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數學教案匯總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動物樂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體驗比較多少的方法。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建立符號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精神。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
2、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聽過駱駝和羊的故事嗎?駱駝和羊通過比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處,矮也有矮的好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也是“比較”,內容也和駱駝和羊的故事一樣有趣。
二、引導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動物樂園”圖
師: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小動物們都到動物樂園幫忙,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請小朋友們自己在心里數一數,等匯報的時候再告訴老師和其他同學。m
2、匯報交流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各有幾只?(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1)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圖上的各種動物?
。2)師:請其他同學也在下面擺一擺:你看到了幾只什么動物?請用學具表示出來。
。3)學生擺完,引導學生觀察評價:擺出來的和看到的一樣嗎?
4、設疑激趣
師:來了這么多的動物,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把它們比一比好嗎?
。1)、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
(2)匯報:我準備把……和……進行比較。
5、探究方法
(1)認識同樣多和“=”(熊和鹿比)
師:咱們先把熊和鹿做比較,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
動手操作:比較兩種動物誰多誰少,可以直接根據數量多少來比較,還可用擺的方法來比較,那么要怎么擺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動手擺一擺。
展示、交流:誰愿意到前面來擺一擺?其他同學擺的方法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擺出了不同的`圖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種擺法,是怎么進行比較的? (如果學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發表意見。)
認識 “=”
揭示同樣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數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只數?(“同樣多”、“一樣多”、……)熊有4只用數表示寫幾?鹿也有4只,用幾表示?4和4同樣多或者說相等,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相等關系?誰知道? 誰會寫“=”?板書:4 = 4 讀作:4等于4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師:接下來你們想把哪兩種動物進行比較?這兩種動物誰多?怎么比較?比的結果是什么?可以先擺一擺再說一說。
、侏毩⑺伎 ②小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導學生表述:--比—多(少)}
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你們知道嗎?誰會寫“>”?這個式子5>3怎么讀?(5大于3);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嗎?應用什么符號表示? 這個式子怎么讀? 3<5(3小于5)。
指導書寫:“>”、“<”
練習使用“>”、“<”(練習中引導學生想辦法分辨記憶“>”、“<”)
引導發現:開口對大數,尖角對小數。
。ㄓ械暮⒆诱f: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還有的孩子說:想到把“箭號”的一橫去掉就是大于號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記。洪_口朝大數,尖角對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師:在這么多的動物里面,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小鳥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也可以用數字說一說它們比的結果。
。2)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比較的知識?
(3)獨立完成第13頁練習題
小猴比小熊少 3〇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〇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4)填一填:
7〇 3 4〇 9 3〇 3 5〇 8 10〇1
2 〉□ 6 〉□ 6 = □ □= 8 □和□< 9(這幾道題,發數字卡片給小朋友,認為合適的都可以到臺上來。)
板書設計:
動物樂園
小于 < 大于 > 等于 =
開口對大數 尖尖對小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除法估算》選自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51的內容。
教學思路
小學數學應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其他知識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除法估算”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圍繞從學生剛經歷的秋游活動來展開,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發現估算的題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價值、小組合作來交流估算的策略、嘗試解題來總結估算的方法、實踐運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設計理念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經驗(除法計算)、直接經驗(秋游的感受)和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2、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并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秋游場景引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后,出示秋游時拍的照片,詢問學生當時的心情,一下就讓學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遠足秋游,學生對步行印象極深。在導入新課前,就提供路程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復習,求出同學們步行每小時大約行多少米。接著讓學生把計時的單位改小,繼續求每分鐘的步行速度,便于我們判斷走得比較快還是慢。此時順利進入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的教學中。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自行探究。
1、關于所需車輛的計算:
師:同學們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學問老師:“為什么不坐車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嗎?”
(1)出示題目并講述:老師聯系車子的時候只有中型客車,每輛車子可以坐44人,而我們四年級參加秋游活動的學生一共有235人。現在只有5輛車子可以用,你們認為夠嗎?
。2)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師:請同學來說說你的結果。(交流情況)
生1:我覺得不夠。因為235÷44≈6(輛),要6輛車子才可以,F在只有5輛,所以不夠。
(240)(40)
生2:我認為夠了。235÷44,235的近似數取200,235÷44≈5(輛)。
。200)(40)
生3:我認為是不夠的,老師還沒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師,我用小數做的行嗎?
師:當然可以了。你課外知識真豐富!請你說說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結果求近似數就是約等于5,所以我覺得5輛車就夠了。
生5: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應該要向前面進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觀點,5輛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一輛車可以坐44人,那么5輛車大約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來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輛車才夠。
師:是啊,多出來的人怎么辦呢?不去了嗎?
