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加速度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加速度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量的區別。
3.知道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能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義。
4.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
3.區別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4.利用圖象來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起動的車輛初始時刻的速度(m/s)可以達到的速度(m/s)起動所用的時間(s)
小轎車03020
火車050600
摩托車02010
教師引導學生三種車輛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分析比較發現:三種車輛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們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較不同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課內容
1.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 速度的變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經一段時間 后變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變化量。用 表示。)
提問: 越大,表示的變化量越大,即速度改變的越快,對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要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必須找到統一的標準。也就是要找單位時間內的速度的改變量。
2.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得出:
。1)定義: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2)物理意義:指進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單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
。5)a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又分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題1] 做勻加速運動的火車,在40s內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求火車加速度的大小。汽車緊急剎車時做勻減速運動,在2s內速度從10m/s減小到零,求汽車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們計算的時候必須先選一個正方向。一般選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分析討論:
(1)火車40s秒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什么關系?
(2)汽車2s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其初速度方
物理加速度教案2
一、反思學生的基礎,學習習慣
學生的力學學習得太差,好幾次在講例子時,學生就說聽不懂,我在解題時中間有一個計算步驟我省略了,我以為學生沒有問題,就一個數學運算應該沒問題,可哪里知道這個班的學生天生就習慣接受,自己從不主動去思考動手解決問題,我開始反思,怎樣才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原來學生的基礎差,底子薄,必須從簡單的、基本的抓起,于是,我決定,少而精的講例子,每講一個例子,得每一步在黑板上板書,然后針對學生的水平做一個類似的題目,漸漸地學生學會做一些題目了,也就不覺得聽不懂了
二、反思教學困惑,形成教學后記
在復習動能定理時,常常遇到連接體問題,要學生對多個質點運用動能定理,公式多,學生感到拿手,經常出錯,于是我想;能不能使問題簡化呢?在職業高中階段,常常是連接兩物體的力的功的代數和為零,我想到把多個動能定理的公式相加,消去了連接物體的力的功,得到質點組動能定理,把它介紹給學生,說明它的適用范圍,學生很容易掌握,于是我把它形成論文;在講振動和波動時,學生對振動圖像和波動圖像容易混淆,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經常出錯,而近幾年又經?颊駝雍筒▌酉嘟Y合的題,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區別呢?我后來總結了正確處理振動和波動的內在關系,像這種類似的反思很多。
三、反思思想方法,培養建模能力
在總復習中,除認真復習知識之外,我還要建議同學們務必重視對各種物理思想方法的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這似乎與知識的復習不搭界,其實這才是一項更高層次、更高效率的復習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結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靜力學、動力學問題常用的隔離法、整體法;處理復雜運動常用的運動合成法;追溯解題出發點的分析法;簡單明了的圖線法;以易代難的等效代換法等等,均為中學物理中基本的思維方法。當然,也還有其它一些屬于更巧、更簡捷的思維方法。然而兩者相比,我主張更要關心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這些思想方法,一般說,在復習課上老師都會提及,一些寫得好的參考書中也會有介紹。同學們在聽課和閱讀中除關心知識點之外,務請注意這些思維方法的實際應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為己有,再在練習中有意識運用,進一步熟悉它們。此外,在講課中,要講清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樣隨著審題而描繪物理情景;怎樣分析物理過程;怎樣尋找臨界狀態及與其相應的條件;如何挖掘隱含物理量等等。這些,都是遠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題任務更有價值的東西。實踐告訴我們,在高三學年,同學們畢竟比高一、高二時有了更強的理解能力,有了更強的綜合分析能力的優勢。一旦領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發揮出比老師更強、更敏捷的思維能力。
四、反思教法,聽同事授課相互交流
在復習教學中,經常感到復習課上法單一,沒有新意,為了防止長時間的教學方法的單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高三的幾位教師采取了經常聽課的方式,只要有時間,就去聽同行老師的`課,不分場合,不舉形式聽隨堂課,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吸取他人的長處,為我所用,聽他人是怎么上這些內容的,自己是怎么上的,自己的課有什么不足,別人的課有哪些優點,下一次在上這里時我要怎么上才好,通過這樣的相互聽課,相互學習,提高自我,提高復習課的質量。
五、反思作業訓練規范練習
練習在總復習中是舉足輕重的一環,要想通過練習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規范地解題是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具體說務求做到兩條:
