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情感目標: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難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人們為了某些事情或某個問題常常需要做各種調查,在調查中還需要收集數據、分析與整理數據,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統計圖,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你都見到什么樣的統計圖?
你們說得非常對。其實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的統計圖是多種多樣的,只不過我們目前所接觸最多的就是這三種統計圖,但是你們在學習和觀察中是否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統計圖來呈現、有些要用條形統計圖來呈現、還有要用折線統計圖來呈現的,那么,我們在選擇統計圖時,以什么為標準,作為依據呢?也就是說這三種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用途呢?這就是我本節課要跟同學們共同研究的內容——統計圖的選擇。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
1、出示教科書第121頁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先引導學生讀懂圖表,再回答三個問題:
(1)從哪幅圖能明顯地看出我國在第25 — 29屆奧運會獲金牌的變化情況?
(2)從哪幅圖能更明顯地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3)從哪幅圖能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2、師生共同小結三種統計圖的特點,清楚選擇的依據。
三、合理選擇適當的統計圖
1、教科書第122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一說選擇某種統計圖的理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每一種統計圖的特點。
第(1)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所以選擇扇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2)題反映的是喜歡各種課外活動的人數情況,選擇條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3)題反映的是小學生身高的變化情況,所以選擇折線統計圖比較合適。
2、問答競賽
學生分小組進行,讓每個學生都提一個統計圖的問題,其他學生回答應用何種統計圖,再一次讓學生在學習和交流中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如何選擇統計圖。
3、火眼金眼:讓學生看統計圖讀信息
(1)某班學生膳食喜好人數情況統計圖(少挑食,要注重膳食營養的均衡)
(2)中秋節小明一家月餅分享情況統計圖(學會分享、學會感恩)
(3)我校學生05~09年上黑網吧人數變化情況統計圖(網吧尤如一把雙刃劍,隨時傷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屆英國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你猜我國會奪得多少枚金牌?簡單說說你的理由。
四、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奧運會
——統計圖的選擇
條形統計圖清楚反映各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清楚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扇形統計圖清楚反映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統計圖,來解決“奧運會”的問題。這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圖”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促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經歷選統計圖的過程。
1、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字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實踐證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不僅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如課的開始,播放04年奧運會劉翔奪冠情景及部分冠軍的照片引入問題,在練習環節解決有關NBA、垃圾處理、跑步、我國人口等數據問題,在展示部分投影學習成績、海口空氣質量、家電銷售情況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2、明確分工的合作學習。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的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之一,人們也在進行著有關方面的深層次研究。“統計”知識的學習,比較適合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了一些“合作學習”。在歸納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后,讓學生同桌合作做圖,小組討論選統計圖來鞏固知識點。在整個過程中,先出現范例,內容貼近生活,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后又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討,在小組討論中發揚合作交流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設計中安排了不同層次的互動環節,而且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呈現方式,從而使教學過程呈現出緊張活潑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53頁化簡比 。
【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動:哪一杯更甜?
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制蜂蜜水。
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議一議哪個小組調制蜂蜜水更甜。
[課件出示]課本P51圖片,同時配上畫外音:
一個男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個女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師:他們倆調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請估一估,再試一試。
我們先分別寫出它們的比。
40:360
10:90
就這樣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制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請分組討論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結論:兩杯水一樣甜。
二。化簡比。
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0.7:0.8 :
師:剛才我們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一下化簡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然后請同學說一說是根據什么來化簡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書上試一試化簡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請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化簡比的方法,全班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1題:連一連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2題:寫出各杯子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1)寫出四個杯子中糖和水的質量比。
2)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
3)還能寫出糖與糖水的質量比嗎?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3題:
(1)(2)題自己獨立完成;
(3)題投球命中率同學討論完成。
四、總結
師:同學們一起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閱讀數學課本P51比的化簡。
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化簡比的呢?
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的。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化簡比?或者說我們用化簡比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五、獨立完成課本P53 第4題和第5題。
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動手調制蜂蜜水。通過調制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一杯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
這是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還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題目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進一步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鞏固化簡比。
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化簡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確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實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1),(2)兩題的基礎上,在小組內討論完成(3)題,然后在班級交流每組的情況,從而讓學生明白判斷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學數學教案3
認識直角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會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
3、使學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教育學生學會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上的角,說明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說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讓學生通過折紙作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后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角。
三、教學方法:
練習法、實踐法、引導法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看書21-22頁。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畫有角的圖片,這些圖形叫什么?請指出這些角的頂點和邊。
2、說一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狀和復習題中第一個圖的`形狀相同?(去掉投影圖中的銳角和鈍角,保留直角 )
象這樣的角叫直角。(板書課題)
(三)講授:
(1) 觀察物體表面的直角。
請同學們拿出教科書、練習本,他們的封面各有幾個角?看看這些角的形狀是不是相同?觀察桌面上的四個角,他們的形狀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書封面上的一個角和課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嗎?
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有直角?
