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理解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作出二力平衡的圖示。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興趣,使學生能在輕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強力的探索問題的。
教學難點
物體的受力分析。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條件。
教具準備
彈簧、鐵架臺、鉤碼,課本圖2-22的裝置、細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以師生談活式形式進行)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這兩個物體中,其中一個是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受力物體,你能否準確地分析。下面舉幾個例子,請同學們說出它們的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樣?①粉筆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筆盒提起來的力。③用手通過繩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車的力。④人推墻壁的力。以上問題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寫出來,再教師分分析,同學有錯進行訂正。
二、講授新課
1、邊演示邊問
①用手拿起一只鉤碼,然后放開,鉤碼就往下落,這是為什么?(學生回答,這是由于鉤碼受到重力作用的緣故)。
②演示再將這只鉤碼掛在固定的鐵架臺的彈簧上,問學生,鉤碼現在還受到重力嗎?為什么不落下來?啟發學生分析此時鉤碼的受力情況,再把同學位正確的分析結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稱 施力物體 受力物體 力的方向 受力物體的狀態
重力 地球 鉤碼 豎直向下 保持靜止
拉力 彈簧 鉤碼 豎直向上 保持靜止
2、根據上表,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分析吊在電線上的`電燈泡的受力情況。
3、再要學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書的受力情況。
4、教師和學生一起以上幾個例子并得出:一個物體,受到二個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條件
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應滿足什么條件才能平衡。
1、問題:
(1)只要兩個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對嗎?
(2)只要兩個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對嗎?
(3)只要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就能平衡對嗎?
(4)只要兩個力同時滿足上面的任意兩個條件就能平衡,對嗎?
2、按書本圖2-22演示
(1)在靜止的小車上加上兩個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車的狀態有無變化。
(2)在靜止小車的一直線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時,小車的狀態怎樣。
(3)在小車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將小車扭轉一個角度,則小車的狀態怎樣變化?以上實驗問學生看到小車的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小車從靜止變為運動或轉動)。
(4)再演示靜止的小車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個力時,小車仍然處于靜止狀態。通過全體學生討論分析這兩個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舉例
(2)電燈泡用電線懸掛在天花板上不動,下列敘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燈泡的重力和電線的重力。
b.燈泡的重力和燈泡對電線的拉力。
c.燈泡的重力和燈泡對地球的吸引力。
d.燈泡的重力和電線對燈泡的拉力。
e.燈泡對電線的拉力和電線對燈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二個力的三要素都相同,這二個力就是一對平衡力,對嗎?為什么?
針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再次二力平衡條件。要特別強調作用在物體上的二力平衡,必須要同時具備四個條件,即在同一物體,同一直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經作勻速成直線的小車上再加一對平衡力時,小車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變化?作圖與學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礙小車的運動速度加快),所以小車仍然作勻速成直線運動。
,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三、鞏固練習。
1、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書重1.5牛頓?它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這幾個力的關系怎樣?請作出這些力的圖示。
2、在書圖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個力外,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們共有幾對平衡力?請用力的示意圖將小車受到的力都表示出來。
3、起重機的鋼繩吊著400千克的貨物,當貨物以0.4米/秒的速度勻速上升時,鋼繩對貨物的拉力為多少?當貨物以0.2米/秒的速度勻速下降時鋼繩對貨物的拉力為多少?
四、布置作業
1、課本30頁第①、②、③題。
2、作業本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2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能用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解釋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2、 初步理解機械能守恒的含義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的實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和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和合作學習,關心機械能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樹立將機械能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
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機械能守恒。
教具準備:
小鋼球、彈簧、細繩、鐵鎖、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二、合作探究
1、 情景導入
降落的小鋼球 開始靜止無動能但具有勢能,落下的過程中,勢能減少,速度由靜止轉變成運動,動能增加
2、 提出問題:小鋼球減少的重力勢能和增加的動能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
3、 學生討論得出初步結論: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4、 老師引導探究:
教師演示實驗:懸掛的金屬小球,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松手,小球做往復來回運動。
教師引導:從小球最高點,動能為0,重力勢能最大,到最低點時候,重力勢能最小,動能最大。從這個過程來看,重力勢能的'減少帶來了小球動能的增加。結論:重力勢能轉化為了動能
從最低點到另外一側的最高點,重力勢能增加,動能由最大減少到0。結論:動能轉化為了重力勢能。
學生探討課本71頁圖11、4—2想想做做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師生綜合分析:動能、重力勢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教師演示實驗:鋼球固定在彈簧的一端,彈簧另外一端固定 ,把鋼球水平拉伸一定位置放手,發現小球水平做往復運動。
教師引導分析:
松手時刻:彈性勢能最大,動能為O
彈簧的自然伸直位置:彈性勢能為0,鋼球速度大,具有動能。
彈簧被壓縮至最短位置,小球靜止:小球速度為0,動能為0,彈簧被壓縮,具有彈性勢能。
綜上分析:小球水平運動過程中,小球所具有的彈性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
教師歸納:從以上兩個實驗可以看出:動能和重力勢能,動能和彈性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引入新概念: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總和為機械能。
學生分組討論72頁圖11、4—3鐵鎖擺動時會碰到鼻子嗎?
