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22 18:28:17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么?(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么?(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并能實際理解應用。

  <二>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

  <三>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借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經態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 識嗎?讀一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說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么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 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里?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 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么樣的特點呢? 1、說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選擇自己喜歡 的圖形)

  3 畫角:在紙上試畫,說說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①判斷,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匯報你是怎樣畫的

  4、匯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 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后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體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二)做角—操作內化、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現了什么?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 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梁。

  (三)感知大小—實踐活動、感悟體驗 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2、創設沖突,引發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么?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說一說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 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系,獲得感性知識并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

  伸

  1、師:這節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課件演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筑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獲

  2、帶著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時,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筑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并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復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筑物。

  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制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說出繪制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制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說說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說房間的陳設,一人繪制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后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

  繪制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為了突破難點,我選擇了金箍棒的變化這一情境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考和理解問題。同時以完整的、學生熟悉的、又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自主探究規律、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根據,也是單位名稱換算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用的是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借助長度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規律;能應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新知。

  3、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

  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發現并歸納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構。

  (1)出示例5:

  師: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大家請看:這是西游記里的故事,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 ( 生講:一只小妖手持大錘對孫悟空說: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說:休想,看我金箍棒!他邊說邊從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長0.009米。孫悟空說:變!他邊說邊把金箍棒拋向空中,金箍棒變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孫悟空又說:變!金箍棒又變成了0.9米。小妖驚呆了。孫悟空再大聲一吼:看棒!金箍棒變成了9米長。小妖還來不及反映,“哇!”的一聲,就被金箍棒。)

  這里有一組數據顯示金箍棒變長的過程,誰發現了?

  師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觀察這組數據,看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位數不同,大小不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說的不錯, 這主要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規律。師板:小數點移動(齊讀)

  二、小組合作,發現總結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我們接著來研究,師問: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嗎?你能比劃0.009米的長度嗎? 為了更清楚的知道這些小數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把這些小數換算成整數,用毫米來表示。

  師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請同學們從上往下觀察這組數,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組根據大屏幕的提示進行合作,組長主持,記錄員做好記錄。

  出示大屏幕;快樂合作:

  從上往下看,以第1式為標準,第2、3、4式分別同第1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2)小組討論

  (3)小組交流匯報

  小組一:(以第1 式為標準,第2式同第1式比較,0.009米變為0.09米,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毫米變為90毫米,擴大到原數的10倍-----)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小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組合作

  (1)猜想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那么小數點向左移動,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小數會縮小)

  我們一起來驗證。

  (2)驗證猜想

  討論:

  從下往上看,以第4式為標準,第3、2、1式分別同第4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3)小組合作

  (4)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1(以第4 式為標準,第3式同第4式比較, 9米變為0.9米,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000毫米變為900毫米,縮小到原數的1/10----)

  小結: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齊聲讀規律

  把書打開到61頁,完善書下面的內容。

  為了方便我們記憶,老師把它編成兒歌,大家請看。

  (5)出示四句歌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談話:剛才咱們班同學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現在能有信心用規律解決碰見的數學問題嗎?咱們來個小比賽,誰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數點移到位數字的左邊后填空

  (1)36.8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5.41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3)128.6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判斷

  (1)把5.6擴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數點去掉,它的值就縮小10。 ( )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 ( )

  3、選擇

  (1)把5.08的小數點去掉,這個數就( )。

  A、擴大到原數的10倍 B、縮小到原數的

  C、擴大到原數的100倍 D、縮小到原數的

  (2)把的一位數先擴大10倍,再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數點去掉后,再向左移動三位, 這個數與0.717比較( )。

  A、縮小到原數的 B、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題:

  把一個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一位得4.02,原來的小數是( )。

  四、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結合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而安排的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段。首先,指導學生欣賞中國剪紙作品,介紹其藝術特點,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與剪紙的密切聯系形成認識。然后讓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獨立或分小組自由進行創作,最后進行交流。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靈活運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我國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培養其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創造性,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參與創作,合作交流,啟迪學生靈感,感受生活。

