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復習目標:
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重、難點:
識別鐘面上的時刻與經過的時間
復習過程:
一、復習鐘面
(一)復習內容
鐘面上有數字1~12。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分針、秒針
時針短分針長秒針最長最細
1大格里有5小格,數字幾就是第5×幾小格(5的`乘法口訣)
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走1圈是12時,走24圈是一天。
分針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時。
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針走1圈,分針走1小格
分針走1圈,時針走1大格
1時=60分1分=60秒1時=3600秒
(二)隨堂練習
填空:
(1)鐘面上有()大格,()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時
(3)分針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時,這時時針走了()大格。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1圈。
(5)1時=xxxx分,1分=xxxx秒,1時=xxxxxx_秒
(6)秒針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針走一大格是1時,()針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針走一圈走了()個小格,也就是()分,還可以說走了()時。
(9)一天有()小時,時針走()圈,分針走()圈。
(10)鐘面上最長的針是()針,它走得最(),最短的針是()針,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時一定要細讀題,弄清題意,特別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鞏固練習(見后頁鞏固練習)
二、讀、寫時間
(一)復習內容
1、二種寫法:普通寫法:9時08分,電子鐘寫法:9∶08
(注:兩種寫法的數字寫法一樣,不需要把第一種寫成9時零8分)
2、看鐘面記時
(1)整時:分針指12,時針對正數字。
如:7時,分針指12,時針指7
(2)半時:分針指6,時針指兩數字中間,走過了數字幾,就是幾時30分。
如:7時30分,分針指6,時針指7和8之間。
(3)分針指第幾小格,就是幾分,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
如:分針指第14小格,時針走過7,就是7時14分。
注意:A、幾時剛過:時針走過且接近數字幾(拿鐘舉例)
如:7時05分,時針走過7,但很接近7。
B、幾時45分~59分,時針走過數字幾,但接近數字“幾+1”
(4)特殊情況:6時:時針與分針成一直線
12時:時針與分針重合
3時、9時:時針與分針成直角
但這些情況其實每一小時都有可能會經歷,但只有上面幾個時刻是整時。
3、看時間畫鐘
注意:(1)時針短、分針長
(2)要精確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誤差。
(二)隨堂練習
1、填空
(1)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7”,是()時。當分針和時針都指向12,是()時。
(2)()時整,時針和分針重合;()時整,時針和分針成一直線。
2、讀一讀,寫一寫
3、連一連
4、請畫出時針和分針
三、體驗時間
(一)復習內容
1、快與慢時間短─→快時間長─→慢
2、填單位方法:聯想體驗,比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個單位都代進去想一想,顯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隨堂練習
1、填空:100米賽跑,小軍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適的單位。
(1)小華每天睡9(),跳繩10下用了7()。
(2)小亮吃飯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電視—1臺的新聞聯播大約需要30()。
(5)小華跑100米用了17()。
(6)我們每天午睡大約1()。
(7)脈膊跳10次用了8()。
(8)媽媽每天工作8()。
(9)一場足球賽需90()。
(10)小麗寫1個毛筆字用8()。
(11)從北京到天津,汽車開了2()。
(12)1節數學課40(),課間休息10()。
四、時間的計算
(一)復習內容
1、單位換算
1時=()分1時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時()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時=60分1分=60秒
把時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時10分:2時=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時10分=130分
(2)小─→大A.分─→時
從幾分中減去60分作1時,剩下的能再減60分就再加1時,不能減就作幾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時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還可再減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時+1時
所以130分=2時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時間大小比較
1時30分○70分
可把大單位化成小單位,或把小單位化成大單位,看方便,方法同單位換算。
3、計算時間
(1)計算快慢
小紅跑50米用12秒,小華用16秒,誰快?誰慢?慢多少?
