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

時間:2023-01-22 13:29:10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通用15篇)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0~51頁。

  教學目標

  1. 使同學經歷對兩種事物進行搭配的過程,初步發現簡單搭配現象中的規律,并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使同學在觀察、操作、籠統、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有序考慮的能力,培養初步的符號感。

  3. 使同學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上衣和裙子圖片,記錄紙,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現象

  談話:無錫有許多旅游景點(多媒體顯示無錫的風景圖片),小紅和爸爸媽媽想來無錫玩。為了這次旅游,媽媽給她準備了2件上衣(出示學具):一件綠色的和一件黃色的。還準備了3條裙子(出示學具):粉紅色的、藍色的和大紅色的。用什么顏色的上衣配什么顏色的裙子呢?請同學們給她提些建議吧。

  同學交流,教師操作。

  小結:像這樣,一件上衣配一條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進行搭配。(板書:搭配)

  二、 合作探究,體會有序考慮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況都找出來,讓小紅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兩人,一人拿學具進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況記錄在表格中。

  同學活動,教師巡視,關注同學中出現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請同學匯報搭配過程,教師演示。

  小結:一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較方法。

  提問: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更喜歡哪一組同學搭配的方法?為什么?

  同學交流,體會有序搭配是比較好的方法。

  小結: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板書:有序,不重復,不遺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談話:你們能像剛才這組同學一樣,把上衣和裙子進行有序地搭配嗎?請同桌兩個同學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進行有序地搭配。

  同學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誰能具體地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有序搭配的?

  同學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1) 選上衣,先用綠色上衣分別和3條裙子配,再用黃色上衣分別和3條裙子配。(2) 選裙子,先用粉紅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藍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紅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結。

  談話:(電腦演示)把2件上衣和3條裙子進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進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進行有序搭配。

  三、 創新表示,感受符號思想

  出示問題:小紅的爸爸為了這次旅游,準備了3件襯衫和3條領帶,(課件出示3件襯衫和3條領帶圖)襯衫和領帶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討論。

  啟發:剛才我們用學具擺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領帶與襯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來呢?同桌討論討論。

  全班交流,教師提示可用連線的方法。

  2. 嘗試。

  談話:請同學們用自身喜歡的方法在作業紙上有序地表示出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學作業,簡要研討。

  小結:同學們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畫實物的,有畫簡單圖形的,還有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

  3. 比較。

  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

  小結:看來,用簡單的圖形、字母或數字等符號表示實物的方法更簡潔些。

  4. 歸納。

  電腦演示:電腦小博士就是用簡單圖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領帶,用長方形表示襯衫。把3條領帶和3件襯衫進行搭配,可以先用領帶進行有序搭配(電腦連線),也可以先用襯衫進行有序搭配(電腦連線)。

  提問:假如領帶的條數不變,襯衫減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據同學回答,板書:3×2=6。

  再問:假如襯衫的件數不變,領帶增加一條,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據同學回答,板書:4×3=12。

  引導: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發現?襯衫的件數和領帶的條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是什么關系?

  同學在小組里交流。

  小結:領帶條數與襯衫件數的乘積就是搭配的方法數,這就是搭配的規律(板書課題:搭配的規律)。

  四、 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 路線問題。

  電腦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紅和爸爸媽媽高高興興地來到了無錫。打開地圖,他們準備從火車站動身,經過五愛廣場,到錫惠公園去玩。

  提問:那從火車站到錫惠公園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呢?

  同學交流。

  再問:這么多的走法?選哪一種比較合適?

  同學交流。

  小結:當搭配的結果很多時,要注意選擇最合適的搭配方案。

  2. 獎品問題。

  談話:錫惠公園里有許多有獎游戲,小紅的運氣真不錯,她得獎了。來到領獎處,讓我們聽聽領獎處的叔叔跟她說了什么。

  (電腦播放錄音)“小朋友,恭喜你得獎。你可以選一個木偶,配上一頂帽子,或者配上一條圍巾作為獎品。領獎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現在有3只木偶,2頂帽子和3條圍巾,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學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戲問題。

  同學們在做“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時,有沒有注意其中也有我們研究的搭配規律呢?你知道在這個游戲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嗎?怎樣才干把各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來呢?