師:我看,問題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兩種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數的取近似數出現了分歧,那先來解決除數取近似數是怎樣統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保留整十數。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生都搖頭表示沒有)。問題是被除數到底該怎么考慮求近似數呢?在現實生活中來考慮這個問題,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
生齊:生1說的.那種。
生2: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不夠的,剛才沒有仔細考慮。
師:那就是說,被除數取近似數時,要考慮盡量和原來的數接近。
生8:老師,那230也接近235的,為什么要取240呢?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9:因為240÷40是整數6,計算方便,算得快。
師:為什么會這么快?
生9:因為我想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師:這個方法真妙啊!把除數的近似數求出來后,用乘法口訣來想,找個最接近被除數的,把它取作被除數的近似數。你真會動腦筋!
師:(小結)我們用估計的方法求出了5輛車是不夠的,所以決定遠足秋游,還能觀賞沿途風光呢,倒也是一舉多得。
2.關于纜車票價的估算(出示纜車圖)
(1) 理解價格表
師: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同學們可興奮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張價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嗎?(指名學生發言)
生10:大人坐纜車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兒童的票價是大人的一半。
師:兩人說得都很棒,生11補充得更好,那按價格表的說明,同學們每人應該付多少錢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師:老師要負責付同學們的費用了。請大家幫忙算一下:一個人的票價是15元,我們班級有58名同學參加秋游,那么該付多少錢呢?
。▽W生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13: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們小組認為老師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師: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該聽誰的呢?
生15: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的,其實只要15×58=870(元)
師:同樣是估算,相差300元,這里就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的情況,估算目的是計算快速,但也要注意準確。大家想知道事實上老師付了多少錢嗎?
(學生紛紛猜測)
生16:老師,我想您付的錢應該比870元少。
師:為什么這么說?
生16:因為我想集體乘坐應該可以優惠的,很多地方集體購票都可以打折的。
師:你的生活經驗真豐富!的確如你所料,老師實際上付了775元。
。ㄉ腥唬娂婞c頭。)
師:58個同學乘坐纜車,總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約多少錢嗎?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數58的近似數是60,被除數考慮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數是780。師板書:775÷58 ≈ 13(元)
三、提供數據信息,鼓勵學生自選解題。
在學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組信息,讓學生選擇其中對于自己想了解的情況有用的數據,進行計算解答,并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反思:
這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同學們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終于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在實踐后的體會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边@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會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才會學得興趣盎然。
2、估算與生活
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進一步認識的兩數相差關系的結構,理解、掌握兩數相差關系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進一步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列式計算。
1、 出示例圖。
。1) 學生口述圖意,列式解答。
。2) 分別說說每題的解題思路。
2、 揭示課題。
二、完成復習第13題。
1、 完成復習第13題。
。1) 學生獨立完成。
。2) 比較3題的`異同之處。
。3) 小結解題方法。
3、 完成復習第14題。
三、提問題和補條件的練習。
完成復習第17題。
1、 學生口頭提出問題和條件,并說明理由。
2、 學生解答。
四、課堂作業:復習第15、16題。
教后隨筆。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0頁例2及練習二十一第1~4題。
教學目標:
1. 掌握稍復雜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學生遷移類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 把下面各數化成百分數。
0.63 1.08 7 0.044 1/4 3/5 7/20 5/8
2. 說說下面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是怎么求出來的?(哪兩個數相比,把誰看作單位“1”。)
某種花生的出油率是36%。
實際用電量占計劃用電量的80%。
李家今年荔枝產量是去年的120%。
二、學習新課
1. 根據數學信息提問題。
出示例2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條件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
、儆媱澰炝质菍嶋H造林百分之幾?
、趯嶋H造林是計劃造林百分之幾?
③實際造林比計劃造林增加百分之幾?
④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
2. 讓學生先解決前兩個問題。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提醒學生注意:解決這類問題一定先弄清楚哪兩個數相比,哪個數是單位“1”,哪一個數與單位“1”相比。為學生學習新課解決數量關系稍復雜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做好知識遷移的準備。
3. 讓學生自主解決“實際造林比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問題。
(1)分析數量關系。
讓學生自己嘗試把數量關系用線段圖表示出來。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理解“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的。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相比的百分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是單位“1”。
(2)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僮寣W生根據分析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列式計算出結果。
、谧寣W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師作適當的板書。
方法一:(14-12)÷12 = 2÷12≈0.167 = 16.7%
方法二: 14÷12 ≈1.167=116.7%
116.7% - 100% = 16.7%
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圩寣W生總結,像這樣的百分數問題有什么特點?解決它時要注意什么?
使學生明確:這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和剛才同學們提出的第①、②個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這里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必須先求出。
4. 改變問題。
師:如果問題是: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又怎么解決呢?
讓學生列出算式,教師板書:
(14-12)÷ 14
5. 觀察比較。
將例2的第一種算式與改變后的問題的解答算式相比較:
(14-12)÷12(14-12)÷14
師:不同點是什么?為什么除數不一樣?