(2)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個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檢驗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題。
(3) 學畫直角
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從一點起用三角板畫一條邊,將三角板中直角的頂點和這條邊的端點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條邊和這條邊合在一起,再從頂點起沿三角板的另一邊畫出角的另一邊,就畫出了一個直角。要畫上直角符號。
學生邊畫邊說。同桌相互評一下。
學生按操作畫,教師巡視。
(4)分組進行比賽,每組拿一個正方形盒子,數一數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個直角,評選出數的最快的小組。
(四)課堂練習:
1、做練習的第二題,數出圖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樣數才能數的又對又快。
2、練習第三題,在右邊的四邊形里加一條線段,把它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五)課堂小結:
說一說,這堂課你認識了什么圖形?學會了什么本領?
(六)板書設計: 直角
(七)課后作業:
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三角板畫)
(八)后記及反饋:
本節課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現困難,所以課堂節奏有些慢,沒有完成預期的任務。直角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人們周圍許多的物體表面都有直角,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直角,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效果不錯。
小學數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位數減法連續退位的算理,能熟練使用此算理正確計算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發現被減數中間位置有0的多位數減法運算的算理的過程,感受由猜想到驗證的數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收獲通過合作與探究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
難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多位數減法的驗證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晚上都看浙江衛視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歡哪位明星呢?
老師昨天在網上看到了喜歡他們的觀眾人數。其中,喜歡鄧超的有413人,喜歡Baby的有379人,喜歡李晨的有158人。你們能快速幫老師算出來喜歡Baby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個么?喜歡鄧超的人又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師生互動:同學們可能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結果,在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習的多位數減法中的不退位減及退位減。
提問1: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說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問2:哪位同學能說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一下幾種特別的多位數減法(板書多位數減法)
老師還看到,喜歡陳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樣的辦法告訴老師喜歡陳赫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學們前后四人結為一組一起來討論一下,3分鐘過后老師請小組代表上臺發言。
提問1:老師看到有的小組在討論時按照原來的方法,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哪一位不夠減向前退一當十時遇到了困難。3不夠減向前退1時,發現十位是0,沒法退了,那怎么辦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十位是0沒法退1當10時,再繼續向前一位退1當10,此時十位變成了10,拿去1給個位,個位變成了13,13減8余5,十位剩9,減5余4,百位退1后剩3,減1余2,所以403-158=245。
追問1:哪位同學能說一下403-158在計算時和我們前面學習到的多位數減法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個位不夠減應該連續向前退1進行兩次。
追問2:同學們能否用學習過的方法來檢驗一下我們的結果是否正確呢?
預設一:158+245=403
預設二:403-245=158
3、講解原理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連續退位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需要連續退位。
4、應用原理
提問:現在老師還知道喜歡祖藍的人最多了,總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歡祖藍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問: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他發現了什么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被減數末尾兩位都為0時,也是需要連續退位的。
5、小結作業
提問:同學們通過本節課都學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識呢?
作業:同學們課下自己編一道中間有0的被減數的減法題目,回家考考我們的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聰明呢?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我能夠掌握前三個單元所學到的知識,能熟練掌握小數意義,正確、迅速地計算。
2、我要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鞏固前三單元所學知識。
教學難點:
我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
歸納總結法
學法:
練習法、測試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復習前三單元的內容,分類整理。(自學)
二、情景導入:
呈現目標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進行小結、導入新課,并出示學習目標。揭示課題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學情況。
1、復習、整理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2、復習、整理認識圖形。
3、復習、整理小學乘法。
(二)可以讓學生翻閱課本中的第一、二、三單元,然后通過表格、網絡圖或列舉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
(三)分層練習,完善認知。
1、完成課本P50頁第1題。
2、教材P50頁第2題。
四、點撥升華
當乘數大于1時,積就大于被乘數。
當乘數小于1時,積就小于被乘數。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者還有什么疑問?
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后班上交流。
六、達標檢測
完成學案中的課內鞏固練習題目。學生獨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頁第3題
(1)兩個乘數相乘,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2)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3)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2、教材P50頁第4題。
兩個相鄰整數之間有無數個小數。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業布置:
教材第50頁的第6題,完成相關配套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6
教材分析:
《節日禮物》是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學生在觀察物體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經歷觀察物體和5個正方形搭成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能區分拍攝一組照片的先后順序。教材選取了小狗貝貝四次由低到高觀察節日禮物的有趣情境,讓學生在四個畫面上分別標出四次看禮物的順序,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并讓學生體會由遠及近位置的變化所引起的觀察范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涯的重要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小學數學開始進入系統學習的開始。經過前三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和智能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本班的學生接受能力強,能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有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性高。有25%的學生處于中等,學習比較被動,其中有10%的學生自覺性差,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本課需要展開觀察、想像、推理等思維活動才能完成,對學生具有挑戰性。首先讓學生自學觀察,再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體驗,豐富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主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③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④通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圍不一樣。
教學難點: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范圍會越來越小。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應該是學生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互評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對話,了解我們自己的學習進步、學習狀況,有助于學生克服自己的弱點,了解他人的學習狀況,幫助自己學習上取得進步。
內容設定:
伙伴們評評我: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互評。通過學生的互評,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優缺點,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使競爭與合作意識同步發展。
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觀察、猜測、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并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范圍變化,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用五個小正方體學具擺自己喜歡的圖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狀,接著,創設小狗觀察禮物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有困難的可用學具模擬體驗)然后,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狗從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觀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么變化?接著,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討論、交流等活動,體會并判斷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物體的范圍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體驗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聽和看”的方式介入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上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在實際應用、拓展延伸環節中安排了判斷圖片觀察位置的練習,例如:“有兩個偵察員明明和莉莉,他們分別從兩個方向觀察同一間房子,請你分別標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說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車的平面圖是從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數學中充滿了美,我們要深入挖掘數學的美,展現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練習中安排的“這是兩幅意大利比薩斜塔的照片,你知道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賞一些優美的風景、名勝圖片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5、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過去課堂教學的總結評價歷來是教師的專利,本節課我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和諧。
小學數學教案7
小學數學教案欣賞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8頁數學欣賞。
【教學目標】
1、通過選擇生活中有趣而美麗的圖案,供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
2、引導學生嘗試繪制美麗的圖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培養審美意識;
2、繪制美麗圖案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2、課件1:生活中美麗圖案的視頻(課前拍攝我們身邊的美麗圖案)。
課件2:課本上美麗圖案制作的動畫演示。 【個性化修改】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創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播放視頻或(圖案圖片)(包裝盒上的圖案、門上的圖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圖案、商標圖案、等)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想說什么?