  同桌商量,試著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個同學連續出三次“石頭”,另一個同學依次出“石頭”“剪刀”和“布”,就這樣玩下去。

  同桌兩人玩一玩,然后交換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學活動后,說一說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結:原來游戲中也有數學問題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 全課小結,引導延伸

  (略)。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2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陸續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同學聯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協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128-129

  教學目的:

  1、引導同學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意義、和其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熟練地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通過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同學數學源于生活又動用于生活的數學意識。

  3、滲透“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同學探索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從中學會整理知識,學會學習方法。

  4、采取小組學習的方法,讓同學在討論、交流中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六個平面圖形紙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故事導入:唐僧取經回來后,想把一塊土地獎給三個徒弟,唐僧拿出三條一樣長的繩子,叫三位徒弟用繩子各圍一塊地。豬八戒說,我要圍生長方形的,沙僧說,我要圍成正方形的,孫悟空說,我要圍成圓形的。

  同學們猜一猜,三個徒弟圍的`地誰圍的面積最大?

  假如要知道它們占地各多少,需要運用哪些知識?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復習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板書——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二、回憶整理交流探索

  1、 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

  ①周長的意義

  小學階段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

  生回答后課件顯示六種圖形。

  請同學們說一說什么叫做周長?(引導回憶后,課件顯示平面圖形的周長)

  生答后(板書:周長——所有的邊長的總和)

  ②周長的計算公式。

  哪些圖形可以用周長公式計算?你能說出這些圖形的計算公式嗎?(引導回憶計算公式——課件隨機出示計算公式)

  提問:長方形的周長為什么用長與寬的和乘以2?

  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中,π是什么意思?

  討論: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沒有計算周長的公式,我們是怎樣求周長的?

  小結:(略)

  2、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

  ①面積的意義。

  出示六種平面圖形。

  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引導回憶后課件演示平面圖形的面積)生答后(板書:面積——外表或平面的大小)

  ②回憶六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課件隨機顯示公式)

  ③梳理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回憶六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小組討論后匯報

  也可借助學助具演示)。

  在小組里每個同學說一種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

  全班交流,課件展示協助同學回憶。

  三構建網絡比較辨析

  1、構建網絡

  同學們懂得了六種平面圖形的推導過程,這6種圖形之間是有聯系的,請同學們利用老師發給的學具把六種圖形擺一擺,擺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圖,并用線連起來。

  a、請先擺好的小組派代表在屏幕上展示本組的擺法,并說明這樣擺的理由,讓同學評價并展示不同的擺法。

  總結:(略)

  b、閱讀書P128的內容,想一想:書上的擺法與我們的擺法道理一樣嗎?(把公式填完整)

  2、比較辨析

  a、 計算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單位:米)。

  比較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的不同點。(板書)

  b、P128:分別比較下面各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圖略)。

  在每組中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面積相等嗎?

  同學討論交流后電腦演示,協助同學進一步理解周長和面積意義的不同。

  3、深化練習

  a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① 要給一幅長方形油畫加上木框,就是要求長方形的()。

  [①周長 ②面積]

  ②已知三角形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平方分米。

  [①6②24③12]

  ③求左圖的周長列式正確的是()。

  [①3.14×8÷2 ②3.14×÷2③3.14×8÷2+8]

  b、完成P129第2題。

  四、綜合運用發展延伸

  1、解決問題

  用同樣的繩子圍生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哪一種圍法的面積大?(電腦顯示周長相等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的地以和數據)

  繩子長31.4米

  10米

  S=?S=?S=?

  同學計算后得出結論:周長相等的情況下,S圓〉S正〉S長。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均分的意義,并學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方法;

  2.了解平均分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教學難點:

  如何平均分

  教具學具:

  課件、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猴子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孩子們知道猴子最愛吃什么?(生:桃子)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猴子分桃”的故事。(課件演示:猴媽媽摘回了6個桃,要分給猴哥哥和猴弟弟)

  師:你們猜猜媽媽會怎樣分?

