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7-05 09:48:30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精品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精品15篇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后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里也有一輪,猴子以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王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3)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 8

  (4)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比較課文里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并打上對號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折,那么折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無法對折,那么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準備:

  根據例題制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該怎樣計算?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個12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說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題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里,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系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除了有之前所學分數的意義作為基礎之外,學生還在前一課時明確了整數乘分數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課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學習、嘗試,教師只要起到一定的點撥作用就可以了。】

  2、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生狀況:

  1.學生已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的除法。

  2.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能力,基本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3.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對于本節課植樹的教學情境,感到比較陌生。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的情況,我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等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讓學生經歷探索、討論、交流的過程,使其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學校又招收了一年級的新同學。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

  二、自主探索計算方法(評析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創設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情況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

  1.從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并探索計算方法。

  (1)一年級三個班的班主任老師要為小朋友們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怎么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張桌子(單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

  ②如果每兩人需要一張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張桌子?

  學生可能會想到442=22(張)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兩人坐一張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

  20+2=22。

  482=24(張)

  462=23(張)

  (2)各班進行分組活動,該怎么分呢?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學生會結合本班的情況分成4人一組。

  ②出示問題:每4人分成一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

  學生試著解決這一問題,然后交流。特別要關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組,可以分成11組,還剩2人。

  (評析從學生身邊的事及班級實際出發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

小學數學教案4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準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所以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以外,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聽到一些學校優秀教師公開課時有時會發現,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性不強,有喧賓奪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師在教授三年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母親節的時候,你準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

  生1:“母親節到了,我準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問。

  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

  教師未作任何評價。

  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微笑地問。

  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

  “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師熱情地表揚了她。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教師都一一贊揚了他們。

  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

  這位教師一楞,連忙微笑地問:“你為什么這樣作呢?”

  “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吃西瓜,所以我都給媽媽吃。”

  此時,這位教師臉上的微笑霎時凝固起來,吃驚地說:“你怎么把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媽媽,你的思想有問題呀!”

  案例二:

  [祖沖之你真偉大]:另一位教師在教圓周長的計算時,在學生探究出圓周率后,這位教師認為此時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于是在介紹了圓周率研究的相關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這樣提問:“大家想對數學家祖沖之老爺爺說些什么呢?”

  學生們群情激奮。

  生1:我想說:祖沖之爺爺你真偉大!

  生2:祖沖之爺爺有勤奮嚴謹的鉆研精神,祖沖之我佩服你。

  生3:……

  學生們本以為至此就結束了,誰知這位教師繼續借題發揮:“那么,我們以后應該怎么作呢?”

  孩子們很聰明,在教師的“指引鼓勵”下,個個說出一番“豪言壯志”。不過,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題錯了]:記得一次去聽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她的最后一題算錯了。

  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要高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在每一堂課中,那么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進行思想教育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數學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適時適地才能取到應有的效果。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工作作風和思想情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教育必須克服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不顧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生拉硬扯地進行空洞的、貼標簽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視教學的教育意義,單純的為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進行教學,只教書不育人。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再來審視上面的三個教學案例,問題來了。

  案例1中,學生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瓜給媽媽,難道思想就有問題了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誠實的品質。孩子是敢于說真話的.,而我們成人往往缺乏這種勇氣。相反,成人可能會用虛偽、虛情假意來掩飾自己。不僅如此,有時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們還在教育著我們的孩子學會說假話,鼓勵他們說假話。他們慢慢知道了:說真話有時不和時宜,會受到訓斥,而隨聲附和老師的意思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多么可怕的教育!沒有真誠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道非得讓孩子們說出來嗎?另人質疑的是這位教師上的究竟是數學課呢?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那種在教學環節上追求簡單的“嵌入”式或“貼標簽”式的教學方式;那種牽強附會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學內容中去的方法,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那樣只會助長了學生說空話,說違心話的壞習慣,最終使得數學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我認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認真嚴肅、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的習慣。

  綜觀前兩個案例,與案例3中的教師進行對比,不難看出最后這位教師做的恰到好處。使得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做到順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強塞給學生,注意適時適度,學生樂于接受,達到了即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分析:

  《圓的周長》選自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第98~99頁例4、例5內容。“圓的周長”概念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是后面學習“圓的面積”等知識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情分析:

  經調查了解發現,有部分學生已經在課前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知道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但能正確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和特征的學生只占少數。可見學生知道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層層深入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讓學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長的含義,掌握求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2.經歷操作、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培養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識,提升思維水平。