實驗表明鐵鎖不會碰到鼻子,距離鼻子的距離變大,這表明鐵鎖的機械能總量變小
由此可見,在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可能會減小
問:鐵鎖的機械能總量為什么會減小呢?
學生分組討論
師生共同總結:鐵鎖在運動的過程中要克服空氣阻力做功,導致機械能的總量減小
大量的實驗表明:在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機械能的總和是不變的即機械能守恒
注意:實際生活中,在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往往要克服摩擦力,使機械能總和減小
三、鞏固提高:
發揮學生主動性,通過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規律,在現實生活中找出它們相互轉化的具體事例:
教師引導:奧運賽場上的蹦床比賽、射箭比賽用的弓,蹦極游戲、兒時的玩具:彈弓、玩具不倒翁等
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應用實例: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
空氣的流動形成風,它具有動能,通過風機葉輪,把它們的動能轉化成了葉輪的動能,動能又用來發電等。
水在高處有重力勢能,在從高處落下的過程中,重力勢能就會轉化成水的動能,流動的水通過沖擊水力發電機的葉輪,把它們的動能轉化成了葉輪的動能,進而帶動水力發電機發電供人類來使用。
四、拓展延伸:
1、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的機械能轉化
2、課后作業
3、提問學生:說說我國有哪些水電站?(三峽葛洲壩等)拓展考察學生認知能力。
五、教后記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來。乙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閱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①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閱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系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閱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閱讀“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么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則:幾何中心。不規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設想 重點: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對慣性現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系.
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于何種狀態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相關的現象
教學重點
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難點
對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情景引入
教師敘述幾個生活場景。
1. 一陣秋風吹過,地上的落葉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舞起來。
2. 冬天,風越刮越大,帶煙囪的爐子里的火越著越旺,火苗越躥越高。
3. 居室前后兩面的窗子都打開著,過堂風吹過,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柜的門被吹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同學們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嗎?科學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通過實驗揭示這個小秘密。
二、學生實驗、確立研究課題
(一)學生實驗
教師布置給學生以下七個實驗,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選擇其中一部分,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選擇的實驗越多越好),提醒學生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并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資源庫
(二)現象匯總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為什么會運動?(研究對象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實驗。
(這個實驗也可演示,由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后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 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 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么?
2. 為什么風暴常常會把房子的頂部掀掉?
3. 觀察課題引入的三個場景,解釋現象。
四、拓展創造
1. 閱讀教科書上“飛機的升力”,根據制作的機翼模型進行實驗。分析現象原因。
2. 與飛機的機翼相似,鳥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鳥的翅膀的柔韌性好,它們拍動翅膀時不僅產生升力,而且還會帶著鳥兒往前飛。
3. 像機翼、鳥的翅膀的這種形狀的應用很多,比如跑車的車頭呈流線型,當跑車跑得太快,車會有什么危險?(發飄、不穩)怎樣避免這種危險?