通過學生的討論,再次強調兩個問題中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使學生體會到,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和用分數解決問題一樣要注意找準單位“1”。
6. 概括應用。
讓學生讀一讀課本例2后面一段話,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增加百分之幾”、“減少百分之幾”“節約百分之幾”……等話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
1. 提問: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應注意什么?
2. 獨立完成課本90頁“做一做”的題目。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十二第1、第2題。
課外作業:練習二十二的第3、4題。
五、課堂總結反思
1. 學了這節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 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 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 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1. 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 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 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 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 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 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 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 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 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 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 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 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 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 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 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獲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說些什么?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總說明
認識周長的教學設計凸顯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賦予教學內容更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拓了十分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于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于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更來自于探究過程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奇和喜悅。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把對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分解為認識邊線、認識周長兩個階段,并創造性地把對邊線的認識融于學生熟悉、喜愛的卡通圖畫之中,使學生的認識經歷了豐富的感知過程。剪一剪、指一指、說一說、描一描等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探索活動中充分地實踐著、思考著、感受著如此豐富的感受之后,周長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課堂的生命活力體現在教師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如何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一元硬幣的面的周長,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思考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師生分享著發展的快樂,成長的愉悅。
課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本課的結束環節,教師安排了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短片欣賞,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學習數學的情感也由此被進一步激發。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訣。
2、使學生能夠正確、比較熟練地應用6的乘法口訣。
3、使學生有與同伴合作整理知識的體驗,感受探索的樂趣。進一步培養學生
的推理能力、思維能力(順向思維、逆向思維等)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訣。
2、能夠正確而比較熟練地應用6的乘法口訣(如: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乘法算式題等)。
教學難點:探究和記憶6的.乘法口訣。
教學準備:課件、口算卡片、例題表格等。
教學關鍵:為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讓他們學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2-5的乘法口訣,現在讓老師欣賞一下你們的本領好嗎?
生:好。
師:請小朋友們把2-5的乘法口訣按順序輕聲地背出來給在座的老師聽聽。
師起個頭。
生:輕聲齊背。
師:恩,不錯,那么一般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幾道乘法算式呢?
生:兩句,如:四五二十(4×5=20 5×4=20)
師:好,現在考考你們的口算水平: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口算卡片)
2×5= 10 4×4 =16 3×1 =3 5×4= 20
1×2 =2 5×3= 15 4×2 =8 4×3 =12
1×5= 5 1×3= 3 2×4= 8 2×2 =4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兔媽媽帶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嗎?
課件播放情境導入畫面。
二、激發興趣、引入新課、新課探究。
師:孩子們,老師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一定能幫助小白兔解決這個問題的。
師:小金魚見到我們二年(3)班的小朋友這么積極,它們也趕來參加我們的學習了。瞧!
師: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例7情境圖。
師:一條金魚由幾個三角形組成?
生:6個。
師:一條金魚由6個三角形組成,這里有幾個6?
生:1個6。
師:輸入1個6是6。
師:兩條金魚由幾個三角形組成?
生:12個。
師:這里有幾個6?
生:2個6
師:輸入2個6是12。
師:那么3條 、4 條、5條、6條金魚又各由幾個三角形組成?請小朋友們同桌一起說說.并把你們桌上的表格填寫完整.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24例2和練習十六1、2、6題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減法(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三位數減法(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能提高計算正確率。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口算練習
2、指名板演
3、用任意三個數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提出問題
學生列式,指名板演
展示算法多樣化
估算,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體完成
指導豎式計算,說計算方法,板書豎式計算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認識:
十位是0就要先從百位上退1作10,再從這個退下的10中借1給個位當10再減
最后集體交流
3、小結
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效果測評
1、練習六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8~109頁的第3~6題.練習二十六的第5~9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計算比較容易的三步式題.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夠比較順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個已知條件和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混合運算
1.做第108頁的第3題.
先出示第1小題,讓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題,也讓學生說說怎樣脫式計算.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做,先審題,再填空.可以讓比較好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按圖示的每一步計算正確就可以了.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訂正時對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復習應用題
1.做第108頁的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然后讓學生改變題目的問題,口頭改編成一道兩步應用題.
2.做第108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讓學生改變第三個條件口頭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改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學生口頭改編的應用題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如:
(1)一個糧倉存小麥85噸,存大豆60噸,存的玉米比小麥和大豆的總數多38噸,存玉米多少噸?
(2)……總數多38噸……
(3)……存的玉米是小麥和大豆的總數的2倍.……
(4)……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多38噸.……
(5)……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少38噸.……
3.做第109頁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做完后說一說是怎樣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畫出線段圖加以說明.
然后讓學生把問題和已知條件調換,變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改編后,可以再讓學生說一說線段圖怎樣改,再解答出來.
三、作業
練習二十六的第7~9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第21*題.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