4、 在你的周圍你還見到了哪些有趣的圖案?
5、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欣賞和制作美麗的圖案。
二、 欣賞美麗的圖案:
1、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案(也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圖案)。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7、 小組內進行交流。
8、 小組代表匯報研究結果。(匯報你發現的這些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通過怎樣的操作得來的?)
9、 多媒體動畫演示圖案形成的過程。
10、 教師小結。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律。
三、繪制美麗的圖案。
1、 小組內討論下面美麗圖案是由哪個基本的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而來的?繪制的步驟應該是什么?
要繪制的圖案:
2、組長匯報交流的結果。
3、多媒體再次演示繪制的步驟,并閱讀課本上繪制的方法;
繪制的步驟:
6、 討論繪制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7、 操作活動:開始繪制圖案活動,播放輕松音樂,教師巡回參與指導。
四、作品展示和評價
1、 作品展示:把學生畫的圖案全部張貼在教室的四周,全體學生下座位參觀作品。
2、 學生評價:
①、選對你印象最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是畫得好的,也可以是畫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誰評價得好。
②、教師系統評價:
A、 學生表現
B、 作品優點、缺點
C、 需要改進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課堂小結:
3、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這節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4、 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
通過觀看影片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欲望,喚起學生審美意識。
通過再次欣賞課本上的美麗圖案,觀察圖案的構成,使學生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由討論,以及各種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體驗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真實感受圖形特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間圖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悅。
通過每位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作品多種形式的進行評價,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交流和教師的總結性的評價中,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的能力,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
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悅,知道自己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么不足,今后應該注意的問題。
六、課外拓展:
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美麗的圖案?請從中選出一個你感興趣的畫下來。
讓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構造三位數,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
2.能力目標:知道構造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的方法;掌握求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教學難點:
兩個三位數的最小差
教學準備:
數卡
教學過程:
一、遷移與感知
1.引入
師:小朋友,我們以前已經學過造數,現在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用數卡①②③造三位數,看誰造得又對又多。
2.學生造三位數。
3.交流反饋
師:造三位數時,你是怎樣想的?造的數是幾?最小數是幾?
〖組織學生回憶造數方法,明確學習任務,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
二、自主探究建構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數方法
觀察與思考
師:例1,用數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數?(學生口答)
操作與感悟
師:下面,我們來一次小小的比賽
(1)兩人合作:用這六張數卡造出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做后核對)
(2)獨立造出2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3)用剛才造出的兩個三位數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4)歸納評價。
〖造三位數學生有經驗,例1的重點是計算三位數的差,因此教師把當作競賽題作為每個孩子的“熱身賽”,讓他們在(造數)操作中感悟,在計算中體驗。〗
(二)計算差和最小差。
例2,從數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選出6張,將它們擺成三位數,求兩數的差。
1.計算的差
(1)想一想,怎樣才能得到差?
(2)獨立嘗試,交流反饋。
板書:987-123=864
(3)引導學生小結:的三位數減去最小的三位數就能得到的差。
〖通過嘗試計算,交流反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小結,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計算最小的差
小組合作
a、怎樣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尋找方法)
b、可以找出幾組數,進行嘗試計算。
c、議一議,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體交流:說說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觀察每一個算式有什么特點?計算最小差又沒有規律?
(4)演示數射線。
(5)師生歸納
①這兩個數必須有6個不同的數字組成。
②這兩個數在數射線上必須盡可能接近,以產生盡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學難點,教師盡可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尋找方法,但教師要合理調控,必要時要稍作提示和點撥,以免太費時間。另外,教學中要借助數射線幫助學生尋找、分析數與數之間的規律,以便靈活運用知識。〗
(三)差是451。
1.學生獨立用數卡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樣找到被減數和減數的?
