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錦集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領域,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材對傳統的教學內容作了調整,保留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精選了100以內的加、減計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6的乘法口訣。各部分內容的編排順序也作了調整,使教學內容更易為兒童所接受。
100以內數的認識不再按照數數、讀寫、比大小的順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認識整十數和一百,結合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第二段認識幾十幾,結合教學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學10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這樣安排,學生容易在操作中發現規律,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介于整十數之間的幾十幾,可以加深對數的大小關系的認識;把口算和認數相結合,可以用數的組成作為口算的基礎,使口算可以進行,通過口算又可以加深對數的組成的認識。在這里安排的口算內容又成為兩位數加、減口算和筆算的基礎。
本冊中安排的加、減計算只有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口算,沒有安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和口算。這是因為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對于動筆列豎式計算困難較大,也不樂意,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思考過程比較復雜,宜于安排在筆算之后。本冊中的加減口算內容又分為兩個單元安排,分別教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進位、退位)。這樣分散安排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突出了學生探索的不同重點,前者重點是感悟相同數位上的數直接相加、減這一條重要的算理,后者重點解決加、減計算的進位、退位問題。
由于一年級下冊不教學兩位數的加、減筆算,就騰出了時間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和部分乘法口訣。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學乘法口訣,2~6的乘法口訣句數不多,容易記憶,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也比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級學習是可行的。這樣安排還可以使學生在同一學期學習不同的運算,增加對所學知識的新鮮感。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教材安排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這五種平面圖形。在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平面圖形,符合兒童感知事物由整體到部分、由粗略到細微的發展規律。
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教材安排的統計內容是讓學生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繼續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培養統計觀念。
教材還安排了四次實踐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合作意識,獲得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二、 精心選取教學素材
供數學教學用的素材應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應該蘊含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谶@種認識,本冊教材注意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有數學內涵的素材。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教材主要從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話世界中選取學習素材,例如,數全班學生人數,計算生物組養金魚的數量,認識黑板、課桌、衛生紅旗等物體面的形狀,統計本小組同學幾種文具的個數和家中電器的件數,計算爸爸比自己大幾歲,動物運動會,小貓釣魚等。此外,教材還開始從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社會生活實際中選取素材,如在商店里買東西、計算飼養場里的家禽只數、統計一個月里各種天氣的天數等。這樣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學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
教材還注意同一單元采用的素材相對集中。如加和減(一)的主要素材是有關汽車的座位數問題,加和減(二)的主要素材是三個學生的畫片張數,乘法口訣的主要素材是兒童樂園里各項活動的人數。素材相對集中,便于教師組織教學,也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教材還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如讓學生說說家中每個人的年齡,為媽媽折生日紙鶴等素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關心家人、尊敬長輩的傳統道德教育。又如計算成人牙齒比乳牙多多少顆,結合場景圖比較三個地方的'溫度,把寫在毛毛蟲身上的數學問題變成寫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載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 注意改變呈現方式
按照新的教學理念,數學學習是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的、能動的、有意義的建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材應該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線索,教材的呈現方式應該適應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本冊教學內容的呈現一般體現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主動探索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和拓展的過程,并采用圖片、對話、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主動地展開數學學習。教材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對于每個領域的每堂課都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觀察、操作、猜測、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學數的計算時,一般是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再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經歷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計算欲望運用自己的學習策略設法計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確認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練習過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過程。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教材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有的計算內容用列舉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編者對學生可能產生的計算方法的預測,啟示教師這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有的計算內容不出現計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想怎樣算的要求,放手讓學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學內容先扶后放,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對2、 3的乘法口訣,在學生自己圖列式計算的基礎上示范性地出示全部口訣,而4、 5的乘法口訣則留一部分讓學生自己填寫,6的乘法口訣就全部由學生自己獨立填寫出來。
又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材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認識圖形的過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通過觀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一個面抽象出來的,引導學生經歷對積木分類分化出要研究的物體觀察物體的一個面抽象出圖形給予圖形名稱列舉生活中見到的此類圖形的實例的過程,由直觀到抽象,初步認識這三種平面圖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則讓學生自己動手制造出來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一樣的兩部分引出三角形,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經歷折、拼圖形得到一個新圖形給予圖形名稱出示含有此類圖形的一些實物全面認識此類圖形的過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認識這兩種平面圖形。
