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二)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認數范圍擴展到三位小數,使學生明確小數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并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些數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數表示,例如商品的價錢,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錢,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數的結果,常常用小數表示.
我們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小數,你能以元作單位,把下面數先寫成分數,再寫成小數嗎?
2.口答:(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元
(二)學習新課
1.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板書課題:小數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標價不夠整元可以用小數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時,它不夠整米時,以米作單位也常用小數表示.
2.教學小數的意義.
(1)利用舊知識繼續研究.
我們已經知道1角是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
是同一數量,那么十分之幾的數用小數表示是幾位小數?(一位小數)
那么百分之幾的數用小數表示是幾位小數?(兩位小數)
(2)通過觀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都可用小數表示.
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板書: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觀察米尺.提問:
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寫成分數是幾米?寫成小數是幾米?
學生觀察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寫成分數是
3分米是多少米?用分數、小數怎樣表示?
師生共同明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或者幾份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
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寫成分數是多少米?寫成小數呢?
學生觀察米尺后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寫
怎樣把7厘米寫成以米作單位的'分數和小數?
啟發學生想:15厘米怎樣寫成以米作單位的分數和小數? 經小組
第一位寫1.所以15厘米是0.15米.
明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
千分之一米怎樣用小數表示?
啟發學生推理得出:千分之一寫在小數點右面第三位,寫作0.001.
9毫米、63毫米以米作單位寫成小數分別是多少米?
63毫米是0.063米.
根據上述問題,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或幾份的數都可以用幾位小數表示?(三位小數)
教師提出,我們還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繼續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數.
啟發學生根據前面3個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幾份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幾份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分成IO00份,1份或幾份可以用三位小數表示……)
(3)啟發學生概括小數的意義.
啟發性提問:
①上面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②這樣的1份或幾份,用什么樣的分數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所以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也是10.
師指出:像上面這些分數也可以依照整數的寫法來寫,寫在整數個位的右面,用圓點隔開,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分別寫作0.1,0.01,0.001…等.
閱讀課本:95頁結論.
反饋:95頁“做一做”.
訂正時說明意義,計數單位.
(4)強化概念.
啟發性提問:
①十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兩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三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
④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三)鞏固反饋
1.練習二十第2題、第5題.
2.填空(投影).
3.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為什么?
(四)作業
練習二十第1~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學生在第七冊中已初步學習了小數,本節課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小數的意義分兩段進行.
第一段,理解小數的意義,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利用日常生活實例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認識小數;第二層引導學生觀察米尺的刻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其中的1份或幾份用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表示,使學生對小數的認識深入一步.
第二段:抽象概括、明確小數的意義.
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提問,引導學生概括出小數的本質特征,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小數的聯系及其所表示的意義,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練習設計圍繞重點,鞏固概念,并針對易錯、易混題,讓學生在正誤對比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厘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長1毫米.
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計數單位是0.1
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計數單位是0.01
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計數單位是0.001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么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匯報
(1)問: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學生匯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
板書:長、 短
[ 設計說明: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匯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 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著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
(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著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并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 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 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 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游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 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 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后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并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里。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里。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第一課時公開課
教學設計
時間:20xx.5.5 執教人:方萬勝 軸對稱圖形(第一課)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6~61頁的內容,內容分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準》關于“空間與圖形”部分特別強調了內容的現實背景,強調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軸對稱圖形,這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對稱,使學生體驗“對稱美”。通過學生動手創作軸對稱圖形,在創作中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中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具體、直觀的的內容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本課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觀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
步體會到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對稱軸。
2.使學生能根據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或簡單平面圖形中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制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彩色筆兩支、彩色紙。
學生預習:
1.預習書本56-61頁,在看書的過程中,把你認為主要的畫出來,并反復讀一讀,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書的過程中,如有不認識的圖形,請上網查一查或向他人詢問,知道它的名稱,并寫在圖下
3.生活中哪些物體也具有對稱的性質,請你寫在橫線上。
4.剪下書本第115頁的天安門城樓圖、飛機圖和獎杯圖,并對折,把你的發現寫下來。
5.搜集一些軸對稱的圖形,打印出來,并能作簡單的說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圖片,打印出來。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個物體,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天安門、飛機、獎杯)
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外形都有什么特點? (對折后兩邊相同、對稱、都是軸對稱圖形)
預設1:左右兩邊相同。像這樣兩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可以說是對稱的。那怎么來驗證呢?(對折)
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我們不方便直接對折。不過我們可以把它們畫下來,得到一些平面圖形。現在可以對折了嗎?