板書:968-517=451,876-425=451
3.師生歸納:可以假設一個比差大的三位數,用被減數減差就能找到減數,然后進行驗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內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數卡①②④⑤⑧⑨擺出兩個三位數,并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
2.用數卡①②⑤⑧⑨④擺出兩個三位數,并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最小差。
(3)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175。
3.在計算中有沒有碰到問題?
〖在練習中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計算的能力,并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讓學生在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兩個方面齊頭并進。〗
四、體驗收獲,激烈評價。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第78~79頁“間隔排列”。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兩端的物體數量比中間的多1;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的數量相等。”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一一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間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揭示課題。
師: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圖片,問學生排列有什么特點?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誰嗎?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課題。像這樣一個隔著一個排列,就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間隔排列中的規律。
二、主動探究,發現規律。
談話:小兔們聽說我們今天要來找規律,已經在它們的花園里等著我們了,你們看,小兔的花園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點
仔細看看圖上都有什么呀?他們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學們說得很對,我們先來看一看活潑可愛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
生1:一個小兔一個蘑菇……師:還有不同說法嗎?
生2:它們是一個接一個排的。
師:具體說說它們是怎樣一個接一個排的呢?(一只小兔一個蘑菇一只小兔一個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個隔一個排的。
(2)說木樁和籬笆
師:剛才我們討論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點,那么木樁和籬笆是怎樣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誰來說說。
(3)說夾子和手帕
師:夾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請誰來說
(4)比較三排物體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結論:每排的兩種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
如果學生說不出,就問: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可以怎么說。
2、研究個數規律
下面我們就來重點研究一一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1)請小朋友們拿出作業紙,數一數每種物體的數量并把表格填寫完整。核對數量。
(2)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你發現了什么?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巡視。
師:誰來說說你們小組的發現。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樁比籬笆多1,夾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籬笆比木樁少1,手帕比夾子少1。
師:經過比較,我們發現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呢?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需要繼續研究。
剛才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師還要來考考你們的動手能力。我們來給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師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個蘑菇圈起來看成一組,你們會分嗎?那老師就把分蘑菇的任務交給你們了。
分好了嗎?在分蘑菇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沒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個蘑菇……
師:是嗎?(不相信的語氣)老師也來分一分,真的是這樣,這就說明小兔比蘑菇多1。
請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把木樁和籬笆,夾子和手帕也分別一組一組地圈一圈,*后會怎樣?
師:我們先來看木樁和籬笆,*后怎么樣?學生回答。
師:這就說明木樁比籬笆(多1)。
夾子和手帕呢?我們也一起來圈一圈,*后怎么樣?
師:這說明夾子比手帕多1。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確實相差1。
(4)師:指著表格中的數據,可是為什么都是這些物體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沒有蘑菇了
師:也就是說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頭一尾,也就是兩端都是小兔,在這種情況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師:木樁和籬笆這排物體兩端都是什么?(木樁)所以木樁比籬笆多1。
師:夾子和手帕這排物體誰多,為什么?(夾子多1,因為兩端都是夾子,所以夾子比手帕多1)
師: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和排在中間的物體數量上有什么關系?
小結: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1。
(板書:兩端物體相同)
3、練習(核心問題:明確誰多,求的是多的還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圖,師:這里有8只小兔7個蘑菇,如果接著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還是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學生回答,說想法。
(2)出示夾子和手帕圖
再看,夾子和手帕。如果把20塊手帕像下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個夾子。
學生回答,為什么?
師: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審題,要我們求的是排在兩端的物體還是排在中間的物體。
三、應用思想,拓展規律。
如果把□和○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10個,○需要幾個?
自己先擺一擺,畫一畫
學生匯報,展示學生作業紙。
(1)□○□○□○□○□○□○□○□○□○□
□有10個,○有9個。
(2)○□○□○□○□○□○□○□○□○□○□○
□有10個,○有11個。
為什么*種擺法○有9個,而第二種擺法○有11個?
A、師:○還有可能是幾個?有沒有可能○也是10個呢?這時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討論討論,并把你的想法畫出來。
B、這里還有一種擺法跟前兩種都不一樣,我們來看看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么像這樣排成一行,○與□的個數相等呢?(板書:相等)
如果也像剛才那樣將一個□和一個○看成一組(暫時圈一個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沒有多余)全圈。這也就說明了○與□的個數是相等的。
師:老師這還有一種擺法,和第三種差不多,出示: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么這兩種擺法,○的個數和□的個數是相等的呢?
師:兩端物體不同,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板書:兩端物體不同)
師:□有10個,○*少幾個?*多有幾個?還可能是幾個?
師:在什么情況下,○比□少1?在什么情況下,○比□多1?在什么情況下,○和□數量相等呢?
小結: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行,當兩端物體相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并且是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當兩端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剛才我們研究的是一個隔一個排成一行,如果一個隔一個圍成一圈,出示
這時,數一數□有幾個?○有幾個?
仔細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線,圍成一圈其實也就是兩端不同的情況,兩種物體數量相等,數學可真神奇!
