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及教學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及教學反思 1
活動目標
1、熟悉音樂旋律,正確合拍運用動作表現欣賞草原風景和馬跑的姿勢。
2、感受優美寧靜和快樂奔放兩種不同性質的音樂,并能根據音樂創編各種合適的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準備
電腦、電腦課件制作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引導幼兒了解草原及草原牧民
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國叫什么名字嗎?(中國)。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有坦蕩的平原、高高的群山、還有非常遼闊的一望無邊的大草原。小朋友,你們知道遼闊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動物嗎?(幼兒自由回答出了馬、羊、牛、兔子、蛇、狼鹿等)。草原上的馬、羊、牛特別多,它們是草原上的人們飼養的,我們把這些人叫做牧民,幼兒學說新詞:牧民。
(二)通過看課件、欣賞詩歌,引導幼兒感受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1、有一位草原小牧民拍了很多美麗草原景色的照片,小朋友我們來一起看看大草原上有些什么美麗的景色?有些什么動物?(幼兒看課件)
2、提問:剛才你看到了什么?(藍天、白云、遼闊的草原、許多羊在吃草、牧民在吹笛子、馬兒在奔跑、牧民在跳舞、許多的鮮花開放了……)
(三)引導幼兒欣賞樂曲《森吉德瑪》
1、小朋友,有一首樂曲也把美麗的草原表現出來了,這首曲子的.名字叫《森吉德瑪》,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有什么感覺?曲子里好象表現了些什么?(幼兒聽樂曲后自由回答)
2、分段欣賞樂曲:
引導幼兒聽出第一段的優美、寧靜,好象是表現藍藍的天空飄著白云,羊兒在草原上吃草,牧民在吹著笛子……引導幼兒聽出第二段的快樂、奔放,好象是表現馬兒在大草原上奔跑,牧民們在唱歌、跳舞……
3、幼兒邊看課件邊聽音樂,通過畫面與音樂的結合,再次感受音樂所表現的內容。
(四)引導幼兒創編各種合適的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1、小朋友聽了這首樂曲很想把它表現出來是嗎?那你想聽著這首曲子表現什么呢?(幼兒自由回答出了想做牧民吹笛子、藍天上的白云在飄、小羊在吃草、馬跑、鮮花開放、牧民唱歌、跳舞……)師將幼兒的回答簡單總結后,請幼兒聽音樂根據音樂的節奏創編動作。(幼兒創編時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創編情況)
2、師根據幼兒的創編情況,由教師來模仿幼兒的動作或由部分動作表演好的幼兒來表演自己的創編動作。在表演的同時,教師引導幼兒理解第一段(優美、恬靜)的音樂時動作應如何表現,第二段(快樂、奔放)的音樂時應如何表現,要求動作符合音樂的力度、節奏。師提示幼兒在優美的、慢的音樂的時候動作做的優美一些,慢一些;在歡快、奔放的音樂的時候動作做的快些、力度大些。(如:表現馬的動作,第一段時可表現馬兒在草原上散步,悠閑自得地吃草;第二段可表現馬兒在草原上奔跑……)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幼兒再次創編。(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創編情況:幼兒創編出了白云飄、羊吃草、牧民騎馬、牧民跳舞、花兒開放、馬奔跑、馬吃草……)
3、請部分幼兒聽音樂表演,同時請該幼兒講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幼兒的創編引導全體幼兒創編一些動作。如:牧民吹笛子、小羊吃草、馬奔跑、牧民跳舞……
活動反思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小朋友們的配合都很不錯,能夠很迅速的掌握歌曲的內容。教師在本次課中,請幼兒表演唱時,去引導孩子發揮想象。讓他們能用各種各樣的動作表現去各種各樣形狀的大樹和小鳥,讓他們敢于表現自己。
但是我也很困惑,就是表演唱中如何發揮孩子的想象讓他們能表現自己也能很好的歌唱,因為發現有絕大多數孩子表演就忘記歌唱了,還是就直接讓他們表演,感受音樂活動的樂趣。還有創編環節,我給他們提供了三張圖片,創編了三次,所占課堂時間過多。當時在設計課的時候是考慮到是大班的歌唱活動,而且這首歌曲比較短小,通過創編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換成別的歌詞也能演唱,還有通過更多的圖片和創編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生態和諧。可能內容有點偏多,其實公開課不一定要考慮到很多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看老師是如何引導小朋友的。
藝術活動的教育教學,不僅要求我們教師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我們要在活動過程中有想法、有教法,利用最適合、孩子們最能夠接受的方法達成目標!
