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4-05-31 07:19:23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2、能正確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

  3、實現遷移,正確口算幾千幾百加幾千幾百、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加法。

  (二)教學重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三)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投影片、卡片。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

  (1)準備題:35+20 73十10 61+30+8 55+4 83+6 23+50+7

  61+30十8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的連加算式,那么23+50+7呢?

  (2)口答:420里有()個十360里有()個十

  4200里有()個百3600里有()個百

  2、發散思維。

  (1)例1口算42+36

  討論:這是一道幾位數加幾位數的口算題?

  你打算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口算?

  學生討論后,可能會出現下列口算方法:

  每一種都請學生說說理由或想法。表揚有如此多種的想法,思維

  靈活,然后比較哪種方法比較簡捷?

  學生會說③和④——因為計算步數少。

  教師告訴學生③和④實屬同一種計算方法,只是書寫不同而已。(2)練一練:課本第100頁“練一練”1。

  (3)四人小組人人說說計算方法:

  54+22 37+62 17+81 24+74

  21+76 45+34 53+46 15+82

  (4)試一試:420+3604200+3600

  你打算怎樣算?

  利用轉化:42個十+36個十=78個十=780

  42個百+36個百=78個百=7800

  (5)看課本第100頁理解一遍。

  (6)今天你學習了什么?你用了什么方法?

  3、鞏固練習。

  (2)把算式和答案用線連接起來。

  32十46 870 43+51 69

  18+71 78 27+42 8500

  250+620 89 7200+1300 94

  (3)你能較快地口答嗎?(卡片形式)

  34+34 270十520 360十300

  25+72 2500+4000 6300+2200

  (4)課堂作業:課本第101頁“練一練”4。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會除法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除法的意義。

  2、能熟練地口算整百整十數的除法口算

  3、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5、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6、學習驗算的方法。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風箏廠的見聞為大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學習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內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驗算四部分。

  本冊教材中的.除法,每個例題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單元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風箏加工廠”。

  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后,重點去仔細品讀情景圖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導學生根據信息聯系實際提出“保證按時交貨”“各種風箏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問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出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注重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達到初步培養學生估計的能力。

  建議教學課時數:11課時個人補充意見年級三年級課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上課教師第二單元(組)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課前小研究設計觀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問題:

  1、我發現的信息是:

  2、我提的問題是:

  3、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計算的方法是: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總復習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較熟練地比較幾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較熟練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

  2.通過復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集合圖形的意義,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簡單分數的含義。

  難點: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對單位“1”的認識。如何運用集合圈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梳理,構建知識網絡

  1.教師:這節課我們將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和集合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和集合)

  2.教師:請同學們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頁的內容,邊看邊回憶,在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分數的哪些知識?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分數的初步認識分數的`意義

  讀、寫分數

  分數各部分名稱

  比較分數大小

  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分數的簡單應用

  教師:這些知識中哪些你有點忘記或者還有問題的?

  二、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1.基本練習。

  看圖說一說下面的分數表示的陰影部分對不對?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體交流,第一個強調“平均分”。

  (2)說說第二個分數18各部分的名稱,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說說第三個分數45的意義。

  2.比較大小。

  教師:你是怎樣比較這些分數的大小的?(小結方法)

  3.簡單分數加減法。

  教材第112頁第10題:說一說計算這些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數的簡單應用。

  教材第114頁第15題。

  三、復習集合

  1.三(1)班跳繩比賽名單:小明、小紅、小華、小亮、小平、小軍、小蘭。

  踢毽比賽名單:王兵、小紅、小歡、小平、小蘭、羅亮。

  填寫后說說從圖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參加語文興趣小組,30人參加數學興趣小組,有多少人語、數興趣小組都參加?

  四、拓展練習

  1.教材第110頁第3題。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頁第13題。

  (1)獨立填寫。

  (2)說說理由。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與同學們共享?