方法:無論計算快多少還是慢多少,都是計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時間-快的時間。
(2)開始時間─────→結束時間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
計算方法:列豎式(草稿紙上列)
時分秒
±時分秒
時分秒
(60進制)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教科書P27、28頁的例1,例2和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學會對加減法進行驗算。
2、經歷探索驗算方法的過程,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3、通過加減法的驗算,滲透加法交換律和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重、難點:學會對加法進行驗算
課前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語引入,從生活中引出數學問題情境。
二、探究體驗:
1、在合作學習中,討論加法的.驗算方法,從已有的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
2、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3、掌握兩種驗算方法:
(1)交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們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減一個加數,看是不是等于另一個加數。
三、實踐應用:完成書上相關練習。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地讀出幾時幾分;知道某個時刻時針、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
2、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理解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建立時、分、秒的量感,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準確讀出鐘面時間。
教學難點:
準確讀出幾時幾分,會用電子表表示方法和幾時幾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時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時鐘教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小白兔失敗后非常后悔,決心以后再也不驕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烏龜,他們決定繞著這些樹圍成的圈再進行一場比賽,我們一起喊口令,讓他們同時開始“預備、開始……”
比賽結束了,烏龜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幾個空擋
他們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時間怎么樣啊?(他們同時起跑同時停,跑過的路程怎么樣?)這個龜兔賽跑的場面像我們生活中的.……:鐘表
鐘表告訴我們什么?怎樣才能認識和掌握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時和分。
二、過程
1、課本20頁投影。(分針、時針的認識)請你說說鐘面上有什么?學生交流
師總結:較短的指幾時的針叫時針;較長的指幾分的針叫分針。
2、再觀察一下鐘面上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共有幾個小格。(小組合作、交流)
師:5格5格數共有xx小格,(5、10、15、……60),分針走一小格是xx分,分針從12到1是xx分,從12到4是xx分,從12到9是xx分,分針走一圈是xx分
師:時針從12到1走了xx大格,經過xx小時。從12到3走了xx大格,經過xx小時。讓學生得出時針走一格就是一小時的結論。
請學生舉例說說時針走幾格經過幾小時。
師:實際生活中,分針和時針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時同向轉動的,只是它們快慢不同。(多媒體或教具演示:分針轉一圈時時針的變化)
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
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
一時=60分,60分=一時
3、師:你知道一分鐘有多長嗎,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音樂)
你能在一分鐘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緊一分鐘,我們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鐘里你能完成幾道口算題。(生操作、交流)
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師:我們上一節課幾分鐘?課間休息幾分鐘?再加幾分鐘就是一小時?
4、認識鐘面(教具)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及根據情況選擇恰當方法的意識,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隱藏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點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加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學習的,由于學生剛接觸兩位數的口算,相比以往的口算,難度有所提高,特別是對于把一個兩位數分解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并要將這兩個數都記在頭腦中,對于學生難度不小,所以在教學時,教師盡量讓學生通過嘗試、討論、交流、匯報、比較、反思與小結等各個環節,讓學生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口算方法與口算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擇優選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口算方法背后隱藏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教學重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引入新課
(一)情境創設:
1.課件呈現:賞“上海世博會”的有關圖片讓學生欣賞。教師介紹:這是在我國上海舉行的第53屆世博會中的一些照片。
2.師:有一所學校的學生也正要乘汽車去世博會參觀,大家請看大屏幕(呈現主題圖)。
3.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一說你從圖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匯報,教師給予引導或肯定。
(二)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從這個畫面中發現了這么多的數學信息,看來,數學在生活中真的是無處不在啊。
2.師:今天啊,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學校的同學在參觀世博會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之一──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設計意圖:由世博會的圖片引入,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讓學生尋找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又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二、引導發現,自主探究
(一)引導發現:
1.提出問題:課件演示:大客車慢慢開來了,小朋友們馬上就要出發了,但需要持票上車,請問: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2.引導分析:讓學生說說“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導學生得出: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就是求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讓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匯報,教師根據匯報板書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師質疑:今天咱們用口算的方法來計算,請大家想一想:35+34應該怎樣口算呢?
2.獨立思考,交流匯報:
(1)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與同桌交流,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2)匯報展示:教師有選擇性的請幾個代表說一說,完整的表述出每種算法,教師板書,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學生在匯報算法時,教師再將學生的口算方法的過程用思路圖形式板書出來,如例題中所示。如果有學生是用想筆算的方法來口算的,教師也要給予肯定。
3.觀察比較:
(1)你們看看這三種方法,哪兩種方法比較相似?引導學生發現:第一、三兩種方法比較相似:都是將一個兩位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再讓它們分別與另一個兩位數相加,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種方法是拆分第二個加數,而第三種方法是拆分第一個加數。(在歸納時,利用課件逐步演示)