再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教材用一系列的統計活動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己參與的統計活動中學習統計知識,感受統計思想。本冊教材中統計的教學重點是收集和整理數據,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比較的基礎上自主確定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例題是統計散亂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三種學具的個數,以一人報名稱三人作記錄的方法隨機統計,教材呈現了三個學生的不同記錄方法,并要求討論誰記得既清楚又方便。這樣安排,在于啟示教師在教學數據收集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 關注數學意識的培養
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等核心概念所涉及的數學意識,是學習者對數學研究對象帶有感性色彩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感受、體驗和理解可以幫助人們在解決復雜問題時選擇有用的策略。這些數學意識從屬于學習者個體,不像前人總結出來的、普遍認同的數學基礎知識那么明顯,但卻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習內容,是新的數學課程的主題。
本冊教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在認數單元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對鉛筆、木塊、小棒等實物的觀察并借助計數器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安排一些用100以內的數表達交流信息的活動,結合現實情境學習數的大小比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語表示數量的懸殊情況,組織猜數游戲加深對數序和數的大小的理解。在認數和計算教學中加強了估計和估算。例如,讓學生在數軸上填寫整十數后看一看80接近100還是接近30?想想六十幾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在學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詞語的含義后按要求做一些選擇數值的練習,這些都是以后進行估算的基礎。教學加、減計算結果的估算時,先示范65+30得九十幾,然后讓學生由模仿估算發展到說出下面每題的得數各是幾十多,再發展到你能說出哪幾題的得數比50小,哪幾題的得數比50大嗎?本冊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認數中安排了15道估算題,加、減口算中安排了7大題50小題,這些估算練習除了有助于形成估算意識、發展數感外,還有利于學生對是否需要進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對計算結果的預測、監控和檢驗作用。
本冊教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觀念。在認識每種圖形時,教材注意聯系實際,加強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實物的面與圖形之間的聯系,能夠互相轉換;還讓學生通過折紙、剪紙、拼圖等操作活動進行圖形的變換,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參加統計活動,經歷統計過程,在填寫完統計表后,提出你從表里知道了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統計的方法去解決,從統計的結果可以了解情況,幫助我們做出決策,初步培養統計觀念。
五、 重視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為此本冊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 改造應用題。
傳統數學教材中應用題教學的主要弊端是不給學生提供從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數學問題的機會,把整理好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直接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到是在做作業,而不是在解決問題;另外,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兒童的思考,讓學生沿襲固定的解題思路反復模仿訓練,降低了開啟智力的功能。本冊教材對應用題作了改造,使其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單獨安排應用題單元,能直接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建立數學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計算內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決問題,又使計算源于生活實際。而對求兩數相差多少、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結合計算教學安排例題。其次,不教學成人思考出來的解題思路,在給學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憑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前,教材在練習中用一一對應的形式把公雞與母雞、蘋果與梨排列好,讓學生憑對圖形的觀察,填寫母雞比公雞多幾只,公雞比母雞少幾只,蘋果比梨多幾個,梨比蘋果少幾個。到教學例題紅花片比藍花片多幾個時,學生就會想到把兩種花片排一排的辦法,進而發現在排好的花片中,一個藍花片對著一個紅花片,最后剩下5個紅花片,于是建立數學模型13-8,把現實問題抽象成了數學計算題。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練習中,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數量的題目,而其中許多題目需要學生從反映生活實際的畫面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這就是在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在做作業。
2. 安排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中安排的實踐活動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例如在我們認識的數中安排學生到校園里看一看、走一走、數一數,用數來描述景物的數量,描述一段距離的長度。認識人民幣的教材是以購物活動為主線編寫的,在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參與購物活動,經歷付錢、找錢等購物過程,產生對購物的體驗。假日小隊和快樂的隊日活動都用情境圖展現內容豐富的小隊活動場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達了9條信息,提出了5個具體問題,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條信息,提出1個具體問題。教材如此安排,很顯然不是把這兩次活動設計成綜合練習,而是啟示教師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從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進一步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此外,本冊教材還十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發展和對他們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養,從更高的層次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
3、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課前活動:①走100米,數數大約有幾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長時間。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聽說過五指山嗎?西游記里如來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數學王國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著長度單位五兄弟。
1、復習已學過的四個長度單位。
(學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長;說出表示的符號并板書;說出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2、填入合適的長度單位。
世界上最小的鳥體長約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約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約8( );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厚約15( )。
導入:拇指峰上住著誰呢?
