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合生活情境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初步學會畫角,感知角有大有小,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了解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3、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數學交流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2、引導學生畫角,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程度有關。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教材第38頁主題圖,你能找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指名學生匯報。
師:你能從圖中找出角嗎?
指名學生匯報,課件閃動角。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角及各部分名稱
(1)出示三角尺,請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發現。(角有尖尖,角的兩條邊直直的……)
(2)誰來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一看?(有學生只摸到角的頂點處)
學生小組內討論并互相指指看。(學生會指著兩條邊)
(3)觀察對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過大家的想象和仔細觀察,我們得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課件的.演示,看看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想想,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一個頂點,兩條邊)
我們指角的時候一定要把角的頂點和邊準確的指出來。
完成練習: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圖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教師演示滑動角,請同學們看老師這里的這個角,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點擊課件)
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吸管張得越開,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然后通過課件演示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使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3、學習畫角
(1)解決了那么多問題,那你能不能把角畫出來呢?老師示范畫一畫,邊畫邊說:先畫一個頂點,從頂點起畫一條直直的線,再從頂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
(2)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巡視,指導。
指明學生說說怎么畫的。
(3)師:為了讓學生能規范正確地操作,請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畫角時除了紙和筆還需要什么;強調直尺。②畫角時要畫些什么,進一步鞏固角的特點。
(4)用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交流畫角的順序:先畫頂點再畫邊。運用動畫的方式進一步強調畫角時要用直尺。學生說畫法,教師隨之板演。學生練習畫角,找出一些畫得比較好的作品展示,給予充分的肯定。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師:設計了數角的檢測練習,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接著讓學生指一指圖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邊的物體中哪里有角。學生從自己身邊不同的物體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
四、課堂總結,內化提升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反思談收獲,從而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cm=10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問題,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義與作用。
3、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建立求倍數的計算思路。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葉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展示多媒體圖片:學校里兩個隊正在進行拔河比賽,男生隊有3名隊員,女生隊有6名隊員,請孩子們猜一猜是哪個隊將取得勝利,并說出理由。
引導孩子說出:女生會贏,因為6個女生比3個男生多3個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個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數不一樣,這場比賽不公平等說法。
教師:要想知道結果,咱們先把他們的人數用小棒擺一擺。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動手操作。
教師示范擺,先擺第一行的3根,再擺第二行,擺第二行時要3根3根地擺,一共擺6根小棒,學生再擺。
同桌檢查,你是老師這樣擺的嗎?
教師:請孩子們仔細觀察,我們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幾個這樣的3根呢?把你們的小棒移動一下讓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個3根嗎?請一個孩子上講臺移一移。
教師: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們這樣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個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幾個3呢?6里面有2個3。(板書)。
6里面有2個3,我們也可以說6是3的2倍(板書)。我們一起來說說這句話。(學生邊說老師邊指黑板)。再請兩個同學起來說一說。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2)教師揭示倍的含義。
指著學生擺的兩行小棒小結:第一行擺了3根小棒為一份,第二行擺了2個3根是2份,我們就說,6里面有2個3,6是3的2倍。
(3)教師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問:第二行里有幾個3根?第二行的小棒數是第一行的幾倍呢?
讓同桌學生兩個互相說一說,然后指名說。再添上3根呢?
(4)擺一擺,說一說。8是4的幾倍?8是2的幾倍?
(5)拍手游戲
教師:孩子們學得真好,我們還繼續學習,你們有信心嗎?讓我們用掌聲來激勵自己。
先由老師拍,第一次拍兩下,第二次拍4下,問孩子:第二次拍了幾個兩下,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幾倍?
再由師生對拍,老師拍1下,要求孩子們拍的是老師的4倍,老師拍2下,要求孩子拍的.是老師的5倍。
2、教學例3。
(1)教師擺。
第一行擺:2片楓葉
第二行擺:6片黃葉問:黃葉的片數是楓葉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孩子挪動第二排的樹葉,2片為一份,可以看出兩排樹葉之間的關系。
擺一擺。有什么發現?(把6片葉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樣表示?
板書:黃葉的片數是楓葉的3倍。
6÷2=3
(2)教師擺第三排葉子。
問:綠葉的片數是黃葉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的?挪動第三排的樹葉,6片為1份,擺一擺。有什么發現?(把12片葉子每6片分一份,可以分兩份)用除法怎樣表示?