(2)那你們能看出第二種方法與其他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嗎?引導學生發現:第二種方法是將兩個數現時拆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分別相加之后再將兩個結果相加。
4.反思小結:
(1)反思:我們看這三種口算方法,說明我們在口算這道題時,都自覺地把這兩個數或其中的一個數進行拆分,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拆分我們就不能口算了嗎?讓學生發現:這樣拆分之后就把新的問題變成可以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了,難度也就降低了,更便于口算。這樣的拆分、變化的一個過程,我們在數學上稱之為轉化。
(2)小結:這三種方法都是先通過轉化,再利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知識,進行口算。
(3)學了這些方法之后,你再來評價一下自己的口算方法,你更喜歡哪種方法?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獨立探究方法,再利用觀察比較與反思小結,讓學生明真正理解口算方法,初步感受轉化思想的運用及其重要性。】
(三)再次探究:
1.呈現情境圖:提出問題二: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1)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老師巡視指導。
(2)獨立口算,小組內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說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過程,深層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口算過程在草稿紙上表示出來。
(2)展示過程:將學生列出的.分步算式與過程的思路圖結合在一起展示。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0+44=74、74+9=83
如果有學生是利用想豎式來想口算的方法的,教師也要給予肯定。
(3)完整呈現,觀察比較:
①這三種方法中,哪兩種方法可視為相同的方法?(第一、三兩種方法)
②誰來說一說,第二種方法與這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第一、三兩種方法是拆分一個數,而第二種方法是拆分兩個數)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讓學生自由發言。
④這道題與第一道題有不同之處嗎?讓學生發現:這題需要進位。
3.小結反思:
(1)今天我們學習的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其實都是運用了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的。
(2)你覺得自己的口算方法如何?哪種方法更適合自己,你就選用哪種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經歷獨立思考、交流匯報以及觀察比較與小結反思等學習活動,來鞏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P10的“做一做”。
1.課件分步呈現第(1)(2)兩上題,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匯報時,著重讓學生說出口算的過程。
2.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1)讓學生分組合作,先提出問題,再列式計算,最后在組內交流匯報。
(2)集中匯報,指名說出口算的過程。并反饋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本題的練習,鞏固學生對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的進一步掌握,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掌握所學知識。】
(二)口算比賽。
1.看誰能算全對:練習二的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比一比,看誰能算全快,教師巡視,注意對速度慢的學生進行指導。
(2)集體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反饋:請全做對的同學舉手,教師給予表揚,同時對有錯的學生給予鼓勵。
2.看哪一小組全做對:練習二的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看看哪一個小組能做全對。
(2)全部完成后,請同桌學生互相檢查正誤。對全對的小組給予表揚。
3.錯例分析:教師選取幾道有代表性的錯題板書進行展示(不要說出出錯孩子的名字)。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分別都是在哪些地方出錯了。
4.我是小小營業員:課件演示練習二的第3題:
(1)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3題的情境圖,先出現問題一:一位阿姨要買一個地球儀和一個小鬧鐘,一共需要多少元?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并說出計算過程。
(2)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
5.我是勞動小能手:課件呈現練習二的第3題的主題圖。
(1)同學們請仔細觀察圖,誰來說一說這幅圖畫的是一個什么場景?
(2)你能根據圖上的內容,完整地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3)學生敘述問題,教師加以引導或表揚。
(4)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并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計算的?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比賽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設計一個錯題展示與分析環節,給學生一個必要的提醒,讓學生減少或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最后再通過兩個情境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將所學知識鞏固提高的目的。】
四、全課小結,促進內化
(一)學生談體會: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二)師生共同回顧:本節我們學習了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轉化成若干道連續的、已經掌握的、比較容易的口算。(同時點擊課件,進行演示)這種數學思想,我們以前也經常用,以后還要經常用。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用好這把學習數學的金鑰匙!
【設計意圖: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教師加以引導,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教師明確指出轉化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推理、遷移、概括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養成善于動腦、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學會分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答題紙。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你們去過美麗的海邊嗎?
生:去過。
師:你在海邊做過哪些有趣的事情?
學生交流自己在海邊所做的有趣的事情。
師:你們在海邊做的事情真的很有趣。
二、導入新課:
師:幾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也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瞧,他們在干什么?(課件出示情境圖)
生:他們在撿貝殼。
師:他們分別有什么收獲呢?(課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收獲)
生1:王丁撿了3只扇貝,6只海螺。
生2:李飛撿了2只扇貝,8只海螺。
生3:劉林撿了15只海星,5只螃蟹。
師:我們先來看王丁的收獲。他撿了幾只扇貝,幾只海螺?
生:王丁撿了3只扇貝,6只海螺。
師:扇貝和海螺的只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1:海螺比扇貝多3只。
生2:扇貝比海螺少3只。
生3: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2倍。
師:剛才這個同學說到一個倍字。(板書倍)
師總結:是的,同學們,在數量之間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多和少的關系外,還有著倍的關系,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對嗎?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三、探究新知:
1、認識倍
師: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幾倍?(課件出示問題)
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起來研究。
師:海螺與誰比?
生:扇貝。
師:扇貝有3只,海螺有幾個這樣的3只呢?
生:2個。
師:怎樣能讓大家很容易地一眼就能看出海螺有2個3只?
你可以在1號答題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
生:我是3只3只的圈。
師:同意他的圈法嗎?