四、聯系生活、感悟規律。
老師出示校園外的圖片,要求學生說說看到的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
黑色方塊和黃色方塊,紅蠟燭和白蠟燭,跨欄的欄桿和跑道,柱子和欄桿,屋檐上圓木頭和扁木頭,石柱和石桌。
瞧,人們把一一間隔排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回顧反思、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可以說,生活中有規律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更多規律,解決更多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會用兩兩配對(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樣多”的含義。
能力目標:能用規范的語言口述比較的結果,如“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一樣多”等比較性短語。
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互動一(背兒歌)
叮鈴鈴,上課了。書放桌角,人坐正,認真上課我最棒。快快樂樂學數學,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知
師:國慶節要到了,小伙伴們準備用鮮花來布置校園。
出示:花與花盆圖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師:花與花盆到底誰多誰少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助小巧和小亞進行比較呢?
板書:比較
學生可能的方法:數數、將一朵花種進一個花盆再比較(即兩兩配對)
媒體演示:一一對應
師:這種一個對應一個進行比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對應”
板書:對應
師:比較的結果是怎么樣的,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從不同方面來說比較的結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階段:創設情景,參與操作,學會表達
師:張老師還準備了水筆作為國慶節活動的獎品,不過被粗心的小胖給弄亂了。張老師想請你們一起來看看,在你手中,筆與筆套比,誰多誰少呢?
(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得出不同結果,進行匯報)
【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的興趣,積極自覺地想辦法進行比較活動。初步感受比的過程,因為筆和筆套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配對出現的,所以在比較散落的筆與筆套的多少時,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兩兩配對的方式,從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對應”比較法在生活中的呈現】
師:比較的結果怎么樣?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描述比較的結果,對于同一種結果,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話說一說】
形式
1、個別匯報——規范表達
2、補充表達——從不同角度描述比較結果
3、同桌互說——強化表達,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第三階段:在情境中練習,應用方法,熟練表達。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0頁
學生邊翻邊說:翻翻翻,20頁
【用口令的形式讓學生重復要求,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完成要求】
師:小巧和小丁丁也在為國慶節做著準備。看看他們都在做什么。
(根據每幅圖的內容比一比,說一說,練習用不同的話規范表達比較的結果)
形式:同桌互說,再個別匯報。
師:說的真棒!
【教師總結性的表揚,給與學生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
互動二:輕松一下(放)
【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剛從幼兒園來到小學,對于課堂的35分鐘會有疲倦,在的學習階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調整學生學習的情緒,消除疲勞,又能讓學生在一種放松的狀態下繼續學習】
互動三:一問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安靜聽),(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四階段:游戲活動
1.搶椅子
出示三幅圖(椅子數與人數比較,三種情況)
師:小朋友們想玩搶椅子的游戲,哪幅圖適合來玩呢?為什么?
2.考考你的記憶力
出示四幅圖,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進行觀察記憶。打亂次序提問,在某幅圖中,誰多誰少。
【此游戲的設置既將記憶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融為一體,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游戲的情境下結束教學,學生沉浸在游戲的喜悅中,而對應比較的方法沉淀在學生的思維中】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后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里也有一輪,猴子以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王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3)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 8
(4)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比較課文里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并打上對號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折,那么折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無法對折,那么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通過看和數了解畫面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
是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
2、 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初步培養
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
3、 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數。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
困難。
教具:教學光盤或教學掛圖、學具
教時: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講述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動物樂園,
高興嗎?
2、 出示掛圖,進一步激發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嗬!動物樂園到了,你們看,動物樂園里可熱鬧啦,讓我們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睜大眼睛,你看看圖上有些什么?
二、 自己探索
看圖了解畫圖的內容,圖上有些什么?分別在哪里? 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里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 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圓點與物體有一一對應關系,滲透著對應的.思想。) 第七、八、九、十幅小圖中有圓點無物體,放手讓學生根據圓點個數,到情景圖
中找相應的物體。
三、 實物操作
分4人小組,由任意一個小朋友說出物體的個數,讓其他3個小朋友用圓點擺出表示的數。
四、 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數一數,即1—10的物體的個數。你能用1-10這10個數字中的其中一個數來說句話嗎?在小組內說說。
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
五 小結
小朋友愛動腦,又愛動手,真不錯,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六、鞏固深化
1、 游戲:火車鉆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數數得可真棒,現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
游戲方法:我們分小組進行,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圍成山洞,請小組后面的幾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后面接著往下報,如1、2、3,如果說對了,就發出嗚嗚聲,說錯了,就“咔嚓”暫停,說對了再通過。
2、 數水果,摘水果
講述: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蘋果、香蕉等。去數數吧,再把數出的結果告訴小朋友,說說你是怎么數的?說對了就摘個水果送給你的朋友嘗一嘗吧!
七、總結評價
我們既能去動物園,還能玩游戲,摘水果,開心嗎?在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記:1 學生對看圖數數很有興趣,并能根據圖說話,掌握了數數的技能。
2 對于事物與圖的對應(點的對應)不太清楚。
3 學生還不太能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數數。
小學數學教案11
設計說明: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結合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看到物體的面。教材以這些為起點,安排學生看一看、畫一畫。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這樣,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有利于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圖形的畫面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體會“形”與“體”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創新的意識,發展其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并能清晰地識別這些“面”。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大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彩紙各一張,小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彩紙各數張。
學生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各一個,釘子板,每個四人小組一張吹塑紙,印泥(有需要的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激趣
談話:小朋友們,你們都聽過三只小豬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豬為自己設計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房子)
師:小豬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狀的積木搭起來的?你會分分類嗎?