①要規范地使用物理規律。不少同學常從生活經驗角度去解物理題,比如用動能定理時習慣從功、能的數值上加加減減來得到結果,而不問列式的物理意義。這種不規范的混亂的思維方式,只能使認知水平停滯在生活經驗的層次上,正是復習中一大障礙。物理學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維規律和方法,像動能定理的應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過程及研究對象在此過程中的受力情況,然后區別各力做功的正、負,再搞清過程的初態和終態,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數和等于動能增量列出方程,這之后的代數運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時練習中始終能堅持這樣規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時間久了必然會加深對規律的理解,能力一定會上升到新的層次。
、谝獙㈩}做完整。我接觸過一些學生,做練習“浮而不實”,列出幾個物理方程便丟手不做
或整理到代數式但懶于代入數字運算等,都不肯將題解到底。他們之中不乏最后失敗的實例,均因為他們沒有從日常的練習中得到收益。許多物理題,粗一看解題方向似乎很明顯,仔細一解才發現里邊隱含著重要的變化及關鍵。再說,一個完整的解題要有嚴密的邏輯過程;要有簡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單位的處理;有數字的運算??所有這些,無不涉及雙基知識及個人的素養和能力,都是要通過訓練來加以提高改進的。那種蜻蜓點水式的解題,不可能在這些方面得到不斷啟發和訓練,題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實,最后必定導致復習工作的低效率。
教學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會有所進步,也只有學會反思的教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不斷反思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喜愛,才會立于教學不敗之地。
物理加速度教案3
本文題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單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勻速圓周運動中產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變速圓周運動中,可用公式求質點在圓周上某一點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2)懂得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a與r及、v 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確任何一個結論都有其成立的條件。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2.難點: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變,方向在時刻改變。
三、教學策略
講授法、歸納法、推理法。
四、教學建議
1 教材處理
1)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觀念,明確它的意義、作用、公式及其變形.
2)難點
運用向心加速度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釋有關問題.
3)疑點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樣進行多因素影響的分析?(控制變量法,可以略講)
4)解決辦法
l 充分利用實驗說明問題
l 充分利用推理說明問題
5)欄目處理意見
l 48頁的思考與討論可作為本章的引入,
l 50頁的思考與討論是本節的難點,不作為重點,引導用極限思想進行處理。
l 51頁做一做是一個沒有實驗的探究活動,它給出了提示,讓學生自己嘗試去做。 2 學生學習指導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領會它的方向指向圓心,可以用動力學的觀點進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去網站查閱向心加速度的幾種推導方法或老師給向心加速度推導方法的資料,指導他們學習和領會.
3 學習資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視 四、教學過程設計 1 引言 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會產生加速度,本節我們探討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 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的問題 2 速度變化量 首先介紹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改變,在介紹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改變。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動畫《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動態演示加速度的方向,體會極限的思想 推導:結合《做一做》分組推導
由于三角形AOB與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導出加速度的
根據 的關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計算公式:
當線速度v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當角速度w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4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在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時,用控制變量法實現。
2、指導學生根據原理去設計實驗,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3、幫助學生會分析數據表格,利用圖象尋求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怎樣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2、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的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選器材,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作出圖象,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提出問題,導入探究原理――自主選器材,設定方案,進行操作,總結歸納――進行交流。
2、對學生操作過程細節進行指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車、一端帶滑輪長木板、鉤碼、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刻度尺、氣墊導軌、微機輔助實驗系統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下圖:
定性討論: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受力大的產生加速度大,第二種情況:質量大的產生加速度小。
學生再思考生活中類似實例加以體會。
點評:教師還可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實例,如賽車和普通小汽車質量相仿,但塞車安裝了強大的發動機,牽引力巨大,可產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
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小汽車容易剎車.通過類似實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鋪墊.