  3.深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感受數學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周長與直徑關系的探討,理解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議、電腦。

  學具準備:

  每四個學生一組:

  1、圓形實物(熒光圈、杯蓋、圓形膠帶、飛鏢盤等)

  2、直尺一把

  3、測量繩一條

  4、研究表格

  5、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長

  2.出示圓,你知道什么是圓的周長嗎?指一指。

  3.課件演示圓的周長。

  揭示概念:圍成圓一周曲線的長就是圓的周長。

  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設計意圖:由正方形的周長引入,便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進行遷移,同時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關系時不可或缺的參照。】

  二、直觀感知,激發需求

  1.激趣

  師:2個圖形,給你一把直尺,讓你通過測量得到它們的周長,你愿意測量幾號?

  生感知圓的周長是曲線,不便用尺直接量。

  師:老師就想為難你,用直尺量出圓的周長,敢挑戰嗎?

  2.轉化

  (1)量熒光圈的周長

  明確:可以把接頭拔下來,拉直了量。

  (2)量飛鏢盤的周長。不能拉直,怎么辦?

  明確:可以用線繞一繞,在尺上滾一滾。

  介紹測量過程的注意點,突出幾種量法的共同點——化曲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輪:這么大的摩天輪,用剪、滾、繞的方法合適嗎?

  明確: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會遇到困難。我們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設計意圖:

  1、測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為操作環節做好準備。

  2、圓的周長與其它圖形周長的本質的區別之一就是,它有時無法通過直接測量邊的長度得到周長,而這理應成為學生學習圓周長計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猜想: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有關,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

  學生討論后板書:直徑、半徑。

  課件演示,觀察驗證:三個直徑不同的車輪,各向前滾動一周,發現什么?

  得出:直徑越大,圓的周長就越大;直徑越小,圓的周長就越小。

  (二)判斷推理圓的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出示圓和它的直徑。

  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可能有這樣的關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驗證:

  1.圓的周長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徑的2倍?

  2.圓的周長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徑的4倍?(圓出于方)

  3.圓的周長可能是直徑的幾倍?(3倍左右)

  明確:圓的周長應該比直徑的2倍多,4倍少,大約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

  1.明確實驗要求

  實驗材料:多種實物圓,細繩,直尺,記號筆,計算器……

  實驗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并用計算器算出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商。

  實驗步驟:

  (1)小組討論打算用什么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2)小組分工:2人合作測量,1人計算,1人記錄。

  2.匯報實驗結果

  3.引導發現規律

  談話:仔細觀察這一列數據,有什么特點?

  明確: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商大約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問:正方形的周長除以邊長所得的結果總是4,為什么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結果卻不完全一樣呢?

  (回應:為什么測出的結果沒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導學生認識:測量總是存在一定誤差的,用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計算,結果得到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倍數……

  4.介紹圓周率的探索歷程

  課件展示。

  (1)介紹《周髀算經》中的“周三徑一”,并理解“周三徑一”。

  (2)介紹劉徽的割圓術。了解把圓切割成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分別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3)介紹祖沖之的貢獻。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數的值。比國外科學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圓周率的研究結果。

  5.揭示圓周率的概念

  師:人們在研究中發現,任何一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都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但同時也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這個倍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來表示。

  師: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數,取它的近似值3.14。

  6.歸納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談話:知道了周長除以直徑等于圓周率,你能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得出:圓的.周長就等于直徑乘圓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長,d表示直徑,那么C=πd

  注:π是一個固定的數,寫的時候我們通常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乘號省略。

  設計意圖:

  1、不同直徑車輪的滾動軌跡能清晰地讓學生感知直徑越大,周長越大;

  2、數據計測算之前先進行倍數范圍的推想,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

  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過實踐操作回應結果的存在性;

  4、打破常規思維,認為只要周長除以直徑就會得到3.14,事實上用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計算是永遠得不到的,在此基礎上,引入割圓術的科學性,滲透極限思想,深刻理解圓周率,感受數學家的偉大貢獻。

  四、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圓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注意正確運用圓周長的公式。

  2.選一選: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問:為什么還要乘2。

  理解:同一個圓里,直徑是半徑的2倍,因此得出圓周長的另一個計算公式:C=2πr

  3.判斷:

  (1)兩個圓的周長相等,那他們的直徑也相等。( )

  (2)圓的周長是半徑的π倍。 ( )

  (3)大圓的圓周率大,小圓的圓周率小( )

  提出要求:題目如果是錯誤的,錯在哪里?可以怎樣改?