(學生把積木分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類)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師:請大家在自己的學具袋里選一塊自己喜歡的積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個面,跟旁邊的同學說一說自己感覺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長方體,這個面是長長方方的,摸起來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體,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來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圓柱,(手指圓柱底面)這里是圓的,摸起來平平的;(手指側面)這里摸起來彎彎的。
師:大家剛才看到的這些面都在物體上,你們有沒有辦法把它們記在紙上呢?
生:(考慮后回答)有!
師:請小朋友先獨立想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最后用你們準備的工具試一試,比一比,哪個小組辦法多。
(學生開始活動,每組學生把記下的面貼在吹塑紙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師:下面,我們請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說一種辦法,注意聽仔細,說過的辦法就不再說了。
生1:我們是把長方體放在紙上,照樣子剪下來。
師:你的小手真靈巧。
生2:我們把圓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紙上一拓,就留下了這個面。
師:你們的辦法真方便。
生3:我們是把正方體放在紙上,照著它的邊畫下來的。
師:你這個辦法真好,愿意表演給大家看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操作)
師:小朋友真是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簡單又實用的方法。現在,請我們全班小朋友在三個立體圖形中找一個你最喜歡的,把它的一個面記在紙上,好嗎?
(全班動手畫圖,教師巡視,適時點撥)
師:看一看大家剛才記下的這些圖形,你們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
生:知道,有長方形,正方形,圓。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課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把眼睛閉上,想一下它們的樣子。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基于這一觀點,在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如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再畫一畫,讓學生體會"面"與"體"的關系,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
2、幫圖形娃娃找房間
師:平面圖形這個大家庭里有這么多的圖形娃娃我們已經認識了,現在它們想回到自己的房間,小朋友愿意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房間嗎?(生:愿意)
教師在黑板上貼出課前準備的大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彩紙,請部分學生給隨手貼在黑板上的圖形找相應的房間。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這個圖形應該在這個房間里嗎?
三、鞏固延伸,實踐運用
師:小朋友幫助這些圖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間。可是,還有幾個淘氣的圖形跑到了我們的書法室,小朋友們能把它們找出來嗎?(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師:其實,在生活中,這些圖形常常與小朋友見面。請大家在周圍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形狀與這些圖形是相同的。
學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尋找并交流。
師:(課件出示一些交通標志)這是我們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標志,它們又是什么形狀呢?它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四、動腦動手,自我創造
1、圍一圍
師: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動手來創造這些圖形嗎?(能)讓我們在釘子板上來“圍一圍”。請你拿出釘子板,自己來圍一圍我們今天認識的圖形。(學生圍)
交流展示,說說你圍的是什么圖形。
2、畫一畫
師:小朋友的動手能力真不錯!你們想不想來畫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們就在方格紙來“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你覺得怎樣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方便呢?(學生討論,交流)
師:對,我們可以沿著方格紙的邊線來畫,就比較容易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了。(課件示范畫長方形的一條邊。)
畫好后交流,說說自己畫的是怎樣的圖形。
五、快樂游戲,鞏固深化
師:剛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細,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
生1:能。我可以用圖形拼各種物體。
生2:我還可以用圖形畫出其它物體。
師:大家想的辦法都不錯,你想怎樣玩就怎樣玩,自己選擇辦法,沒有想到的可以先參觀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選擇。比一比,誰的設計最美麗。
(學生自行活動,教師巡視)
六、全課總結,活動延伸
今天你認識了誰,你能來說一說嗎?
請把你們認為最好的設計帶過來,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參觀學習。
〖總評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這節客課的重點是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并能清晰地識別這些“面”,而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也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技能,學習知識,我在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一年級實驗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整節課以第三只小豬搭房子的故事導入,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巧妙地回顧了前面的學習內容。在認識平面圖形后,又創設了給圖形娃娃找房間等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景中,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樂趣,學生在樂中學,趣中悟。
2、分組合作,求異探索。本課教學中時刻把學生當作教學主體。新課部分,學生在老師的組織、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活動,自主操作,探索知識,充分體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思考,并且培養了與人合作的意識及主動探索的精神。教師也鼓勵學生大膽匯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求異思維,樹立自信心。
3、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采用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多媒體計算機的圖象、聲音、文字的綜合運用、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確識別。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后對物體進行細致觀察和局部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著于“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后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于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后開展實踐活動。
1.直觀認識“體”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通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征。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說說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說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幾何圖形并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并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志。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后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通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著這些“體”的初步表象回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里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聯系教學的四種立體安排實踐活動。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滾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饋初步形成的表象。蒙著眼睛在口袋里摸物體,把手觸摸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信息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并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后說出摸的是什么形體;“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搭一搭”是各種立體的形狀特征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后運動,應該使用什么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么積木?搭工廠煙囪用什么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征的體會。“數一數”綜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復雜物體里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于現象: 為什么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么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于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樣摸出圓柱?用什么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盡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了解情況,對活動的進程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及描述小數乘整數的過程。
3.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
【教學準備】
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秋天到了,人們都在廣場放風箏。有三個小同學也想去放風箏,他們想買一樣的風箏(課件展示例題圖)。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圖: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思想,并為下面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整數提供條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數乘整數
1.說一說如果是你,想買哪種風箏?