二、認識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書課題:認識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聽過或看過千米?
。2)播放相片:這是曹老師在從無錫到宜興的高速公路上拍攝到的一些鏡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僦嘎窐酥荆海ň嘁伺d?千米) ②限速標志:
、燮嚨睦锍瘫、時速表: ④地圖:
。3)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
①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單位?
②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千米作單位?
。4)小結:學到這兒,你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產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學1千米與1000米:
現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一起來看:
(1)播放錄象:(走100米的鏡頭)看,這是我們昨天在操場上活動時拍的錄象,我們數了數,走100米大約要200步。
板書:走200步的路約是100米
。ㄗ200米的鏡頭)現在走了200米,大約花了3分鐘?
板書:走3分鐘的路約是200米
(閉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長),下面的小志愿者們走的路就更長了,我們一邊看,一邊認真數一數:他們一共走了幾個100米?
。ㄤ浵罂旆挪糠謱W生走10個100米的鏡頭)
。2)同學們想一想:把這10個100米連起來,該有多長!把答案寫在紙上好嗎?
板書:1千米 1000米 這兩種寫法都對嗎?為什么?它們表示的長度雖然是一樣的,可也有不同點,你發現了嗎?
1千米=1000米,讀來不易區分,你能巧用停頓,把它們區分開嗎?
。ㄉx)
。3)小結: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3、感知、體會1千米
。1)咱們學校的跑道一圈長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學校的跑道一圈長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腦子里猜測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讓我們跟著攝像機鏡頭到校門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長?(播放錄象)
請學生閉眼在腦海里把這段路走一遍。
。4)估計:看了錄象,你知道從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呀?你們怎么估計1千米的距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組內討論)
板書:人走15分鐘的路約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約是1千米
汽車行駛1分鐘的路大約是1千米
(5)建議學生課后用這些方法驗證剛才的猜測想象。
。6)引導:那我們班哪個同學的'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師家離學校約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師,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簡述理由?
(8)森林公園
看了畫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遠嗎?你會怎么去森林公園?
。9)小結:學到這兒,大家肯定對千米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三、鞏固新知,實際應用:
(1)你們的收獲可真多,我來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小朋友們看過國慶50周年的閱兵式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單位)
(3)咱們中國的鐵路也很發達,估計鐵路的長度:(想想做做6)
(663 1157) (組內交流估計方法與結果)
。4)三( )班千米錄
四、總結全課: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長度單位間的關系了。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目的】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合理支付郵資,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經歷探究確定郵資、合理支付郵資的過程,培養學生歸
納、推理能力。
【重點難點】
進一步理解運用綜合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1.觀看課本第109頁的圖和郵政相關費用表。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5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3.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0頁)
(2)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再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4.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只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
加什么面值的郵票?
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5.觀看課本第109頁的圖,并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務。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所欲言。
【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西師版小學數學第三冊P54-56頁,P57頁課堂活動第1、2、3題,P59頁練習十二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直尺、紙杯、小棍(1cm)、吸管。
教學重點:
建立1c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會以cm作單位掌握用直尺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發探究需要
1、設疑激趣
談話: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光明木器廠準備送給我們雙槐樹小學一批新的課桌,課桌的寬度就跟你們現在用的課桌一樣寬,你能想辦法告訴木器廠的廠長課桌應做多寬嗎? 你準備選用你身邊的什么東西來量課桌的長度?