  4.解決問題:摩天輪的輻條(半徑)的長度是10米,請你計算出它的周長。

  學生獨立練習,訂正時教師指名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5.挑戰題

  長方形的長是30厘米,寬是20厘米。在長方形上剪下了一個最大的圓,你能算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學生獨立解題后同桌說說是怎么解答的。教師指導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

  能利用計算公式進行基本運用,首尾呼應解決實際問題,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五、全課總結,體驗收獲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π≈3.14

  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學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數學教科書五年級(下)P93-9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已知圖形的觀察、思考初步建立圓的基本概念,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幾次畫圓過程中理解什么是圓,掌握基本繪圖方法,在畫和對比中感受圓的本質。

  2.讓學生經歷操作驗證的全過程,通過交流分享,不斷深化對圓心、半徑、直徑意義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

  3.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圓的本質,應用半徑、直徑的意義、聯系思考解決問題,體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在嘗試、操作、思考中理解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意義、聯系,感受圓的本質。

  教學難點:

  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實際問題中思考、應用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意義及聯系。

  教學準備:

  圓規、圓片、練習紙、課件、應用模型。

  教訓過程:

  一、引入

  1.從學習過的正方形開始。

  引導學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點。

  從中心點引出到邊、頂點的距離,明確其長度不等。

  2.逐步呈現正多邊形的變化。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形成數學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邊形的邊數不斷增加,中心點到邊、頂點的距離會怎樣變化?多邊形將趨于……?

  引出圓,呈現課題。

  ◇設計意圖:

  從正方形引入,觀察中心點到邊、頂點距離之間的關系,滲透圓的本質:“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感受極限思想。

  二、畫圓

  1.用身邊的素材自己畫圓。

  交流不同工具的畫法,初步感受圓規畫圓有優勢。

  2.學生匯報,教師示范、規范畫圓的方法。

  3.學生們再次嘗試畫圓。

  4.對比用圓規畫圓和用其它方式畫圓的共同點,體會“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設計意圖:

  第一次讓學生自主畫圓,初步體會,充分容錯,引發對圓規畫圓“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師示范畫圓,尊重教材,有效講授,形成學生對規范畫圓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讓學生畫圓,“反芻”畫圓的核心要素,建立圓心、半徑的初步感知,為自學做好鋪墊。

  三、自主學習

  1.自學與分享。

  (1)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2)在自己畫的圓里面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學生補充、質疑,關注理解。

  過程中教師示范畫圓心、半徑、直徑。

  3.發現與思考。

  用圓形紙片折一折、畫一畫,發現圓中半徑、直徑的特點,這個圓中半徑、直徑之間有什么聯系?

  組織交流反饋。

  4.現象與本質。

  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圓,思考:

  (1)半徑(直徑)真的有無數條?

  (2)半徑(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圓中,直徑最長嗎?半徑呢?

  結合課件演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間的聯系,再次領悟圓的本質。

  ◇設計意圖:

  “以學定教”。學生會的不教,學生通過自學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紹“如何畫圓心、半徑和直徑”時,既提供自主畫圖、理解同圓半徑、直徑聯系的機會,又讓學生自己的話解釋,逐步貼近數學用語。尊重學生與尊重教材并重。

  從驗證的角度設問“圓中半徑真的有無數條?”讓不同層次的孩子產生不同的思考,這個環節具有多重效能,既傳遞給學生“經得起檢驗的東西,才能揭示其規律”,又在驗證過程中從不同視角去理解圓。

  四、深度研究、聯系生活。

  1.怎樣找到圓心。

  (1)學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結合“生成”引導思考。

  學生介紹想法,用圓片演示。

  在學生理解后,教師課件呈現,再次引發質疑----為什么這樣折出來的就是圓心?

  引導學生結合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

  ◇設計意圖:

  “折一折”并不那么簡單,要“折”出半徑的意義、直徑的意義,要“折”出數學的味道。不斷地“反芻”半徑、直徑的意義,加深印象,深刻體會三要素“圓心、半徑、直徑”間的聯系。

  (2)再找圓心。

  引發思考:無法折一折的圓形怎樣找其圓心?