學生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能不能根據機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維的創造方法來思考):
在跑車的尾部安裝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當車速很大時,作用在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壓強大,這樣可以增強車輪的著地性能。實際上,這種翅膀已被采用,叫氣流偏導器。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并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二)現象匯總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為什么會運動?(研究對象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
一、情景引入
教師敘述幾個生活場景。
1. 一陣秋風吹過,地上的落葉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舞起來。
2. 冬天,風越刮越大,帶煙囪的爐子里的火越著越旺,火苗越躥越高。
3. 居室前后兩面的窗子都打開著,過堂風吹過,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柜的門被吹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同學們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嗎?科學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通過實驗揭示這個小秘密。
二、學生實驗、確立研究課題
(一)學生實驗
教師布置給學生以下七個實驗,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選擇其中一部分,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選擇的實驗越多越好),提醒學生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并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資源庫
(二)現象匯總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為什么會運動?(研究對象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實驗。
(這個實驗也可演示,由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后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 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 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么?
2. 為什么風暴常常會把房子的頂部掀掉?
3. 觀察課題引入的三個場景,解釋現象。
四、拓展創造
1. 閱讀教科書上“飛機的升力”,根據制作的機翼模型進行實驗。分析現象原因。
2. 與飛機的機翼相似,鳥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鳥的翅膀的柔韌性好,它們拍動翅膀時不僅產生升力,而且還會帶著鳥兒往前飛。
3. 像機翼、鳥的翅膀的這種形狀的應用很多,比如跑車的車頭呈流線型,當跑車跑得太快,車會有什么危險?(發飄、不穩)怎樣避免這種危險?
學生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能不能根據機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維的創造方法來思考):
在跑車的尾部安裝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當車速很大時,作用在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壓強大,這樣可以增強車輪的著地性能。實際上,這種翅膀已被采用,叫氣流偏導器。
1、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7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個力必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第二節力的描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單位;
4、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講解、討論、練習與對比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嚴謹,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力的圖示
教學過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體展示或者口頭介紹各種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頭、拉箱子、扳手腕??請學生思考、討論:力作用在物體上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與力的哪些因素有關?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運動不同;方向不同,球運動不同;踢球時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運動也不同;同樣抬木頭時??
老師演示實驗:分別用不同的力推門,效果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點不同,效果不同。
引導學生做教材5頁圖7-2-2的實驗。總結:力的作用效果不但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而且還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二、力的單位
老師給出力的單位、力的符號,簡單介紹牛頓。
老師對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個形容:兩個雞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圖示
利用多媒體演示一個人推或拉一輛車(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舉或提一個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設問:我們怎樣來表示力對物體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樣的力?
老師假設剛才錄像中人拉車的力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圖示法作圖。強調在作圖時,如何規定一個合適的長度,如何選擇起點、線段的長度、箭頭的畫法、意義等。多媒體展示:力的作用點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力的作用點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作圖;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點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作圖。練習:教材6頁圖7-2-5作圖。
四、力的示意圖
講解力的示意圖,將力的
示意圖與力的圖示比較。
舉例作圖:
1、一木箱放在地上,對地面的壓力為100N,畫出它的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2、一鉤碼豎直掛在彈簧上,鉤碼對彈簧的拉力為12N,畫出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節的內容,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溫度的概念、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質通常存在的三種狀態,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這些知識都為這一節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本節講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條件,這些內容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理念。從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汽化與液化概念,通過實驗探究汽化與液化的特點,總結規律,及時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汽化與液化的應用。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液體沸騰時的特點,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利用實驗數據繪制圖象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應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態變化,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
二、學情分析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前要設計好實驗,預測出在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的關鍵部分,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物理規律是非常重要的。沸騰和蒸發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象之一,學生已經產生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了解沸騰的特點和蒸發的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都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但是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學生還是比較不熟練,教學中要不斷強化。在這個階段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課后多動手設計小實驗、多觀察周圍的物理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注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沸騰的條件。
(3)掌握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以及蒸發過程中吸熱(蒸發可以致冷)。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汽化現象。
(2)通過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學會比較的研究方法。
(3)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的溫度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列舉生活實例,可以感覺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關,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過交流,能夠產生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以及蒸發的過程是吸熱的。
(2)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難點
(1)理解沸點的概念。
(2)通過與實際相結合,理解影響沸點的因素。
塑料袋、鐵架臺、酒精燈、鐵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與學法
針對以上的教學重難點,同時根據教材內容及編寫的特點,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本課時主要采用了以啟發式教學法和實驗探究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運用多媒體,化靜為動。與之對應的學法有實驗觀察、合作交流和結合生活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究蒸發過程吸熱以及水沸騰的特點,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演示實驗: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擠出空氣后扎緊口。放入80℃以上的熱水中。
提出問題:你看到什么現象?從熱水中拿走塑料袋,過一會兒又有什么變化?怎么解釋這些變化?
