蘇軾內心當然有憤懣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卻始終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當時“泰然處之”的心境。

  《東坡志林》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而這首《定風波》的小序則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實上,這首詞及小序雖然著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是使蘇軾得了一場病的。但蘇軾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當時“余獨不覺”的心境。這“余獨不覺”不就是“泰然處之”嗎?

  三、朗讀感知

  1、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嘯(xiào)一蓑(suō)

  2、教師范讀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齊讀

  4、嘗試背誦

  四、結合“文意”和“靈犀一點”理解詩意

  1、上片寫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明寫詩人道中遇雨時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鎮定態度,暗示他在政壇風雨中遭貶后仍泰然處之的心態。“莫聽”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見俏皮的挑戰色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兩句似乎是說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輕松,勝過騎馬,風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實際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閑散江湖,以“馬”喻指奔波官場,通過兩者對比,隱喻閑散江湖勝過奔波官場,遠離宦海險惡反覺一身輕松。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是不可能輕松的,故而它的實質用意只能是“無官一身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寫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為“雨具先去”,當時并無蓑衣,而“煙雨”則是江湖上煙波浩渺、斜風細雨的'景象,故而這一句是表達了蘇軾想退隱江湖、自在地度過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2、下片寫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三句寫雨過天晴、寒風吹拂、斜陽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隱隱地透露出作者在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達觀又復雜的心情。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說,回到住處,再看路經之地,既不是風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實際上,“蕭瑟處”隱喻宦途風雨,“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有了歸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什么宦海的風雨或晴天了。顯然,這里的主要心態是曠達,主要意向是隱逸。

  全詞上片寫雨中,下片寫雨后;上片落筆鎮定心態,意歸閑散江湖,下片落筆欣慰心態,意歸飄然世外。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層次、意緒走向都十分清晰。

  3、內容述評

  這首詞展現了蘇軾被貶謫黃州時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曠達處之;二是意存歸隱、寬慰自解。

  “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就是身處危難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鮮明寫照。他曾在給李之儀的書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遭迫害,受貶謫,被人推搡謾罵,無人識其是官,竟覺得這是可喜之事;由此種奇異心態可以體味到,蘇軾當時的心胸曠達到何種程度。

  意存歸隱是這首詞的主要情感傾向。上片情懷,指向“一蓑煙雨任平生”,下片情懷,收在陶淵明的“歸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歸都是隱逸江湖。上片說“竹杖芒鞋輕勝馬”,下片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理相承,都表現出對官場險惡的厭棄,這無疑是作者意欲歸隱的動因。而過片中的“醒”字,則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于醒悟的意味。其《臨江仙》中“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名句,就產生在這首《定風波》之前不久,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意向確實在蘇軾的思想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五、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討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加點的詞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點擊投影)

  明確:這幾句話描寫了一個穿著草鞋,拄著竹杖,迎著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莫聽”、“何妨”、“誰怕”是關鍵詞,寫出了詞人在“同行皆狼狽”,其“獨不覺”,欣然前行的獨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怎樣的品質?(點擊投影)

  明確: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

  六、再次朗讀,讀出豁達情感

  七、課后題,三選一

  定風波教案 16

  一、學習目標

  1、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

  2、把握“斜照”“風雨”“晴”等字詞,體味作品的深層意蘊,領悟作者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那份豁達心態和不凡氣度。

  二、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

  2、學習難點:緊扣“莫聽”“何妨”“誰怕”等詞,把握詞人樂觀曠達的形象。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已經整整兩年了。

  《東坡志林》曰:“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這年的農歷三月七日,蘇軾沙湖買田,打算終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東坡會如何應對這場突然到來的雨呢?今天我們走進這首因遇雨而寫出的小詞《定風波》來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背景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整體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二讀,弄清事由。

  思考:詞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

  明確:時間——三月七日;

  地點——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交代了寫作緣由。

  三讀,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同行、莫聽、何妨、竹杖芒鞋輕勝馬、料峭、向來(預習檢測)

  一蓑煙雨任平生。任憑一生中披著蓑衣遭遇風雨。(解析重難點句子)

  (設計意圖:所有的詩詞,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于普通班的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詞作。)

  四讀,讀出美感,讀出情感。

  1、思考:整首詞的情感基調如何?

  明確:灑脫、樂觀、豁達。

  2、師范讀,配樂。

  3、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注意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輕重緩急)

  試讀兩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設計意圖:鑒賞詩詞,誦讀是基礎,反復誦讀能讓學生體味其音韻美,并能讓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三)重點賞析

  (過渡語: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可以說上闕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對此句的闡釋。)

  1、自讀上闕,結合蘇軾對風雨的應對,緊扣關鍵詞“莫聽”“何妨”“誰怕”“任”,概括風雨中詞人的形象。

  明確:

  莫聽(不要在意)——超然世外

  何妨(不妨)——鎮定從容

  誰怕?——無所畏懼

  任(任憑)——順其自然,灑脫

  人物形象=行為+性格+身份

  一個()(行為)()(性格)的詞人形象。(身份)

  (學生填空,并分享,師評價)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品字,品詞,結合文本還原風雨中詞人的形象,培養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鑒賞詩歌的能力。)

  2、重讀這些詞:

  (四)背景穿插

  (過渡語:好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東坡,一句話道盡了萬般灑脫。“蓑”,蓑衣,擋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這的“雨”到底指什么?)

  思考:蘇軾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風雨?

  烏臺詩案: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命懸一線,九死一生)

  沙湖買田: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粱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開荒種地,生活艱難)

  師歸納:沙湖道中的風雨——人生的風雨。

  (設計意圖:此處穿插背景,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上闕東坡形象的理解,更對學生理解下闕大有幫助。)

  (五)合作探究

  3、面對這人生中遭遇的種種不幸,蘇軾卻能像一位智者一樣超然達觀。為什么他能如此呢?請緊扣下片這兩句話,品析關鍵詞的象征意義,分析原因。(小組討論)

  明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斜照:象征人生的希望。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蕭瑟處:象征人生危難處;風雨:象征人生逆境;晴:象征人生順境。

  回首往事,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在心中已經無分別,人生的浮沉變幻、喜怒哀樂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時的東坡已儼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

  (設計意圖:把握下闕關鍵字詞,在品詞的基礎上,分析其深層的涵義。小組討論更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識。)

  (六)延伸拓展

  思考:人生總要經歷磨難,你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呢?

  播放《陽光總在風雨后》,師生可跟唱。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去說、去唱、去爭辯。不僅能鍛煉其表達能力,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小結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生命中的從容與淡定。——楊絳先生

  (八)作業:

  默寫全文。

  (九)板書

  定風波蘇軾

  雨中東坡:笑對風雨的豁達者

  雨后東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定風波教案】相關文章:

《定風波》教案04-25

蘇軾《定風波》教案04-25

定風波令/定風波,定風波令/定風波張先,定風波令/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令/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7-05

定風波令/定風波,定風波令/定風波張先,定風波令/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令/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5-30

定風波令/定風波,定風波令/定風波張先,定風波令/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令/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7-16

定風波令/定風波,定風波令/定風波張先,定風波令/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令/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10-10

轉調定風波/定風波,轉調定風波/定風波胡銓,轉調定風波/定風波的意思,轉調定風波/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9-04

定風波令/定風波,定風波令/定風波周紫芝,定風波令/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令/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9-21

定風波,定風波柳永,定風波的意思,定風波賞析 -詩詞大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