  3.通過欣賞剪紙作品,感受古今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學習運用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創作美麗的圖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剪紙作品 剪刀 彩色紙片

  [教學過程]

  一、作品賞析。

  1、談話:同學們,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張普通的紙,就是它們創造出了中國民間文化剪紙,又叫窗花。這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有1000多年的歷史,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出自古代與現代藝人之手的部分代表作品。

  2、板書:奇妙的剪紙

  3、利用課件與實物投影儀展示教師和學生共同準備的剪紙作品。

  4、你最喜歡哪一幅剪紙?(學生對喜愛的作品進行談話交流。)

  5、教師對部分作品進行解說(主要針對古老的吉祥圖案)。剪紙藝術是生活化的藝術,尤其體現在古代。剪紙都應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裝、瓷器、皮影、居家裝飾等)

  【評:通過作品欣賞,使學生對剪紙藝術有初步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作品分類。

  1、觀察分析

  ①談話: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這么多的剪紙作品,其實在民間藝人創作中是有區別的。那么你們能進行分類嗎?

  ②小組討論。

  學生總結分類。學生分類可能很多,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比如:分為人物、動物、花草、文字等類別或以顏色而分類。

  ③小結:

  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從創作內容上看可以分為這幾類,我們還可以從創作的方法進行分類。比如有的'剪紙圖案是由一組或幾組完全相同的圖案組合而成的,大家來看有哪些?

  ④學生從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紙圖案。

  【評:剪紙作品既可以根據圖案內容分類,也可以根據圖案是否對稱分類,目的是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2、研究方法

  ①引導觀察:你們再來看現在這些作品,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當學生回答是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請其他同學進行對折檢驗。)

  ②教師拿出其中以一次對折形式剪成的楓葉圖案。

  提問:這張剪紙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是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將其對折重合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給學生看。)

  ③提問:同學們,這樣漂亮的圖案,你知道是怎樣剪成的嗎?

  引導學生根據剛才的展示,發現這個作品是對折后畫樣剪成的。

  ④談話: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藝人,用剪刀來創作漂亮的圖案?

  組織學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幾張紙片。(提醒學生使用剪刀時注意事項)

  【評:利用所學數學知識來驗證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總結出剪紙與軸對稱圖形的密切聯系。】

  三、作品創作。

  (一)嘗試創作(一次對折剪紙)

  1、課件出示楓葉圖案。演示對折后的形狀,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對折紙樣摞在一起進行比較。

  ①提問:大家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根據對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師按學生的要求完成剪紙,將其貼在黑板上。

  ③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制作:

  a、一次對折 b、沿外邊畫輪廓線 c、剪去輪廓線以外的部分

  ④同桌進行交流。評析。將優秀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引導:為什么有的同學剪出的圖案漂亮,而有的同學稍有不足呢?

  大家能否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總結:a、對折要整齊 b、畫樣要美觀 c、用剪要(二)二次創作

  1、課件出示62頁下方的剪紙步驟。

  ①要求:請同學拿出一張正方形紙片,按照屏幕上的順序動手試一試,看誰做的好。

  ②教師巡視指導,請完成較好的同學幫助其他同學。

  ③組內同學進行交流,選出優秀作品貼在黑板上。

  過渡提問:還有其它的折法進行剪紙嗎?(學生可能會提出沿對角線折或兩次對折。)

  2、課件出示課本63頁沿對角線折法。

  ①學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談話:我們還可以怎樣折?還可以折成幾折來剪?

  ③引導:我們通過學習剪紙,發現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圖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圖案呢?