學生交流討論:酒精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塑料袋會鼓起來?究竟為什么失而復得?
學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態酒精受熱后變成了氣態酒精,降溫后酒精又變成了液態酒精。
【設計意圖】該實驗盡量讓學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盡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見。為了使塑料袋排盡空氣,可將塑料袋像擰麻花一樣擰緊,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緊。
歸納總結: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義。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和這個類似?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的
液化和汽化現象。
(二)推進新課
1)沸騰
創設情景:燒開水時如果不斷加熱會發現壺里的水會沸騰。
你在家燒過開水嗎?水燒開時你發現了什么呢?對于沸騰現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騰現象嗎?
歸納小結:物理學把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稱為沸騰。
實驗探究: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進一步提出問題:水在沸騰時有什么特征?水沸騰后如果繼續加熱,是不是溫度會越來越高?水的內部又是怎樣的呢?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怎么樣?
學生討論,猜想和假設
根據學生討論情況提出: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象,還需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
重點觀察: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觀察更有針對性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讓學生根據實驗需要確定實驗器材
小組試驗和收集數據
【說明】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設計意圖】學生在這個過程學會分工合作,如計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情況、溫度的變化、溫度計的使用、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在此得到進一步的復習鞏固,要求同學們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表格中。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9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使用滑輪的好處,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3.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4.掌握滑輪組的規律及公式,能應用做題。
1.2過程與方法 :
1、經歷“探究滑輪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點”過程,運用實驗歸納法得出結論。
2、通過將定滑輪抽象成等臂杠桿、將動滑輪抽象成省力杠桿的過程,感受建模的科學方法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思維習慣
2.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1.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特點。
2.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3.掌握滑輪組的規律及公式,能應用做題。
2.2 教學難點
1.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2.掌握滑輪組的規律及公式,能應用做題
教學工具
彈簧秤、鉤碼、動滑輪、定滑輪、繩、小木塊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定滑輪在生產、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時就要用到滑輪。目的就是要改變動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國旗升到旗桿頂。
生活中的定滑輪:旗桿的頂端、起重機、打樁機等。
6.2 新知介紹
【師】情景創設:
工人要裝修三樓的房子,他們需要把貨物從地面運到三樓。工人甲在底樓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樓。他們都想利用一根繩子和一只滑輪將貨物從地面運到三樓。
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該怎么使用滑輪,將貨物從地面運到三樓?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該怎么使用滑輪,將貨物從地面運到三樓?
【生】可以用滑輪。
【師】那么用什么滑輪呢?我們剛看到的升國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國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剛剛說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這個時候怎么把貨物運到上面呢?
所以我們不能用定滑輪,但是可以使用動滑輪。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滑輪的幾種類型:
1 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④對理想的定滑輪(不計輪軸間摩擦)F=G。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 (或速度vF)=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速度vG)
【師】探究使用定滑輪的特點
1.按右下圖所示方式組裝定滑輪。
2.在它的左側掛鉤碼,右側豎直向下拉彈簧測力計,觀察比較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鉤碼所受重力的關系。(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中)
3.改變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方向,再進行觀察和比較。
4.改變鉤碼的個數,重做上述實驗。
5.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師】綜上,定滑輪的好處就是能改變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現在,如果沿著不同方向拉繩子,一樣可以將物體勻速舉高,那么力的大小會一樣嗎?
【生】通過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時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輪半徑,所以力臂不變,力也不變。
【師】結論:
定滑輪特點:①F=G,即不省力,也不費力;②s=h,即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③作用:改變用力的方向,定滑輪實質是一個等臂的杠桿。
2.動滑輪
【板書】
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可上下移動,也可左右移動)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動滑輪(不計軸間摩擦和動滑輪重力)則: F=1/2G;
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F=1/2(G物+G動)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vF)=2倍的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vG)。
【師】生活中的動滑輪:起重機、打樁機等。
探究使用動畫滑輪的特點
1.按右圖所示方式組裝動滑輪。
2.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保持平衡態,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并思考這個示數與鉤碼所受重力的關系。(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中)
3.改變鉤碼的個數,重做上述實驗,進行觀察和比較。
4.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板書】動滑輪實質上是一個動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桿
動滑輪:①F=G/2,即使用動滑輪省一半力;②s=2h,即動力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兩倍,動滑輪是一種費距離的機械;③不改變力的方向
分析:當提起重物的時候,支點在哪里?