預設2:軸對稱圖形(對稱)。那你說說你對軸對稱圖形(對稱)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對稱的?怎么驗證?(對折)這些對稱的物體都是立體圖形,我們可以把它畫下來,得到一些平面圖形。看,現在這些圖形還對稱嗎?(對稱)板書:圖形
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么對稱的?我們又怎么來證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軸對稱圖形?(學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
二、教學例題
1.課前讓大家剪下了這三個圖形并對折了,現在能把你的發現和大
家說一說嗎?
生交流。(兩邊是一樣的、左右兩邊大小一樣、對稱、有一條線、折橫、對稱線等)
(1)兩邊的大小一樣、對稱、完全重合。
問: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說這個天安門圖(左右對折)飛機圖?(上下對折)
有沒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這么折?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兩邊不一樣大小)也就是說,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要——完全重合。
(2)對折后是以前的一半。問: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兩邊都重合了)
(3)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那你是怎么判斷的?都是這么折的嗎?有沒有不同的折
法?我這樣折可以嗎?為什么?
(4)折橫、有一條線。若學生說不到,師可這樣引導:我們再來看這幾個圖形,對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條線——這條線我們叫折痕)那這條折痕所在的直線我們叫——對稱軸。對稱軸用點劃線來表示。畫時,先畫線,再畫點,點和線間隔畫。我們可以豎著畫,也可以橫著畫。(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嘗試找出其中一個圖形的對稱軸并用彩色水筆畫一畫嗎?開始。
生在對折的紙上找一找并畫一畫。
反饋。畫得正確嗎?下面畫對的同學請舉手!真棒!
下面,老師要看看我們同學有沒有掌握了。出示圖——汽車圖形、鑰匙圖形、桃子圖形、蝴蝶圖形、青蛙圖形、豎琴圖形、香港區徽章圖。(想2)
你能判斷出下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
交流反饋:這個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
這個呢?
重點講解:香港區徽章圖。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圖案沒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軸對稱圖形。
2.教學試一試
軸對稱圖形其實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斷哪幾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交流反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對折的?(上下、左右)有幾種折法?(2種)
正方形、長方形:怎么對折的?還有別的折法嗎?(還能怎么折?) 師:不管怎么折,只要對折一次后圖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軸對稱圖形。
正五邊形是嗎?為什么?
著重提出:平行四邊形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邊形折一折,小組討論后,指名說理由。
問:你的想法是怎樣的?誰愿意來折一折?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①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兩步問題的步驟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②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
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P24的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尋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玩嗎?你們看,這些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啊!在這個游樂園里,小朋友們參加了哪些活動?
2、引導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信息?你能根據有關的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交流數學問題:學生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各自發現的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決。(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質疑:剛剛在小組活動時,老師發現根據兩個信息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很快就解決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據看木偶戲這一情境提出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數學問題呢?一起來看看。
二、探究加、減法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看木偶戲的情境圖。
談話: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把三個信息板書出來)
2、四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1)應該怎樣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師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出來。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學生說每一種方法的想法。
(4)觀察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了解前三種是分步列式而后兩種是綜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樣,②和⑤想法一樣。前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結:你發現今天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有什么不同?
三、練一練,進一步鞏固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1、P6第1題。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信息和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訂正(學生說想法)
2、P7第4題。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欄表示的意思。
求中國隊的總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下面幾題,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你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這樣的兩步解決的數學問題來考同學嗎?請把這星期尋找到的問題整理到數學銀行里。
[課后反思]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采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一般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的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一般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學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的解題能力。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解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在一個混合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果混合算式里含有小括號,它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呢?