  3、課件演示63頁長方形紙剪花邊疊剪圖案。

  ①學生按順序完成。

  ②將優秀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評。

  【評:通過嘗試創作使學生明確剪紙的基本方法與注意事項。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主動向學生質疑,促使學生思考與發現,形成認識,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非常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獨立創作。

  1、出示課件。談話:剪紙的分類大體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陽刻,就是剪去輪廓線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輪廓線;第二類陰刻,就是剪去輪廓線保留其他部分;第三類陰陽混刻。

  2、要求:可以用對折的形式創作,也可以不用對折進行創作。對紙張的樣式也不受限制。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幅或兩幅作品。

  3、學生創作。教師巡視,與學生交流。

  4、展評作品。

  【評:教師簡要介紹剪紙藝術的創作分類,學生結合欣賞重新認識剪

  紙藝術的靈活多變,為獨立創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充分運用合作交流,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得到進一步拓展,知識得到延伸。】

  四、全課總結。

  1、啟發:同學們的作品樣式繁多,卻很美觀,這些作品與我們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區別嗎?

  教師指導學生發現規律:凡是對折后完成的剪紙作品,都是軸對稱圖形,不對折而完成的圖形卻不是。

  2、引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圖形(圖案)的中心軸,折痕的兩側是完全對稱相同的。

  【評: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規律性的知識。】

  五、課后作業。

  利用軸對稱圖形的原理,制作完成一組可愛的動物的花邊,裝飾班里的墻報。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溝通梯形與其它平面圖形的聯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的思想,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梯形的概念,認識梯形的底和高并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整理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其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說一說學過的四邊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導入:圖3有幾條邊?幾個角?這個四邊形像什么?(梯子)這就是梯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書課題:梯形)

  二、探究新知.

  認識梯形.

  (1)出示圖形.【繼續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提問:①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圖形嗎?它們外面的形狀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導學生看出它們的外形.

  ②這樣的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出示下圖

  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測量,全班同學測量書上144頁此圖.

  (2)交流測量結果.

  通過檢查測量使學生明確: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義.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板書)

  2.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繼續演示課件“梯形”】

  結合圖形說明,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根據圖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習慣上上底畫得短些,下底畫得長些.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腰.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向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線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畫法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畫高?

  引導學生明確:梯形的高只能從相互平行的兩條邊中任一邊上的點向它的對邊畫垂線.

  再想一想:你怎樣區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學等腰梯形.

  (1)教師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對折一下,你發現兩腰有什么特點?(兩腰相等)

  (2)學生測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結果怎樣?(兩腰相等)

  (3)概括定義.

  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書)它是梯形的一種特殊情況.【繼續演示課件“梯形”】

  4.四邊形的關系.

  分組討論:根據對邊平行的情況,你可以把四邊形分成幾類?每類各有什么圖形?

  引導學生明確:根據對邊平行的情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兩組對邊平行,其中包括有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另一類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鞏固練習.

  1.用釘子板圍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為3高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兩塊拼一個梯形(2)用三塊拼一個梯形

  3.繼續演示課件“梯形”,出示練習

  小組討論:我們學過的四邊形有著密切的關系,你能看圖說出它們的關系嗎?

  4.找出下圖中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每種圖形有幾個?

  四、質疑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梯形的定義及各部分名稱和認識特殊的梯形)

  2.對于今天所學的知識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鼓勵學生質疑、解疑

  五、布置作業.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畫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剪圖形

  活動目標

  通過剪圖形實現所學過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要求

  每個圖形只許剪一刀.

  ①將平行四邊形剪為梯形.

  ②將梯形剪為平行四邊形.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

  2.熟記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讀出下面各數

  3612 2361 1236 6123

  問:上面每個數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個數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課件計數單位)回答下面各題

  (1)10個一是( )10個十是( )10個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二、學習新知

  1.談話導入:我們已經學過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萬.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萬千米、地球離月亮大約有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像這些比較大的數的讀法.(板書億以內教的讀法)

  2.用算盤幫助數數,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

  (1)出示算盤,讓學生在千位上撥上一個珠,問: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讓學生一千一千地數,一邊數一邊撥珠.問:你發現了什么?(10個一千是一萬,千位滿十向萬位進一).再一萬一萬地數,邊數邊撥珠并把發現的問題講給大家聽.(依次十萬十萬地數)

  (2)師問:照這樣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又是多少呢?

  (3)通過剛才的數數你們知道了什么?