(二)進行新課
1、物體加速度與它受力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用控制變量法)。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請同學生據上述事例,猜測一下它們最簡單關系。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力可能成正比。
教師活動: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請同學樣設計方案。
學生回答:第二章我們已探究過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可用該實驗器材測加速度。小車在鉤碼牽引下作勻加速運動,利用打出紙帶求加速度。
教師活動:現實中,除了在真空中拋體(僅受重力)外,僅受一個力的物體幾乎不存在,但一個單獨的力作用效果與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實驗中力F的含義可以是物體所受的合力。如何為運動物體提供一個恒定合力?如何測?請同學們想辦法。
教師引導:可利用前邊測加速度的器材,在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條件下,鉤碼重力大小等于對小車拉力(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討論),但必須設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氣墊導軌以減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計。這樣小車受的合力就等于鉤碼重力。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篩選出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設計可行方案測量,也可借鑒教師提供案例進行設計。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把小車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取得數據。
教師活動:如何直觀判斷加速度a與F的數量關系?指導學生以a為縱坐標,以F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利用圖象找規律。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某同學做的圖象,讓大家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在事先發給的坐標紙上描點,畫圖象,看圖象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就能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數據,得出結論。
2、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保持物體所受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請同學們用最簡單關系猜測一下二者是什么關系?教師解釋:若a與m成反比,其實是a與1/m成正比,a-l/m的圖象應是什么?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質量可能成反比。應該是過原點直線。
教師活動:保持鉤碼質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變小車質量?將不同質量的小車的加速度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標系作圖象。
學生回答:在小車上加砝碼。
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測出不同質量時加速度。在坐標紙上描點,作a-l/m圖象,據a-l/m圖象建否是過原點直線就能判斷加速度是否與質量成反比。
點評:由于學生剛開始從事探究實驗,缺乏經驗,需要教師指導,比如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一無經歷,二不習慣,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學生走向自由探究。
3、對實驗可靠性進行評估
教師活動:如果同學們猜想是正確的,那么根據實驗數據,以a為縱坐標,以F橫坐標,或以a為縱坐標,1/m為橫坐標,作出圖象都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但實際描的點并不嚴格在某直線上,也不一定過原點。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實驗才能證實。
學生討論結果,看書討論相關問題。
★課余作業
1、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2、預習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
物理加速度教案5
教材分析:義務教育滬粵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認識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第五章長度和時間測量基礎上,針對學生發展和學習內容的需要,安排設計的一節內容。他繼承了前四章從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編寫特色,同時為后續的物理學習奠定了基調。
學情分析:小學數學及初中數學在速度學習及訓練方面較多,而在單位換算及物理意義的構建上由于學科局限,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義。