  生: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教師板書)

  師:我們接著看猴媽媽是怎樣分的?(課件顯示)

  師:看完故事,教師有兩個問題。(課件顯示)

  生思考回答問題

  1.揭示平均分: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板書:平均分

  2.判斷鞏固什么是平均分:

  課件顯示: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

  (對于不是的,教師追問,怎樣調整就是平均分了。)

  3.舉例說說,你在生活中哪里還風過平均分。

  (指名說,學生說不上來,老師提示)

  二.創設情境,感受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含義。

  活動一:分桔子

  1.師: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如果遇到具體情況我們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總復習中第78-7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與軸對稱。

  2、能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將簡單的圖形平移或旋轉90°。

  過程與方法:

  整理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性,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

  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操作、想象、設計圖案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的.特征。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平移、旋轉與對稱的特征進行圖形的變換,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上周末咱們班的李坤和王明隨爸爸、媽媽一起去了一個地方。想跟他們一起去看看嗎?

  (課件出現游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師:游樂園里各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學生說分類方法)

  生1:在游樂園里像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旋轉。

  師:平移和旋轉是我們常見的物體的運動方式,數學上我們稱為變換方式,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哪種方式可以稱為變換呢?

  生:軸對稱。

  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復習圖形與變換的知識。(板書課題)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6

  立體圖形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71頁、72頁復習立體圖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認識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這些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體圖形之間的異同點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2、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展開圖。

  過程與方法:

  能辨認不同方向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及相對位置。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立體圖形的特征,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老師搜集了幾張圖片,非常漂亮。同學們想不想看?(想)請大家欣賞!(出示課件)

  師:這些圖片美嗎?(美)從畫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師:如果用我們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這些建筑物,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這些建筑物都是由長方體,正方體……構成的。

  師:對,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體圖形構成的,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這些立體圖形,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征。(板書課題:立體圖形)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5-6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圖形旋轉的牲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度。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4人或6人小組,一個風車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活中的軸對稱變換,其實,圖形的變換還有許多種,比如:平移,旋轉等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旋轉變換。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牲與性質。

  1、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含義。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①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2”指向“1”。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誰能說一說是怎樣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繞○順時針旋轉到30度到“1”。

  板書:指針從“12”繞點○順時針旋轉30度到“1”。

  師:想一想,為什么指針從12指向1就旋轉了30度?指針走1個字旋轉了多少度?2個字呢?你覺得怎樣的旋轉是順時針?怎樣的旋轉是逆時針?

  ②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指向“3”)

  師:這次指針是如何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從“1”繞○順時針旋轉60度到“3”。

  ③如果指針從“3”繼續繞○順時針旋轉9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示鐘表,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④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順時針旋轉18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出示鐘晴,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2)小結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牲和性質。

  (1)觀察風車的旋轉過程。

  ①師:這是什么圖形?風車的旋轉你見過嗎?看!在風的吹動下,風車就要旋轉起來了。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風車旋轉起來了)

  ②師: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旋轉的?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

  師:從圖1到圖2,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③師: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針旋轉多少度到圖2呢?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旋轉90度到圖2。(板書)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2)繼續觀察風車的旋轉。

  師:如果我們將風車在圖2的基礎上,繼續繞點○逆時針旋轉到圖3,風車旋轉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轉后,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呢?

  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位置變了,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點○的位置,對應線段的長度,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三、繪制圖形,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個圖形旋轉的全過程,想不想自己試著畫一畫呢?

  1、出示例4方格圖,與學生一起明確畫圖要求;

  2、學生在方格紙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畫法;

  4、小結畫法。

  根據旋轉的性質,旋轉圖形對應線段的長度不變,對應線段的夾角不變,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可以首先確定對應線段,然后連線。

  四、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感受旋轉創造出的美。

  1、師:生活中,有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旋轉而來的,請欣賞第5頁第1題,這些圖形分別是由哪個圖形旋轉而來的呢?

  多媒體課件出示動畫,演示圖形的旋轉。

  2、利用旋轉畫一條小花。

  學生自主畫,然后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呢?

  布置作業:

  第9頁第4、5題。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8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了解了圓柱的特征,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探索激情。

  基于“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一理念,教學過程中通過呈現身邊圓柱的體積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學習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必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覺的需求。

  2.注重直觀教學,引導合作遷移。

  數學理論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引導學生從觀察和分析有關具體實物入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征。所以,教學中不但設計了通過排水法理解圓柱體積的實驗,而且還借助教具演示、課件演示等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到知識的`由來。

  3.滲透數學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有效地進行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體會運用轉化思想可以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化生疏為熟悉等作用的同時,參與數學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柱形實物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體積的意義。

  通過出示一個裝了半杯水的燒杯,引導學生猜測:在燒杯中投入一個圓柱形物體,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會溢出來)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預設

  生1:圓柱占有一定的空間。

  生2:圓柱占據了原來水占有的空間。

  生3:圓柱是立體圖形,它具有一定的體積。

  2.討論、概括圓柱的體積的意義。

  師:你認為什么是圓柱的體積?