  (4)(繼續演示課件計數單位)練習填空:

  10個一千是( )10個一萬是( )10個百萬是( )10個千萬是( )

  3.師: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個、十、百、千一樣它們都是計數單位.(邊說邊板書)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中,你們發現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繼續演示課件計數單位)

  4.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教師說明:

  (1)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計數單位要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教師對著計數單位,在上邊板書數位,(師邊講解邊整理出數位順序表)

  (2)同一個數放在不同數位上,它的計數單位是不同的.如數字3,寫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寫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寫在萬位上呢?寫在千萬位上呢?寫在億位上呢?

  (3)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起每四個數位為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表示多少個 ;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表示多少個萬.(師進一步整理數位順序表)(說明:還有比億更大的數,今后我們再寫)

  5.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

  (1)教學萬級數的讀法

  ①在算盤上撥出二十八,問:這個數在個級,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將二十八移到萬級,問:這個數在萬級,表示多少?(二十八萬)

  ③在算盤上撥出三千零七十萬,讓學生試讀.

  ④讀出下面各數(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讀作:四十七萬

  40500000 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 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⑤小組討論:說一說萬級的數的讀法和個級的數的讀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萬級數先按個級數的讀法來讀;

  不同點:萬級數要在后面加讀一個萬字.)

  ⑥練習:讀出下面各題: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強調:每級中間連續有2個0只讀1個.)

  (2)教學含有兩級數的讀法(出示課件億以內數的讀法).

  ①先在數位順序表上出示20000,讓學生讀出來.再將個級寫成4600,請學生完整試讀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讓學生讀出來,再試讀6407000,問:這個數中的4個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讀的?(數中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

  ③讓學生讀出30040,再試讀10030040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問:10030040共有5個0,前4個0共讀出幾個?(師指出其他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④練習:讀出下面各數.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讀作:五十六萬九千二百

  40080500 讀作:四千零八萬零五百(師問:40080500所讀的零是指哪幾個0?)

  28000075 讀作:二千八百萬零七十五(師問:為什么4個0只讀1個?)

  ⑤總結含有兩級數的讀法:略.看書P3并體會一億有多大.

  三、課堂練習

  1.讀出下面每組數: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說出下面每一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讀出來.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師說明:改革20年來,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讀出下面各題中的數:(投影)

  (1)1993年,我國天然石油開采8130000噸,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噸.

  (2)1994年,我國煤炭開采12350000噸,到1996年,煤炭開采21500000噸.

  (3)1993年,我國市內電腦交換機有10360000門.

  (4)1994年,我國生產照像機42900000架.

  四、師生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是怎樣的?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怎樣讀億以內的數?

  五、布置作業

  (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

  學生互相比劃并說說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2.出示:給下面的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長18( )

  一枚1元硬幣厚約3( )

  學校跑道一圈長250( )

  課桌長約10( )

  3.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1。

  提問:這是滬杭鐵路,它的全長是180( )?

  追問:為什么滬杭鐵路的長度要用千米作單位?

  4.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

  5.教師出示教材第20頁的圖片:你知道每幅圖片上的數字表示什么含義嗎?

  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課前的活動。(出示照片)

  我們學校的跑道從( )( )大約是100米,你怎么記住它的?

  明確:像這樣的100米,我們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1000米)

  教師指導學生讀出這個算式時,要注意前面的數和后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提問:1千米里面有幾個100米嗎?(10個)

  追問:走100米你花了多長時間?如果讓你走1000米要多長時間?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樣嗎?