  【教學反思】

  通過對分數的歸納整理,建構知識網絡,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再通過對各個知識的復習進一步鞏固知識。深化拓展練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又有新的層次的提升,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第2課時 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31頁至33頁,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輕的質量觀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

  知道克是比較小的計量物重的單位,感受1克和幾克,了解克與千克的進率。

  建立克的質量觀念,會進行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課前準備:

  教師:兩袋共重1千克的鹽、2分、1角、1元的'硬幣、羽毛、尺子、小型電子秤。

  學生:硬幣(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樹葉、水果等。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物品的質量單位千克,稱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說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嗎?對于很輕的東西,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合不合適呢?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克

  1.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來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板書:克g)

  2.認識小型電子秤。

  ①介紹小型電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們可以先通過小型電子秤稱出來。大家看這就是小型電子秤,使用非常簡單,我們只要將要稱的物體放在托盤上,電子顯示屏就會顯示出物體的重量。

  ②用電子秤稱不同面值的硬幣。

  分別稱出2分、1角、1元硬幣重量。再讓學生分別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體驗克

  1.教師:1克很輕,大約是一枚2分錢重,那么黃豆大家見過吧!你感覺黃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樣?那你估計下幾粒黃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確定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講臺上稱一稱,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黃豆、一枚硬幣、一根羽毛、一片樹葉、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輕?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比1克輕?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這個單位?舉例說明。

  4.估一估

  一本數學本大約有多少克?先讓學生掂一掂,估計出數值,然后用電子秤稱一稱看看估得準不準。然后再讓學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數學書約300克)

  (三)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觀察一袋鹽重多少,(500克)兩袋鹽呢?(1000克)

  2.用臺秤稱一稱(師演示)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上稱一稱,問:這個臺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有多重?

  你有什么發現?

  板書:1千克=1000克

  小結: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注意讀法:讀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單位換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1)觀察包裝袋,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說說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2)你還見過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個橘子,讓學生估一估大約是多少克?一個哈密瓜呢?然后再讓學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單位換算:學生先獨立填空再說說每題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動:“稱一杯水的重量”

  (1)觀察“想想做做”第6題圖,說一說“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說一說:如果要稱出一杯水有多重,該如何稱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約重1克 ( )大約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板書設計:

  認 識 克

  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學反思:

  認識千克后自然要認識一個更小的單位--克,并且知道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關于千克和克間的關系這一方面學生掌握得還可以,但對于估測能力這一方面的教學還有待加強。由于課前教具學具準備得不夠充分,學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適用于哪些物體的單位,教師要在這一方面進一步講解。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一、教學內容:

  滬教版三年級上課本P54-55

  二、教學目標:

  1、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含義,能正確判斷軸對稱圖形,并會畫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內在屬性。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軸對稱圖形的對稱美,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難點:

  判斷軸對稱圖形,正確找到對稱軸

  四、教學準備:

  課件、圖形材料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引入新課

  師:上課之前,我們來欣賞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ppt)

  師:這些建筑壯觀嗎,那么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呢?它里面隱含著數學知識,今天就讓我們探尋其中的小秘密。

  老師:老師現在手中有一張彩色紙(對折,剪愛心)你們覺得老師將彩色紙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

  生:愛心

  師:仔細觀察這左右兩邊,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左右兩邊大小,形狀相同。

  師:像這樣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是對稱的圖形,在數學上我們稱之為軸對稱圖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書課題)現在你能告訴老師,這些漂亮的建筑有什么特點嗎?

  生:它們左右都是對稱的.;它們是軸對稱圖形。

  (二)探求新知,建構模型

  師:真棒!你看,這只小蝴蝶在照鏡子,你能幫小蝴蝶畫出鏡子中的另一半嗎?

  師:你們是怎么畫的?(找到每個圖形頂點的對稱點,然后連線,就是他的另一半)

  師:軸對稱圖形的左右兩邊怎么樣?

  生:左右兩邊一樣大

  師:你用什么方法證明它們的兩邊一樣大?我們可以怎么做?

  生:對折(板書:對折)師:對折之后怎么樣?

  生: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板書:完全重合)

  師:誰來重復一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軸對稱圖形?

  生:對折,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

  師:真聰明!現在我們來試一試好嗎?我們來到了數學城堡,你能將這些圖形分類嗎?

  師:告訴老師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

  師:傘為什么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兩邊不一樣大。

  師:誰再來告訴老師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

  生:對折后,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師:對,上下對折或左右對折后會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們知道了,將圖形對折,就能判斷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再將軸對稱圖形展開,你發現中間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就是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師:這幾張圖都是什么圖形?生:軸對稱圖形師:找到他們的對稱軸

  (三)自主探究,拓展引申

  師:我們找到了這些圖形的對稱軸,那是不是所有的軸對稱圖形都只有一條對稱軸呢?