板書:銀杏葉的片數是黃葉的2倍。
12÷6=2
3、教學例4。
小朋友去參加植樹活動,第一小組的小朋友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植了7棵樹。”
第二小組的小朋友說:“哈哈,我們小組植的棵數是第一小組的3倍喲!”
那么第二小組植了多少棵樹?7×3=21(棵)則第二小組植了21棵樹。
4、新課小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么?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我們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5、比一比,看誰答得好。
看多媒體圖片并填空,同時說出理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爭)
三、鞏固練習
老師的年齡是4的倍數,請孩子們猜一猜老師多少歲了。
四、總結課堂
教師:現在我們再去看看那場拔河比賽,觀看多媒體錄像,女生贏了男生。為什么呢?
引導孩子們說出: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2倍。
今天我們認識了“倍”這個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識是和“倍”有關的。
只要你認真觀察,還會發現數學王國的許多樂趣。
今天哪個小組表現的最好?你能找到這里的倍數關系嗎?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數量之間存在倍數關系呢?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4
教學內容: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能通過直觀觀察比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三角尺一個,小棒4根,兩根硬紙條,一張長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玩一個拼圖形的游戲。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圍成什么平面圖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圍成什么平面圖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圍成什么平面圖形呢?
(4)談話:仔細看這個圖形,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朋友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談話:小朋友,喜歡做手工嗎?看,這兩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圖)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物體上有沒有我們認識的圖形?
引導:這些物體上不但有我們認識的圖形,還藏著我們的新朋友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物體的角藏在哪里!(課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紙片、鬧鐘)
談話:這些物體中都有角,我們把角請下來,好嗎?
引導: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臺指,師指導角的指法),咱們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點有什么感覺,順著點往這兒摸,再順著點往這兒摸,誰來說說有什么感覺?現在我們把這個角描下來好嗎?
談話:請同學們自學角的相關內容,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這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的線叫做角的`邊。為了說明這個角兩條邊張開的大小,通常會在角上做一個記號,從角的一條邊畫一條弧線畫到角的另一條邊。
提問: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邊有什么特點?指名說說,集體說一說。(教師板書)
追問:你能指出這請下來的角的頂點和邊嗎?指生上臺指一指。
2、找角
談話:角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請大家仔細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說給同桌聽。
交流:你找到角了嗎?
小結:看來角真是無處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雙數學的眼睛,還會發現更多的角。
3、辨角
談話:聽說我們認識了角,課堂上來了一些客人,都爭說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題)請小朋友們來當裁判(用手勢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頂點和邊嗎?
4、數角
提問: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關鍵要看什么?
請大家數數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請大家先做上角的記號,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題)
思考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學生做完后,集體交流、評議。
5、畫角
談話:經過努力,我們知道了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請你閉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腦袋里畫一個角吧!(先畫什么?再畫什么?做上角的標記)注意:實際操作中邊用尺子畫。(為什么)
三、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試一試(制作活動角)
談話:你們能像老師這樣,用硬紙條和圖釘做一個角嗎?注意安全。
(生獨立做角,有困難的,師引導同桌之間互相幫忙)
提問: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頂點和邊嗎?(生指)
談話:我們來變魔術,能把你的角變大一些嗎?再變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指出:角的兩邊張開,角就變得大一些,師演示。
引導:怎樣可以把角變小?(生操作)
指出:角的兩邊合攏,角就變得小一些,師演示。
指出:把角的兩邊張開或合攏,角就會變大或變小(師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說,角有大小。(板書:角有大小)
根據你們剛才的體驗,能比較這3個角的大小嗎?(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的鐘面圖)
生齊聲說:第三個角最大,第二個角最小。
接著比較一組邊不一樣的角,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折出一個角,作上角的標記,找出頂點和邊。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個角,你想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
2、角的用處很大,讓我們一起走進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個長方形上剪一刀,還剩幾個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防止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長度單位及角的初步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復習主要是結合教材習題有序地進行。
1、復習長度單位知識時,首先結合習題引導學生復習長度單位,然后通過舉例、示范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最后通過猜測、測量線段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及對線段的含義的掌握和理解。
2、復習角的知識時,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現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情境圖進行復習,使學生對角的含義、角的分類、畫角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支鉛筆
學生準備 尺子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長度單位”的知識。
(1)復習厘米、米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①課件出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用( )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較長的距離時,用( )作單位。
②舉例說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長。
(食指寬約1厘米,小明高約1米)
③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1米=( )厘米
(2)復習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鉛筆,提問:如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
(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一端,將鉛筆緊靠尺子放置,看鉛筆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對著刻度幾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2、復習“線段”的知識。
(1)復習線段的含義。
提問:什么樣的線叫線段?