在繩子和輪接觸的地方這是動力作用線,這是阻力作用線,(邊講邊用手比劃)把動力臂和阻力臂畫出來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為動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為阻力臂。(先用手比劃)動力臂等于直徑,阻力臂等于半徑,即l1=2l2。
3 滑輪組
【師】我們已經學過了定滑輪與動滑輪,生活中的吊車(下左圖)其實就是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其示意圖如下右圖。
【師】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動滑輪由兩根繩子共同承擔重物,因此每根繩子各承擔物重的一半。定滑輪的好處是可以改變動力的方向,動滑輪的好處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動力的方向,怎么辦呢?
【生】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我們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稱它們為滑輪組。
【板書】定義:將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組合裝置稱為滑輪組。
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1.確定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n的方法
在動滑輪與定滑輪之間畫一條虛線,將它們隔離開,只計算繞在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
理想的滑輪組(不計輪軸間的摩擦和動滑輪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拉力F=1/n(f物+f動)。
2.拉力通過的距離s與物體移動高度h的關系
利用滑輪組提起物體時,動力F通過的距離s與物體被提高的高度h的關系是s=nh(n表示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
繩子自由端移動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動的速度VG。
3.省力情況的確定方法
1)滑輪豎放時,在不考慮摩擦及動滑輪受到的重力的情況下,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根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幾分之一。
2)滑輪組橫放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大小就是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幾分之一。不計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時,F= f物,此時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與物體移動的距離S物的關系為:S=nS物
4.組裝和設計滑輪組
【板書】由省力情況判定繩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F= G總,求出承擔總重的繩子股數n,然后根據“奇動偶定”的原則。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
2. 判定繩子固定端位置:n為偶數,則繩子固定在定滑輪上;n為奇數,則繩子固定在動滑輪上
3. 動滑輪個數為N,和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為n=2N或n=2N+1時,使用的動力最小,即最省力
課后小結
定滑輪特點:
①F=G,即不省力,也不費力;
②s=h,即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
③作用:改變用力的方向,定滑輪實質是一個等臂的杠桿。
動滑輪特點:
①F=G/2,即使用動滑輪省一半力;
②s=2h,即動力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兩倍,動滑輪是一種費距離的機械;
③不改變力的方向
滑輪組特點:將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組合裝置。
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利用滑輪組提起物體時,動力F通過的距離s與物體被提高的高度h的關系是s=nh(n表示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
繩子自由端移動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動的速度vG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知道三種杠桿的概念、特點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三種杠桿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及應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能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對常用的杠桿進行歸類。
教學難點:能正確畫出杠桿示意圖,找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
教學方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剪刀、鉗子、瓶起子、鑷子、指甲剪、天平、杠稱、杠桿和支架、鉤碼、彈簧測力計、線。
學習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什么是杠桿的一點兩力兩臂?
2、什么是杠桿的'平衡條件?
3、請幾位同學支黑板上畫出事先畫在黑板上的杠桿的示意圖,在畫完杠桿的示意圖后,進行點評,鞏固力臂的畫法。
二、創設情境
對上述的杠桿從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進行歸類,得出三種杠桿,這三種杠桿在應用各有哪些優缺點。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展示匯報
1、三種杠桿
⑴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畫出各杠桿的力臂,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并判斷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
⑵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下問題。
①省力和費力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②省距離和費距離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動力比阻力小,則省力。反之,則費力。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和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的大小。若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比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小,則省距離。反之,則費距離。
⑶根據上述的分析推斷一下,等臂杠桿的情況是怎樣?