  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有聯系。

  充分預設,呈現學生可能出現的思考。

  ◇設計意圖:

  此處設計再一次打破學生剛剛構建的“找圓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簡單,因為生活中太多的“圓”折不了,設置這樣的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分析,進行數學思考。學會在解決新問題中發現已有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聯系生活。

  引導學生自主使用學到的知識、概念,解決生活中與圓形有關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

  與教學伊始呼應,從“方”中進入,回“方”中思考。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輪回現象;領悟數學可以還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價值;養成用數學眼光、數學思維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

  六、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梳理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小結收獲,提出希望。

小學數學教案7

  何謂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呢?筆者認為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改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淺談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體會。

  與教學內容整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脫離實際。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無疑是為數學教學內容注入了時代活水,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極大限度地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最大限度地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從而開闊視野,發散思維。信息技術能將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體現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信息技術能將漫長的數學發展史、最新的現代科學成果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動機,也能將書本上沒有介紹的最新信息呈現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其變成學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然,由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學生的信息水平低,計算機操作不夠熟練,學生對所需信息的獲取分析能力還比較差。基于此,在課前教師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夾下或學校局域網絡上,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或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隨著學生信息水平的逐漸提高,可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

  與教學方式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疊加,不是僅僅使用幾張幻燈片、用一用實物投影,而是讓信息技術真正地為教學服務,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互化。運用信算技術和網絡平臺,構建一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

  在反饋方面,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課比數學的常規課堂更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教學時,在課堂練習時,計算機可以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及時反饋的優點,激起學生追求成功的欲望,讓學生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中,計算機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如填空、判斷、選擇題型,學生回答正確,計算機可以馬上亮出答案,并會對學生進行表揚。這不僅讓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還時時激勵他們認真動腦,使他們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正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學生才樂于學,敢于學,會學,從而體驗成功快樂,樹立成功意識。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優化了教學內容和數學教學過程,有效地化枯燥為趣味、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不僅使教師教得輕松,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5-16頁“確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數對的含義,以及用數對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了類似“第幾”“第幾排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本課主要對這種經驗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數對能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二維空間的表象,架起數與形間的橋梁,初步滲透數形結合及坐標思想,這也是學生以后學-面直角坐標系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經歷用數對描述實際物體的位置到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知道數對與方格圖上點的對應,逐步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感受數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體會數學文化的價值,拓寬知識視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并掌握數對的含義,理解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確定位置

  1.談話:仔細觀察這一張座位圖,你知道小紅的位置在哪里嗎?

  2.交流: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確定小紅的位置。

  3.設疑:為什么同一個位置,說法卻不一樣呢?引發學生對已有的確定位置的方法進行質疑。

  4.揭題:怎樣才能統一、正確、簡明地確定小紅的位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小紅的位置,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學生的描述可能比較簡練但不夠準確,可能比較準確但不夠簡練,通過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使他們認識到這些表示方法的優點和不足,產生用統一、簡明的方式來確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與行的方法確定位置

  1.認識列和行的概念。

  談話:像這樣排列時,一般用“列”和“行”來確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兒是第一列,哪兒是第一行呢?

  講授:一般確定第幾列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從前往后數。

  2.用列和行確定位置。

  表示:小紅的位置,你能用第幾列第幾行確定嗎?讓學生嘗試用第幾列第幾行進行描述。

  簡化:為了研究方便,還可以把這張座位圖簡化成點子圖,小紅位置所在的點,我們用A表示。

  運用:這兒還有兩個點,B、C,也能用第幾列第幾行說出它們的位置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建立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確定位置的規則,并觀察從座位圖到點子圖的變化過程,感受到用“列與行的方法”確定位置的統一性和準確性。這一板塊也是學習在方格圖上確定一個點位置的必要過渡環節。】

  三、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

  1.初步認識數對。

  談話:第幾列第幾行,讓我們確定位置有了統一的說法。不過數學還追求簡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寫得再簡明些呢?

  比較:比較一下,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學生在交流想法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用數對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義。

  講授:介紹數對的寫法。

  運用:這兩個位置,用數對來表示,你能試著寫一寫嗎?并交流寫法。

  2.及時練習。

  談話:學會了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那根據數對,你能找到對應的點嗎?

  交流:生介紹找到兩個點的過程。

  感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數對的含義和思想,掌握數對的寫法。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的簡明性特點和符號化特點,自主探索更簡捷的表示方法,讓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盡情釋放。在此基礎上提升到“數對”的方法上,使學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簡明性,同時也體驗到數對的意義。】

  四、用數對的方法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

  1.根據方格圖上的點說出數對。

  談話:剛剛我們在點子圖上研究了數對,如果在我們熟悉的方格紙上,你能用數對表示出這個點的位置嗎?

  交流:如果這就是學校的平面圖,你還能用數對說出其他景點的位置嗎?