(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2)復習線段的測量方法。
①課件出示:先估計下面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實際長多少厘米,填在括號里。
②估計、測量、匯報。
(估計第一條線段長3厘米,實際長4厘米;估計第二條線段長7厘米,實際長8厘米)
(3)復習線段的畫法。
①提問:怎樣畫規定長度的線段?
(從尺子的刻度0開始畫起,沿著尺子,是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上刻度幾的地方)
②操作: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自主畫線段)
3、復習“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
(1)復習角的組成。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復習角的畫法。
(從一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4)復習學過的三種角。
①課件出示圖形,學生指認并說出各種角的特點。
(第一個角是銳角,第二個角是直角,第三個角是鈍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②畫一畫學過的三種角。
課件出示:以下面的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能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良好習慣。
教學方法:以智慧爺爺送禮物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認識銳角和鈍角以及他們的判斷方法,然后通過做角、找角、分角、畫角、拼角等多種形式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
教學具準備:每組一盒畫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智慧爺爺托老師帶給大家一件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現在就在你們桌上的盒子里,趕快打開來看一看。不過在看之前智慧爺爺還有個小小的要求,就是看過之后各組要把盒子里的東西按一定的標準分一分,行嗎?好,開始行動。
1、各小組倒出來后發現是相同的卡片上畫著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組試分。
2、小組派代表匯報分的結果。(一般會分成兩類:直角和其他的角)
3、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點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角的皇宮,來研究有關角的問題。
二、認識銳角和鈍角
1、引導學生用剛才分出的第二類角與直角比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點?
2、小組合作比較大小,然后交流比較方法和結果。
3、根據比較結果再次對盒子中的角進行分類,并且展示分的結果。
4、教師根據學生的`分類結果給出各種角的名稱(即銳角與鈍角)以及判斷標準。
5、鼓勵學生說說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還有銳角或鈍角。
三、組織活動,鞏固認角
1、做角: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活動方式做出不同的角鞏固對三種角的認識。(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動角的方式進行練習。)
2、找角: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找出角并分類放入相應的房子里。
師:直角、銳角、鈍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來休息,同學們,你愿意幫他們嗎?
(多媒體課件出示事物圖P391題圖以及標有三種角的三所房子。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動態效果從實物中抽取出學生說的角,分類把角送回家。)
四、畫角
1、大家真是愛幫助人的好孩子,這些角為了感謝大家想為自己畫一些像送給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畫像呢?能試著把你希望得到的畫像畫出來嗎?
2、學生獨立嘗試畫出自己喜歡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判斷是哪一類角。
3、展示自己畫的角并交流畫角的方法。(教師對學生想出的多種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勵。)
五、拓展活動
同學們在研究角的過程中,三角板幫了我們的大忙,為了感謝三角板,我們來一起陪它做個游戲,輕松一下,好嗎?
1、引導學生用三角板做拼擺圖形的游戲。
2、各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圖形,在此圖形中有幾個角,分別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組成?
六、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現象。
2、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在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具的準備:錄像、P133的學具、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村正在為我們學校修建一所新校園,你高興嗎?想不想去看看?播放錄像:工地上工人們正在乘著升降機在上樓,樓房里有幾位工人正在安裝推拉窗,并不時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現象
1、引導學生說說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機和推拉窗分別是怎樣運動的?
2、告訴學生像這樣的.現象就是平移現象。
3、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判斷平移現象的標準,并在全班交流,教師要及時點撥。
4、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現象?
三、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
1、組織學生做游戲:小組合作利用P133的學具拉一拉開展游戲,體會平移現象,同時,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案?
2、引導交流,對找出多種搭配方案的小組要予以肯定和鼓勵。
四、利用方格紙鞏固認識
動態課件呈現:方格紙上的小船行使圖。
1、引導學生說說小船是在平移嗎?為什么?