2、生活中的杠桿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說明它們屬于哪一類杠桿,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鑷子 鉗子 鋼筆寫字 釣魚桿 鍘刀 指甲刀 起釘錘 天平
課堂作業
1、下列杠桿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屬于費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鑷子 C、鉗子 D、托盤天平 E、桿秤 F、瓶蓋起子 G、釣魚桿 H、道釘撬I、掃帚 、理發剪刀 、鐵匠剪刀 L、羊角錘 M、火鉗 N、船槳
2、在使用杠桿時,需要省力,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需要省距離,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天平是一個_______杠桿、
典型例題
1、最大力臂問題、
例1、如圖所示,要把球滾上臺階所用得力最小,畫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判斷力的變化、
例2、如圖所示,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將杠桿緩慢地由豎直拉至水平過程中,力F(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先變大后變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塊,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個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樣
2、如圖所示,一根不均勻的木棒,用細繩懸掛起來,恰好平衡,若從懸掛處鋸段,將木棒分成兩段,則( )
A 粗端重 B 細端重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3、用一桿秤稱物體質量時,誤用了一個較重的秤砣,稱出的物體質量比實際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4、在下圖中,要把石塊用最小的力撬起來,在圖中畫出這個力的方向及其作用點、
5、請畫出將質量分布均勻的長方體木塊向右抬起時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圖、
6、(選作)如圖所示的杠桿在細繩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已知小球的質量是5g,放在距支點10c處,A點到支點的距離是10c,求細繩的拉力、( g=10N/g)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1
【學習過程】
摩擦起電
用干燥的絲綢摩擦有機玻璃棒,然后將此棒靠近紙屑,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這個現象說明了
怎樣判斷物體帶電
兩種電荷
1.將兩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2.將兩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3.將一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與一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
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
上述現象表明:
原子構成初步及對摩擦起電的解釋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體帶電。帶電物體能夠輕小物體。
例2.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A.正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B.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C.摩擦產生了等量的'質子和中子D.摩擦產生了電子
例3.電視機的玻璃熒光屏表面上經常吸附很多的灰塵,其主要原因是()
A.灰塵的自然堆積B.玻璃有較強的吸附灰塵能力
C.電視機工作時屏表面溫度較高而吸附空氣中灰塵D.電視機工作時屏有靜電而吸附灰塵
例4.驗電器的工作原理,驗電器的作用是。
【當堂訓練】
1.同種電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異種電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帶電體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與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較弱,所以結果是()
A.塑料尺得到電子帶負電B.塑料尺失去電子帶正電
C.毛皮得到電子帶負電D.毛皮失去電子帶負電
4.已知帶電物體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去靠近一個輕小物體,發生如圖所示的情景,則該輕小物體的帶電情況是()
A.一定帶正電B.一定帶負電
C.不一定帶電D.一定不帶電
5.知道了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就能解釋物體的帶電與不帶電。一個物體沒有帶電,是因為()
A.物體內部沒有電荷
B.物體內部原子個數與電子個數相等
C.物體內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與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相等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效率的公式
2、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的公式
教學難點
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計算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題,包羅萬象,計算公式繁多.常把簡單機械、功和功率、機械效率綜合起來,考查學生對有用功、總功、功率公式、機械效率公式、滑輪組、斜面等簡單機械的理解和運用.要求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確定G、F、s、h之間的關系,再正確應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題1】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4N物體勻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圖所示,則(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總功是4.8J D機械效率是120%
資源庫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該同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是2.4N;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W有用=Gh=4N×1m=4J;做的總功為W總=Fs=2.4N×2m=4.8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100%=(4J /4.8J)×100%=83%。故選C
【考點定位】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例題2】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G的物體,若拉力的大小為F,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f,A點的拉力為FA,則下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表達式正確的是( )
資源庫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如圖所示,A點的拉力為FA,而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A,由于有兩股繩子拉動物體,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于FA的一半,而F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2倍,根據機械效率公式η=W有/W總=(FA×S)/(F×2S)=FA/2F;故答案選C。
【考點定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例題3】用右圖的甲、乙兩滑輪組分別把相同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兩裝置的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若滑輪規格相同,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A.W甲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于是把同樣重的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輪的規格相同,都是把兩個動滑輪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額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總功相同,機械效率也相同,故應選C。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3
