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范文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本單元把小數加法和減法合在一起教學,先教學筆算的方法,在掌握筆算的基礎上,口算比較容易的小數加、減法。然后教學加法運算律和減法運算性質在小數加、減法里仍然適用,并進行有關的簡便計算。教材在編寫方面,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不以既定的計算法則束縛學生,突出對計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適當展開了算法逐步發展、逐漸完善的過程。加強與整數加、減法的有機聯系,幫助學生形成包攝性更大的認知結構。
第二,練習數量比較充足,練習形式活潑多樣,避免機械、被動、乏味的計算訓練。學生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引起學生的注意;鼓勵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較繁的加、減計算;利用驗算提高正確率,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第三,注重計算知識的實際應用,除了解決購買物品時花錢和找錢的問題外,還有通過計算反映病人體溫的變化情況、統計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況、計算水位高度、測量水的深度等內容,對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1. 因勢利導,設計算法的探究過程;由表及里,促進算法的完善發展。
學生在三年級曾經進行過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由于兩個加數、被減數和減數都是一位小數,他們不自覺地做到了小數點對齊。雖然進行了小數加、減計算,并沒有形成計算的法則。本單元的例1和“試一試”“練一練”,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認知矛盾,因勢利導,逐步構建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
(1) 例1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列加法和減法的豎式,應該把小數點對齊。
這道例題的教學安排是,先在小數加法中理解“小數點對齊”的問題,再向小數減法遷移。把小數點對齊不是教材和教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聯系已有經驗,經過體會得到的。求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是兩位小數加一位小數的計算。教材先讓學生試著列豎式算,預計可能出現兩種列法,一種是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列,另一種是把兩個加數的末位對齊著列。教材接著讓學生研究“兩種算法哪一種正確”。這里不是憑“小數點有沒有對齊”來評判哪個豎式正確,而是聯系已有的經驗,分析和體會哪種算法正確。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數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豎式應該把表示“元”“角”“分”的數分別對齊著寫,才便于相加。也可以從小數的意義進行分析,4.75是4個一、7個0.1和5個0.01,3.4是3個一、4個0.1,根據整數加法的經驗,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對齊著列豎式,最便于計算。還可以通過估計作出判斷,4元多加3元多要超過7元,所以得數是5.09的那個豎式肯定是錯的。學生通過上面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識:要把小數點對齊著算。
在求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計算中,還有一點也應引起學生注意:十分位上的數相加滿10,要向個位進1。這一點可以從“10個0.1是1”得到解釋。
例1的第二個問題是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這個問題在教學內容上,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是一步發展。在學生認知過程上,從理解方法到獨立進行計算,可以內化算法。教學這個問題,只要突出一點,即豎式怎樣寫。
(2) “試一試”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和或差的小數末尾如果有“0”,應該化簡。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豎式計算。“試一試”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是鞏固“小數點對齊”這個必須遵循的寫豎式的規則,讓學生獨立計算就能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第二個教學任務是化簡計算結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與差的小數末尾都有“0”。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材中曾經指出:根據小數的性質,通常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現在要應用小數的性質化簡計算的結果。教學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計算的結果,如果小數末尾的“0”沒有去掉,計算是正確的,不能僅以沒有把小數化簡而判定計算是錯誤的;第二,要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小數性質,把得數里小數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豎式上把這些小數末尾的“0”逐個劃掉。
(3) 引導學生反思算法,構建計算法則。
在例1和“試一試”里,學生經歷了兩次小數加法計算和兩次小數減法計算,初步知道小數加、減法的豎式應該怎樣算,還知道計算的結果要根據小數的性質化簡。這些都是他們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算法。“試一試”下面的兩個問題,先引發學生回顧反思,再通過交流形成法則。這兩個問題不是簡單地回憶“是怎樣”和“要怎樣”,而是尋找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的相同點,從“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的高度認識“小數點對齊”,把已有的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推廣到小數加、減法,并進一步加強對整數加、減法法則的理解和應用。至于“小數計算的結果,要根據小數性質進行化簡”是小數計算的個性特點,與整數計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學生注意,作為小數加、減計算法則的補充內容。盡管教材里沒有呈現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事實上法則已存在于學生的認知結構里了。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出這樣的認識與方法,就是探索和創新。
(4) 在“練一練”里幫助學生澄清一些認識。
第1題讓學生在已經列出的豎式上計算,有兩處要引起學生注意,一是24加9.9是整數加小數,也應該把小數點對齊著算。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豎式是怎樣列的?小數點對齊沒有?為什么?二是7.56減4.56的差的小數部分是0,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差應該怎樣化簡?差是多少。第2題選擇了學生初學小數加、減法時往往發生的錯誤,通過指出并改正錯誤,引起學生的重視。隨著上面一些認識的澄清,學生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
2. 集中力量解決計算中的難點問題,因人制宜,允許學生選擇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計算小數減法時,如果被減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比減數小數部分的位數少, 學生往往發生錯誤。教材把這種情況視作計算中的難點問題,安排例2加以解決。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例2才開始,在前面已有鋪墊。