  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言。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提問:課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學校的環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學生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

  回答預測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說一說: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2.強化概念。

  引導思考:我們剛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個環形的,如果我們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會有多長?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哪兒是1千米?向北?向東?向西呢?你可以選擇一個熟悉的地方想象,現在腦海里想象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大約是100米,要走10個100米,該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你能說一說從自己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片并提問:小轎車、步行、動車、自行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并說說理由。

  追問:老師家離學校約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師,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請簡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學生看圖,并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題組織學生直接計算,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再組織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本單元把小數加法和減法合在一起教學,先教學筆算的方法,在掌握筆算的基礎上,口算比較容易的小數加、減法。然后教學加法運算律和減法運算性質在小數加、減法里仍然適用,并進行有關的簡便計算。教材在編寫方面,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不以既定的計算法則束縛學生,突出對計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適當展開了算法逐步發展、逐漸完善的過程。加強與整數加、減法的有機聯系,幫助學生形成包攝性更大的認知結構。

  第二,練習數量比較充足,練習形式活潑多樣,避免機械、被動、乏味的計算訓練。學生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引起學生的注意;鼓勵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較繁的加、減計算;利用驗算提高正確率,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第三,注重計算知識的實際應用,除了解決購買物品時花錢和找錢的問題外,還有通過計算反映病人體溫的變化情況、統計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況、計算水位高度、測量水的深度等內容,對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1. 因勢利導,設計算法的探究過程;由表及里,促進算法的完善發展。

  學生在三年級曾經進行過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由于兩個加數、被減數和減數都是一位小數,他們不自覺地做到了小數點對齊。雖然進行了小數加、減計算,并沒有形成計算的法則。本單元的例1和“試一試”“練一練”,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認知矛盾,因勢利導,逐步構建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

  (1) 例1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列加法和減法的豎式,應該把小數點對齊。

  這道例題的教學安排是,先在小數加法中理解“小數點對齊”的問題,再向小數減法遷移。把小數點對齊不是教材和教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聯系已有經驗,經過體會得到的。求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是兩位小數加一位小數的計算。教材先讓學生試著列豎式算,預計可能出現兩種列法,一種是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列,另一種是把兩個加數的末位對齊著列。教材接著讓學生研究“兩種算法哪一種正確”。這里不是憑“小數點有沒有對齊”來評判哪個豎式正確,而是聯系已有的經驗,分析和體會哪種算法正確。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數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豎式應該把表示“元”“角”“分”的數分別對齊著寫,才便于相加。也可以從小數的意義進行分析,4.75是4個一、7個0.1和5個0.01,3.4是3個一、4個0.1,根據整數加法的經驗,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對齊著列豎式,最便于計算。還可以通過估計作出判斷,4元多加3元多要超過7元,所以得數是5.09的那個豎式肯定是錯的。學生通過上面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識:要把小數點對齊著算。

  在求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計算中,還有一點也應引起學生注意:十分位上的數相加滿10,要向個位進1。這一點可以從“10個0.1是1”得到解釋。

  例1的第二個問題是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這個問題在教學內容上,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是一步發展。在學生認知過程上,從理解方法到獨立進行計算,可以內化算法。教學這個問題,只要突出一點,即豎式怎樣寫。

  (2) “試一試”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和或差的小數末尾如果有“0”,應該化簡。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豎式計算。“試一試”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是鞏固“小數點對齊”這個必須遵循的寫豎式的規則,讓學生獨立計算就能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第二個教學任務是化簡計算結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與差的小數末尾都有“0”。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材中曾經指出:根據小數的性質,通常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現在要應用小數的性質化簡計算的結果。教學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計算的結果,如果小數末尾的“0”沒有去掉,計算是正確的,不能僅以沒有把小數化簡而判定計算是錯誤的;第二,要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小數性質,把得數里小數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豎式上把這些小數末尾的“0”逐個劃掉。

  (3) 引導學生反思算法,構建計算法則。

  在例1和“試一試”里,學生經歷了兩次小數加法計算和兩次小數減法計算,初步知道小數加、減法的豎式應該怎樣算,還知道計算的結果要根據小數的性質化簡。這些都是他們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算法。“試一試”下面的兩個問題,先引發學生回顧反思,再通過交流形成法則。這兩個問題不是簡單地回憶“是怎樣”和“要怎樣”,而是尋找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的相同點,從“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的高度認識“小數點對齊”,把已有的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推廣到小數加、減法,并進一步加強對整數加、減法法則的理解和應用。至于“小數計算的結果,要根據小數性質進行化簡”是小數計算的個性特點,與整數計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學生注意,作為小數加、減計算法則的補充內容。盡管教材里沒有呈現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事實上法則已存在于學生的認知結構里了。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出這樣的認識與方法,就是探索和創新。