  師:現在請同桌合作:請學生拿出長方形、正方形,找找他們的對稱軸!你發現什么?(2條對稱軸、4條對稱軸)

  師:平行四邊形和圓形是軸對稱圖形嗎?那它有幾條對稱軸?

  師:我們發現,軸對稱圖形至少有一條對稱軸。

  (四)鞏固練習,總結歸納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對稱軸,你們能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問題嗎?

  1、選擇題

  (1)一個軸對稱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 )

  A.完全相同B.大小一樣C.形狀相同D.能完全重合

  (2)只要一個圖形能被分成大小一樣的兩部分,它就是軸對稱圖形,這句話對嗎?( )

  A.正確B.不正確

  (3)下列字母中,()不是軸對稱圖形

  A. B. C. D.

  2、小結:今天學習了什么?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知道了,軸對稱圖形能美化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感受到對稱的美。

  師:老師布置一項回家作業,請你們當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一個對稱的圖案好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測量第一課時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計實際測量

  數學書的長

  數學書的寬

  數學書的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第二課時

  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課時

  千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里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游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游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后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開鎖了嗎?能說說為什么?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么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后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

  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么收獲!

  第六課時

  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課時

  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0—10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理解解決問題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進一步掌握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較熟練地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兩步計算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從條件想起說明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推理過程,進一步發展根據條件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進一步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方法、策略的價值;培養分析、推理和嘗試反思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復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

  二、回顧策略

  1、根據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

  果園倉庫里原來存放了200箱蘋果,又運來8車,每車75箱。

  林場要栽800棵樹,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個苗圃里。

  2、回顧過程。

  提問:回顧一下剛才提出問題的思考過程,你有哪些體會?

  板書:從條件想起→找有聯系的條件→提出可以求的問題

  三、應用策略

  1、做期末復習第25題。

  讓學生讀題,說說條件和問題。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指名幾人說思路)

  2、做期末復習第27題。

  讓學生獨立讀題并解答。教師板書算式和得數。

  3、做期末復習第28題。

  出示題目和表格,讓學生讀題并說明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寫什么內容。

  交流:二、三、四年級展出的作品個有多少幅?

  完成思考題。

  指名學生讀題,相互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讓學生有錯的訂正,沒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四、課堂總結

  你能說說通過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42+18)×3=180(本)

  (56—8)÷3=16(米)

  45幅61幅86幅

  思考題

  (200—1)×5=995(米)

  教學反思:

  在復習課內容設計上要有層次性,并且沒有進行分組對比,從而導致題型過于多和亂,必須把題型更加有整體性與系統性,而在共同體中沒有讓學生過多的參與進來,自始至終我一直灌輸的太多,使那些會的學生還是會,不會的.學生還是不會,這樣就失去復習課的查漏補缺的目的和真正意義,經過大家的研討課我也有了對復習課的重新認識,比如1。復習課要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知識的網。教師要對學生整理知識進行必要指導,讓學生感覺整理的知識是有系統的,不能簡單地對知識進行“梳理”,“梳理”不是“整理”,要從知識的“面”的角度整理,整理知識之間的聯系。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一、教學內容

  1.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加減法的驗算。

  3.解決問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3.讓學生經歷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在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優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學生能結合實際情境選擇計算策略,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編排特點

  1.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計算

  一是通過具體的生活問題或生活情境引出計算問題的方式,將筆算加、減法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國動物種類的問題,減法中安排了近幾年國產電視動畫片生產情況的問題等。

  二是在學生掌握計算方法以后,出現現實的問題情境,應用計算知識解決。例如,購物問題,走哪條路最近的問題等。這樣編排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筆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筆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計算的意義,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形成運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2.讓加強計算法則的歸納與概括

  學生已經學習了百以內加、減法,初步理解了筆算加、減法的基本方法。如,數位要對齊,計算的順序,滿十(不夠)要向前進(借)一等。因此,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大量計算具體的三位數加、減法題目的實際操作經驗的基礎上,理解算理,通過討論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筆算加、減法計算法則,完善認知結構。

  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所限,為機械記憶,教材沒有出現計算法則的結語,而是通過學生討論提供探索法則的線索,為學生經歷法則的形成過程提供空間。