  (圓柱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圓柱的體積)

  3.引入: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在猜測、觀察、討論中加深對抽象的“體積”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圓柱的體積的意義,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自主探究

  1.探究影響圓柱的體積大小的相關因素。

  (1)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圓柱。

  師:哪個圓柱的體積比較大?為什么?

  預設

  生1:左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較。因為左面的圓柱雖然高,但比較細;右面的圓柱雖然粗,但比較矮。

  (2)討論、概括。

  師: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圓柱的高及圓柱的底面積的大小有關)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9~71例1、例2。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討論,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2.能夠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面積計算。

  3.滲透轉化思想,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具準備】

  1.CAI課件;

  2.把圓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紙板若干個;

  3.剪刀若干把。

  【教學過程】

  一、嘗試轉化,推導公式

  1.確定“轉化”的策略。

  師: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當我們還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預設:

  引導學生明確:我們是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同學們再想想,我們又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呢?

  師:對了,我們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轉化”成其它圖形的方法來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2.嘗試“轉化”。

  師:那么,怎樣才能把圓形轉化為我們已學過的其它圖形呢?(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請大家看屏幕(利用課件演示),老師先給大家一點提示。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0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復習的內容是有關簡易方程的知識,通過復習要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方程,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復習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公式,運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名稱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請學生說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

  3、用字母還可以表示數量關系,a表示單價,b表示數量,c表示總價,說出分別求總價、單價及數量的字母公式。

  4、練習:期末復習第16題。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復習第17題。

  (1)原來每月燒的煤用30c表示;現在每月燒的煤用30×(x-15)表示。

  (2)學生計算現在每月燒煤的千克數。

  三、復習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關系是怎樣的?

  2、練習:做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練習。講解第(3)題,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復習第19題。

  請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復習第20題。

  學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復習列方程解應用題

  1、(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征是什么?解題時關鍵是找什么?

  (2)請學生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做期末復習第21—23題。

  第21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據已列方程寫出另外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22題:

  師畫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

  六、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能熟練地寫出一個數的倒數。

  2、引導同學自主合作交流學習,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同學的籠統概括能力,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寫出一個數的倒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口算。

  5/122/5=15/77/5=11/88/13=

  5/211/5=3/167/3=8/217/8=

  先獨立考慮,再指名口算訂正。

  2、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33/2=21/2=11/88/11=

  1/1010=7/99/7=1/77=

  6/55/6=1/55=22/3535/22=

  同學先獨立口算,再口答訂正。觀察這些算式,說說自身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口算,觀察,考慮,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同學獲得積極的情感經驗。】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2

  設計說明

  發現和應用乘法的計算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關注學生的發現。

  在教學中,出示幾組算式,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算式之間的聯系,再進行計算;在計算之后,觀察乘數和積的變化,從中總結出規律。通過這樣的反復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應用。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學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計算規律之后,及時地安排學生按照規律寫算式,根據規律進行計算,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和鞏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出示復習題,直接寫得數。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說說算法。

  2.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設計意圖: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在學習新知之前,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第一個問題中的三組算式。

  師:請大家先觀察一下每組中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再想想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師:計算出結果了嗎,是怎樣計算的?請說一說。

  預設

  根據乘法的意義計算出結果,重點理解下面四個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個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個10,30×2=60,所以30乘2個10等于60個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個10,12×4=48,所以12乘4個10等于48個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個10乘40,12×40=480,所以12個10乘40等于480個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據學生的匯報,師用課件出示每組算式的結果。

  2.看一看。

  (1)提出問題。

  師: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中乘數和積的變化,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發現。

  (2)集體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有什么發現?跟全班同學說一說吧。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描述:

  ①兩個數相乘,其中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乘10,積也乘10;

  ②兩個數相乘,當一個乘數擴大到原來的10倍,另一個乘數不變時,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

  ③兩個數相乘,如果每個乘數都擴大到原來的10倍,那么積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3.根據規律寫算式。