  (4) 在“練一練”里幫助學生澄清一些認識。

  第1題讓學生在已經列出的豎式上計算,有兩處要引起學生注意,一是24加9.9是整數加小數,也應該把小數點對齊著算。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豎式是怎樣列的?小數點對齊沒有?為什么?二是7.56減4.56的差的小數部分是0,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差應該怎樣化簡?差是多少。第2題選擇了學生初學小數加、減法時往往發生的錯誤,通過指出并改正錯誤,引起學生的重視。隨著上面一些認識的澄清,學生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

  2. 集中力量解決計算中的難點問題,因人制宜,允許學生選擇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計算小數減法時,如果被減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比減數小數部分的位數少, 學生往往發生錯誤。教材把這種情況視作計算中的難點問題,安排例2加以解決。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例2才開始,在前面已有鋪墊。

  (1) 在教學計算法則時,已經出現了兩個加數的小數部分位數不同、被減數的小數位數比減數多的情況。

  例1計算4.75+3.4的豎式,百分位上怎樣算?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據小數的性質,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樣,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據小數性質,在3.4的末尾添上“0”。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沒有寫出來,把它想在腦里了。類似的情況在第48頁“練一練”里和練習八第2題里也多次出現,如果教學時注意到這些,那么已經為例2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2) 在例2和“試一試”里集中力量突破難點。

  例2的豎式中,3.4的末尾有紅色的“0”,并加了虛線框。這個“0”不是一開始就寫出來的,是在計算情境中出現的。依據3.4-2.65寫出的豎式,被減數百分位上空著。這一位上是幾減幾?由此聯想小數的性質,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個“0”。寫出了這個“0”,百分位上怎樣算就清楚了。教材把“0”加紅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這個“0”上,著重解決兩個問題:這個“0”是哪來的?這個“0”對計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虛線框的意思是,這個“0”一般不寫出來,只要把它想在腦里。這是對多數學生的導向。至于部分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仍允許他們把這個“0”寫出來,能防止算錯。

  “試一試”計算8-2.65,這是整數減兩位小數,計算難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讓學生獨立計算,應用例2中學到的方法。在他們計算時,通過大卡通的提問給予適當啟示。如果有些學生把被減數十分位、百分位上的“0”寫出來,要指導他們先在被減數個位的右下方點上小數點,再在小數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選擇兩種物品,算出它們的單價相差多少元”擴大“試一試”的容量。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計算8-3.4、8-4.75、4.75-3.4等被減數與減數的小數位數不同的題,消化學習的新知識。

  “練一練”里大多數題的被減數小數位數比減數少,讓學生鞏固并掌握新知識。也有少量兩位小數減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減兩位小數的題,有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融合起來,既把新學習的計算納入已有的法則,又充實了計算的技能。

  練習八里的小數加、減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些口算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本單元安排的小數加、減法口算題,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以后,進行的計算能夠和整數的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或兩位數的口算相銜接。第5題對小數加、減計算進行驗算,要把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遷移過來。加法的驗算一般應用加法交換律進行,減法的驗算一般應用減數加差等于被減數這個關系。

  3. 把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向小數加法和減法擴展。

  在四年級(上冊)教學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減法的運算性質。學生已經理解了這些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的內容,并能應用于整數加、減計算。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對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適用?這是本單元例3和練習九第2題要解決的問題。

