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
初中二年級教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軟件制作,文件大小為 6 K,創作者將在文件內注明,已被網友下載次,受歡迎程度為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是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而流亡到成都后寫的,詩中講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風吹倒后,他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雖然他的房子被大風吹倒,但還是在詩的最后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雖然自己很窮苦,但還是關心著天下其他人。
我很佩服杜甫,他雖然自己很窮困,住在破茅屋里,但還為更窮困的讀書人擔憂,我想我的學校,刮再大的風也吹不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的桌椅、先進的學習設備,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這可比杜甫自己蓋的四處漏風茅草屋強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從電視上我看到現在還有一些貧困地區的兒童,他們的教室潮濕昏暗,墻是土建的,不結實,如果趕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沒有取暖設施,冬天上學還要自己帶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會燙傷。這樣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所以,我要向杜甫那樣為別人著想。在上個學期學校舉辦的獻愛心義賣會上,我把珍藏的奧運徽章拿出來拍賣了,賣的'錢都捐給了貧困山區的小朋友。可能我們捐的錢不夠建一座和我們學校一樣漂亮的大樓,但是我真心希望全國的小朋友都能在同樣好的學習環境中長大。我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以后做一個建筑師,蓋很多的學校,讓全國的小學都擁有漂亮,堅固,明亮的教室,讓所有的同學都可以在里面快樂地學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
去年北邊兒鬧叛亂,都達到京城城墻外頭了,玄宗皇帝嚇的連滾帶爬從長安一直跑到成都,別看他吃的肥肥胖胖,跑起來真不輸給那些年輕人。而我們的主人公,被后世稱之為“詩圣”的杜甫,為了所謂的忠義,毅然拋棄坐落在長安市區的豪宅,跟著皇上跑到了成都,想著自己是跟著皇上來的,吃穿住行應該不成問題,少說得分一套七八十個平方的三室一廳吧。可熟知,皇帝老兒自顧不暇,連皇上都不當了,哪兒去給他找三室一廳去。不得已,只好向幾個有錢的哥們借了點錢,在城郊蓋了一座不到十個平方茅草屋,真是屈辱啊,你看別人家里的廁所都比之氣派。不過好歹比一個平方也沒有的強,怎么說也好好地堅持了一年。
到了秋天,不知從哪個方向來了一股所謂的強對流天氣,整個成都大風不止,我們的'杜老爺子今兒個都48的人了,怎禁得住這一吹啊!于是整天蜷臥在家中,不料,忽有一天,風力由六級直升到八級,這茅草屋本就朝三暮四,禁不住風神的呼喚,跟著他起了飛,還以為能沖出亞洲,飛向世界呢。可熟知,風是個騙子,它不是在呼喚,而是在忽悠,把你忽悠起來就會再把你扔下去,于是茅草分為兩撥,運氣好的掛在了樹上,不好的就掉在了水坑里。我們的杜甫這時也感到不對,怎么房里的水都凝固了?雖說家里因經費原因沒有交暖氣費,暖氣也早停了,可這墻怎么說也不透風,屋頂也不……屋頂,屋頂沒了!杜甫急急忙忙沖了出去,也顧不上自己48歲的高齡了,茅草要緊啊,當他努力的睜開了眼睛時,眼前的景象使他熱淚盈眶。一群七八歲的孩子頂著七八級的大風撿茅草。杜甫心想,世上真是好人多啊,等他們把茅草給我,我一人給他們一分錢。于是他便站在屋前,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準備好了幾分錢等著那群孩子。可在誰也沒看見的一瞬間,那群孩子如影子般消失在叢林之中了,杜甫愣了一下,馬上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于是大呼:“還吾茅來。”便沖了出去。真是歲月不饒人啊,當年全國錦標賽短跑47名就追不上幾個黃毛小子了,還差點體力透支回不了家。在困難面前,人人都是很阿Q的,不管他是詩圣還是情圣。
于是杜甫想:“屋頂沒了更好,晚上還能賞賞月”,可阿Q總還是別人捉弄,同樣的,老天爺在捉弄杜甫,于是天開始下雨。杜甫淺薄地笑了,依然很阿Q地說:“你就不讓你賞月,我正好三個月沒洗澡了。”可事實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對精神上有用,管不了身體上的痛苦,所以杜甫雖然很科學的蜷成了肉團狀,可是他依然很冷,而且凍得瑟瑟發抖,無意間摸到一根火柴,他用那發抖的手劃著了火柴。火光中仿佛出現了一座高樓大廈,上面還有他的外婆……火柴被風吹滅,淺薄的上帝又一次毀滅的他的夢想。可是他卻來了寫作靈感,想寫一篇詩,賺點稿費改善一下生活,于是就有了后世所敬仰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4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為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為“詩圣”。
知道他為什么被稱為“詩圣”嗎?