2、把下面的每一組算式合并為一個綜合算式。
(1)17+18=35 35×7=245
(2)45×4=180 280+180=460
(3)270÷6=45 990÷45=22
教師引導學生后,引入新課。
二、新授。
1、教學例4。三年級學生要澆300棵樹,已經燒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
(1)讀題,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訓練;三年級澆300棵樹,分兩次完成:先澆180棵;再把剩下的分三次澆完。求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
(2)讓學生獨立分步列式解答。
①還剩下多少棵樹沒澆? 300-180=120(棵)
②平均每次要燒多少棵? 120÷3=40(棵)
答:平均每次要燒40棵樹。
(3)引導列綜合算式。
先由學生把分步解答的順序說一說。然后提問:第一步算式的計算結果到第二步算式中做了什么?(被除數)那么,列綜合算式時可以用“以式代數”的方法。如300-180=120,120÷3=40。第一式的結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數,把第二式中的“120”換作算式“300-180”,即把300-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
(4)議論并指導列綜合算式。
議論“300-180÷4”:
①在這個混合算式中,按照混合運算的順序,有除有減應該先算什么?(先算除法)
②按照題目的意思要先算什么?(先算減法,也就是要先算剩下的棵數)
③題目要求先、后算的順序和混合運算的順序不一致,怎么辦?(加小括號)
2、。
前一段我們已經學過用分步列式解答應用題,今天教學例4,先分步列式解答,再把兩步計算的算式組合起來,這就叫列綜合算式解答。列完綜合算式后,要注意什么?(檢查要不要用上小括號)以后解答應用題,可以用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綜合算式解答。
3、練習。做練習二十的第6題。
4、討論。分析例4怎樣不通過分步解答,列出綜合算式?
(1)理解題意,找尋已知條件和問題。
(2)強調從問題出發思考:要求“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數量關系是:剩下的棵數÷次數=平均每次澆多少棵?
(未知) (已知)
(3)把未知數用一個算式代替。 300-180÷3
(4)檢查運算順序:要不要用上小括號。 (300-180)÷3
三、。在議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四個解題步驟:
(一)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二)從問題出發思考:抓住問題,想數量關系式。
(三)列出綜合算式。
(四)檢查要不要用小話號。
四、鞏固。選擇下面各題的綜合算式:
1、第二生產組原計劃生產80臺機器,已經生產了6天,每天生產7臺,還剩多少臺?
①80+7×6 ②(80-7)×6 ③80-7×6
2、王老師要批改48,已經批改了12,余下的如果每小時批改4,還要幾個小時批改完?
①(48+12)÷4 ②(48-12)÷4 ③48-12÷4
五、作業。做練習二十一的第7、8、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設計了一些讓學生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并且明確要比較物體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另一方面通過記錄同學們的休重,學習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情分析: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準備測量工具,對質量單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對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動形式上,除了參考教材上提供的內容外,還可以從本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設計理念:
1、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3、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自感知,學生學的輕松、愉快,多次實踐又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體重計、臺秤或彈簧秤、天平、兩袋鹽等物品。
學具準備:
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兩位跑得快的同學到臺前做“背人跑步比賽”的游戲(被背的兩人輕重對比明顯)。讓大家估計誰最有可能贏?為什么?
小結: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相互說一說。
3、學生匯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一)稱學生的體重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辦呢?
2、讓學生觀察帶來的體重計,觀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3、讓一組學生輪流站在體重計上,秤出每一位同學的體重,并指名兩位同學在黑板上記錄下每位同學的體重。
4、讓每一個學生統計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學分別有幾種,統計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統計,如用“正”字來表示,或用其他方法來表示。
5、讓每一位同學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質量的同學,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別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組統計的情況合在一起,成為全班同學體重的統計表,再讓學生提出一些加、減法的數學問題,進行加、減法口算練習。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學生生觀察秤的指針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并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后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
4、猜一猜。師拿出1袋棉花和1袋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說明理由,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怎么辦?以實踐來證實,請2名學生分別稱一稱。
5、質疑:這2袋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6、小結:剛才我們大家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體的質量有多重,可我們看像這些(舉起一枚硬幣,指著衣服上的鈕扣和學生帶來的雞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筆、橡皮等),比較輕的物品怎么知道它們的質量呢?
(三)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天平稱一稱帶來的硬幣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師稱幾根粉筆的做法。教師邊稱邊介紹克的表示符號“g”。
2、學生小組進行操作,稱硬幣、雞蛋和鉛筆、橡皮等物品。
3、交流匯報。
4、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議一議等實踐活動,感受并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三、全課總結
看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除了用稱的方法,還可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
四、課后實踐,不斷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體或買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