本節課是常規的概念課,對教師來說可能駕輕就熟,但對學生來說,他們將遇到學習物理以來的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建立嚴謹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學習用嚴謹的方法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學習復合單位及換算關系;第一次學習設計表格;第一次學習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第一次學習用規范的方法解決問題;谝陨险J識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把本節課的重點作如下三個創新:一、把教材中用紙錐下落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改成觀察圖片。原因:1、靜態的圖片能突出觀察重點,動態的實驗很難具有復制性和重復性,不人為設置認知難度。2、圖片用生活中常見的觀眾和裁判的方法,更貼近生活實際。二、針對測紙錐速度活動中重在方法應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鞏固,把重點放在需測物理量、器材選擇和表格設計的思考上面,對實驗結果略過,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三、重視解題規范。從學生的知識準備來看,課本中的例題用數學方法即可解決,因此重點在解題規范和規范中的物理意義。
本節內容無論是從學生的知識準備,還是從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都至關重要;谝陨险J識,本節課的教學按以下程序展開。
首先,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課題,降低認識難度,使學生具有親切感。
然后,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路程和時間的比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來,按常規概念課的`教學按定義、公式、單位、應用進行教學。其中應用部分分別設計了一個實驗和一個例題分析。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目標:1、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會進行速度單位換算;3、會進行簡單的表格設計: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義。
難點: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重點:速度的定義及理解,速度單位的換算
學法指導:實驗、觀察、討論
器材準備:刻度尺,紙錐、秒表(或手表)
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指導觀察書P108圖5—17指導觀察學案中的圖片問:甲乙兩位同學在各自的小區內跑步,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簡要介紹單位時間介紹速度單位板演單位換算分析例2指導觀察書P109圖5—20指導觀察速度表指導完成P110活動板演書P110例題指導完成例4指導閱讀P110生活物理社會思考:獵豹怎樣才能追上鹿說一說誰游得快,并說明怎樣比較的讀一讀,寫一寫根據定義嘗試寫出速度公式學生練一練學生分析了解一些物體的速度說說你獲得的信息思考、討論、交流形成方案并實驗完成例4閱讀書P110生活物理社會創設問題情景,引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為導入速度作鋪墊建立概念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了解復合單位的換算方法通過思辨理解速度定義鞏固復合單位的換算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嘗試用物理方法解決問題、用簡潔合理的方法記錄活動數據、鞏固儀器使用了解解題規范中的物理意義即時訓練反饋情感態度價值觀
板書設計:速度
一、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2、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
4、單位:國際單位米/秒(m/s)常用單位千米/時(km/h)厘米/秒(cm/s)
5、測量
作業:鞏固練習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一、采用靜止圖片觀察及分析,較教材上設計的觀察紙錐降低了難度,學生能夠很快從觀察圖片中獲得時間和路程及相關信息,很快切入主題。
二、重視單位換算的物理意義構建及訓練,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單位換算掌握較好,達到教學目標。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在測紙錐下落的速度活動中,產生的問題較多。由于該實驗重在過程而結果不是重點,所以經過引導,學生能夠針對活動過程中的困惑提出相關問題。
四、從解題規范來看,學生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都能重視物理意義的構建及應用。
不足之處及改進:
一、由于選用靜態圖片代替教材上5·4活動,跟平行班比較,學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體表現在學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視例題規范的教學,造成部分學生忽略物理意義,變成單純的習題訓練。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物理教學的脈絡逐漸清晰:
一、重視教材,利用好教材,盡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重視概念構建及理解。
三、繼續重視物理問題解決中的物理意義的構建和應用,在應試和素質之間尋找平衡點。
物理加速度教案6
一、循序漸進,加深對雙基知識的理解
高考對潛力的考核要求首項便是理解潛力。確實,只有對所學雙基知識都能深刻理解,才談得上運用它們進行推理、分析,去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怎樣才算對所學知識做到理解了?舉例說吧,對交流電的有效值,如果以為最大值的√2/2倍就是有效值,那么,對這一物理概念就沒有理解。因為這只是對特定交流電的一個數量關系,不適用于所有交變電流的狀況。務必從有效值定義本身去理解,并能運用它計算出不同狀況中交流電的有效值,才到達理解的效果。又如,靜電場中的導體在靜電平衡到達時,其內部場強為零。如果對此結論誤以為導體內部沒有電場,則對這個物理規律也就沒有深刻理解。務必透過仔細體味,明確在導體的內部既有施感電荷產生的電場E1,又有感應電荷產生的電場E2,它們的矢量和為零;同理,施感電荷的電場和感應電荷的電場迭加的結果,則使導體各處電勢都相等。能這樣來理解這個物理規律,應用它去解決問題才算是到位了。