生:同意。(課件演示3只3只地圈)
師:的確,這樣就能讓人一眼看出海螺有2個3只。
揭示倍:像這樣,6只里面有2個3只,我們就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2倍。(板書:6只里面有2個3只,我們就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2倍。)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說說,為什么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2倍?
指名兩三個學生說,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說,最后再找兩個學生看著圖說。
師:剛才那位同學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兩倍,說對了嗎?
生:對了。
師:老師建議大家把掌聲送給第一個用倍的同學。
2、理解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1)海螺里面有幾個3只,海螺的只數就是扇貝的幾倍。
師:海螺有2個3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2倍。如果海螺有3個3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幾倍?(課件出示3個3只)
生: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3倍。
師:為什么?
生:9里面有3個3只,海螺的只數就是扇貝的3倍。
師:如果海螺有4個3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幾倍?(課件出示4個3只)
生: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4倍。
師:如果海螺有5個3只呢?
生:5倍。
師:如果海螺有100個3只呢?
生:100倍。
師:你有什么發現?
生:海螺里面有幾個3只,海螺的只數就是扇貝的幾倍。
師:剛才變化海螺的只數我們找到了新的倍數關系,變化扇貝的只數,能找到其他的倍數關系嗎?我們繼續研究。
(2)海螺里面有幾個扇貝的只數,海螺的只數就是扇貝的幾倍。
師:誰來說李飛的收獲?(課件出示李飛的收獲)
生:李飛撿了2只扇貝,8只海螺。
師:李飛撿的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幾倍呢?(課件出示問題)
請同學們在1號答題紙的第二題上圈一圈,填一填。(課件出示:8只里面有()個2只,海螺的只數就是扇貝的()倍。)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完成的同學在小組內交流怎么想的。
師:我們一起來看這位同學是怎么圈,怎么填的?(指名一位同學到展臺前匯報交流)
生:我是2只2只的圈的,8只里面有4個2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4倍。
師:為什么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4倍?
生:8只里面有4個2只,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4倍。
師:會學習的同學應該會在比較中發現規律,學會知識。我們在找海螺的只數是扇貝的幾倍的時候,這一組是2只2只的圈,為什么這一組要3只3只的圈?(課件出示一組2只圈的,一組3只圈的)
生:因為第一組扇貝有2只,第二組扇貝有3只。
師:我們都是拿海螺和扇貝比,當扇貝有2只時,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幾個這樣的2只就行,所以2只2只地圈。當扇貝有3只時,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幾個這樣的3只就行,所以3只3只地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1、同學們做習題,小華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華和小明的總數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學校有14棵楊樹,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2倍,柳樹比松樹多4棵,有多少棵柳樹?
3、三年級(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園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數比大猴多9只,公園一共養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錢數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車早上5時從甲地開往乙地,按原計劃每小時行駛120千米,下午3時到達乙地,但實際到達時間是下午5時整,晚點2小時、問火車實際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7、一輛汽車早上8點從甲地開往乙地,按原計劃每小時行駛60千米,下午4時到達乙地、但實際晚點2小時到達,這輛汽車實際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8、小寧、小紅、小佳去買鉛筆,小寧買了7枝,小紅買了5枝,小佳沒有買、回家后,三個人平均分鉛筆,小佳拿出8角錢,小佳應給寧多少錢?給小紅多少錢?
9、三個好朋友去買飲料,小亮買了5瓶,小華買了4瓶,陽陽沒有買、到家后,三個人平均喝完飲料,陽陽拿出6元錢,他應給小亮4元錢,給小華2元錢、
10、用一個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進去2杯牛奶,連瓶共重450克;如果倒進去5杯牛奶,連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個空瓶各重多少克?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于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為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才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征,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才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并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通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后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游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類型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里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為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題是毫米的認識,他是“毫米與分米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毫米與分米的認識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定位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的產生的實際意義,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能夠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并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同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三、說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認識1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下,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設置疑念,導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我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39;特點,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厘米時,學生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探究中。
2.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生對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別陌生,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識,發展了能力,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時,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表示”,還通過觀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知1毫米有多長。在認識1毫米上,分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1.觀察尺子上的1毫米,體會一小格的長度就是一毫米,2.聯系實際尋找實際生活中大學1毫米的舞臺。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長度。
3.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鞏固練習
課本第三頁的“做一做”
5.聯系生活,提高認識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測量時用毫米作單位?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教材第11頁例2)
二、教學目標
1、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能正確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
2、經歷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法則。
3、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及創新意識。
三、重點難點
重點: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難點:能正確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口算,并說出算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
27-6=32-9=
35-20=50-30=
師:真棒!大家對已學的減法計算掌握得都很到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
二、學習新課
教學教材第11頁例2。
(1)創設學習情境。
師:如果去參觀“世博會”,你會選擇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選擇之前,先來看看三類交通工具的票價:普通快客的票價是65元,動車的票價是54元,世博專線大巴的票價是48元,然后一起來做做下面兩道口算題。(課件出示教材第11頁情境圖)
①普通快客的票價比動車貴多少元?
