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照相機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照相機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照相機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照相機的構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了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探究分析怎樣矯正近視眼與遠視眼
嘗試應用已知的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和凸透鏡成像規律等科學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解釋有關現象,獲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主題活動,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有將科學規律、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二 、教學要點
1. 重點: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2. 難點:眼睛的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三、 教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以啟發式為主,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知識)
四、教具:
普通照相機;視力表;實物投影儀,小氣球,眼球模型;眼睛的構造和成像原理掛圖、投影片;遠視眼及其矯正的掛圖;度數不同的近視眼鏡、遠視眼鏡;
五、學具:
度數不同的近視眼、遠視眼鏡(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蠟燭;光具座;凸透鏡;火柴(四人/組)
六.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同學們都有一雙眼睛,你們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過眼睛去觀察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很多同學都喜歡照相,那么照相機(出示)是怎樣給你留下成長的足跡、精彩的瞬間的呢?為了解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和研究與照相機、眼睛、眼鏡相關的知識。
三、照相機與眼睛 視力的矯正(板書)
(二) 展開:
1、實物投影書本照相機,請同學回答出物體可通過鏡頭(凸透鏡)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學生)根據這回憶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且根據同學日常經驗得出照相規律:物遠,像則近,像越小;物近,像則遠,像越大。(板書)
2、我們一起來觀察我們眼睛的結構,來解決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這個問題。
投影片顯示眼睛結構圖,并結合生物掛圖眼睛成像原理圖,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分析,再與照相機比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狀體、角膜等組織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它會聚成像在視網膜上(相當于智能的光屏),再通過視覺神經把信息傳到大腦,從而產生視覺。(放映物理教學參考資料光盤中眼睛成像動畫)
閱讀:電影與視覺暫留(課后請同學做一做)
3、活動1:在黑板上出示視力表,請一位視力好的同學分別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個E字。
(老師設疑:)用凸透鏡使距離不同的物體成像,像(光屏)與透鏡之間的距離會不同。而用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時,在視網膜上都成清晰的像,而眼球大小沒有變化,即像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不變,這不是與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有矛盾嗎?
(學生看書:)眼睛的調節(課本P.100)
(學生討論:)是晶狀體在改變形狀和焦距。(老師用氣球模擬)
(老師:)很好,其實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在睫狀體的作用下,改變厚薄,從而改變了眼睛晶狀體的焦距(即調焦)。請大家用桌面上的幾個凸透鏡和帶來的水透鏡(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實際感受一下晶狀體的厚薄與焦距關系,以及如何調焦。
(學生活動:)討論出凸透鏡厚焦距短,凸透鏡薄焦距長
(師:)遠眺時: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較薄,焦距較長,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近觀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較厚,焦距較短,近處物體射來的光又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 動畫模擬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在視網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學生活動2:請班里所有視力不好的同學分兩次看視力表中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鏡,一次戴上眼鏡)談談有什么感覺(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師:)那么常見的視力缺陷有近視(中學生)和遠視(老年人),是怎樣形成的呢?(生討論出:)主要是由于晶狀體的調節功能不好引起的。
(師:)很好,我們是怎樣去矯正的呢?這個問題我請你們結合書本自學并實驗,大家先個人自學兩分鐘,然后用度數不同的眼鏡(應作好標記,并告訴學生度數越大焦距越短,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度數不同的眼鏡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小組按照實驗活動 4.4視力的矯正 邊實驗邊討論。
活動3(分組):學生先獨立自學,后小組實驗、討論、填表;教師巡堂指導。)
戴近視鏡1(度數小的) 不戴近視鏡1 戴近視鏡2(度數大的) 不戴近視鏡2 戴遠視鏡1(度數小的) 不戴遠視鏡1 戴遠視鏡2(度數小的) 不戴遠視鏡2
清晰像與透鏡的距離(cm)
相差(cm)
結論
(作用)
在學生自學和實驗差不多的時候,請學生交流反饋一下活動后的結果,及時講解并給與提出問題的機會。再用多媒體動畫播放近視眼和遠視眼的形成及其矯正,統一學生的認識: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發散,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后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遠視眼鏡是凸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會聚,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前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板書)
(師:)通過實驗,同學們發現當給凸透鏡(眼睛)戴上和拿下度數大小不同的鏡片時,兩次成清晰像時光屏移過的距離是一樣的嗎?