2、引導學生感知平移的方向與距離所表示的含義:
(1)小組討論:小船正在向哪邊平移?(右邊)移了幾格?(八格)
(2)各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結果,然后教師利用動態課件慢速展示平移過程,學生一起跟著數小格,真切的體會平移的距離。
3、設疑,對學生初步滲透兩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將會在什么位置?(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動態演示驗證);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組再次討論交流。)
五、擴展活動
課件出示P444題圖,配上淡色方格。
1、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哪些小魚平移后可以與紅色小魚重合?
2、交流討論結果,并說說白色小魚怎樣平移后,可以到達紅色小魚的位置?
3、獨立給可以經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魚涂上紅色。
4、引導觀察這些紅色小魚有什么共同特點?
六、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現象。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方法】
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操作,從而感知旋轉現象,然后通過觀察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樂場情景和做游戲的形式進一步鞏固認識。
【教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一個紙風車、每人一枚硬幣、P131、P135的學具、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課前要求大家做的紙風車做好了嗎?會玩嗎?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不過有個小要求,就是要邊玩邊注意觀察。
二、感知旋轉現象。
1、認識旋轉現象。
(1)剛才大家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什么了嗎?引導學生說說紙風車是怎樣運動的?
(2)你能給這種運動取個好聽的名字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揭示數學上的名稱──旋轉。
(3)鼓勵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旋轉現象?
2、觀察感知。
引導學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戲:
(1)引導學生觀察圓片是什么顏色的`?
(2)小組合作旋轉圓片,觀察旋轉時圓片的顏色變化,感受旋轉帶來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導學生獨立做轉硬幣的游戲,來進一步體會旋轉的現象。
三、體會區別,鞏固認識。
1、動態效果出示游樂場的主題圖。
(1)說說畫面上都有哪些活動?
(2)先在小組內說說哪些活動是平移現象,哪些活動是旋轉現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戲。
鼓勵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示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現象(先在小組內自由嘗試,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練習。
1、引導學生將P131的學具剪下來,小組合作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有多少種拼法?(要注意對學生求異思維的肯定和鼓勵。)
2、游戲:將P135的學具剪下來轉一轉,小組討論有多少種搭配方法,其中哪些方法比較合適?
五、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買鮮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練習。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
教學重點:
掌握除加混合運算中的順序。
教學難點: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誰是你們最親最愛的人?(媽媽)每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總會陪伴在我們身旁,媽媽那如花的'笑臉就會浮現在我們眼前。三八婦女節剛剛過,你們有沒有送禮物給媽媽啊?(沒有)讓我們也去花店配一束美麗的鮮花送給媽媽,好嗎?
設計意圖:用詩意的語言輕輕撥動學生的心弦,讓濃濃的母愛緩緩地流入學生的心田。帶著對母親的愛,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學生會更主動。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觀察情境圖,說說圖畫上給了我們哪些信息?
教師放手,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小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書匯報。
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引導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因為必須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價格該怎么算?
3、指明讓學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說一說有減法又有除法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三、鞏固練習
讓我們再看看其它花的價格吧!
指明讀題(2):買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錢?
四、課堂總結
思考回報: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該怎么解決
2、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業
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2題
板書設計:
買鮮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錢?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卷尺、剪刀、綢帶、膠帶、標簽紙等。
學生按小組準備:米尺、卷尺、剪刀、綢帶、標簽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
二、初步認識1米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老師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估計)
談話: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拉開的.綢帶)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尺量一量)
[說明:對于“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身高談起,再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估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認識1米。
出示米尺。
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提問:看一看、數一數米尺上的刻度,你能發現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綢帶,再讓每個小組照樣子量出1米長的綢帶。
提問:張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討論:標簽離地面都是1米,為什么貼的位置各不一樣呢?
[說明:學生的年齡小,合作學習的經驗不足,適時進行合作的指導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實效。同時,又兼顧并重視了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個體體驗與思考。]
談話:現在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大家張開雙臂,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
小組活動后,組織交流。
提問:你能用兩手比畫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畫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請每個小組在教室里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小組活動后,交流匯報。
[說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兩手比畫1米有多長,學生的比畫有了參照,就會比畫得更準確。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
三、深化對1米的認識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后,組織交流。
(3)談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
(4)提問:知道1米有多長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長的綢帶嗎?
學生活動后,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綢帶是不是1米長。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1
教學內容:
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數學教課書,和一只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掂一掂,然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
二、觀察、操作領悟新知
1、出示主題掛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嗎?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應該怎么辦呢?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并說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實踐調查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學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了克。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現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后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說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訣。
2、培養學生簡潔地表達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6的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總結出6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談話:今天我們要到兒童樂園里去玩一玩。(課件呈現兒童樂園的場景并定格在木馬轉盤上)
2、提出問題。
(1)木馬轉盤一次可以坐幾個人?