  感悟: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首先要確定什么?

  2.根據數對在方格圖上找到對應點。

  談話:在方格圖上,你還能根據數對找到對應的點嗎?這兒有三個數對,請找到對應的點并標上數對,邊找邊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延伸:根據這一個發現,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數對又有怎樣的特點?

  總結:看來數對不僅能表示出點的位置,還能反映出點和點之間的位置關系。

  3.根據圖形特點在方格圖上選擇數對。

  談話:如果順次連結這些點,就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如果再確定一個D點,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D點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學生介紹選擇數對的過程。

  感悟:看得出,同學們對數對又有了新的認識。圖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數對中,數對的特點也能通過圖形來體現。

  【設計意圖:本課有兩大主線貫穿始終,一是圖例的抽象和演變,二是是確定位置的方法。兩大主線的層層遞進與發展,充分展現了本課的數學知識和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不僅關注了數對方法的運用,還關注了在方格圖用數對確定位置的背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圖形與數對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數學思想。】

  五、用數對的思想確定位置

  談話:其實類似這樣的現象生活中非常多見,比如下棋時確定棋子的位置。(向學生介紹國際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經緯線描述地球上各點的位置(介紹北京的位置等)。

  總結:同學們,數對真是簡單而又神奇,這數對究竟是誰發明的呢?介紹數對發明的背景。

  【設計意圖:學生掌握了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數對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思想(國際象棋)”和介紹“地球上經緯線知識”兩個環節,讓學生感悟了“數對思想”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再向學生介紹數對產生的背景,促發學生學會思考,做一個“思想者”。】

小學數學教案9

  教材分析:

  《節日禮物》是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學生在觀察物體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經歷觀察物體和5個正方形搭成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能區分拍攝一組照片的先后順序。教材選取了小狗貝貝四次由低到高觀察節日禮物的有趣情境,讓學生在四個畫面上分別標出四次看禮物的順序,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并讓學生體會由遠及近位置的變化所引起的觀察范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涯的重要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小學數學開始進入系統學習的開始。經過前三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和智能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本班的學生接受能力強,能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有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性高。有25%的學生處于中等,學習比較被動,其中有10%的學生自覺性差,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本課需要展開觀察、想像、推理等思維活動才能完成,對學生具有挑戰性。首先讓學生自學觀察,再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體驗,豐富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主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③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④通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圍不一樣。

  教學難點: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范圍會越來越小。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應該是學生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互評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對話,了解我們自己的學習進步、學習狀況,有助于學生克服自己的弱點,了解他人的學習狀況,幫助自己學習上取得進步。

  內容設定:

  伙伴們評評我: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互評。通過學生的互評,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優缺點,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使競爭與合作意識同步發展。

  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觀察、猜測、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并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范圍變化,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用五個小正方體學具擺自己喜歡的圖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狀,接著,創設小狗觀察禮物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有困難的可用學具模擬體驗)然后,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狗從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觀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么變化?接著,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討論、交流等活動,體會并判斷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物體的范圍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體驗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聽和看”的方式介入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上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在實際應用、拓展延伸環節中安排了判斷圖片觀察位置的練習,例如:“有兩個偵察員明明和莉莉,他們分別從兩個方向觀察同一間房子,請你分別標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說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車的平面圖是從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數學中充滿了美,我們要深入挖掘數學的美,展現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練習中安排的“這是兩幅意大利比薩斜塔的照片,你知道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賞一些優美的風景、名勝圖片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5、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過去課堂教學的總結評價歷來是教師的專利,本節課我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和諧。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73頁—75頁例題和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認識“倍”的學習過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會比較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2.讓學生學會分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會解答這樣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觀察、比較、推理、遷移、有條理地敘述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

  4.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紅色和藍色磁性圓片若干。

  學生:練習紙1張、紅色圓片8個,藍色圓片8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通過課前談話引入情境圖

  師:花壇里最先開放的是藍花和黃花。一起數一數,藍花有幾朵?黃花有幾朵?

  你能說說藍花與黃花朵數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回答:黃花比藍花多4朵,藍花比黃花少4朵)

  揭示:藍花與黃花的朵數之間還有著“倍”的關系。

  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二、操作探究、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學例1

  談話:如果把2朵藍花圈起來看作1份的,黃花有這樣的幾份?

  學生在練習紙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黃花有這樣的幾份?你是怎樣圈的?

  電腦演示圈的過程。

  像這樣,(板書)藍花有2朵,

  黃花有3個2朵,

  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談話:現在,誰能用“倍”說說藍花與黃花朵數之間的關系?

