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力和運動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運動復習課教案 《力和運動》
〔設計意圖〕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學生對本章知識點作一梳理。主要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關鍵地方給以強調和點撥。
〔復習目標〕
1、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正確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知道物體的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3、通過構建知識框架和網絡,使學生牢記基礎知識,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1、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條件的應用.
3、正確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具和學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實驗器材、實物投影儀等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通過課前復習給本章內容列出一知識框架。
2、要求學生課前寫出本章知識點中還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討論的問題
1.力的概念(5分鐘)
同學們通過復習對本章知識都列出了一個框架,下面請同學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學們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吧。在梳理過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見解請隨時提出。
什么是力?
顧名思義,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只有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那么,物體間產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觸嗎?
能舉例說明嗎?
我們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說,當施力物體對受力物體施加作用力的同時,施力物體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請舉例。
那要看是針對哪個力而言。對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覺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見,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是相對于研究對象而言.不能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混淆不清.
投影學生設計的知識框架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可以有力的作用,沒有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地球與地球表面物體間的作用等。
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作用力的同時,必然也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體,則后者就叫做受力物體.
例如手拍桌子,手對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這說明手對桌子施加力的同時,手也受到桌子對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個物體既可以說它是施力物體,又可以說它是受力物體呢?
學生間可以相互補充
通過舉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力的兩個作用效果(2分鐘)
對物體施加力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運動狀態是由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來描述的,其變化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① 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或從運動變為靜止
②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發生變化
③物體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④物體運動方向、速度大小同時發生變化.
完全正確,而且可以判斷這物體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兩個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力可以把物體拉伸、壓縮或彎曲.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是否只要出現上述一種情況,就可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鐘)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互成角度,那么它們的合力可以用這兩個力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
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二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在同一直線上,且方向相同,則其合力大小為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這二個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在同一直線上,但方向相反,則其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與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如何求合力呢?
師生互動,補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慣性(8分鐘)
慣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為慣性就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慣性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1、 慣性是任何物體都具有的屬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論物體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不管物體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體都具有慣性這種性質。
3、 物體的慣性大小僅僅取決于物體的質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針對每種情況,教師舉例說明)
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這里的運動運動狀態不變,也是指靜止狀態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兩種情況嗎?
學生交流舉例。
關于慣性,我們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師能進一步說說嗎?
對慣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難點之一,這里老師應舉例說明,幫助學生理解。
5.力和運動
(12分鐘)
演示二力平衡實驗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滿足哪些條件,我們則稱之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簡稱為:同體、等值、反向、共線。
兩個平衡力的合力為0。
此時物體的運動情況與不受力時是一樣的。但不能認為此時物體不受力。
力與物體的運動的關系如何?
這就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叫慣性定律)所歸納的規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實驗。
強調:慣性定律是實驗基礎上的理論推導結論,這種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見,力的作用不是產生運動,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它的含義是:物體原來靜止仍然靜止,原來運動的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原來運動的以受平衡力時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而不是保持原來的運動。
(教師舉例說明)
二力平衡的條件為: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那兩個平衡力的合力應該為0是嗎?那是否可以認為此時物體不受力。
1、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不變。
3、物體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將發生改變,即其運動方或速度大小將發生變化
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不變,具體指的什么?
這是一個很多同學不太理解的問題,老師在這里應著重講解,并舉適當的題例。
6、物體的浮沉條件(13分鐘)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力情況如何?
根據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如何?
當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物體必然運動,且由靜止作加速運動,運動方向取決于合力的方向。因此,當重力>浮力時,物體下沉。
當重力<浮力時,物體上浮。這點老師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體的最后狀態怎樣?
那剛才上面同學的回答是否有問題?
很好,當重力=浮力時,物體可能懸浮或漂浮,但物體浸沒時是不可能同時漂浮。
那么,物體懸浮的含義是什么?
對,當重力=浮力時,物體受平衡力,根據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物體應處與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之為懸浮。
那懸浮與漂浮有什么區別?
因此,我們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分清問題的前提和條件,切不可死記結論或死搬公式。
對于實心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運動狀態取決于什么因素?
那我們如何來改變液體中物體運動狀態?
能舉例說明嗎?
可見,不管物體處在液體中,還是在氣體中,其運動狀態取決于物體的受力情況。因此,正確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受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這兩個力的作用。
當重力>浮力時,物體下沉
當重力=浮力時,物體懸浮或漂浮
當重力<浮力時,物體上浮
上浮的最后狀態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狀態應是沉底。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當重力=浮力時,物體應懸浮,不可能漂浮。
物體處與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漂浮時物體靜止,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懸浮時物體靜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體在同種液體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懸浮的。
取決于物與液的大小關系。
當物﹥液時,物體下沉。
當物﹤液時,物體上浮。
當物=液時,物體懸浮。
改變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潛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過向水艙內排進水的方法改變重力的大小,來實現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雞蛋可以通過向水中加鹽的方法,實現懸浮、漂浮。
這里學生的答案中有不恰當的地方,這是好多學生易錯的問題。
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來解決問題。
【初中物理力和運動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復習課教案 《力和運動》04-24
初中物理《力》教案12-02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01-10
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教案05-01
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 教案04-30
九年級物理 “運動和力”復習課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測量12-17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案12-06
初中物理運動的教案12-30
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一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