(生:)不同,鏡片度數越大,兩次成清晰像時光屏移過的距離越大,說明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也說明晶狀體自身的調節功能越差,視力越差。
(師:)非常好,我再簡單介紹眼鏡的度數計算方法 ( 度數=100/f )f是焦距,單位用米(m)。請同學算一算200度的眼鏡的焦距:f=?(生齊答:0.5m)
(師:)這節課我們結合實驗,研究了眼睛和眼鏡的問題,大家學得很投入。我出幾個思考題檢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討論。
5活動4:教師出示課堂思考題;學生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附后)
6、師生一起作課堂小結
7、學生活動5:放眼保健操樂曲,請同學邊做操邊回顧和思考本節知識。
8、課后作業:
1、 做書上的視覺暫留小制作:籠中鳥,比比誰做得好。
2、 誰不希望自己擁有一雙明澈的眼睛?愛護眼睛,遠離近視,是我們健康用眼
主題。請你寫一篇200字的小文章談談近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預防近視?
3、 保護學生的視力,有些地方要求學生用的書籍、資料、練習本不再用白色紙張
而是用特定的淡黃色紙張,請你談談你的感覺,并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 人類有許多東西是仿照動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來的(即仿生學)。就是利用
眼睛的調焦特性,人們制造出調焦照相機和攝像機,請你查閱有關資料談談它們的優點。
附課堂練習:
(1)人眼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當人觀察物體時,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縮小的虛像 B 、正立縮小的實像
C、倒立、縮小的虛像 D、 倒立縮小的實像
(2)有兩個同學都是近視眼,甲視力0.4,乙視力0.8,他們眼睛的晶狀體有什么不同?他們要矯正視力,佩戴的近視眼鏡有什么不同?眼睛度數誰高?度數高說明什么? 醫學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醫治近視眼,你猜猜這種從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
(3)f = 1m的近視眼鏡,它的度數是多少?
物理照相機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照相機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照相機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照相機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照相機的使用,使學生會用照相機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照相機的原理.說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照相機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照相機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照相機.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照相機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照相機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照相機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物理照相機教案3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的條件,知道什么是實像.
2.知道照相機的原理.
(三)教具:
凸透鏡(焦距已知),照相機(實物、模型或掛圖).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紙屏,蠟燭、火柴、光具座.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問:哪位同學使用過照相機?說一說你照相的過程.(學生說,教師提示,引起學習興趣.)
問:你們知道為什么照相機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形成縮小的像嗎?
現在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生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1.教師演示:改變凸透鏡與蠟燭間的距離,可以在紙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或縮小的像.
2.向學生說明實驗的目的和做法,介紹實驗裝置.
3.學生分組按課本上的步驟進行實驗.
提醒學生注意做每一步驟時,要注意蠟燭與凸透鏡間的距離的大小,像的位置的變化,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放大的還是縮小的.
4.實驗完畢,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介紹什么是物距、像距.
講解實像:照課本圖6?17畫出板圖,說明像是通過凸透鏡的折射光線的會聚點,是實像.讓學生跟平面鏡所成的像作比較,進一步說明什么是虛像,什么是實像.
三、照相機的原理
利用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的性質.
鏡頭相當于凸透鏡.
膠卷相當于光屏.膠卷上有感光物質.
四、簡介照相機的構造和使用
展示照相機掛圖或模型、實物,對照講解以下各部分的功用:
調焦環:調節鏡頭到膠片的距離,以便膠片上產生清晰的像.調焦環上面的數字是指被照物體到鏡頭的距離.
光圈環: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的多少.光圈環上的數字越小,進入鏡頭的光越多.
快門:控制曝光時間.快門上的數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數字越大,曝光時間越短.