  (1)課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據你的發現再寫出幾組算式。

  學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寫出幾組算式。

  (2)交流想法和體會。

  組織學生說一說各自的想法和體會。

  師:你們是怎樣想出這些算式的?通過寫這些算式你們體會到了什么?(生自由說一說)

  4.根據規律計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的第四個問題,請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師:還記得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嗎?你們能利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寫出這些算式的結果嗎?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根據16×3=48,直接寫出其他算式的結果。

  (2)引導學生交流,用已經發現的規律來說明計算的過程。

  師:這些算式你們分別是根據什么規律算出結果的?說一說。

  學生交流匯報,師相機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規律,而學習計算規律的目的在于指導計算,本環節就是給學生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平臺,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3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假如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與規范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1.8千克。

  ④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4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三角板 圓規 搜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例子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

  師:這些圖案漂亮嗎?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這些圖案很漂亮,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

  師:什么叫作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有哪些特征?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梳理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軸對稱)

  ⊙回顧與整理

  1.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1)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2)學生分組討論,回憶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3)指名發言,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4)教師說明:折痕所在的直線,叫作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通常用虛線畫一個圖形的對稱軸。

  (5)讓學生試著畫出課件中圖案的.對稱軸。

  (6)請學生說說學過的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分別有幾條對稱軸。

  ①學生借助不同形狀的紙板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并在紙板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②教師聽取學生的匯報,并進行總結。

已學過的圖形


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對稱軸的條數


長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直角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



1


等邊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無數


  2.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1)課件出示:

  (2)提問:這幅圖畫的是什么?中間的一條虛線表示什么?點A與點A′在這幅圖中是對應點,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點B與點B′呢?點C與點C′呢?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3)學生根據從圖中獲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匯報。

  (4)教師小結。

  這幅圖畫的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一條虛線表示對稱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

  3.在方格紙上畫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共同回憶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讓我們根據這個特征,畫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課件出示:

  (1)討論:要畫出這個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樣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2)小結:要畫出這個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幾個關鍵的對應點,如屋檐上的點、墻與屋檐的連接點、墻角的點等。然后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讓學生自己動手試畫。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15

  【教學內容】

  國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2~25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分析、討論等活動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組成局部,感受并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在探索活動中提高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并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三邊關系。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三角形。

  1.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

  2.認識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稱

  (1)回憶: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關于三角形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2)補充:頂點

  3.揭題:三角形還有什么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邊關系

  1.理解“圍成”的含義。

  (1)提問:圍一個三角形就要用到幾根小棒?

  (2)生圍

  (3)小結:相鄰兩根小棒的頭和頭相連了,就說是圍成了三角形。

  (4)質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夠圍成三角形呢?

  (5)小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時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個條件:

  (1)質疑:為什么有時能夠圍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2)討論:紅、黃兩邊的`長度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干和藍邊圍成三角形?

  (3)交流并檢驗

  (2)小結: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紅邊和黃邊的長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藍邊。

  3.探究第2個條件。

  (1)固化條件1:4組判斷

  (2)質疑:藍邊10厘米,紅邊3厘米、黃邊15厘米能圍成三角形嗎?

  (3)操作并得第2個條件:要圍成三角形,紅和黃的長度和要比黃邊長。

  4.探究得第3個條件:

  (1)設疑:會不會有了這兩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滿足其他的條件?

  (2)討論并驗證

  (3)小結:還要符合第3個條件,黃邊和藍邊的和要大于紅邊。

  5.形成結論。

  (1)問題:要圍成一個三角形,三條邊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2)小結: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都大于了第三邊。

  6.優化判斷

  (1)固化結論:要圍成三角形3邊要符合什么條件?(2題)

  (2)優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 長邊+中邊>短邊 短邊+中邊>長邊

  a.問題:哪一個條件符合了?

  b.判斷說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只要短邊之和大于長邊這個條件符合了,就能圍成三角形。

  (3)鞏固

  三、全課總結。

  四、解決實際問題。

  路線判斷。

  五、拓展提高。

  固定邊7厘米、3厘米,配一條活動邊。活動邊可以是幾厘米?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公開課大班教案11-01

小學數學《認識小數》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11-04

數學公開課教案《加減混合》12-17

小學數學公開課總結05-18

小學數學公開課總結08-15

初中數學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11-07

小學體育公開課教案11-27

九年級數學公開課教案10-31

幼兒園小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2-15

幼兒園中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