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鉛筆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業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試著量一量。
學生自由量后匯報:課桌大約有2枝鉛筆長,大約有3拃長,大約比2個筆盒長,大約有2個作業本那么長,大約38厘米長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奇怪,教室里的課桌都是按一樣的尺寸做的,可你們量出的結果卻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測出的結果不同。
2、導入揭題
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直尺來量物體的長度。
談話:除了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請仔細觀察這些商品上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火柴盒長4厘米,墨水盒長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長22厘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單位來度量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板書: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1、探究一:認識直尺
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現的結果。
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數(隨學生的匯報,課件顯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 (課件閃爍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板:單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師: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學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長度)
剛才有的同學比1厘米這樣長,有的比的這樣長(師邊說邊比),1厘米到底有多長? 請小朋友們從紙杯里拿出1cm長的小棍感受。
課件演示1厘米的長度。(板書: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這一段。 寫厘米時,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書:1cm)
引導學生匯報:從0到1是1厘米長,從2到3也是1厘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如果學生問到1小格,教師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再學習。)小手指一節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拉鏈頭長大約是1厘米。牙齒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手機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
3、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里面分別有幾個1厘米? 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8厘米長?
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
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約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大致長度,與同桌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誰準確點。
三、實踐體驗,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讓學生估一估,有多長?
2、量吸管的長度 剛才大家估的只是一個大概數,要知道吸管的準確長度究竟是幾厘米長,應怎么辦?學生試著用尺子測量吸管的長度,量好了可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課件演示例2:如何量鉛筆的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用直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對準要量的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的是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3、量課桌的寬
現在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寬,你有辦法了嗎?量一量吧。學生同桌測量,量后交流,注意對誤差的說明。師生共同確定把哪一個數據告訴木器廠的廠長。
四、鞏固練習,實踐運用(課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書第59頁練習十二第1題,讓學生填一填。
2、判斷下面量法是否正確。
3、斷頭尺量橡皮的長度 出示沒有零刻度的直尺,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這塊斷尺子量出橡皮的長度。
五、總結
師:孩子們,我們這節課量的吸管的長度,以及你們鉛筆的長度,橡皮的長度,這些物體長還是短?(短)。
師:對了,我們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單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長,教室的長,以及我們操場的長該用什么工具去測量,又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這個等孩子們以后學了更多的測量長度的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六、板書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單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102頁—109頁
二、教學目標: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點: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表內乘法,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
第一課時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內容: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目標:
1、復習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2、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估算。
教學重點: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的進行估算
教具準備:微機。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點:
1、學生看書自學,同桌討論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筆算加法 筆算減法 筆算加減混合 估算
2、教師:筆算加減法應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當十再減。
3、練習:算出下面每組數的和與差。
42、36 54、29
4、教師:筆算加減混合運算需要注意什么?
練習:計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師:估算兩位數加減法有什么方法?
練習:一本80頁的書,小明第一天看了32頁,第二天看了27頁,他大約看了( )頁,大約還剩( )頁沒有看。
二、綜合練習。
1、計算比賽:105頁第1題。
2、先估算,再筆算:105頁第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認識小括號,初步了解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
2、能力訓練點:能準確判斷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準確地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加強數學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地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小括號及其作用。
教具學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直接說得數。
15-6=17-8=5+4=8+4=5+6=11-4=
2、說說14-8-3、8+6-7、15-7+5的計算順序。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加、減兩步式題。
2、教學例2。
、懦鍪咎枪队皥D
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仆瑢W們拿出圓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擺一擺。
想一想:怎樣算出還剩幾個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且龑W生說出不同的解題思路
① 從10個里面去掉2個,再去掉3個,剩下5個。
、 把2個和3個合起來一共是5個,再從10個里面一起去掉5個,還剩5個。
、 樣列算式呢?板書:“10-2-3=”“10-(2+3)=”
第一種算法:先算10減2,再減3。
第二種算法:計算中要先計算2+3,但這一步在后面,這就需要改變運算順序,因此要在先計算的`這一步加上一個小括號。板書課題:“小括號”
師生共同根據小括號的作用,列出兩種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 引導學生計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書結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書結果)
三、全課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明確:我們學習了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在一個算式里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板書)
教師指出:這個括號與前面的填括號的題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號里填一個數6,而10-(2+3)括號里給出了數和加號,是要先算2+3=5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嗎?