(2)哪6位同學愿意在一起騎木馬?讓學生自由結合,組建6人小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幾個6人,共是多少人?讓2個小組的學生走到教室前面來,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幾個6人,是多少人?再讓6人到前面來。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來,設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經歷過程,自主探索
1、自己嘗試。
2、出示表格: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自己嘗試計算、填表。
3、交流探討。
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
班內匯報:各組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結合學生的匯報,組織探討:
(1)表格中填出的數各表示什么意思?(板書:1個6相加、2個6相加6個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積是多少?怎樣知道的?讓每個學生都寫出6個乘法算式,寫好后相互檢查。
4、編口訣。
(1)你能編出6的乘法口訣嗎?
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讓他們評一評。
(2)整理口訣。
這些口訣,你們能按一定的順序排一排寫出來嗎?寫好后小組內相互檢查。
(3)記口訣。
把口訣讀一讀。說說哪幾句容易記住,哪幾句難記?相互介紹自己記口訣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記口訣。
師生對口令記口訣。
5、用口訣。
口算:62656361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題
學生各自做題,把得數填在書上,共同較對。
2、做想想做做第二題
3、做想想做做第四題
A6個2相加是多少?
B兩個乘數都是6積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題,讓學生去觀察圖再進行討論并集體討論。
5、課堂作業,做想一想第三題。
四、總結評價
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6的乘法口訣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業設計:
1、62=36=64=65=
46=66=56=63=
2、根據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并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重點難點: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并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師: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
學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
教師:說得真好!老師這里還有一種平面圖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嗎?(電腦出示)
學生:五角星。
教師: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學生:因為它有五個角。
教師:你太聰明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它的五個角好嗎?
學生:好!
教師邊播放課件邊總結。
因為五角星上有5個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們數學王國里的一個好朋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角的世界,來認識一種新的圖形——角。
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走進生活——認識角
1、認識角
教師: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尋找角,我們趕緊去看看吧!仔細觀察,這間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
學生:逐一匯報。
教師:電腦揭示角,并評價。
教師:小朋友們真厲害!找到了這么多的角,現在就讓我們為這些角揭下美麗的外衣,看看他們到底長的什么樣子。(電腦出示角)仔細觀察這些角,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點。
教師:你是一個特別會觀察的孩子,這些角除了都有一個尖尖的點以外,還有什么?
學生:還有兩條直直的線。
教師:你更了不起!發現了角除了有一個尖尖的點,還有兩條直直的線。
2、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請看屏幕,通過我們集體的力量認識了角。知道了角有一個尖尖的點,這個尖尖的點就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小朋友們仔細看這個角,這個點叫什么?
學生:頂點。
教師:你真棒!那兩條線呢?
學生:邊。
教師:太棒了,你能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學生上臺指出,教師電腦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圖形上的角
教師:你們太了不起了,這么快就認識了我們的好朋友角。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黑板上的這幾個平面圖形,哪幾個平面圖形上有角?
學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師:你們同意嗎?(同意)看來圓形上沒有角,我們先把它請下來好嗎?(好)
你們很會觀察,都認為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這三個圖形上的角在哪里嗎?(能)
這三個圖形老師都把它們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圖形,指一指它的角吧!開始行動!
教師:誰愿意到前面指給大家看?
學生上臺指出。
教師:他指的這里是角嗎?
學生:是。
教師:老師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嗎?
教師板書
教師:它是角嗎?
學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頂點。
教師:我很贊同你的觀點。那究竟該怎樣指角呢?誰愿意再來試一試。
學生上臺指出
教師:快把掌聲送給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們在指角的時候應該先指角的頂點,再指角的兩條邊,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圖形和老師一起指一指。
師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邊的角
教師;多好呀!剛才我們找到了這么多角,你再仔細看看,你的身邊有角嗎?(有)
誰愿意指給大家看看一看
學生爭相指出。
(3)欣賞生活中的角
教師:你們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們不僅在平面圖形中找到了角,還在身邊發現了角,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角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角吧!