學生自由回答。
2.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教師提出:××同學說想買3.5元一個的風箏,那么買這樣的三個估計需要多少錢呢?學生思考并匯報。
師:你們能不能準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匯報(可能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
方法1:連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豎式筆算35角×3=105角。
方法4:豎式筆算3.5元×3=10.5元。
[意圖: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地進行估算、筆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估算也是檢驗筆算的一種方法。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了解了新的解決方法──豎式筆算。]
3.小結引出課題。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買三個風箏一共用多少錢時,想到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指板書),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可以化成元角分來解決,還想到了把元角分轉化成乘法豎式來計算,同學們可真棒。(二)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算法
1.比較發現。
師:同學們看這個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會發現,算式中有小數或小數乘整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小數乘整數。)
2.嘗試解決。
教師出示0.72 × 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計算方法。
(3)匯報演示。學生匯報的同時展示學生計算過程。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到乘法比較簡便。
教師板演乘法豎式計算過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師: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三點:怎樣把乘數轉化成整數;乘積如何處理;積末尾的0如何處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動交流,總結概括。
師: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誰能舉個例子和大家說說具體的方法,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呢?
學生舉例子說明算理,并板書。
[意圖: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潛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獲取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師作為一名點撥者、合作者,在重點處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說明計算方法,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師:(出示主體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并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他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出課件)。
1.放飛第一個風箏。(點擊第一個風箏)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學生計算后,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比較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3.07×8
學生獨立筆算。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2.放飛第二個風箏。(點擊第二個風箏)出示:
(1)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你發現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決問題:小紅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飛第三個風箏。(點擊第三個風箏)出示:試試你的智力。
用1到5五個數字及小數點,任意組成小數乘一位整數的算式,并算出來。(能寫幾道寫幾道)
[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又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四、總結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想對大家說點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口頭表達能力。
3.初步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7頁的“用數學”及“做一做”中的習題。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展臺,屏幕,小兔子圖。
學具:6個大信封,6種數量不一的小動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頭駱駝、7匹小馬〈見附圖〉),每種小動物都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兩種。6幅情境圖(天空、花叢、大海、荷葉、沙漠、草地),6塊小黑板,6支粉筆。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師:有這么多老師來聽咱們同學的課,大家高興嗎?今天除了老師這些大客人,還來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那就打開信封,請他們出來吧!(學生分組活動:爭先恐后地打開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動物和情境圖。)
2.師: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自己小組的客人。)
3.師:小客人都是第一次來我們班做客,同學們想不想和他們玩呀?不過小動物們有個要求,就是在玩的過程中,大家要把小動物貼到情境圖中,并根據你們貼的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把它寫在紙條上。你們能行嗎?(生:行!)
師:這么有信心呀?那就發揮你們小組的力量開始吧。咱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學生分組活動:
1組:天空中,左邊貼了9只小燕子,右邊貼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組:海洋中,左邊貼了7只海豚,右邊貼了6只海豚。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組:草地上,左邊貼了4匹小馬,右邊貼了3匹小馬。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馬?
4組:紅花上貼了8只蝴蝶,黃花上貼了6只蝴蝶。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組:荷葉上,左邊貼了6只青蛙,右邊貼了5只青蛙。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組:沙漠里,左邊貼了3頭駱駝,右邊貼了5頭駱駝。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頭駱駝?
4.展示各小組提出的問題。
師:老師剛才到小組中去,看到同學們合作得非常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組提的問題?(請每組學生分別展示他們貼的`畫面和提出的問題。)
5.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你們能不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呢?(讓學生任選一個問題,但不能選自己小組的,分組解決問題,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分組活動。)
6.小組匯報。
可引導學生采用互相提問的形式。
例如:上來匯報的小組同學可以提問下面的同學,下面的同學也可以提問匯報的同學。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學生能夠說清楚每個問題用的什么計算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怎樣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結合小馬圖,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小馬圖,除了按左右來分,還可以怎樣計算?(小組討論)
生1:還可以按顏色來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還可以按大小來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能從左右、顏色和大小這三個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一共有多少匹馬?”這個問題。你們真棒!
反饋練習,強化新知
1.師:看到同學們玩得這么開心,小兔子們也想來咱們班做客,它們都等急了,讓我們用掌聲請出他們好嗎?(出示:帶問題的兔子圖。)
2.師:今天小兔子是帶著問題來的,它問咱們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小組合作完成,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3.分組匯報。(學生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按左右來分:“9+6”或“6+9”;一種按顏色來分:“10+5”或“5+10”。)
4.教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不但說得很好,而且還想出了兩種方法來解答,連小兔子都在夸獎你們呢!