SOS EMS m2
(SOS:求助信號;EMS:中國郵政快遞;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說明它很重要。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鞏固用字母表示數及解方程等知識。(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解方程)
⊙回顧與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數。
(1)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和意義。
用字母可以簡明地表示數、數量關系、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為研究和解決問題帶來了很多方便。
(2)我們曾經學過哪些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
整理:
、儆米帜副硎緮档暮唽。
、谟米帜副硎緮盗筷P系。
③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苡米帜副硎居嬎愎。
(3)常見的用字母表示的數量關系有哪些?
預設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時間用t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s=vt v= t=
生2:總價用a表示,單價用b表示,數量用c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運算定律有哪些?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a+b=b+a
生2:加法結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換律:a×b=b×a
生4:乘法結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見的用字母表示的計算公式有哪些?
預設
生1:長方形的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邊長用a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邊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1)長方體有個面,每個面都是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長方體有個頂點.
。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長方體有條棱,可分組,的條棱的長度相等.
(3)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
2、口答:說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說出下面圖形的長、寬、高以及每個面都是什么圖形.
教師設疑:這個圖形的長、寬、高都相等,它的每個面是什么形呢?這樣的長方體又叫什么形體?這節課要研究它的有關知識.
教師板書:.
二、學習新課.
1、觀察、操作,認識特征.
。1)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2)讓學生拿出正方體的紙盒,分組觀察并討論.
、僬襟w有幾個面?各個面有什么特點?
、谡襟w有幾條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點?
③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小結: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也有12條棱,它們的長度都相等.正方體有8個頂點.由于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所以它的長、寬、高都叫做棱長.
(3)操作:按教科書所給的圖樣,用硬紙做一個正方體,再量一量它的每條棱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2、觀察比較,找到關系.
。1)長正方體異同點:
(2)長正方體的關系.
三、反饋練習.
1、下面圖中哪個是正方體?棱長是多少?正方體有幾個完全相同的面?
2、下圖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的,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練習.
。1)用24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可以擺幾種?(6種)
副標題#e#
每種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厘米?
、賹1厘米,長24厘米,高1厘米;
、陂L12厘米,寬2厘米,高1厘米;
、坶L8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
、荛L6厘米,寬4厘米,高1厘米;
、蓍L6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
⑥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體?動手擺一擺看.(8個)
(3)有一塊形狀如圖的硬紙,把它按照虛線折疊,能不能圍成一個正方體?按照圖中的形狀,剪一塊硬紙折折看.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正方體的特征是什么?正方體與長方體有什么關系?
五、課后作業 .
1、說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說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分米.
2、分別計算出下面每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向上的面的面積.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看圖體溫并解答
圖1:顯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個。
學生可以提問:平均每盒有多少個?
圖2:顯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標注6個裝,旁邊出示一共600個。
學生可以提問:一共有多少袋?
2、根據問題選擇條件解答。
二、學習新課
1、觀察圖意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問:圖上告訴了我們哪些數學信息?
問:要求什么問題?怎么樣列式?
2、自主探索。
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組商量,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匯報
、224/2=112(本) 112/4=28(本)
問:第一步是根據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第二步是根據哪兩個條件來求的?
、4*2=8(層) 224/8=28(本)
問:第一步是根據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第二步是根據哪兩個條件來求的?