  3.將“驗算”分散編排

  改變原實驗教材集中教學加減法“驗算”的編排方式,將加減法的驗算安排在教學完某一計算后緊接著教學,即分散出現。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可以利用驗算的教學及時鞏固學生剛剛學習的筆算,也有利于學生體會驗算的作用。

  4.突出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

  修訂教材將估算內容從計算中移出來,改為解決問題教學的內容之一。將估算作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教學,體現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時,十分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策略。解決“收銀員應收多少錢”的問題需要用精確計算解決;解決“爸爸應準備多少錢”的問題用估算就可以解決。

  四、具體編排

  (一)加法

  1.主題圖

  (1)主題圖借助中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的情況,為學習計算提供現實背景,同時滲透環境和動物保護的教育。

  (2)首先呈現了四張濕地動物的圖片,引發學生對濕地和濕地動物的關注。接著呈現了中國濕地三種類群的動物種類統計表,為后面計算教學提供數據支持。

  2.例1(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

  (1)通過“想一想”強調豎式的書寫格式“相同數位對齊”,其中蘊含的算理是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

  (2)通過小精靈提問“從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計算的順序。

  3.例2(三位數加三位數,一次進位)

  (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滿十向百位進1;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滿十向千位進1。

  (2)通過小精靈和學生的提問“怎樣寫”“怎么辦”,強調對算理的理解。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超過了9,在這一級計數單位無法表示,需要高一級計數單位的個數相應增加。

  (3)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梳理筆算三位數加法的法則。目的是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明確筆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驟和要點。注意:在積累計算經驗的基礎上,明確算理,歸納總結計算方法。

  4.例3(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

  (1)體現算法多樣化。借助298這一數據的特殊性,呈現兩種算法,一是列豎式計算,另一種是簡算,把298看作300,進行口算。,同時教學驗算。

  (2)例3,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次進位加法的基礎上,解決連續進位的問題。(3)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計算中出現的錯誤。重視驗算,讓學生養成自覺驗算的習慣。

  通過小精靈提出:算得對不對呢?揭示驗算的必要性。呈現交換加數的位置再計算一遍進行驗算的方法。通過問題“你是怎樣驗算的”,提示可能還有其他驗算的方法,如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往上加,看得數與計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進行驗算

  (4)三次進位遷移能力。

  (二)減法

  1.主題圖

  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統計表的數據中引出減法計算的教學內容。與加法的編排相似,與實驗教材相比,在教學連續退位減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減法的例題,減緩了坡度。以起到復習鞏固、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1(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

  (1)通過小精靈提問,強調豎式的書寫格式“相同數位對齊”,其中蘊含的算理是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減。

  (2)提問“從哪一位減起?”提示要注意計算的順序。在二年級上冊學習“100以內加減法(二)”時,學生已經體會了從個位減起的必要性。但對于此題,由于不存在進位,學生從高位減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數減三位數,一次退位)

  (1)教材在關鍵處提出問題“十位怎樣算”,啟發學生思考,并有意識地讓學生完成重點部分的計算。

  (2)可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邊想邊算,得出正確結果后讓學生說一說這樣算的道理。

  (3)小組討論,總結加法計算法則。注意與“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法則進行對比,明確除了數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樣的。在積累大量計算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會數學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減數十位是0的`連續退位減)

  (1)關鍵的問題由小精靈提出:“個位不夠減,十位上是0,該怎么退1呢?”

  (2)呈現“不完整的豎式”,目的是讓學生完成重點部分的計算。

  (3)直接提出“怎樣驗算”的問題,呈現兩種驗算的方法:一是用被減數減去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一是用差加減數,看是不是等于被減數。學生在后續的計算中只要選擇一種進行驗算即可。

  (三)解決問題

  1.例4

  (1)例4側重于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讓學生體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可以選擇不同的計算策略。如收銀員收錢需要精確地計算出結果,而小紅的爸爸要準備多少錢,只要有個大致的估計結果就可以了。

  (2)在“分析與解答”環節,通過兩名學生的討論,給出了解決兩個問題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師,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逐步明晰兩個問題的異同點,得出相應的計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出現了三個數連加的豎式,如果數據再大一些,就會出現“滿二十向前一位進2”的情況。