(1) 在教學計算法則時,已經出現了兩個加數的小數部分位數不同、被減數的小數位數比減數多的情況。
例1計算4.75+3.4的豎式,百分位上怎樣算?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據小數的性質,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樣,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據小數性質,在3.4的末尾添上“0”。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沒有寫出來,把它想在腦里了。類似的情況在第48頁“練一練”里和練習八第2題里也多次出現,如果教學時注意到這些,那么已經為例2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2) 在例2和“試一試”里集中力量突破難點。
例2的豎式中,3.4的末尾有紅色的“0”,并加了虛線框。這個“0”不是一開始就寫出來的,是在計算情境中出現的。依據3.4-2.65寫出的豎式,被減數百分位上空著。這一位上是幾減幾?由此聯想小數的性質,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個“0”。寫出了這個“0”,百分位上怎樣算就清楚了。教材把“0”加紅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這個“0”上,著重解決兩個問題:這個“0”是哪來的?這個“0”對計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虛線框的意思是,這個“0”一般不寫出來,只要把它想在腦里。這是對多數學生的導向。至于部分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仍允許他們把這個“0”寫出來,能防止算錯。
“試一試”計算8-2.65,這是整數減兩位小數,計算難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讓學生獨立計算,應用例2中學到的方法。在他們計算時,通過大卡通的提問給予適當啟示。如果有些學生把被減數十分位、百分位上的“0”寫出來,要指導他們先在被減數個位的右下方點上小數點,再在小數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選擇兩種物品,算出它們的單價相差多少元”擴大“試一試”的容量。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計算8-3.4、8-4.75、4.75-3.4等被減數與減數的小數位數不同的題,消化學習的新知識。
“練一練”里大多數題的被減數小數位數比減數少,讓學生鞏固并掌握新知識。也有少量兩位小數減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減兩位小數的題,有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融合起來,既把新學習的計算納入已有的法則,又充實了計算的技能。
練習八里的小數加、減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些口算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本單元安排的小數加、減法口算題,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以后,進行的計算能夠和整數的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或兩位數的口算相銜接。第5題對小數加、減計算進行驗算,要把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遷移過來。加法的驗算一般應用加法交換律進行,減法的驗算一般應用減數加差等于被減數這個關系。
3. 把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向小數加法和減法擴展。
在四年級(上冊)教學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減法的運算性質。學生已經理解了這些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的內容,并能應用于整數加、減計算。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對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適用?這是本單元例3和練習九第2題要解決的問題。
“同樣適用”包括兩層意思: 同樣存在和同樣應用。例3讓學生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學生會按運算順序依次相加,也會有學生調換加數的位置,另行組織相加的順序。各種算法的最后得數相同,說明了兩點:一是小數連加也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數結合相加,計算結果不會改變。即小數加法同樣有交換律和結合律。二是各種算法的簡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較麻煩,需要列豎式筆算。應用運算律使算法簡便,只要口算。這兩點共同表明,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同時存在”和“同樣應用”的認知方式不同,前者是發現、驗證,后者是遷移。教材把這兩點教學內容設計在一個載體里,通過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既驗證了存在,又體會到原有的應用經驗可以遷移過來。這些都是“練一練”的基礎和知識基礎。
教學減法的運算性質也作了類似的安排。練習九第2題通過兩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發現整數減法的運算性質在小數減法里同樣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數減法的簡便運算。
4. 使用計算器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體會計算工具方便了計算。
例4教學使用計算器進行小數加、減法計算。教學過程大致分成兩段: 第一段以0.8為例,讓學生在操作計算器的活動中,學會往計算器里輸入小數的方法,體會到輸入小數的方法和輸入整數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個小數點的鍵;第二段是計算五種物品的總價和付出100元應找回的錢數。一方面熟練使用計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覺到用計算器算比筆算方便得多。
“練一練”里都是小數加、減計算和混合運算。像這些比較繁的計算沒有筆算要求,都可以用計算器算。練習九第8題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額,計算量很大,而且比較繁。這些練習都能使學生體會使用計算器的好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81頁例3、例4,練習十六9---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理解方程的含義和等式的性質,根據等式的性質正確熟練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能根據題意正確地列出方程,解答兩、三步計算的'問題。
3、能根據問題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解答,進一步培養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發展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和等式的性質。
教學難點:
較熟練地解簡易方程,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舉幾個是方程的式子嗎?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兩邊左右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據是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加或減去)相同的數,等式的大小不變。
4、出示例3 學生交流。
5、出示例4 學生交流。
二、創設情境,引出知識
1、出示:學校組織遠足活動。原計劃每小時走3.8km,3小時到達目的地。實際2.5小時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時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應用題)
解題過程
解:設現在平均每小時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時走了4.56千米?