②世博專線大巴的票價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問題①和②應該如何列式?(點名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學生給出問題①算式:65-54,問題②算式:65-48。
師:我們做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把兩位數拆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進行計算,相減時可以這樣算嗎,如果可以,應該怎樣計算呢?(學生繼續回答,老師板書)
學生給出問題①計算過程:先算65-50=15,再算15-4=11。(板書)
學生給出問題②計算過程:先算65-40=25,再算25-8=17。(板書)
師:除了用口算,我們還學過筆算,哪位同學能演示下筆算過程嗎?(點名學生上臺板演)
師:不錯,我們還可以通過列豎式進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對于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當我們口算能力還不足夠時,可以用列豎式計算來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3)組織學生交流。(學生交流討論,老師總結)
Ⅰ根據情境圖中的已知條件,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嗎?
Ⅱ問題①和②中的兩位數減兩位數有什么區別?
Ⅲ兩位數減兩位數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三、鞏固反饋
完成教材第11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88328394549
四、課堂小結
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大家都掌握了嗎?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具象化教學,引導學生認識退位減法。
對于不退位的`減法學生都會做,而退位減法有小部分學生容易出錯,當被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往前一位借位,相當于給這位數加上10,再進行計算。對于那些始終不明白計算方法的學生,可采用小棒圖幫助他們理解。
2、注意鞏固已學知識和方法,為未來教學做鋪墊。
在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教學中,引導學生回顧列豎式筆算的相關內容,雖然教材講解中主要涉及口算,但后面章節的教學中列豎式筆算會繼續使用。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鞏固已學知識和方法,還能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3、我的補充。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先把教科書中的復習題按下面的格式寫在黑板上.
2031242003120420003120_
然后讓學生口算,教師逐題從上到下分別寫出左右兩組題的得數.然后提問:觀察每一組題,第一個因數有什么特點?乘積有什么特點?怎樣算比較簡便?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個因數乘第一個因數中0前面的數,再看第一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后面添幾個0.
二、新課
1.教學例9.
教師出示例題350X3,提問學生:這道題怎樣用筆算?
教師再提問:還有更簡便的算法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告訴學生:第一個因數末尾的0可以先不計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數,最后再把第一個因數末尾的.0、落下來.然后讓學生列豎式用簡便算法計算.
教師接著出示2500X3,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試算.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簡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時,可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要注意巡視,了解學生計算的情況.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六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做,教師注意行間巡視,了解學生豎式寫得對不對,有什么問題.然后集體訂正,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說明.
2.做練習六的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直接把得數寫在教科書上.教師了解學生在2分15秒內全做完的學生
有多少,哪些學生還沒有做完.然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六中的第3題.
學生做前教師提問: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練習六中的第4題.
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5.做練習六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四、小結(略)
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除法》:
教學目標:
進一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1、三(4)班有三個小組,每組有6個同學,一共做了108朵紅花,平均每個同學做了幾朵紅花?
2、王叔叔2分鐘打了106個字。他平均每分鐘打了多少個字?如果他照這樣的速度用了8分鐘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這篇文章有多少個字嗎?
3、三、四年級各有3個班,要選150名同學參加校園文化藝術節的活動,平均每班要選多少名同學?
4、一個旅行團有153人,他們入住的酒店現在只有5人間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個房間呢?
5、圖書室有3個書架,每個書架5層,一共有750本圖書。平均每層有多少本?
7、三(4)班有4個小組,每組8人,平均每人采5個昆蟲標本。他們班一共采集多少個昆蟲標本?
(以上各題均由學生先獨立思考解答,再班級交流反饋。)
二、拓展練習
1、想想做做9
讓學生充分理解題意,收集題中信息,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班級交流匯報。
2、P14思考題
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討論。
對學生正確的`解法給予充分的肯定。
3、商業大廈的。牛奶,原價每盒7元,現降價為每盒6元。人民商場同樣的牛奶每盒7元,買4盒送1盒。小華要買5盒牛奶,你建議他在哪家商店買比較合算呢?
4、校園美了,我們的城市更美了。不過,一些非法廣告到處張貼,損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隊員們積極地清除亂貼亂畫,請觀察下面的數據。
三年級以每分鐘清除18張的速度,共清除252張廣告。
四年級清除亂貼亂畫387張,共用9分鐘。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⑴⑵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說的?