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及教學反思 2
教案設計
課程名稱:大班音樂活動——《森吉德瑪》
教學目標:
讓幼兒通過欣賞和學習蒙古族傳統樂曲《森吉德瑪》,感受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增強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通過簡單的舞蹈動作,加深對樂曲旋律的理解和記憶。
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嘗試用身體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教學準備:
音樂播放設備及《森吉德瑪》樂曲。
蒙古族服飾、頭飾等道具(可選,用于增強氛圍)。
圖畫紙、彩筆,用于創作與音樂相關的圖畫。
舞蹈動作示意圖或視頻(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約5分鐘)
教師以故事形式介紹蒙古族及其傳統節日,引出《森吉德瑪》這首樂曲的背景,激發幼兒興趣。
播放《森吉德瑪》的片段,讓幼兒初步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
音樂欣賞(約10分鐘)
完整播放《森吉德瑪》,引導幼兒閉眼聆聽,想象自己置身于遼闊的草原,感受音樂中的寧靜與歡騰。
討論:聽完音樂后,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覺得音樂中有什么故事?
舞蹈學習(約15分鐘)
展示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動作,如騎馬步、揮手等,配合音樂節奏進行。
分步驟教授,先慢后快,確保每位幼兒都能跟上節奏,享受舞蹈的樂趣。
鼓勵幼兒自由發揮,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嘗試添加個人特色的舞蹈動作。
創意表達(約10分鐘)
提供圖畫紙和彩筆,讓幼兒畫出自己對《森吉德瑪》音樂的感受或想象中的`草原景象。
分享環節:邀請幾位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講述創作靈感。
總結與延伸(約5分鐘)
總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強調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和美麗。
延伸活動: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分享今天學到的舞蹈和歌曲,甚至可以一起制作蒙古族風味的小點心,進一步體驗蒙古族文化。
教學反思
經過本次《森吉德瑪》的音樂教學活動,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
文化教育的價值:通過引入蒙古族傳統音樂,不僅豐富了幼兒的音樂素養,還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培養了尊重和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
互動與參與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的積極參與是成功的關鍵。通過舞蹈學習和創意表達環節,幼兒不僅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還鍛煉了身體協調性和創造力。
情感共鳴的激發: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通過故事導入和情境營造,幼兒能夠更容易地與音樂產生共鳴,從而更加投入地學習。
個性化發展的關注:雖然集體活動為主,但我也注意到為每個幼兒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如自由發揮舞蹈動作和個性化創作,這對于促進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至關重要。
持續學習的必要性:作為教師,我也從這次活動中學習到了如何更好地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于日常教學中,未來將繼續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方式,以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
總之,這次《森吉德瑪》的音樂教學活動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它不僅讓幼兒享受了音樂的樂趣,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
【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音樂《森吉德瑪》教案03-09
大班音樂教案《森吉德瑪》01-04
大班音樂《森吉德瑪》教案4篇03-09
大班音樂欣賞《森吉德瑪》教案02-01
《森吉德瑪》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01-16
大班音樂欣賞《森吉德瑪》教案(6篇)02-01
大班音樂欣賞《森吉德瑪》教案6篇02-01
幼兒園大班音樂欣賞:《森吉德瑪》03-25
《森吉德馬》的教學反思范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