怎樣才能做到深刻理解雙基知識?我認為務必安排學生堅持“循序漸進”這個原則。任何貪多、求快的復習安排,或以解題來帶知識的速成復習方法,都只能食而不化。快則快了,然而對所復習的知識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到達正確理解的目的。“循序漸進”是按課文的章節順序,穩扎穩打。具體說,可按以下幾項來操作:①對每節課文堅持認真閱讀,及時消化,理出要點;②獨立完成相應的鞏固作業,檢查自己對所涉及的概念及規律的理解程度;③每章結束,可借助一些參考書搞一次單元小結,理一理本章知識線索;④每逢大型考試,再將知識回頭聯系。以上各項如能持之以恒,則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定會有相當的收益。
二、正確處理知識的全面和重點的關系
我認為,總復習務必按照教學大綱掃描全部的知識。在這上面千萬不能心存僥幸,搞什么猜題押寶,隨意舍棄或疏忽自認為不重要的、不會考的部分。例如今年高考實驗考的是二極管,二極管應作為教學中的邊緣知識,如果未重視這些邊緣知識,就會丟不長施。尤其在時間有限的復習課上,老師一般很難詳細述及所有資料,因此,對于面上必須篇幅屬于識記性質的知識,需要要求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加以彌補,以免構成知識的缺漏。這就是正確處理知識面的意思。但在物理學科全部知識中,畢竟也有主次之分,所以還得在復習中注意突出重點。例如就力學部分而言,力和運動學知識可視為力學的準備知識,而牛頓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關系則是整個力學框架的重要支柱。對這些重點資料,復習務必追求突破性進展。所以,講課時要個性要求學生注意聽老師的總結及分析解剖;消化時務求深刻理解它們的內涵。同時找些例題幫忙學生熟悉它們的應用;練習則需要有必須的反復以求熟練掌握。只有正確處理好面和點的關系,才可能到達既揀芝麻又抱西瓜的最終目的。
三、規范地做好各項練習
練習在總復習中是舉足輕重的一環,要想透過練習到達鞏固知識、提高潛力的目的,力求規范地解題是就應遵循的一個原則。具體說務求做到兩條:①要規范地使用物理規律。不少同學常從生活經驗角度去解物理題,比如用動能定理時習慣從功、能的數值上加加減減來得到結果,而不問列式的物理好處。這種不規范的混亂的思維方式,只能使認知水平停滯在生活經驗的層次上,正是復習中一大障礙。物理學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維規律和方法,像動能定理的應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過程及研究對象在此過程中的受力狀況,然后區別各力做功的正、負,再搞清過程的初態和終態,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數和等于動能增量列出方程,這之后的代數運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時練習中始終能堅持這樣規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時間久了必然會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潛力必須會上升到新的層次。②要將題做完整。我接觸過一些學生,做練習“浮而不實”,列出幾個物理方程便丟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數式但懶于代入數字運算等,都不肯將題解到底。他們之中不乏最后失敗的實例,均因為他們沒有從日常的練習中得到收益。許多物理題,粗一看解題方向似乎很明顯,仔細一解才發現里邊隱含著重要的變化及關鍵。再說,一個完整的解題要有嚴密的邏輯過程;要有簡明
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單位的處理;有數字的運算……所有這些,無不涉及雙基知識及個人的素養和潛力,都是要透過訓練來加以提高改善的。那種蜻蜓點水式的解題,不可能在這些方面得到不斷啟發和訓練,題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實,最后必定導致復習工作的低效率。
四、透過專題復習,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潛力
高三復習的后階段,在基礎知識的認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思考搞一些專題性質的復習。采用歸類、比較的方法,加深對雙基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綜合、分析的潛力。拿物理圖象舉例說吧,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原先散見于力學、熱學、電學等章節,初學時一般只能就事論事,學的是一個個圖線的某個方面的好處。復習時若還是機械重復一次,認識必然還是支離破碎,不能提高認知潛力的水平。如果搞一個“物理圖線”的專題,綜合一下已有的對圖線的各項認識,就能從圖線的涵義、截距、斜率、走向、覆蓋面積等諸多方面全方位認識圖線的物理涵義。這樣,對圖線的認識、解釋、翻譯的潛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物理加速度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會計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實例的討論,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向心加速度關系式的推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結合數學方法推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的學習,提升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探究問題的品質和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難點】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勻速圓周運動,提問: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指什么?