三、全課總結
四、作業
1、對想想做做6、7兩題進行質疑,對困難學生進行啟發。
2、作業:
P14:6、7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一、填空題。
1、與東北相對的方向是(),與西北相對的方向是()。
2、太陽每天從()方升起,從()方落下。早晨,當你背對太陽,面向的是()方,這時你的后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3、古人說:“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說長江之水是由()方流向()方的。
4、小紅在小麗的東面,小麗在小紅的()面,小明在小芳的西南面,小芳在小明的()面。
5、學校在聰聰家的.東北方向,聰聰放學回家應該向()方向走。
二、選擇題。
1、下面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是()。
A、指南針
B、司南
C、古代羅盤
2、晴朗的夜晚,我們可以利用()來辨別方向。
A、星星
B、月亮
C、北斗星
3、太陽下菲菲的影子在她的東面,太陽在()面。
A、東
B、西
C、南
4、東東向西走了10米,再向右轉,現在他面向()方。
A、東
B、北
C、南
5、刮風時,學校的國旗向西北方向飄,刮的是()風。
A、東北
B、西北
C、東南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具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方向;
2、培養辨認方向的意識,找出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在實際情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了解地圖上的方向規定。
難點:明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位置關系,掌握先定一個方向,再認其它方向的辨認方向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引入方位。
謎語:一位勤勞老公公,天色一亮就開工,若有一天不見他,不是下雨就刮風。
師問:你們猜猜,這是什么?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東南西北這四個新知識。
(二)在實際觀察與活動中感覺方位。
1、認一認(課件出示)
(1)師引導:這是小明小朋友的學校平面圖,我們來幫他找一找學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剛才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誰能說一說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各在哪兒呢?
(2)請一位學生按方向的順序邊說邊指方向,讓學生感受一下東南西北和什么轉動的方向是一樣的。
(3)請學生分別面向南、西、北,想想它們的背面、左面、右面分別是什么方向?
(三)了解地圖的方向規定。
1、看一看
(1)同學們,你們見過中國地圖嗎?
(2)師講述
我國最北的地方是黑龍江。地圖的下方是“海南”,“海南”是我國最南的'一個省,而我們雷州半島是祖國大陸最南端。祖國的東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學們,你們一定看過《西游記》,其中唐僧師徒翻過座座高山,越過條條大河,要到哪里去取經?(西天)。“西天”就在我國的西方。那里有雄偉的雪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地圖上的方位是怎么樣確定的嗎?
(教師引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填空:五岳
(4)同學們,請觀察廣東地圖,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到你們家鄉的位置,說說你家鄉在哪個方位?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城市或者風景名勝?
(四)做一做
小明要去體育場,怎么走?
(五)延伸學習
從這個指南針上你可以找出哪幾個方向?(八個方向)
(六)課外活動:說說你家的門朝哪個方向?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一、說教材
“24時計時法”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24時計時法”作為計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教材涉及的另一個內容是,通過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計算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學生在前幾冊教材里已認識了鐘表,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有利于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材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信息是售票處天文館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這一素材的選取,對于學生來說充滿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愿望。教材從情境創設到數據的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通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準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計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2、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能夠準確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更好的實施教學,應作以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鐘表模型學具。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談話引入:小明、小芳、小華三個好朋友都是天文愛好者,星期天他們一起去參觀天文館,在門口遇到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幫他們嗎?引導學生交流情境圖中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提出感興趣的問題:15:00是幾時?15:45是幾時幾分?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等問題。
指定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15:00是幾時?”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師:大家可真不簡單,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連15:00這樣一種新的計時方法都能看懂,海報上的其他時刻,你們也能看懂嗎?同桌兩人先相互說一說,好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
興趣是的老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這一環節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種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時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認識24時計時法
結合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計記時法或26時計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計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探究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規律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3、學習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結合提出的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全班交流時,只要學生計算出正確的時間,都給予肯定。最后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由于直接計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這一算法,從而實現算法的優化。
這一環節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體的智慧,探究到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自主練習”,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通過讓學生說一說、動手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體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即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相轉化以及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力求簡潔明了,體現主要內容,便于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2.會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1.正確口算
2.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的口算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鳥嗎?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你們去過鳥島嗎?在我國杭州風景秀麗的千島湖上就有一座美麗的鳥島,每年都會有許多人乘船到鳥島去游玩
1.多媒體課件出示情境圖看,今天的天氣真好!學校組織二年級的學生去鳥島游玩.碼頭上小朋友們興高采烈、整裝待發,在各班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準備前往鳥島
2.請大家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邊敘述,教師邊把主要信息板書出來.誰能說說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
看,誰先上船了?(二(1)班和二(2)班)
(1)二(1)班和二(2)班能坐下嗎?想一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請各小組把算式寫出來,指名匯報,教師板書:23+31=
(2)怎樣口算?