電腦播放圖片。
4、練習
教師:說一說,下面的圖形是不是角,用手勢告訴我們。
三、動手畫角
教師:你們很棒,都認識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筆畫出美麗的角呢?(能)
請看!教師邊畫邊小結:畫角的時候我們要先畫角的頂點,要想把角畫的更漂亮,我們還要借助一個數學工具——尺子來畫角的兩條邊
教師:你想畫一個角吧?(想)那就畫在作業紙上吧!
學生動手畫,教師展示。
四、創造各種各樣的角
教師:我們班的小朋友太厲害了,不僅認識了角,還學會了畫角,你能創造一個角嗎?(能)
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放在課桌上的信封里,現在我們就兩人一組來創造角。
學生合作創作角。
1、展示角
教師:誰愿意把你們小組創造的角展示給大家看?
學生上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
2、藍角和紅角的故事
教師:在角的王國里,有兩個特別可愛的角,一個叫藍角、另一個叫紅角,他們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們為了一件事卻爭吵起來了,大家仔細聽他們為什么吵起來了?
電腦播放故事。
教師:他們為什么吵起來了呢?
學生:因為他們倆爭大小。
教師:紅角為什么認為自己大呢?
學生:因為紅角的邊長。
教師:你真是一位會傾聽的孩子,那結果怎樣呢?他們誰打誰小?
學生:他倆一樣大。
教師:通過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師:你們簡直是一群天才兒童,在聽故事中還學會了這么重要的知識:通過藍角和紅角的比較,我們知道了他倆一樣大,也就是說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3、利用活動角做游戲
教師: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那究竟和什么有關系呢?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活動角,我們來做個好玩的游戲吧!這個角可是一個調皮的角,我們用它來玩變變變的游戲,聽要求。
教師提要求,學生具體做。
教師:通過剛才的游戲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兩邊叉開的大角就大,兩邊叉開的角小就小。
教師:我們快把掌聲送給這位會思考的孩子!
(課件演示)通過我們玩活動角,我們知道了,角可以變大,角還可以變得更大,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距離有關。
五、練習
教師:我們認識了角,你會數出圖形上的角嗎?(會)那我們來數一數下面圖形上有幾個角吧?
六、全課小結
教師:小朋友們,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學生:認識了角。
教師:最后,我們都來聽一聽角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吧!
(播放課件)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3、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溝通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臺、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口算訓練
7+5+2+1=5+6+3=3+2+6+4=
二、創設情境,啟發談話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去看一看好嗎?你們看,可愛的小熊貓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歡迎我們呢,你們喜歡嗎?你們看它們多遵守紀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動
(一):“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一)”,問:小朋友,你們看到這幅熊貓圖想提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呢?(生:這里一共有幾只小熊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讓學生自由的數數后反饋交流)
生1:我是橫著五只五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橫著數:5+5+5=15)
生2:我是豎著3只3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豎著數:3+3+3+3+3=15)
師:真棒,還有別的數的方法嗎?(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數)(2)小結:好,真能干,我們會按順序數數了。在我們平時的數數中,為了不讓遺漏或重復,一般可以豎著數或者橫著數比較方便。
2、活動
(二):“比一比”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道題和口算題有什么異同,四人小組討論。
(板書:加數相同)
(2)齊讀:5+5+5=153+3+3+3+3=15(學生感到有些難讀,相同加數的個數太多)
出示相同加數連加還可以這樣讀:3個5連加等于15(板書)
5個3連加等于15(板書)
3、活動
(三):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二)問:這里一共有幾個點子?學生自由地數數,讓學生說你是怎么數的?
板書:
6+6+6+6=244+4+4+4+4+4=24(2)讓學生讀出這個加法算式,并說出表示的意義。(4個6等于24;6個4等于24)
(3)一起來數有幾個方格,說一說你可以怎么數,分別列出算式。讓學生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動
(四):數一數
(1)讓學生觀察蘋果圖,根據圖意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蘋果?(四人小組討論,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讓學生討論出:6盤呢?10盤?15盤呢?(出示投影片)
(3)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你讀寫了這些算式有什么感覺嗎?
四、鞏固應用
1、讓學生再舉出這樣的算式,如:上面的蘋果50盤呢?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覺?(學生自由說)
2、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這么長的算式寫起來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辦呢?
五、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一、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65頁例6、想想算算,練習十三第5~8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初步學會連續退位減的筆算,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進一步鞏固用差加減數驗算減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筆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讓學生說說筆算萬以內的減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6:612-261=
2、提問:怎樣列豎式?