  (3)“回顧與反思”的落腳點不是僅僅關注做對了沒有,而是要求初步體會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適用的問題場景,懂得:解決實際問題時,要認真分析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解決的策略。

  四、教學建議

  1.關注前后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遷移類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計算任務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基礎,應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運用遷移類推能力,通過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討論,自己解決問題。特別是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不進位加、不退位減盡管以例題的方式呈現,但學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

  2.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構建和表達算法

  本單元是整數筆算加減法的最后階段,學生對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學生運算能力的形成,影響小數加、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學習。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學生對算理的不理解,會影響到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減法的例4“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時,可借助計數器的操作過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豎式上將退位的過程反映出來,幫助學生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的語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過高,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把計算法則概括出來,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教師在表述計算法則時,要使用準確、規范的方式,為學生學習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表達作出示范。

  3.重視錯題,注意培養驗算的習慣

  連續進位加法和連續退位減法,雖然算理不難理解,但學生在學習時還是很容易出錯,是加減法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關注學生中出現的錯誤,要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并保證一定的訓練時間和數量。另外,不僅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還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如驗算之前先檢查加數有沒有抄錯;算出得數以后要檢查抄在橫式等號后面的得數有沒有抄錯等。

  4.對計算速度不作過高要求

  《標準(20xx年版)》對“兩位數和三位數加減法筆算”的速度要求是“2-3題/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第一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要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單元結束時的具體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過高要求。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習鞏固整百數、整十數的加減法。

  2、三位數加減法及多位數加減法。

  3、乘加、減乘、除加等。

  4、復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掌握巧算方法;通過趣味圖形題復習三角形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三位數加減法及多位數加減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三角形的特點和三角形的計數。

  教學策略:通過學生小組活動探討,互相幫助,復習鞏固加堿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圖形的特點。

  教學準備:小黑板、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20xx年我們中國終于實現了幾千年來的飛天夢想,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我們中國首位航天英雄楊利偉登上了太空。不久我國又將發射七號,將實現第一太空漫步,同學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驕傲嗎?

  今天小胖他們也來到了航天基地,準備登月。不過登月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必須克服許多困難。

  二、小組合作,討論復習

  1、首先他們碰到的是一組什么樣的題呢?觀察一下?

  不但要仔細計算,更要找一找他們的規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你先算的是哪一題?他們的規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先算哪一題簡單?你根據怎樣的規律?要注意什么?

  2、他們通過了一組題后,碰到了第二道難關,這些題需要用巧算來解決,行嗎?

  440+96+204=先算什么?

  750+165-165=你怎么想的?

  548-296-104=你怎么算的?

  808-799+91=先算什么簡單?

  通過巧算,能又快又準確地得到答案。自己試一試。

  506+298+94=先算什么?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3、終于小胖他們來到了火箭底部,看看他們碰到了什么?

  你能畫出它的另一半嗎?同桌互相幫助一下。畫好了看一看是什么圖形?

  軸對稱圖形就是沿著一條直線兩邊完全一樣。

  4、小胖他們接著來到了火箭的中部,坐登月前的準備,解答出最后兩道題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9 =()×3

  =()=()

  是幾個幾加幾個幾?幾個幾減幾個幾?

  5、終于小胖他們登上了月球,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環形山。開始探索月球上的奧秘。

  49-6×7= 1×2×3= 7×8+5=

  86-9×9= 2×3×4= 7×8+6=

  73-8×9= 3×4×5= 6×9+6=

  37-5×7= 4×5×6= 6×9+7=

  29-3×8= 5×6×0= 5×7+5=

  22-3×6= 5×7+6=

  這些題應該用怎樣的運算順序來計算?

  交流匯報答案。

  第二座環形山上是些什么題?(豎式計算)

  豎式計算會碰到些什么問題?(進位和退位)

  什么時候進位?什么時候退位?怎樣進位?怎樣退位?

  試一試,板演交流。

  6、最后他們來到了最后一座環形山上,遇到了三角形的問題。

  判斷對不對,為什么?

  銳角三角形有3個銳角。()

  鈍角三角形有3個鈍角。()

  直角三角形中沒有銳角。()

  小結:三角形中最少有()個銳角。

  動動小腦筋:數一數一共有幾個三角形?

  三、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上學期的知識,你又有哪些新的發現?