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學法嘗試:我這樣算:先算23+30=53,再算53+1=54;還可以這樣算: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小結:同學們利用各種方法計算,結果都是54,說明大家的.算法都對.
(4)小精靈聰聰提出問題了:二(3)班和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誰會列式?怎樣口算?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指名匯報,教師板書:
方法一:32+39=71(人),先算30+30=60,再算2+9=11,最后算60+11=71
方法二:32+39=71(人),先算32+30=62,再算62+9=71
兩種算法都是71人,71人比68人多,超載了,所以二(3)班和二(4)班合乘坐不下
現在船上坐了54人,看一看,船上還能不能再上乘客?按班級順序,該哪個班上船了?
2.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
(1)二(3)班還能上幾人?誰會解決這個問題?怎樣計算?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學法嘗試:我這樣想:要求還能上幾人,可以用減法計算,這樣列式:68-54,我這樣算:先算60-50=10,再算8-4=4,10+4=14,還能上14人;還可以這樣算:先算68-50=18,再算18-4=14;我想還可以用豎式計算
指名匯報,并說出各自不同的算法
(2)小精靈明明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二(3)班上了14人后,還剩下多少人?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自主學習,指名匯報,并說出計算方法,教師板書:32-14=18(人)先算32-10=22,再算22-4=18.還可以怎樣算?(用豎式計算)
3.歸納小結,揭示課題.今天同學們表現得真棒,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么多的問題.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這幾道算式,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兩位數)
對,我們今天探究的就是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板書課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有多種,希望同學們今后做練習時,選擇適當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學法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可以用多種方法口算,還可以用筆算,數學里面的知識真多,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做一做.(教材第93頁)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評議
2.練習十九第1題.(課件出示)小組比賽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1.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
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而且還學會了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學到更多的知識.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會倍的含義,理解“幾份”“幾個幾”和“幾倍”的聯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倍”的概念初步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倍”
1.出示主題圖,尋找數學信息。
(出示主題圖)看屏幕,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有紅蘿卜,胡蘿卜還有白蘿卜,生數數量)觀察地真仔細!
師:剛才他找到了3種蘿卜,分別是胡蘿卜,胡蘿卜有幾根?(2根)還找到了紅蘿卜有6根,白蘿卜有10根。(出示)
2.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系。
師:有這么多關于蘿卜的數學信息,比較一下,你能發現這三種蘿卜在數量上有什么關系嗎?
生說“多與少”的'關系,倍的關系等,從而引出倍。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倍(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初步認識“倍”
師:聽說過倍嗎?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紅蘿卜和胡蘿卜之間的倍數關系嗎?(生: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師:你能不能擺一擺、圈一圈,讓我們一眼看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生擺,圈紅蘿卜,數)
小結:紅蘿卜和胡蘿卜比,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這樣的3個2根(板書),我們就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板書)
師:誰還能像他這樣完整地說?同桌互說,一起說。
2.進一步感知“倍”。
師:想一想,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紅蘿卜和胡蘿卜之間的倍數關系的?(圈一圈),那你能用這種方法來找一找其他蘿卜之間的倍數關系嗎(生在練習紙上圈一圈,再填一填,學生匯報,小結)
3、想象推理,認識“倍”。
(1)師:(課件出示圖)看,現在白蘿卜有幾個2根呢?輕輕地數一數,有幾個2根?(6個)那么我們可以怎么說?(生: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6倍)
(2)師:現在呢?(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7倍,出示)
(3)師:如果白蘿卜有9個2根(一生: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9倍)
(4)師:你還能繼續接著往下說嗎?(如果白蘿卜有10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10倍……)
(5)師:如果白蘿卜有20個2根呢?幾倍?(20倍)有50個2根呢?(50倍)100個2根呢?(100倍)
(6)師:你有什么發現?(白蘿卜有幾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的幾倍。(課件出示)
二、改變標準,理解“倍”
(1)師:(課件出示圖)兔媽媽又找來了一根胡蘿卜,現在有幾根胡蘿?(3根)那現在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呢?
(2)師:大家都認為是2倍?誰來說一說怎么看出是2倍的?
生:因為胡蘿卜有3根,紅蘿卜有2個3根,所以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2倍。
(3)師:他是把幾根胡蘿卜看成一份(3根),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呢?(2份)也就是2個3根,所以我們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2倍。
(4)師:都是和6根紅蘿卜在比,為什么一會兒是2倍?一會兒又是3倍呢?