  “同樣適用”包括兩層意思: 同樣存在和同樣應用。例3讓學生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學生會按運算順序依次相加,也會有學生調換加數的位置,另行組織相加的順序。各種算法的最后得數相同,說明了兩點:一是小數連加也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數結合相加,計算結果不會改變。即小數加法同樣有交換律和結合律。二是各種算法的簡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較麻煩,需要列豎式筆算。應用運算律使算法簡便,只要口算。這兩點共同表明,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也同樣適用。“同時存在”和“同樣應用”的認知方式不同,前者是發現、驗證,后者是遷移。教材把這兩點教學內容設計在一個載體里,通過計算四個小數相加的和,既驗證了存在,又體會到原有的應用經驗可以遷移過來。這些都是“練一練”的基礎和知識基礎。

  教學減法的運算性質也作了類似的安排。練習九第2題通過兩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發現整數減法的運算性質在小數減法里同樣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數減法的簡便運算。

  4. 使用計算器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體會計算工具方便了計算。

  例4教學使用計算器進行小數加、減法計算。教學過程大致分成兩段: 第一段以0.8為例,讓學生在操作計算器的活動中,學會往計算器里輸入小數的方法,體會到輸入小數的方法和輸入整數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個小數點的鍵;第二段是計算五種物品的總價和付出100元應找回的錢數。一方面熟練使用計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覺到用計算器算比筆算方便得多。

  “練一練”里都是小數加、減計算和混合運算。像這些比較繁的計算沒有筆算要求,都可以用計算器算。練習九第8題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額,計算量很大,而且比較繁。這些練習都能使學生體會使用計算器的好處。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分數的產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利用類推與遷移的教學方法自主探索知識,并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況能力

  4、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結合平均分,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準備:各種圖形紙,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 游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喜歡)現在我們就來玩一個“拍手游戲”。伸出小手,注意聽要求:根據得數拍手,不用嘴巴回答。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游戲開始。

  1、把個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4下手)

  2、把4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2下手)

  3、把2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1下手)

  (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了4,2,1這幾個數)

  分得同樣多,就是怎樣分?(平均分)(老師板書:平均分)

  (繼續玩拍手游戲)

  把一糖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幾個?(學生不拍手)為什么不拍手啊!(生答:半個不夠拍一次)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認識數的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分數,學習了它之后,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分數)

  二、多重感知,理解意義

  1、認識1/2

  拿出一張圓片

  現在,誰能把這張圓片平均分成2份呢?(指名到講臺前)

  (先將圓片對折,使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以后,有一道折痕,折痕的左右兩部分分別是這張圓片的一半。)

  (老師把這張圓片粘貼在黑板上)

  現在老師沿著折痕畫一條線,將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顏色。在這里,老師告訴你:這涂色部分也叫做這張圓片的二分之一。猜想:空白部分呢?

  觀察:老師就來寫一寫這個二分之一。

  (板書:1/2)

  誰來說一說,老師是怎樣寫的?

  (先畫一條橫線,在橫線下面寫2,在橫線上面寫1)

  我們由下往上讀:二分之一。

  誰能結合圓片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生匯報)

  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

  分數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表示平均分,叫分數線;“2”表示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叫分母;“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分母的一部分,叫分子。(板書:分數線、分子、分母)

  剛剛我們折出了圓片的1/2,那么,你能折出其他圖形的1/2嗎?(拿出學具,獨立完成)

  你發現了什么?

  (所有圖形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來表示,因為不論圖形的.形狀、大小如何,它們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們的1/2;整個圖形大,它的1/2就大,整個圖形小,它的1/2就小。)

  2、認識 1/4

  如果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猜想: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呢?(1/4)

  (板書:1/4)

  小組合作:折出圓片的1/4,看哪個小組的折法多。

  (匯報,粘貼圖形。)

  以上我們認識了1/2,1/4,你還想認識哪些幾分之一的分數呢?

  (學生列舉,老師板書)

  三、應用拓展

  1、用幾分之一寫出下列圖形的涂色部分

  (圖略)

  2、下列圖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嗎?(判斷并說明理由)

  (圖略)

  3、動腦思考:在這張長方形紙中,每種顏色各占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圖略)

  四、 總結收獲

  本節課我們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更確切地說是認識了分數中的幾分之一(老師板書:認識幾分之一)。那么,在本節課中你還有哪些收獲呢?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