【學生】大小不變
【教師】指出勻速圓周運動,速度方向時刻改變,依據牛頓運動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問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質,又如何計算?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演示地球繞太陽的'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細線作用下繞圖釘做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
【教師】通過例子,說明有力拉著物體做圓周運動,這個力產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頓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
【教師】向心加速度是一個矢量,方向指向圓心,大小如何計算。
板書設計: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導
物理加速度教案8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后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后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9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但絕大多數學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按照教師布置的步驟進行操作,興趣只停留在表面上,湊“熱鬧”成分很多,這樣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測定重力加速度g》的實驗中,如果只是指導學生按教材的方法進行實驗,實驗目的單一,就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1)不限制實驗原理
在講本節課時,只講清實驗目的,至于實驗原理由實驗小組討論決定,并按要求設計實驗。討論結果出現兩種實驗原理:①根據公式ΔS=aT2,使用打點計時器來進行實驗;②根據h=0.5gt2,采用滴水法進行實驗。這兩種方案均可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的深刻性與批判性。
(2)不規定實驗步驟
進實驗室要求不看課本,動手時只說明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事項,并不限定實驗有幾個步驟。結果巡視實驗中發現,有的小組實驗有五、六步,并設計了開放性的記錄表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發現問題能力。
(3)不統一實驗數據處理方法
先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后再進行處理。巡視發現有的學生逐一算出每次實驗的結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學生先算出各點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圖像法處理。從而鍛煉了學生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
(4)不確定實驗歸納
實驗后不固定方向,讓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如有的小組分析真實的實驗數據,得出如下結論:(1)采用打點計時器法進行實驗:①紙帶要豎直拉住,盡可能減小阻力;②先打開電源后松開紙帶;③逐差法處理數據的方法;④采用v-t圖像法處理時,要盡可能讓更多的點在直線上,其余的對稱地分布在線的兩側;⑤為何測量得出的g值比標準值9.8m/s2略小。(2)采用滴水法進行實驗:①水龍頭離地的高度不能超過1m;②不能直接測量一滴水下落的時間,要測出n滴水下落的時間t,再根據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體的時間。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實驗結論能力,并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
物理加速度教案10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速度變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式.
3.能夠運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體會速度變化量的處理特點,體驗向心加速度的導出過程,領會推導過程中用到的數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樂于學習的品質.特別是“做一做”的實施,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教學
重點理解勻速圓周運動中加速度的產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確定方法和計算公式.
教學
難點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確定過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導與應用.
學法
指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精講精練、
教學
準備用細線拴住的小球
教學
設想預習導學→學生初步了解本節內容→合作探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典型例題分析→鞏固知識→達標提升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一定是變化的.即使是我們上一堂課研究的`勻速圓周運動,其方向仍在不斷變化著.換句話說,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一定有加速度.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那么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確定呢?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補充內容或錯題訂正
任務一預習導學
(認真閱讀教材p13-p15,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請同學們看兩例:
(1)圖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這個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圖2中的小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這幾個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類似的做圓周運動的實例,并就剛才討論的類似問題進行說明.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圓心,所以物體的加速度也指向圓心.在理論上,分析速度方向的變化,可以得出結論:“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導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達式:
aN=,aN=
任務二合作探究
1、速度變化量
請在圖中標出速度變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論分析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8頁“做一做”欄目,并思考以下問題:)
(1)在A、B兩點畫速度矢量vA和vB時,要注意什么?
(2)將vA的起點移到B點時要注意什么?
(3)如何畫出質點由A點運動到B點時速度的變化量△V?