學習目標:
1.能知道歐姆定律的內容,并會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說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會用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得出串并聯電路中電阻的關系。
3.會應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電路問題
學習重點:理解歐姆定律內容和其表達式、變換式的意義
學習難點:利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導學內容和步驟:
一、前置學習:
歐姆定律的'內容
2. 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單位:
I----電流----安培;U----電壓---伏特;R----電阻---歐姆
3.歐姆定律中的“導體”指的是 。
4.串聯電路中,電流關系:
電壓關系:
電阻關系:
比例關系:
5. 串聯電路中,電流關系:
電壓關系:
電阻關系:
比例關系:
二、展示交流:
學習小組完成課本29頁1—3題,上黑板展示。
教師強調解題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寫解、答;要有公式;要帶單位。
三不:最后結果不準用分數;不準用約等號;不準用除號。
三、合作探究:
學習小組完成課本29頁4題,盡量用多種方法解題,上黑板展示。
教師歸納:解題步驟:1。根據題意畫電路圖; 2.在圖中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綜合運用電學規律列式求解。三種方法(單一法、整體法、比例法)。
四、達標拓展:略
五、教學評價:略
六、教學反思:略。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4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能分析簡單情況下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兩種作用效果;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演示、講解、討論與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以及物體間力的相互性。
演示實驗:手握握力計、折彎銅條、棒擊小球、彈簧拉鉤碼。以上實驗可用投影儀展示,以利于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記錄,分析情況。提問:以上實驗都有哪些特點?你們還能舉出哪些這樣的例子?觀察老師演示實驗,觀察投影儀展示試驗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果:以上實驗都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們有的外形發生了變化,有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學生再舉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運動員舉重、踢足球、拉車、折樹枝 ……通過觀看實驗與學生討論發言,使學生明白: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學生明白力的概念。帶領學生總結上面實驗,對實驗結果以及學生舉例結果進行歸類。學生對上面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歸類,最后歸于兩類:一種是物體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另一種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老師對學生的結果進行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伸長、縮短、彎曲、扭轉等),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動到靜、靜到動、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變等)。提問:你們還能舉出哪些形變的例子,以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例子?形變例子:擠壓氣球(變扁)、拉長彈簧(伸長)、折彎銅條(彎曲)、扭轉塑料尺(扭轉) …… 運動狀態改變:踢球(靜到動)、守門員撲球(動到靜)、火車剎車(快到慢)、火車啟動(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變) ……演示實驗:帶有橡膠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裝滿水,手握,水上升。提問:瓶子是不是發生了形變?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得出結論:瓶子發生了形變。老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形變很微小,用肉眼觀察不到。學生對形變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
(1)磁鐵吸引鐵釘;
(2)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吸引紙屑。
請學生觀察,思考討論。提問:以上兩個實驗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果:
以上實驗中兩物體之間都沒有接觸。老師總結: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提問:你們還能舉出哪些這樣的例子?學生舉例:有些衣服吸引毛發,在毛發上摩擦過的塑料尺同樣吸引紙屑 ……老師演示實驗:木板上有一鐵釘,木板后有一磁鐵(隱藏),移動磁鐵,鐵釘運動。提問:鐵釘為什么會運動?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果:鐵釘運動是因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測 ( 木板后有磁鐵 )。老師肯定學生的猜測,總結:當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必然有物體對它施加了這個作用。學生知道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教材圖8-1-1中誰是受力物體?誰是施力物體?學生通過分析,對施力物體及受力物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老師做實驗:
(1) 彈簧拉鉤碼。
多媒體放映:
(2) 小車撞擊繃緊的橡皮筋。
(3) 兩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帶領學生討論、分析。提問:誰是施力物體?誰是受力物體?觀看實驗:彈簧拉鉤碼時自身也被拉長;小車撞擊橡皮筋時自身運動方向改變;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當彈簧是施力物體時,鉤碼是受力物體,反之,當鉤碼是施力物體時,彈簧是受力物體。其他也是這樣。老師通過大量實例使學生明白:兩物體發生力的作用時,每一個物體即是受力物,同時又是施力物。它們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對出現的。 學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過觀看實驗、投影、錄像、思考、討論、交流。使學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兩種作用效果。“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力的作用的現象做一個調查。通過調查,使學生認識到身邊力的現象的普遍,同時將自己在課堂學到的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增加其對物理科學的興趣。
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探索是經過某些活動完成的,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節可通過設計觀看有關力的作用的演示實驗、錄像以及學生自己動手的活動,提高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觀察中思考、學習。學生的課堂反應積極主動,學習輕松活潑,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電壓的作用、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關系;
3、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的電壓.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想象、類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1、體會類比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聯系實際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燈泡發光、電動機磚動”現象提出問題:燈泡發光、電動機轉動,都需要電流,那么電流是怎樣形成的呢?引起學生思考。