對想出兩種方法的小組給予獎勵:每組獎一顆智慧星。
當堂作業,鞏固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課本上第107頁的內容。打開書,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還想不想繼續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生:想!)該幫助誰解決問題了?(生:小鳥和松鼠。)
1.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練習題。
2.同位互評。做對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體訂正,請個別學生說一說。(這里要體現對做錯題學生的輔導。)
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上得非常好,我們幫助小動物們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都是用的什么知識?(生:數學知識)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出示課題:用數學)數學知識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教學設計說明
“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07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習了前面第47頁、第58頁、第101頁的“用數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科書上呈現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的問題。與101頁“用數學”的內容相比,難度有所增加。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據,需要學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圍繞“一共有多少兔”的問題,顯示出不同的解決方法:(1)點數出兔子的總只數;(2)按群計數(左邊8只,右邊7只)后,算出總只數;(3)按顏色分類計數(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總只數。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探尋不同的解答問題的方法。我在備課時,感覺這一課的資源信息比較單一,留給學生分組學習和主動探索的空間不足。我認為學生在前面已經多次接觸過“用數學”的問題,他們對這樣的內容已不陌生了,已經具備了根據畫面提出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教材提供的這組“小兔子”信息作為練習內容。而在學習新知中,我結合學生實際和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又增添了6種小動物(每組一種,每種又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圖。教學中,以“小客人來做客”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從信封中請出小動物,并把它們粘貼到背景中,這樣不僅留給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的機會,而且能出現多種資源信息。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貼的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并寫在圖的下面。這樣就出現了6幅圖文并茂的畫面,接著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幅畫面(不能選擇自己小組的),通過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最后以“小馬圖”為例,讓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一共多少匹馬?”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按群來分,可以按顏色來分,還可以按大小來分。這種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級的學生,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種設計還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小動物的可愛,從而很自然地實現了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目標。
教學中,我還結合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充分地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匯報的形式,自己去提出問題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我又引導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走出來,回到生活實際中,去發現身邊的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學生在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了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專家評析
在學習新知時,教師創設了貼近學生并富有童趣的資源信息,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合作學習、組間相互匯報、交流、提問、評價等形式,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提出問題,并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改進了教材的編排形式,在強化新知這一環節中把書上的主題圖作為練習題出現,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進行了拓展練習。在鞏固練習時,充分利用書上的“做一做”,讓學生進一步“用數學”解決問題,并通過生生互評,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評價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談話,創設出“小客人來做客”的情境。這種形式比較活潑,易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學數學教案15
一、設計理念:
隨著學生學習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既鞏固了小學基礎知識,又為初中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運用相關規律,熟練的進行解方程計算。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移項解方程的歷程,觀察、比較,進而歸納出解各類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關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對比,歸納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勾漏”雙向四步教學法,適當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類解方程的一些規律,運用相關規律,熟練的進行解方程計算。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移項解方程的歷程,觀察、比較,進而歸納出解各類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關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對比,歸納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勾漏”雙向四步教學法;觀察法、比較法、歸納法。
五、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學們,利用等式的性質我們學會了解方程,其實上,熟練后,我們可以不用寫得那么麻煩,三言兩語就可以輕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學嗎?
(二)、漏知互學:
我們先按運算符號把方程分成四大塊:一、加法方程,二、乘法方程;三、減法方程;四、除法方程
先來看第一大塊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質這樣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規律呢?先看符號(+——--符號相反)再看數字(數字順序也相反),那合起來說就是:加法方程,數符相反。有趣嗎?
現在我們再看第二大塊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質這樣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師:他們又有什么規律呢?(課件展示)哦真聰明!乘法方程與加法方程的規律一樣,數字順序和運算符號都相反了,所以我們把乘法方程與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稱為:乘加方程,數符相反。明白了嗎?記住了嗎?
現在我們再來看第三大塊,減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質這樣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們又有什么規律呢?先看未知數x都在減號前,接下來的運算符號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減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別急,請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質可以這樣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 =60+X
60+X =108
X+60-60 =108-60
X=48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題減法方程與上面兩題有什么不同呢?對,未知數x都在減號后面,運算符號都是用減法,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張種減法方程合并起來說:減法方程,前加后減。未知數x在減號前用加法,未知數x在減號后,用減法。
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第四塊,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質可以這樣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學們,你發現了什么?對,眼睛真厲害!未知數x在除號前,解完這道題,誰發現,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與減法一樣,1、未知數X在除號前面,2、都用乘法,3、數字沒有相反。怎么辦,對,先算完另外一種情況(X在除號后的)再說,那么請開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質可以這樣解: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48÷X=3 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 X=16
3×X=48
X=48÷3
X=16
仔細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規律你找到了嗎?1、未知數X在除號后面,2、都用除法,3、數字沒有相反。以上說明在除號前后的計算方法不一樣,那么它的規律要根據X在除號前后來判斷,X在除號前用乘法,X在除號后用除法,從而得出他的規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減法有類似感。
(三)、流程對測:
小組內各出加減乘除的方程各一條,然后交換計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小組開始探究,教師巡邏指導
(四)、結課拓展:請同學們說說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