4、討論比較。
問:這兩種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應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讓學生觀察圖片,了解圖中呈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再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最后讓學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饋時,教師分別提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據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
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兩種解法進行比較。
2、想想做做2
聯系生活實際,出示一個藥瓶,通過投影放大顯示藥瓶上的相關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問題:這瓶藥可以吃多少天?
讓學生先討論這些信息的含義,再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交流匯報。
3、想想做做3
出示學生購買乒乓球拍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思考,獨立解答。
注意提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找到圖中隱藏的已知條件有兩個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學生交流比較。
四、課堂作業
商店運來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條。每包有多少條毛巾?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讓學生發現、經歷、探究圖形和數字簡單的排列規律,通過比較,從而理解并掌握找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數學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解決問題:合作中逐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和數字簡單的排列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規律
1.設情引課
師:你們知道嗎,快要過大年了,喜歡過年嗎?知道嗎小博士班的同學們也在高興地期盼過年,他們還要開聯歡會呢,這不已經忙著布置開了教室,連小青蛙呱呱和小豬哼哼都趕來幫忙。
。娔X分別出示小豬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師:他們倆都認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爭吵起來,小朋友,你們認為誰布置的漂亮呢?為什么呢?
2.學生討論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請小組長領導各組進行討論,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
3.匯報結果
請各組派代表來匯報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們認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為這樣看起來很整齊。
生2:我們認為小豬布置的好,因為花和燈籠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覺得這樣的好。
生4:我們認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為小旗是一紅一黃,燈籠是一紫一黃,很有順序。
師:大家有各種不同的意見,那么你們喜歡哪一種就可以選擇哪一種,剛才有人說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紅一黃一紅一黃排列的,象小旗這樣一紅一黃一紅一黃的重復出現,我們就說小旗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4.引入生活
師:其實規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會經常遇到的,(隨著教師的語言電腦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比如:樹枝上葉子的排列,媽媽買的花布上花紋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磚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時用的熱氣球上顏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規律的。
5.揭示課題
師:看來規律的用處非常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規律。(板書:找規律)
二、引導探究,認識規律
1.觀察主題圖
師:其實小博士班的同學也比較喜歡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請仔細觀察(電腦出示書上主題圖),說說哪些東西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分別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并想個辦法讓我們一眼就看出這個規律。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討論,找出不同的規律。
3.匯報結果
。S著學生回答電腦分別出示每一組排列有規律的.圖形)
學生每回答一組后,教師引導學生再仔細觀察,加深對每一組規律的理解。
。ㄈ纾簩W生答出燈籠的排列有規律)
師:誰來說說這組燈籠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黃、一紫一黃、一紫一黃的排列的。
再指名學生回答,在第二名學生回答的同時,電腦上依次在每組之間加條虛線,引導學生發現這些都是每兩個為一組的。
師:對,這組燈籠的排列就是這樣一紫一黃、一紫一黃重復出現的。(在教師講解的同時,電腦上一紫一黃、一紫一黃逐個閃動。)
4.同桌說說
四組規律同時在電腦上出現,同桌兩人互相說說他們的排列規律。
三、連闖三關,應用規律
師:小博士班的同學要帶大家一起來這間漂亮的教室里參加一場智力競賽。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組長給組員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實物投影訂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動作或聲音把這些規律表演出來。)
①
學生獨立表演。
、
同桌兩人從中任選一組。
3.(1)找一找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和不同的聲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規律,看來規律就在我們的身邊,那誰能說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紋是有規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磚也是有規律的。
生3:馬路上的斑馬線也是有規律的。
。2)幫幫他
師:老豆博士想請大家幫個忙:他買了一塊花布想做窗簾,但買回來之后又覺得這塊布缺花邊,所以他想請大家用今天所學的規律幫他設計一種花邊,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用彩筆畫的,還有拿各種形狀的紙片貼的。(用實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學生互相評價。)
四、全課結束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