(因為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了一場戰亂。你們知道是什么戰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了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著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在同學們也學著讀一讀。(讀書,檢查范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節,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
問:我們剛才讀了第一節,你們看看第一節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么第二個是什么?)(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卷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卷茅草)
問:這一節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群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群童抱茅)
問: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將掉在地上的茅草撿起來,多少還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這時卻跑來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無論詩人怎樣的喊叫也沒有用。文中詩人用了一句話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中的這個“嘆息”,他“嘆息”什么呢?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心的凄苦、凄涼。
問:在這一節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為“盜賊”,你認為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總結: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為窮困就經常來草堂打棗充饑。杜甫走后,姓吳的親戚為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筑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著落了,就托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后,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才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為“困窮”又怎么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么,在本節詩中,詩人稱孩童為“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并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為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為戰禍連連,人民已經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節,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范讀第三節。注意,“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為什么?睡不好。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蓋著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們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困窮到什么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系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么?“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里的“長夜”不妨理解為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詩中,因為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著急”,是“痛惜”,在第二節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么,這節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凄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
學習第四節。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后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內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愿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在陜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請齊讀這一節。
四、結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一小節一小節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后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詩為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后給同學們布置一個練習。請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5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后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后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并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6
1.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
2.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析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輔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3.本文作者通過記敘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學習本文,也可讓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幫助下,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感受作者的復雜感情,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以此教給學生自己動手,合理利用資源,解讀本文的一種方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7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掛者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兩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賞析:
這是一首顯示偉大詩人開闊胸襟的名篇。大風破屋,
大雨淋漓,詩人長夜無眠,感慨萬千,推己及人,浮想
聯翩,于是奮筆疾書,充分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安
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愿,千百年來
震撼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弦。
歷代詩人為杜甫的博大胸懷欽佩不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8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床床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9
1、掛罥:懸掛。
2、忍能:竟能忍心這樣干。
3、入竹去:跑進竹林。
4、俄傾:不久,頃刻之間。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濃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
5、布衾:棉被。
6、嬌兒惡臥踏里裂:指稚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里都蹬了;惡臥,睡相不好。
7、床頭屋漏無干處: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照射,“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8、雨腳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9、喪亂:指安史之亂
10、何由徹:怎樣才能熬到天亮呢?
11、大庇:全部遮蓋、保護起來。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當是泛言貧寒的人們。
12、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
13、秋高:秋深
14、突兀:高聳的樣子
15、向:將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0
八月的天氣總是無常,本是秋高氣爽的日子,寧靜地不見絲毫波瀾。平地卻忽起大風,黃塵漫漫,夕陽西墮,黯黯然翻云覆雨的樣子。錦官城郊狹小的巷子里,我歸家的背影落在滿目蒼夷的石板路上,漸漸長遠,余下一地不知歸路的彷徨。
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我抬起沉重的眼,遙看日影銜山。縫縫補補多次的粗布衣裳在狂風中不住地哆嗦。昔日花滿蹊的黃四娘家木欄外,如今也是蕭索寂寥。又是一陣狂風呼嘯,我幾乎條件反射地閉起眼,再定睛一看時,那風,卷走的不正是草堂頂上稀疏的茅草?我徒勞地伸手,只感到風刮過掌心的生生作痛。
茅草漫天飛揚,無情地,自顧自飛過浣花溪,高懸在林木樹梢頭。仍心存憐憫的,低低落進池塘洼地。南村下學的群童不知從哪里一涌而出,嬉笑追逐著將茅草哄搶一空。我在溪那頭茫茫然呼喊著,聲音卻被混著黃沙的風撕扯的支離破碎。
我攥緊了竹杖,指節微微泛白,心頭卻漫上無盡悲涼。唇焦口燥也無法喚回那群遠去的孩童。拖著蒼老無力的身軀,我也只得沿著舊路,黯然神傷地歸家。
到了夜半,狂風漸停,空中烏云沉沉如墨色。明明是天高云淡的秋日,但天色昏昏壓下,好似灰蒙蒙的帷幔。
此時全沒了臨窗聽雨的心情。俄然而至的驟雨像綿里藏的細針,濃墨夜色為幕,細細密密扎在身上,心頭。布衾業已不似京城的`溫軟,如鑌鐵般冷硬。透過寥寥茅草的屋頂,雨絲毫不留情的鉆入屋內,打濕無處安放的離人心,再難挨到天明時分。
長安城那樣繁華的動人心魄,卻殘忍到不為天下寒士留分毫余地。盛境后的人,無論怎樣茍延殘喘,也透著離亂后無法掩飾的蕭條寂寞。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你們忘記了嗎?忘記了嗎?
西行幸蜀的皇族啊,貪圖享樂的權貴啊,你們有誰還能聽見百姓流離失所的痛苦呻吟?
天邊,半弦殘月,冷浸浸,悲無聲。
極目黃沙,縱如今,盛世也不過是個斷腸人在天涯。
何時?何時能有萬千廣廈拔地而起,讓那些顛沛流離的人們都能安然棲居?快來吧!快來吧!吾愿以吾凍死之骨換天下百姓飽暖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03-1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鑒賞08-1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02-0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04-2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09-0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03-0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12-0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12-1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三篇04-2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設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