  指名練習說。

  2.通過變式,進一步認識“倍”,突出本質屬性

  (1)改變幾倍數,及時類比,形成概念

  (課件出示增加4朵黃花)

  提問:現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

  在練習紙的第2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黃花有( )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 )倍。

  匯報:黃花有(5)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5)倍

  反思:

  (出示兩幅圖)

  同樣都是2朵藍花,剛才我們得到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現在怎么又變成5倍了?

  黃花如果有10個2朵呢?有100個2朵呢?

  (2)改變一倍數,凸顯本質,強化概念

  (藍花又開了一朵)

  談話:還是黃花和藍花比,小兔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2倍;小豬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到底是3倍、還是2倍呢?你同意誰的說法?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繼續設疑,和例題比較,引導學生辨析。

  全班匯報交流

  小結:看來,在圈的時候不能隨意去圈,得根據一份的朵數來圈。

  (二)“擺一擺”提升“倍”的認識。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個紅圓片),紅圓片的個數是藍圓片的幾倍?

  猜測:藍圓片可能擺幾個,紅圓片能正好是藍圓片的幾倍?

  思考:(出示2個藍圓片)如何調整紅圓片,使我們一眼就看出是幾倍?(課件演示)

  操作:藍圓片還有可能擺幾個?拿出自己的圓片擺一擺,再和小組同學說一說你的擺法。

  展示并介紹不同的擺法:

  藍圓片擺4個,紅圓片的個數是藍圓片的2倍;

  藍圓片擺1個,紅圓片的個數是藍圓片的8倍;

  藍圓片擺8個,紅圓片的個數是藍圓片的1倍

  對比辨析:紅圓片始終沒變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藍圓片的倍數關系發生變化了呢?你發現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數在變化,倍數也在變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圖)紅花12朵,藍花3朵。

  談話:把紅花和藍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嗎?

  追問:4倍?你們都認為是4倍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學生說出自己在腦海里圈圖的方法,問:你們是怎么圈的,紅花圈出了幾個3朵?

  課件演示:把花排整齊,驗證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板書算式:12÷3=4(倍)

  追問: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的.呢?

  結合圖進行引導:要求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其實就是想12里面有幾個3(出示:12里面有幾個3)。

  動畫介紹:“倍”用來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位名稱。

  2.變式練習,體現除法計算的優越性。

  師:如果有更多的紅花和藍花,你會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紅花45朵,藍花9朵,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學生嘗試完成、集體交流。

  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這里,用計算的方法更為簡便。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1.連一連、填一填(數學書74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師追問:紅蘿卜為什么要4個一連?

  2.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顏色的帶子。

  提問:你能發現其中的倍數關系嗎?

  搶答:( )帶子的長是( )帶子的( )倍。

  (2)變式:紅帶子剪成和綠帶子一樣長。

  提問:你又能發現什么新的倍數關系?

  揭示:當兩個數量一樣的時候,它們之間是互為1倍的關系。

  五、回顧總結、知識延伸

  比較:出示藍花、黃花相差關系與倍數關系比較圖,全課總結。

  延伸:結合班級人數,用“倍”說一句話。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藍花有2朵,

  黃花有3個2朵,12÷3=4

  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體會并運用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能對這些加法進行比較熟練地口算。

  2、使學生能嘗試運用所學加法去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數學活動中累積經驗,感受數學與現實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意識。

  3、使學生能與同學互相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會并能熟練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握退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小棒、計數器、卡片、圖片、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這是誰呢?

  生:小松鼠!

  師:對,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厲害,那么誰知道小松鼠最喜歡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師:同學們真聰明!今天小松鼠特別開心,因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著松鼠媽媽一起去采它最愛吃的松果,我們一起看看它們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課文情境圖)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說一說圖中傳達的數學信息。(講解25和4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2、根據圖中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

  (1)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媽媽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媽媽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問題卡片)

  3、給學生實踐,讓學生說一說、算一算。(出示數學卡片)

  4、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

  列算式解決問題,25-4=21

  提問:從20里面拿掉4根,還是從5里面拿掉4根?(擺小棒計算)

  4個珠子是從十位上拿走還是從個位上拿走?為什么?(撥計數器解決問題)

  總結:先算個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媽媽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決問題,25-4=21

  (提示:這個問題上個問題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樣。)

  6、請學生列算式解決小松鼠和松鼠媽媽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問:4根小棒擺在5那里還是20那里?擺小棒計算。

  4個珠子撥在十位上還是撥在個位上?為什么?撥計數器解決問題。

  (總結:先算個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帶學生做游戲(你出幾我出幾,我們之間相差幾)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練習

  四、課堂總結

  把小松鼠人物化,帶領學生發現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師刻意牽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氣氛集中注意力并學會知識,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情感目標: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難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人們為了某些事情或某個問題常常需要做各種調查,在調查中還需要收集數據、分析與整理數據,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統計圖,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你都見到什么樣的統計圖?