(4)△v/△t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5)△v與圓的半徑平行嗎?在什么條件下.△v與圓的半徑平行?
(6)△v的延長線并不通過圓心,為什么說這個加速度是“指向圓心”的?
3、學生思考并完成課本第19頁“思考與討論”欄目中提出的問題:
從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與圓周運動的半徑r成反比;從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與半徑r成正比。這兩個結論是否矛盾?請從以下兩個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1)在y=kx這個關系中,說y與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車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三個輪子的半徑不一樣,它們的邊緣有三個點A、B、C,其中哪些點向心加速度的關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哪些點是用于“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作出解釋
例:如圖所示,一個大輪通過皮帶拉著小輪轉動,皮帶和兩輪之間無相對滑動,大輪的半徑是小輪半徑的2倍,大輪上的一點S離轉動軸的距離是半徑的1/3。當大輪邊緣上的P點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時,大輪上的S點和小輪邊緣上的Q點的向心加速度各為多大?
練習:如圖,A、B、C三輪半徑之比為3∶2∶1,A與B共軸,B與C用不打滑的皮帶輪傳動,則A、B、C三輪的輪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__,轉動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
3、指導學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體質量的關系、知道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4、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學情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課時。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為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為核心內容,本節是一節實驗探究課,通過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得到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為第二課時提出牛頓第二定律做鋪墊。本節中應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問題和用圖像處理數據,這兩種方法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十分重要。本節不論是從知識還是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點難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_____狀態或_____狀態,直到有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保持_____的性質叫做慣性、慣性是物體的_____,與_____有關,與物體的運動情況或受力情況_____.
活動2【活動】實驗探究
情景:用電吹風吹乒乓球
實驗1:用兩個相同電吹風分別調節在不同的風力檔上吹兩個相同的乒乓球(在軌道上),現象為_____ 。
實驗2:用一個電吹風,通過裝置得到兩股相同風力的風,吹兩個質量不一樣的乒乓球,現象為_____。
問題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數有關?
問題2: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經驗猜一猜加速度與力、質量有什么關系?
問題3:能否就以上關系,從數學的角度做出函數關系的假設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
活動3【活動】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1:研究一個量與多個量之間關系時,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問題2: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步驟?
問題3:在實驗中需要測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問題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來進行實驗?
實驗裝置:
問題1:實驗對象是?
問題1:如何得出小車的加速度?
問題2:如何改變并測出小車的質量?
問題3:如何提供并測出小車所受的外力?
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鉤碼的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時,鉤碼的重力近似等于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即小車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說明)
2、繩拉小車的力是小車受的合力嗎?
3、我們必須要使繩拉小車的力成為小車受到的合力,否則還要計算滑動摩擦力,使問題復雜化,那么怎樣抵消摩擦力的影響呢?