2、提出問題
這是我們熟悉的列方程解決問題,用方程解決問題是我們解題的一種方法。請你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自主梳理有關代數的知識。
三、分析知識建立聯系
(一)學生匯報各類知識
小組匯報知識,要求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匯報,邊匯報教師邊完善,同時進行板書。
(二)解方程與方程的解
1、具體知識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這個解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補充提問:能舉幾個是方程的式子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梯形的認識》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觀察梯形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定義,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稱;通過動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對所學四邊形進行建構,能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建構,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的過程,獲取新知,親身經歷知識的再現過程。
教學具 :
實物投影、剪刀、一張16k白紙、等腰梯形紙、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組梯形的題卡等。
教學過程:
一、從經驗出發導入新課。
通過收集展示學生課前所畫的各種四邊形,并結合生活實例引入課題。
(評析:學生對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整理,為后面進行四邊形的建構奠定基礎。)
二、從需要出發合作探究。
1.了解學生的需要
師:憑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們想從哪些方面認識梯形呢?
預設:生可能從以下方面回答:
(1)定義
(2)各部分名稱
(3)特性
(4)特征
……
師:那我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樣的圖形是梯形。
(評析:學生已經學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對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教學以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就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是教師跟著學生走,而不是教師拽著學生走,學生跟著教師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義
學生選擇老師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組梯形的題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匯總意見討論。(學生以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
組織小組匯報交流,預設:小組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是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等特點歸納為“四邊形”
(2)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兩句話歸為一句話。
(3)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提問:“只有”起什么作用。
……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學生由于有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基礎,自己利用準備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學習任務。)
3.動手操作,創作梯形。
學生創作梯形,然后交流學生的作品及方法。
(評析:通過畫、折、剪等操作活動,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同桌拿起剛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匯報交流,重點說說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學生把剪的梯形(標出各部分名稱的)貼在黑板上展示。
5. 觀察發現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學生拿出老師給準備的等腰梯形,以小組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找一找這樣的梯形特殊在哪兒。
(2)匯報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a兩條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別相等
c 對角度數的和是180
……
6.知識建構
師:現在,我們認識的四邊形家族中又多了一個成員,你們能把這幾位成員間的關系想辦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四邊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結果,組織互評,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學生可能用集合圖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評析:通過對所學過的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學生系統整理掌握的'知識。)
三、從興趣出發實踐應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嗎?
(評析: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玩數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2.找一找,數一數。在下面的圖形中找我們學過的圖形,數數分別有幾個?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凡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學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師絕不要代替。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猜想、爭論、驗證、互相補充中匯報交流、親自參與、親身感知、再現知識發展的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發展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學會進行數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建構,使其理清關系、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力爭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7例1、例2及“做一做”,練習六第1、2、5、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
2、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還認識它們嗎?(出示)
它們的身上還有很多的秘密,這節課老師看看哪位同學發現的秘密最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和正方形紙,讓學生沿所標虛線折一折,體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從而了解到: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帶著學生做風車,在做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紙的每一步變化,從面體會到平面圖形的特征又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
如把長方形紙折成正方形紙利用了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紙剪成四個三角形時,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關系,轉動風車時,又看到了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
2、教學例2
師:用幾個相同的圖形能拼出什么圖形呢,請同學們拼拼看。
(讓學生分組拼,拼完后組內交流,后教師引導全班交流。)
說一說用了幾個什么圖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三、鞏固練習
(1)按P28上的“做一做”減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練習六的第2、5、6題。
四、全課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分數與有限小數的關系》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五單元“分數和小數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與例1、例2合并成一節課,教學例3時,先把3/4等5個分數化成小數,接著把5個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最后發現并歸納出結論。如果按照這樣的安排,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比較平淡、枯燥、抽象,無法突現出分數和有限小數的這個關系的規律性,也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缺乏靈活性和探究性,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本節課我只安排例3這部分內容,重點突出:一個最簡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的這個規律,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對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質因數及結論中“一個最簡分數”的出現不會感受到突然,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掌握住的規律才是“牢固的規律”,才是“理解的規律”。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1、 知識性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并能應用規律靈活、熟練地進行判別。
2、 發展性目標: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新性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學習策略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模式的更新
本節我選用了“猜想――探究――發現――引伸”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以猜想提出為起始,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動”,檢驗――質疑――發出1――舉例――質疑――發現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學生的“親歷性”,即知識讓學生去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僅掌握規律,還學會數學的思想。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