  課后測試練習:

  367+124+276 328+289+172 535-296-135 778-219-289

  18×6 8×5+3×8 54-7×7 6×5×2

  豎式練習:763+238= 1203-678=

  課后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P84,減法塔

  教學目標:

  1、熟練運用構造三位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能讀懂和運用流程圖,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讀懂和運用流程圖。

  教學難點:運用流程圖

  教學關鍵:理解“差組成的數字與本算式數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學具準備:數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怎么擺最大、最小三位數,現在老師手里有9張數卡:1,2,3,4,5,6,7,8,9,請同學們用這些數卡擺出最大、最小三位數,看看誰最快。

  師: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怎么用這些數卡造數學塔。

  〖開門見山,明確學習任務;導語激趣,引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圖式

  1、小組合作,探尋新知

  合作要求:(看書)

  1)讀懂流程圖每一層的意思;

  2)按要求跟著流程圖做一做;

  3)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秘密?

  2、集體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介紹流程圖?減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書:

  師:誰來說說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與前一堂課造的最大三位數、最小三位有什么區別?

  (防止學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數時出現錯誤)

  師: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圖中的“差組成的數字與本算式數字是否完全相同”?

  3、練一練。

  (1)兩人合作:按流程圖要求,用⑤⑧⑦造減法塔。

  (2)獨立完成:用⑥⑦⑧造減法塔。

  (3)交流反饋:(板示三座減法塔)

  4、歸納(造減法塔的方法)

  〖流程圖為學生造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思考、討論自主探索新知,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習過程。〗

  (二)探尋規律

  1、觀察三座減法塔

  思考:

  1)減法塔最高有幾層?最矮有幾層?

  2)你有沒有發現什么小秘密?

  (被減數和減數的中間數字相同;每個差的中間數字一定是9;每個減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師:通過觀察和思考,請你想一想:為什么有的塔層數多,有的塔層數少?(跟選擇數字有關)

  師:你還發現了什么小秘密?

  師:討論:為什么減法塔中,每層的結果數的中間都是9?

  3、師生歸納:(方法與規律)

  〖通過觀察,思考和比較,讓學生學著歸納小結,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鞏固提高

  1、用數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選擇你喜歡的三個數造減法塔。

  (2)跟同桌交換一個數字,再造一座減法塔。

  (3)交流核對

  2、用數卡造塔的方法能用豎式來表示嗎?

  (1)用⑥⑤⑦試試。

  (2)交流反饋()

  〖教師將減法塔轉化為單純的豎式。〗

  四、體驗收獲

  師:你今天有什么收獲?你覺得今天學得最開心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解題策略,激勵學生體驗成功。〗

  五、板書設計:

  減法塔

  六、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基于上節課基礎上展開的新課,但是又有別于上節課的知識。此課的重難點在于讀懂流程圖,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觀察減法塔的規律和性質。新課一開始我就要求學生自己看流程圖,這樣有利于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個過程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造減法塔。在尋找減法塔的規律過程中,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手讓他們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通過這些,學生充分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3。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倍”的含義。運用“倍”的知識,利用畫線段圖來分析、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 點:利用畫線段圖,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難 點:利用畫線段圖,正確分析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引入新課

  1.看圖填空。

  ○○○

  ●●●●●●●●●●●●

  ○有()個,●有()個,●的個數是○的()倍。

  2.出示第50頁做一做第2題。

  擺一擺,第一行擺5根小棒,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該擺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擺的?

  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生動手擺一擺,說一說。

  指名匯報擺的方法,師歸納:第二行要擺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擺4個5根,一共是20根。

  3.同學們真聰明,不但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還能用小棒擺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如果沒有小棒怎么辦呢?你想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嗎?

  二、學習新課

  出示例3主題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問題?

  2.小組合作探究,說說你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3.小組代表匯報,師選擇畫線段圖的方法重點講解:從象棋的價錢是軍棋的4倍,可以知道軍棋的錢少一些,我們就把軍棋的價錢畫一條線段來表示,那么象棋的'價錢就要畫4個這樣的線段表示。(教師邊講解,邊畫出線段圖。)

  引導學生觀察線段圖:你發現了什么?(要求象棋的價錢,就是求4個8是多少)

  多指幾名學生說一說。

  4.求4個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8×4=32(元)

  5.驗證:32元是8元的4倍嗎?