活動4【活動】分組實驗
1、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鉤碼的個數,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2、保持鉤碼的個數不變,改變小車的質量,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小車質量的關系
注意實驗中同學之間互相配合,如誰扶住板,誰控制紙帶釋放,誰負責更換砝碼和保證繩在滑輪內并負責保護儀器,誰負責測量記錄等。
物理加速度教案12
教學過程
一、速度
師:在上面的問題中,要比較B和C運動的快慢,要找出統一的標準。物理學中用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比值定義法)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時間內物體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常用單位還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師:如果物體運動的快慢不是時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恒定的?這時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例如: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開始時跑得慢些,快到終點時要快些。那么他在1s內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師:百米運動員是否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師: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了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號表示。關于平均速度的幾點說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2).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師: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理解:(1)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2)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
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
(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3)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某一位置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該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
師:以前我們學過,勻速直線運動是瞬時速度保持不變的運動。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相等。瞬時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時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師: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師: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師:不是。例如,沿閉合圓周運動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
師:速率是矢量還是標量呢?為什么? 生:標量,因為它表示的是瞬時速度的大小。 師:還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學生閱讀】
讓學生閱讀16頁“常見物體的速度”,增強感性認識。教師強調要注意括號中的單位。
【說一說】
讓學生閱讀17頁“說一說”,進一步認識、理解比值定義法。
【速度與現代社會】
讓學生自己閱讀17頁——18頁“速度與現代社會”,了解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貢獻與聯系。
【本節小結】本節我們主要學習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在一段時間間隔△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時速度精確描述了物體處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特別要注意它們的定義式以及與時間的聯系。
課堂鞏固練習: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么這個物體( C D)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后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么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后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后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
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后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 火車以速度v經過某一段路, v是指瞬時速度 D. 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 勻速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 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體做直線運動,從A經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為2m/s,從B到C的平均速度為4m/s,從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為4m/s,則:(1) AC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體由A點沿直線運動到B點,前一半時間做速度為v1的勻速運動,后一半時間做速度為v2的勻速運動,求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若物體前一半位移做速度為v1的勻速運動,后一半位移做速度為v2的勻速運動,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全過程的位移s=120m
,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于前一段位移與后一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后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物理加速度教案13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系,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并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下面就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體會。
1.讓數學課堂扎根于生活。課始我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讓學生通過比較思考“笑笑從家到學校用了6分鐘,淘氣從家到學校用了8分鐘,他們誰走得快?”讓學生通過實例理解我們常說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時間的長短,它還跟路程有關,由此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認知沖突,進而補充“笑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240米,淘氣家到學校的距離是640米”條件,讓學生繼續思考、合作探究“現在,你能判斷誰走得快誰走得慢了嗎?”,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并通過算一算,比一比,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比較兩個人走路的快慢,實際就是比較兩個人1分鐘行駛的路程,而這1分鐘行駛的路程,正是我們所說的速度。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時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組合作,歸納總結出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
3.注重突破重難點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引導學生得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式這一重要內容之后,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種物體的速度:8千米/時、8千米/分、8千米/秒,讓學生來談談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引導學生發現速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學生對“速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速度有快有慢,單位也各不相同,這需要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環節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劉翔跨欄速度、獵豹跑的速度、聲音和光的傳播速度之快、蝸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學生在輕松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進而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我還不失時機抓住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進評價機制。好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對發言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一定的激勵,這對其他學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勵和鞭策。
一節課上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義及體會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后面的時間有點趕了;
2.拓展練習時間不足。
3.課上完了,學生知識到底掌握得怎樣,我自己心里沒有什么把握。一節好課,還需深鉆教材,各環節精雕細琢,注重細節教學。
4.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的關系,充分相信學生,不應過多的牽引,再靈活去運用它。
5.可以設計畫線段圖分析題意環節,滲透幾何直觀教學思想,培養空間觀念。
這些都是我還要努力的方向。
物理加速度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ǘ┱故緢D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ㄈ┭菔緦嶒灒鹤鰣A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ㄎ澹┯懻撓蛐牧εc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為常數 據知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可知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ㄒ唬└鶕nD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物理加速度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加速度的定義和表達式,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2、通過探究加速和減速深刻認識加速度的定義,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過對于加速度知識的學習,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速度定義和表達式
【難點】理解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溫故知新:教師提問學生如何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學生根據之前學習內容可說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那么如何表示物體的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學生產生疑惑,從而引入本節課課題《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環節二:新課講授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有沒有符合下列說法的實例?若有,請舉例。
、傥矬w運動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卻不等于0。
、趦晌矬w相比,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比較大,而加速度卻比較小。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思考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區別。
四、板書設計
。裕
【物理加速度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加速度》教案08-26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11-26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11-25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10-01
加速度教案12-17
大班音樂加速度圓舞曲教案03-08
大班音樂加速度圓舞曲教案5篇03-08
大班音樂加速度圓舞曲教案(5篇)03-08
教案整理:中班音樂欣賞《加速度圓舞曲》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