(5)師:我們來看,剛才的一份是2根,現在的一份是3根,每份數發生變化了,倍數也就發生變化了。
拓展提升
師:(課件出示)胡蘿卜變成了3根后,白蘿卜的根數還會是胡蘿卜的5倍嗎?
生用小棒按要求擺兩行,叫一生在黑板上擺
師:和你們擺的一樣嗎?(一樣)你發現了什么?(有一根多出來了)
師:有沒有辦法能改變一下小棒的數量,使他們倆成倍數關系?生:添一根……
不斷減少小棒的數量,發現1倍的關系
三、練習鞏固,應用“倍”
1.出示花朵圖
2.出示繩子圖
3.出示圓片圖,找倍數關系(凌亂到有序)
四、總結反思: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主題圖課件(或掛圖)、各種鐘表,鐘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大家在電視上看過火箭發射衛星嗎?發射前要怎樣?
師生一起倒計時:10,9,8,…,1。
師: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板書:秒)說一說,在哪些地方還用到時間單位秒?
學生可能會舉例:火箭發射、跑步比賽等。
二、自主探索,學習1分=60秒
1.探索計量“秒”的工具。
師:像“秒”這樣小的單位又該怎樣計量呢?這里有一個鐘表店(課件出示),你認為哪些鐘表是可以計量“秒”?把你的想法與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廣泛發表意見。可能會有以下的發現:
(1)電子表(或鐘)。
(2)有秒針的鐘表。
2.學習1分=60秒。
教師演示鐘表模型,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
學生演示學具,教師巡視。
在反饋匯報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秒針和分針的運行關系,即秒針走1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要求學生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三、體驗1分鐘有多長。
1.建立1分鐘的觀念。
師:1分鐘到底有多長呢?我們來仔細地看一看。
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數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鐘。
師: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現在給你們1分鐘時間,同學們自己數自己的脈搏。
教師出口算題30個題,看學生能做多少。
2.聯系實際,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師:你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請在小組里說一說,小組長把每個同學的`成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鐘表歷史。
師:如果沒有這些鐘表,我們又有什么辦法知道時間在1分、1秒地過去呢?
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播放課件,出示一些古代計時的工具。
師:有興趣的同學再去找一些資料,下次開一個新聞發布會。
四、課堂小結
小結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第6題。
反饋。
師:你估計得怎樣?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驗證一下時間,也可以請親戚朋友幫忙。
《時分秒》教學反思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由于“時分秒”時間單位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盡管學生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上這單元前,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課前做了個測試,發現班上的學生幾乎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四個方面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鐘面。我利用教具鐘讓學生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教具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系。
三是掌握時間的寫法,并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四是學生不僅要獨立探索,還要有合作交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主題圖課件(或掛圖)、各種鐘表,鐘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大家在電視上看過火箭發射衛星嗎?發射前要怎樣?
師生一起倒計時:10,9,8,…,1。
師: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板書:秒)說一說,在哪些地方還用到時間單位秒?
學生可能會舉例:火箭發射、跑步比賽等。
二、自主探索,學習1分=60秒
1.探索計量“秒”的工具。
師:像“秒”這樣小的單位又該怎樣計量呢?這里有一個鐘表店(課件出示),你認為哪些鐘表是可以計量“秒”?把你的想法與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廣泛發表意見。可能會有以下的發現:
(1)電子表(或鐘)。
(2)有秒針的鐘表。
2.學習1分=60秒。
教師演示鐘表模型,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
學生演示學具,教師巡視。
在反饋匯報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秒針和分針的運行關系,即秒針走1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要求學生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三、體驗1分鐘有多長。
1.建立1分鐘的&39;觀念。
師:1分鐘到底有多長呢?我們來仔細地看一看。
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數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鐘。
師: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現在給你們1分鐘時間,同學們自己數自己的脈搏。
教師出口算題30個題,看學生能做多少。
2.聯系實際,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師:你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請在小組里說一說,小組長把每個同學的成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鐘表歷史。
師:如果沒有這些鐘表,我們又有什么辦法知道時間在1分、1秒地過去呢?
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播放課件,出示一些古代計時的工具。
師:有興趣的同學再去找一些資料,下次開一個新聞發布會。
四、課堂小結
小結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第6題。
反饋
師:你估計得怎樣?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驗證一下時間,也可以請親戚朋友幫忙。
《時分秒》教學反思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由于“時分秒”時間單位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盡管學生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上這單元前,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課前做了個測試,發現班上的學生幾乎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四個方面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鐘面。我利用教具鐘讓學生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教具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系。
三是掌握時間的寫法,并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四是學生不僅要獨立探索,還要有合作交流。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上冊冊數學教案10-2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8篇)09-17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2篇)01-0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篇01-31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9篇02-04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篇01-0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篇)01-0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