五、照相和洗相過程簡介
膠片上有化學物質,感光后起化學變化,留下潛影.
洗相時先顯影,再定影,得到底片(負片).
印相時,用底片使相紙曝光.再經過顯影和定影,得到相片.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節后的練習題
如果家里有照相機,回家觀察照相機的構造,向家長請教如何選擇和調節光圈、距離和快門.
板書:
三、照相機
1.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
物體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照相機的`原理
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性質.
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
物理照相機教案4
(一)教材
(二)教學目的
1、理解什么是實像。通過實驗、觀察,理解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知道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2、知道照相機的原理。知道照相機上調焦裝置、光圈、快門的作用。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光屏、蠟燭、米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照相機。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同學們外出秋游,總想照張相留個影,你想知道照相機是怎樣給你留影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用粉筆在桌面上畫約1米長的直線。在直線中間某一位置標出凸透鏡的位置o。根據已知的凸透鏡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線上標出凸透鏡兩側的焦點f及二倍焦距處P。如課本圖6一16。
按課本圖6—16,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畫好的直線上。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線移動蠟燭,使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線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請同學們觀察,光屏上的像與物體比較是倒立還是正立?像與物體比較是放大了還是縮小?像在凸透鏡的哪一側?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觀察完以后,教師講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課本國6—17說明像是燭焰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會聚成的,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所以叫實像。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這個像與平面鏡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鏡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實驗結果: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讓學生閱讀課本方框中“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的一段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②再讓學生做一次實驗:把蠟燭移向凸透鏡,仍保持距離大于二倍焦距。移動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么變化?觀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與上一次實驗得到的像比較大小有什么變化?
移動蠟燭,縮小與凸透鏡的距離再做一次。觀察像的情況是怎樣變化?
再將蠟燭移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觀察像是否倒立,和物體比較像的大小怎樣?
實驗觀察結束,先讓學生回答觀察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當物體(燭焰)逐漸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時,像逐漸變大(或變小),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或變小)。當燭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時,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黑板板書)
2、講解照相機的原理
教師:我們做完實驗得出結論了。現在就可以回答本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了。
出示照相機,教師講解: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拍攝景物時,使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調節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倒立、縮小的實像剛好成在膠片上。膠片上的感光物質被感光。感光后的膠片用化學藥水沖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上圖6—18的成像光路圖。
3、簡單介紹照相機的主要構造及使用
①對照相機實物逐一介紹調焦裝置、光圈、快門及它們的作用。講解如何根據景物離照相機的遠近正確調節焦距,根據景物的明暗程度選擇適當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時間長短。
②空機進行操作示范。講解照相的全過程。
三、小結本課內容
本課重點內容是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同時強調什么是“放大”、“縮小”、“變大”、“變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節課文后的練習1、2。
討論:給某同學照相時,要得到較大的像,該同學離鏡頭是遠些還是近些?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8題前半題,第10題第1橫行。
(四)說明
1、本節課學生要進行分組實驗,應在實驗室遮光條件下進行。
實驗時,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鏡和光屏一般是裝在金屬桿上的不好調節。它們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調整燭焰的高度。
2、有條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條件下做學生實驗。用光具座學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變物距時是移動凸透鏡,不是移動蠟燭。不論是移動凸透鏡還是蠟燭,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變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
3、小結成像條件與變化時,要向學生強調指出:①所謂放大、縮小是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比較。②變大、變小是物距不同時,像與像的大小比較。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學生經常搞錯。
4、學完本節后,有些同學會對使用照相機感興趣。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開設專題講座或在物理興趣小組里安排專題內容。介紹如何根據拍攝時的具體景況和要求調節焦距、對光圈、定快門。有條件,可讓學生自帶照相機進行實地拍攝練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
【物理照相機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教案:照相機08-24
初中物理第一冊照相機教案11-16
物理:浮力教案07-13
物理電壓教案01-13
物理重力教案01-09
物理浮力教案01-07
功教案物理教案09-15
透鏡物理教案02-08
物理教案:彈力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