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P86-87例1及相應的“試一試”,練習十五第1-3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能正確計算相應的題目。
2.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練習,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理解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后,得到的積回歸小數乘法積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課題
1.用豎式計算
0.57×23 = 2.5×44=
提問: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2.根據13 × 12 = 156 ,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3 × 12 =
13 × 1.2=
1.3 × 1.2 =
(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要完整.例如:因為13 × 12 = 156,而1.3× 1.2中13縮小了十倍,所以積就要縮小十倍是15.6)
提問:我們以前學習了小數乘整數,那么 1.3 × 1.2是小數乘小數,它的結果你們說的對嗎?學完這節課你就知道了(導入課題)
二、引導探究,掌握方法。
1.課件出示例題。
提問:
、購膱D中,你能獲取那些數學信息?
、诟鶕@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巯旅嫖覀兙蛠斫鉀Q小明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你會列式計算小明房間的面積嗎?
(出示3.6×2.8=)
2、3.6×2.8=?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小數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嗎?(指導學生估算3.6×2.8的積)
3、探索筆算方法
、偻ㄟ^剛才的估計,我們知道3.6×2.8的積應該在6~12之間,或者說是在9左右。那么準確的得數究竟是多少呢?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 (誰能在黑板上寫出3.6×2.8的豎式)。
、谠趺从秘Q式計算呢?小組里的同學討論討論,如果討論好了,可以試著寫在隨堂本上
③教師巡視,指名一學生上黑板計算,師生互動,完成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思考小數乘小數按照整數乘整數的計算想起。(在計算3.6×2.8時想起36×28的筆算,師板書:
36×28
④做錯的同學訂正一下。
、菀龑W生想一想小數乘小數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認識
教學“試一試”
1.我們現在來解決小明陽臺面積的.問題,請同學們列式計算(獨立完成)。
2.觀察黑板上的四道豎式,思考
、俳Y合具體題目,讓學生說說兩個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
②小數乘小數與小數乘整數在計算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3.總結、歸納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加強理解
1.解決1.3×1.2=1.56
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去掉問號)
2.你能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點嗎?(P87第一題)
提問:說說為什么這樣點小數點?要注意些什么?
4.用豎式計算:
4.6×1.2= 1.8×4.5= 10.4×2.5=
3.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P89 第2題)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學的?
六、作業:
P89第1.3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長度觀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重 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難 點:怎樣正確使用毫米、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關 鍵:采用直觀演示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教 具:課件、米尺、學生尺 、線繩、各種小物體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師:每組的紙上都畫有一條小線段,你們能精確量出它的長度嗎?試試看!1、學生分組活動。2、匯報: 量不出小線段的長度。
師:怎樣才能量出小線段的長度?
生:要是知道一個小格是多長就能量出。
師:你想 怎樣解決這個疑問?
生:看書。
師:請同學打開書60頁,自學例1。
點評:有疑才有思,通過量線段這個小環節,教師故意為學生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疑問,積極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規律。
師:誰能告訴老師一個小格是多長?
生:一個小格長1毫米。
師:你能具體說說是怎么規定的嗎?
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
師:我們一起看大屏幕:(教師自制課件動態演示)。
師:這是一個放大的1厘米,咱們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格?(一邊數,一邊動態演示)這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2個小格是幾毫米?5個小格是幾毫米?1厘米里面有幾個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師:量一量,一分硬幣有多厚?
生:1毫米。
師: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以小組為單位,量一量你身邊的小物體的長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記錄,分工明確。
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匯報。
師:當我們量的物體比較小或要求我們量的比較精確時要用毫米作單位,當要量比較長的物體時,就要用一個比毫米大的多的長度單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嗎?打開書61頁,自學例2。
。 1)學生自學。(2)學生匯報:10厘米的長度就是1分米。
師: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繼續以小組為單位,看看那些物體可以以分米作單位來量一量。(1)學生分組活動。(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量出3分米長度的繩子給大家看。
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那些長度單位?
。ù笃聊怀鍪疽褜W過的長度單位)
師:觀察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幾?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出來嗎?這節課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師出題考考你好嗎?