3、讓學生試著在書上完成。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計算的。講解完后學生集體說說計算過程。
4、提問:這道題和前面學習的題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這樣從個位起,每一位上的數都不夠減,都要從前一位退1后再減的計算,叫做連續退位減。計算連續退位減,要按照筆算減法的法則,細心計算。還要特別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這一位計算時不能忘記已經退了的1。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算算第1題第2題,板演,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和驗算過程。
2、做練習十三第7題,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筆算減法,有時要連續退位,有時不要連續退位。計算時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記退位點,防止忘記已經退去的1,哪一位上計算不夠減,就該從前一位退1。還要注意,夠減時就不需要從前一位退1。
四、課堂作業:練習十三第5、8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6
一、教學內容
1、連一連
匯報交流,說一說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你們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青蛙媽媽帶著小蝌蚪在岸邊向我們招手,表示謝意呢!
2、比一比(滲透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德育教育)
(1)談話:請觀察教材中的圖,兩只青蛙要過河,他們要比一比誰先到達對岸。同桌之間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間互相比賽,優勝者得到一個學習小五星,匯報結果,說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訣。)
(2)學生做,教師巡視
(3)匯報訂正
3、算一算
(1)讀題:每只青蛙吃9只害蟲,3只青蛙吃幾只害蟲?
(2)請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
(3)匯報訂正進行環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二、提高練習
1、完成第1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把口訣補充完整。
二三()三九()五八() ()八二十四
()五一十()七三十五()七二十一二()十六
3、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幾個就填幾個。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4、完成第3、4題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進行了關于2、3、5的乘法口訣的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愿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于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使學生發現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通過操作、觀察、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規律。
教學準備:
給每對同桌學生提供3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觀察引入:
1、觀察(出示教科書第115頁墻面圖、地面圖)
師:小東家廚房裝飾得真漂亮,你能發現瓷磚的排列有什么規律嗎?
(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如果學生只看到斜行的規律,則教師酌情啟發學生注意橫行、豎行的`規律,要是還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啟發)
a、每行有幾種瓷磚?
b、這幾種瓷磚排列的順序是怎樣的?
(1)學生交流
(2)揭示課題:找規律
二、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讓學生小組合作找出墻面和地面裝飾的瓷磚的圖形排列規律,并用規范的語言來描述規律,幫助總結:
(1)從看的方向不同來尋找規律
(2)從圖形的不同來尋找規律
(3)從圖形的排列來尋找規律
2、把同學們發現的規律進行分析,像這樣幾個圖形按一定的規律不斷重復地排列,我們叫這種排列為循環排列規律。
3、每個同學在學習小組內把自己的想法,或別人好的想法說一說。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于豐富、有趣的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動手實踐,創造規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設計師,你能設計出什么樣的美麗圖案?老師和同學拿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卡片,請大家設計一些有循環規律的圖案。
2、展示:□○★△、△□○★、★△□○、○★△□
3、讓學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圖形應當怎樣擺。
生:這圖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環移動一個位置,所以應該是□○★△,與第一個圖一樣。
4、出示練習題:a、一只鴨子頭像和兩只鳥的頭像循環排的
b、看書第115頁,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鞏固了新知,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規律?
五、提高練習:
出示小黑板:
1、我愛數學、學我愛數、數學我愛、。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8
教學內容:
課本第75頁的例題及“試一試”,第76頁的“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掌握9的乘法口訣和用口訣求商的方法。
2、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9的乘法口訣和用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準備:
例題圖、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你們想得獎嗎?老師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們積極動腦,大膽發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學新知
1、出示例題圖。
引導思考:每一行有幾格?一行中有幾顆智慧星,空幾格?
每行智慧星的.個數比10少幾?
一行是幾個9,比10少幾?
兩行是幾個9,比20少幾?
……九行呢?
2、分組討論,完成書中75頁表格。
3、匯報討論結果。
4、填表。(第76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嘗試填表。
(2)小組交流完成。
(3)匯報。
師出示結果,全班集體校正。
5、提問:通過剛才的填寫,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幾個9就比幾十少幾)
6、剛才小朋友觀察討論的很認真,你們能根據找到的規律把口訣填寫完整嗎?(書中75頁)。
7、提問:怎樣才能很快記住9的乘法口訣呢?用自己的方法記一記這些口訣。你記的時候覺得哪句比較難記?你有好方法能幫助他記憶嗎?