  你們說得非常對。其實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的統計圖是多種多樣的,只不過我們目前所接觸最多的就是這三種統計圖,但是你們在學習和觀察中是否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統計圖來呈現、有些要用條形統計圖來呈現、還有要用折線統計圖來呈現的,那么,我們在選擇統計圖時,以什么為標準,作為依據呢?也就是說這三種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用途呢?這就是我本節課要跟同學們共同研究的內容——統計圖的選擇。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

  1、出示教科書第121頁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先引導學生讀懂圖表,再回答三個問題:

  (1)從哪幅圖能明顯地看出我國在第25 — 29屆奧運會獲金牌的變化情況?

  (2)從哪幅圖能更明顯地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3)從哪幅圖能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2、師生共同小結三種統計圖的特點,清楚選擇的依據。

  三、合理選擇適當的統計圖

  1、教科書第122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一說選擇某種統計圖的理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每一種統計圖的特點。

  第(1)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所以選擇扇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2)題反映的是喜歡各種課外活動的人數情況,選擇條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3)題反映的是小學生身高的變化情況,所以選擇折線統計圖比較合適。

  2、問答競賽

  學生分小組進行,讓每個學生都提一個統計圖的問題,其他學生回答應用何種統計圖,再一次讓學生在學習和交流中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如何選擇統計圖。

  3、火眼金眼:讓學生看統計圖讀信息

  (1)某班學生膳食喜好人數情況統計圖(少挑食,要注重膳食營養的均衡)

  (2)中秋節小明一家月餅分享情況統計圖(學會分享、學會感恩)

  (3)我校學生05~09年上黑網吧人數變化情況統計圖(網吧尤如一把雙刃劍,隨時傷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屆英國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你猜我國會奪得多少枚金牌?簡單說說你的理由。

  四、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奧運會

  ——統計圖的選擇

  條形統計圖清楚反映各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清楚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扇形統計圖清楚反映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統計圖,來解決“奧運會”的問題。這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圖”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促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經歷選統計圖的過程。

  1、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字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實踐證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不僅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如課的開始,播放04年奧運會劉翔奪冠情景及部分冠軍的照片引入問題,在練習環節解決有關NBA、垃圾處理、跑步、我國人口等數據問題,在展示部分投影學習成績、海口空氣質量、家電銷售情況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2、明確分工的合作學習。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的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之一,人們也在進行著有關方面的深層次研究。“統計”知識的學習,比較適合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了一些“合作學習”。在歸納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后,讓學生同桌合作做圖,小組討論選統計圖來鞏固知識點。在整個過程中,先出現范例,內容貼近生活,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后又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討,在小組討論中發揚合作交流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設計中安排了不同層次的互動環節,而且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呈現方式,從而使教學過程呈現出緊張活潑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么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老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為0.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么說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為等式?學生一起說: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60+X=8070+20=9050-20=30

  4、總結:我們剛剛說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系,等式是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

  5、舉反例:5X>2930<70是等式嗎?學生:不是。

  6、齊說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學生:方程老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內容,值得表揚。

  2、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復讀。舉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關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書20+30=50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四、練習

  1、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為什么?

  2、看圖列方程,并說一說表達的意思。五、總結:何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系——→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采用多讀、多念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小學聽課記錄數學

  一、教學構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于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么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于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制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并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么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2.聯想: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指什么?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么,讓我們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么?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后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制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并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對面有相同的兩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采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制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么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后、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后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后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4、練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于以后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小學聽課記錄數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從日常生活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兩種香芋冰淇淋,圓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圓錐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這兩種冰淇淋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你認為買哪一種冰淇淋比較合算?。

  3.導入:那么,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通過今天這節課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之后,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動手測量,大膽猜想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測量一下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現什么?(按四人小組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不對的給予指導。

  2.量后交流發現,得出結論:每個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膽猜想: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猜想的時間和機會)

  (三)、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談話:下面請大家利用你們手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來做實驗,驗證一下