點評:在新授環節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實踐操作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比如以毫米、分米為單位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既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并且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親切感,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也很好。
三、鞏固練習
1、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1)蠟筆長6( )。 (2)跳繩長2( )。
( 3 )課桌高7( )。 (4)粉筆長75( )。
。5)別針長34( )。 ( 6)小紅身高120( )。
2、判斷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繩長15分米。( )
。3)一塊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兒歌
長度單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長,有的短, 有的不長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記,靈活用。
點評:在鞏固練習階段 ,采用了學生喜歡的一些形式,如:選擇、判斷、兒歌等,既檢驗了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寓樂。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p86,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的:1、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明確加,減法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3、學習了加地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利用這一關系驗算加法。
4、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
明確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教學過程:
準備訓練。
說出算式各部分名稱。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課題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出示例1
。1)
先讓學生說出每幅線段圖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和與加數=關系。
在算式下面寫出加數+加數=和。
從而引出加法的意義;
說清圖意,列式。
引導學生把(2),(3)與(1)比較。
誰是已知的,誰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變化。明確第(2)題是求第二加數,
第(3)題是求第一加數。
從中引導減法的意義。
引導學生看書,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著重引導學生想,為什么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將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與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加以比較。
得出:一個加數=和一另一個加數
師:學習了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利用這一關系驗算加法。
試做:驗算 743+257=1000,對不對?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數
□+6=13 根據一個加數等于和減另一個加數由生填,講清怎樣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數。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樣想的。
三、小結: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減法?
加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運用這一關系可以驗算加法。
四、鞏固練習
根據加,減法的關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數。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數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堅式計算,并驗算。
3748+627 9134-514
課后作業:
1.根據560+430=990,寫出兩道減法算式。
□-□=□
□-□=□
2.根據500-240=260,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數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里看看吧!果園里種滿了什么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里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么?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并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
(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綜合算式怎么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并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說說錯在哪里?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體會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關決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并根據的能力;培養學生地預測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收集數據,組織討論,作出決策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的習慣,
教材分析已學過一些統計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個全班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收集數據,用統計圖表展示數據,并作出決策。
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從扇形統計圖中獲信息,并能作出決策。
教學媒體:
教師可以再準備課本以外的扇形統計圖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我們班想在十一國慶節過后舉行一次秋季運動會,大會開賽在即,班里要統計一下同學們喜歡的運動項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想到做一個調查,就產生了統計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體的統計方法(具體的問一問每一個人的喜好,具體的數一數喜歡每一種水果的人數)。然后,學生自然會對統計的結果進行表達與交流,最后作出決定,進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從學習統計的那一刻起,學生們就逐漸的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需要統計才能解決的問題。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需要收集數據,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作出合理的決策。
人們經常利用統計圖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數據,你能從以下圖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嗎?
2.提出問題
出示下圖,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獲取信息。(讓學生感受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1)哪種活動最受歡迎?
(2)哪兩類活動受歡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歡迎的兩類活動是什么?它們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圖中的各個扇形分別代表了什么?
(1)你認為圖中的各個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2)如果你是本班的體育委員,準備組織全班同學去觀看運動會比賽.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你會組織觀看什么比賽?
3.分析問題:讓同桌交流,還要讓學生觀察還有沒有其它的信息。(數據的來源)
說明:(1)和(2)可以從扇形或圖中所標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扇性統計圖的特點,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語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學生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根據調查數據,應組織觀看乒乓球比賽。
4.引出概念:
提問:請你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叫扇形統計圖好嗎?
。☉膭顚W生自己總結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只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學生背誦。)
強調:(1)利用圓和扇形來表示總體和部分的關系
。2)圓代表總體,各個扇形分別表示總體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總體的百分比的大小
5.應用反思:觀察右圖,并回答問題
(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總體,即100%,而非具體的數量)
6.拓展練習從下列的兩個統計圖中,你能看出哪一個學校的女生人數多嗎??
甲校乙校
。康脑谟谑箤W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表明的是部分再總體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從圖中得到具體的數量)
更多練習
7.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應掌握什么或有什么體會?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