學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結論的情況下,需要教師的講解點撥。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樣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類比電流、閥門類比開關、渦輪類比電燈、抽水機類比電源、水位差類比電壓。讓學生體會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類比“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用“抽水機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類比“電源是形成電源的原因”;用“流動的水沖動水輪機轉動”類比“流動的電荷使燈泡發光”。
在學生初步知道電源、電壓、電流的作用后,介紹了電壓有高低、電壓的單位;介紹了生產、生活中的用電器的電壓值,是學生感覺到“電壓”就在我們身邊。
電壓概念的初步建立過程充分體現了“類比的科學方法”,把難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說明使學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議
演示一個顯示電路通電的實驗(小燈泡發光),啟發指出電路中有電流。提問電流是怎樣產生的?若學生回答是因為電路中接有電源,則可進一步提問:有電源為什么就會有電流呢?學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們的正確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課。
1. 用類比法講解電流形成電流原因
對初中學生可以采用類比方法,說明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首先作好課本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A、B兩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沖動渦輪轉動的原因,當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動。要讓水持續流動,就需要用抽水機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兩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類比,啟發學生歸納出:水的流動是因為有水壓,電荷作定向移動是因為有電壓。因此可知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使提供電壓的裝置。
注意:講授電壓時,還需著重指明是那段電路兩段的電壓。常說的“電路上的電壓”,指的.是“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
2. 電壓的高低和單位
先從水壓有大小引出電壓也應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實驗:
(1)用1節、2節、3節干電池分別給同一個小燈泡通電(選用額定電壓為3。8V的燈泡),小燈泡的亮度不一樣。
(2)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3)介紹電壓的單位:伏特(V)。一接干電池電壓1。5V,家庭電路電壓220V。比伏大的單位有千伏(kV),高壓輸電線間的電壓達幾千伏甚至到幾萬伏。比伏小的單位友毫伏(mV)。
(4)在講完電壓的單位之后,認真地介紹課本的幾種電壓值,還可以多介紹一些生產、生活中用電器的額定電壓值,可以布置查找記錄電源、用電器額定電壓值的家庭作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討論“想象議議”中的問題,可以起到鞏固、歸納本節知識的作用:用電器工作需要通過電流,產生電流需要在用電器兩端加上電壓,提供電壓需要電源。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當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互動”的新理念,為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一系列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學習方法、片楊能力。
一、 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電燈發光、電冰箱制冷等用電器工作時都有電流通過,電荷是怎樣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呢?在學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進行下面的活動。
二、 類比說明,講解電壓
1.演示水流沖動渦輪機轉動實驗,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流動?怎樣才能使水持續流動?兩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會流動;抽水機不斷地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使兩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燈泡發光實驗,用類比方法講解“電壓使電路形成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類比的方法要具體,可以參考下面的方式:
3.對電壓高低的認識,要從具體現象入手,使學生對電壓的高低有直觀的認識。可以演示“利用不同節數干電池給同一小燈泡供電,觀察其亮度的變化。”由此說明,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表現出燈泡發光越亮。在此基礎上,再演示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三、 電壓的單位
1.電壓的單位教學可以直接給出定義,但對伏特、千伏、毫伏間的換算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落實。
2.對電壓單位的初步認識,可以從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電源、用電器的電壓標值中確認識、去了解。
以上教學要求和方法,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一般的學校和學生都應該能做到。如果有的學校沒有小抽水機和渦輪,可以用下面的實驗加以說明:
兩個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軟膠管相連,中間用卡子卡住,兩邊的水面不相平,當把卡子打開后,看到水從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動。由此說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動的原因。
接下來可以提問:要讓水持續不斷地流動,應當采取什么方法?
不斷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穩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來說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機來完成,給出說明。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討論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典型例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例題.關于電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電路兩端有電壓,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
B。 電路中無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無電壓
C。 電路兩端必須有電壓,才可能有電流
D。 電路中有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有電壓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練習電壓單位換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下冊教案11-19
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教案11-27
八年級下冊物理功教案08-26
八年級物理下冊《壓強》教案10-27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01-31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壓強教案06-15
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教案08-26
物理下冊教案15篇11-19
初二物理下冊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