  你們的猜想對不對。(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先在小組內商量好辦法)

  2.學生分組做實驗,師巡回指導。

  3.交流匯報。

  (1)你們小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2)通過做實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師相機板書: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

  教師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兩學生上臺操作實驗。

  提問: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什么結論?(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引導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問:那么我們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先讓學生試著寫一寫,然后師板書,學生進行對照)

  6.提問: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

  7.練習(口答)

  (1)一個圓柱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圓錐體積是150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運用公式,拓展訓練

  1.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報答案,共同評議。

  2.做“練一練”第1題。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3.判斷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圓柱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積大。( )

  (3)圓錐的底面積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體積是2立方厘米。( )

  4.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①誰能說一說做第2題的思路?

  ②計算圓錐體積時要特別注意什么?

  5.完成練習八第2題。

  (1)學生嘗試做題。交流解答方法。

  (2)提問:這道題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實驗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削去的木料體積是多少?

  7.現在你能回答本課開始時那個問題了嗎?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這節課你還有什么收獲與心得?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八第1、3題。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3-4頁例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新知探究】

  明確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圖,說說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兩個問題并請學生先看第一個問題)

  (一)探究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種土豆的`面積是多少公頃,我們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從上節課的整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類推)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我們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3.學生進行嘗試(可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想法)。

  4.進行交流反饋

  重點反饋描畫涂色的想法,并在學生講解后,教師再利用課件進行講解鞏固:

  5.得出結果

  6.猜想計算方法

  觀察這幾個算式,說說你發現了什么?你覺得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可以怎樣計算?這個方法可以推廣到所有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中嗎?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例題及想想做做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叉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PPT、小棒、線、紙片、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二)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導入新課。

  1.從生活中的角引入數學圖形中的角。

  師:板書“角”字。

  談話: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數學圖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引導探究角。

  (3)聯系實際,感知角的特征。

  談話:角是個調皮的娃娃,特別喜歡玩捉迷藏,你能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出示扇子、三角尺、鐘面、剪刀的圖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匯報交流,總結。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圖形。

  談話:讓我們把角從物體中請出來。

  說一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導說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確各部分名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尺。

  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個角嗎?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輕輕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兩旁,有什么感覺?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個組成部分,叫頂點。

  直直的兩條線是角的邊。

  3.畫角。

  邊畫邊講解畫角的步驟。

  4.快速說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5.清晰角的表象。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剛剛認識的角是什么樣的,把它記在心里。

  6.根據學習經驗,準確辨認角。

  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做出判斷,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7.數出平面圖形中的角。

  談話:看同學們學的這么認真,圖形朋友們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戰嗎?

  出示圖形,數出每個圖形里各有幾個角。

  學生匯報結果,并指出每個圖形里的角。

  8.尋找生活中的角。

  (1)談話: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角,能夠準確辨認角,還能數出圖形里到底有幾個角,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藏有角,仔細觀察,你還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匯報交流,規范指角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體會角的特征。

  1.創造角。

  (1)明確要求。

  每種材料只做一個角。

  小組合作,比比哪個組的小朋友手最巧,變出的角最多。

  (2)動手創造。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1)展示成果。

  談話:哪位同學能勇敢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給大家聽聽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闡述自己做角的過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稱。

  (4)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用自己的雙手做出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1)活動角游戲。

  談話:這位同學做的角真有趣,還可以自由活動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活動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動角的`嗎?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

  3.感受叉開程度與角大小的關系。

  談話: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總結。

  4.感受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

  談話:角變大和變小的時候,邊的長短改變了嗎?

  5.比較角的大小。

  (1)出示習題。

  (2)獨立思考,匯報結果

  三、鞏固深化,再創造。

  1.出示正方形。

  談話:如果把正方形紙沿一條邊剪去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

  2.猜想一下,并動手驗證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

  3.匯報交流。

  4.演示,總結。

  四、欣賞角的美麗身影,總結全課。

  1.欣賞。

  (1)談話:角的世界就是這樣變化多端而又奧妙無窮,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因為角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角的美麗身影吧。

  (2)課件一次出現金字塔、五角大樓、鄉村木屋等圖片,教師介紹,學生欣賞。

  2. 總結全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

  你們對自己這節課上的表現滿意嗎?

  用一個手勢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嗎?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探索角的奧秘!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天堂男人影院|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后式激烈动态图片|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不卡一卡二卡三乱码免费网站|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老妇人xxxx| 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第1页| 免费A级毛片高清视频不卡|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不卡一卡二卡三乱码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