三、嘗試練習
完成試一試。
提問:你用哪句口訣?發現了什么?
四、鞏固練習
1、游戲:對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獨立完成。體會口訣與相應乘、除法算式之間的聯系。
3、游戲小火車。
一人說口訣,一人接四道算式。
4、口算“想想做做”第3題。
選擇其中幾題說說怎樣想的?
5、獨立完成筆算“想想做做”第4題。
重點注意學生除法豎式的書寫。
6、開放題:看誰說的算式多。
□×9=□□÷9=□
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算式。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六、作業布置
<<補充習題>>41頁
板書設計:
9的乘法口訣
9×1=9一九得九
9×2=18二九十八
9×3=27三九二十七
9×4=36四九三十六
9×5=45五九四十五
9×6=54六九五十四
9×7=63七九六十三
9×8=72八九七十二
9×9=81九九八十一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19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鞏固本學期所學的表內乘除法。
2、引導學生完成綜合練習復習所學過的內容。
3、通過獨立完成練習小組交流思考等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通過對知識的整理與復習逐步養成回顧和整理的習慣,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結合實際問題運用表內乘除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學會分析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熟練利用表內乘除法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學生口答。
6x9=8×8=72÷9=36÷6=28+4=l8—9=18÷3=7x4=17+43=20÷5=10÷7=58—28=8×1=9×3=6x0=40÷8=44+55=4×3=5×6=14÷2=
2、同學們,通過“回顧整理”我們復習了“乘除法等知識”,知道了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從譬中發現了一些規律。誰能說一說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知識呢?全班交流,教師適時引導。
導人: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下面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我們所學過的內容。
二、課堂練習
1、同桌之間互背乘法1:3訣。
2、分組練習。
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練習混合運算(一名學生出題,其他學生計算,說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綜合練習。
(1)讓學生完成綜合練習的第1題。
引導學生先看懂圖意,再進行列式計算。
(2)出示第2題。
引導學生理清題意,互相說說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進行填數。
(3)出示第3題。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互相說說,再列式計算,并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做。
(4)出示第4題。
這是一道口算題練習,讓學生快速作答該題,達到正確、熟練的`目的。
(5)出示第5題。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互相說說,再列式計算。并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做。
三、鞏固練習
1、(1)每8個放一個盤子,需要準備()個盤子。
(2)老師有15枝鮮花,每3朵扎成1束,可以扎()束。
(3)老師有15枝鮮花,平均扎成5束,每束()朵。
(4)小陳要折21個紙鶴,每天折7個,折()天就折完。
(5)小陳要折21個紙鶴,要3天折完,平均每天折()個。
2、在○里填上合適的符號。
15○5=33○3=924○6=416○4=45○5=1018○6=12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自己有什么收獲,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直到1米=100厘米。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學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繩子。
教學步驟個人修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提問學生自己的那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邊和短邊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組內交流測量的結果。
3、讓學生自己估計一下課桌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再讓學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結果告訴大家。
4、讓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長,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
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做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實踐,體驗活動。
1、認識米。
(1)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
①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就是前面講的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讓小朋友們拿出自己準備的米尺,和自己的學生尺比一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交流,進行驗證)
②剛才我們認識了米尺,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準備好的1米長的`繩子,把它拉直,仔細看一看,再閉眼想一想,1米有多長?
(可以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來記住1米的長度)
③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學生交流,老師注意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物體)
④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2)認識米與厘米的進率。
師:剛才大家認識了米,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厘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結: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書: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較長的物體長度或較長的距離。
(2)讓兩個小朋友合作到展示臺上量出每條繩子的長度。
小結:量物體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端開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一直量到物體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這樣才能量準確。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練習一的第4題。
同桌互相幫助,測量自己的身高是幾米幾厘米,老師巡視,并幫助測量有困難的學生。
2、課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測量教師的長、寬,后面黑板的長、寬,講臺的長、寬,并把它記錄下來。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米,學會了用米去量較長的物體長度或距離,還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業。
1、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米,學會了用米量。課后或回家后選擇你最想量或最感興趣的物體測一測、量一量,并把它記錄下來。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備課教案01-13
教學目標: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租船)12-16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20篇)04-19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租船)12-16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租船)12-16
小學數學教學備課教案4篇01-14
數學小學二年級的教案01-12
數學教學教案02-01
數學教案-小學數學《認識圖形》教學設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