  【教師歸納】解答有關倍數的問題時,一定要弄清數量之間的關系。如果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計算。如果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計算。在解題時可以畫線段圖來幫助分析理解題意。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1.練習十一第5題。

  看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問題?也就是求什么?怎樣解答? 指名說一說,學生獨立填算式。

  2.練習十一第6題。

  你會填嗎?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反饋,集體訂正。

  3.練習十一第7題。

  提醒學生注意:第1、2兩小題的問題能用同樣的方法做嗎?為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反饋,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方法。

  2.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初步觀察。

  導入:(動畫課件)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加菲貓。為了參加全民運動會,它每天都要到操場上跑步鍛煉身體。瞧,它已經整裝待發,開始鍛煉了。請同學們認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遠?(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貓沿著操場跑道,跑了一圈。)

  教師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認識周長。

  師:(課件演示)我們稱操場跑道一周邊線的長度為這個操場跑道的周長。誰能一邊指著一邊說一說什么是操場跑道的周長?(指名說)

  3.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周長。(板書:周長)

  二、互動新授

  1.遷移類推,理解含義。

  師:生活中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周長,請你指出課桌面的周長。

  學生動手操作后,在小組交流指的方法。

  讓一名學生演示,并說出指的方法。

  (從一點起,沿著桌邊用手畫一周,又回到剛才的起點,就是一周長。)

  小結:桌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這個桌面的周長。

  2.觀察比較,理解周長。

  師:(出示教材第83頁例3情境圖)你能指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請你用筆描一描。

  (1)讓學生獨立在課本上描出教材第83頁例3中圖形的周長。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讓學生上臺指出每一個圖形的`周長。

  3.歸納周長的含義。

  師: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周長指的是什么?

  集體交流:

  生1:周長就是四周邊線的長。

  生2:周長就是一周的長。

  生3:周長就是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

  師小結: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4.量算結合,再識周長。

  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你有辦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歡的物體的周長嗎?

  (1)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2)小組內演示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

  小組1:三角板和數學教科書的封面,我們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們每個邊的長度,再加起來,就知道了它們各自的周長。

  小組2:樹葉和鐘面,我們是用繩子直接沿著它們的邊繞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繩子的長度。

  小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組4:把鐘表在尺子上滾一周,滾過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師追問:你怎么就知道滾了一周?

  (在鐘面上做上記號,從0刻度開始,沿直尺滾一周,滾到哪里讀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鐘面的周長。)

  師小結:測量周長的方法很多,在測量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測量。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用直尺量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然后再計算出每個圖形的周長。

  教師強調: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2.活動:把一張長方形紙沿對角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周長相等嗎?先猜一猜,再動手操作驗證。

  (1)先折出一條對角線。

  (2)沿對角線把長方形分成兩個部分,也就是兩個三角形。

  (3)描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并進行比較。

  (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都用到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一條公用的對角線,在長方形中,兩條長和兩條寬都是相等的,所以說這兩部分的周長是相等的。)

  教師強調:一個封閉圖形所有邊長度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課本第4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究商中間有0、末尾有0的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理解商中間的0的占位作用。

  2、讓學生知道0乘任何數、除以任何數都為0 。

  3、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會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商為兩位數的除法,并理解算理。

  4、對學習困難生要求能正確地計算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掌握哪一位上不夠商1,用0來占位。

  教學重難點:商的中間和末尾有0的豎式計算;0的`運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比較情境,發現問題,并讓學生通過探究,解決問題。

  1、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被一位數除的豎式計算,現在就讓我們來比一比,誰算得最快?

  出示:632÷3= ?

  學生筆練,匯報交流

  師:誰把這道題的計算過程來說一說。

  問:商個位上的0能不寫嗎?

  師:對,個位不夠商1要用0來占位。

  師:現在老師把632改成了612,612÷3= 這道題和剛才那一題,有什么不同嗎?你還能用豎式算出答案嗎?請你們小組里一起來做一做。小組交流。

  2、出示學生練習的兩種情況:

  師:這兩種情況誰的正確呢?你們能不能想辦法用已經學的本領來驗證一下呢?

  得到:第1種答案正確。

  問:那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寫0呢?

  十位上的0能不能不寫呢?

  小結:對呀,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夠商1,十位上就要用0來代替。

  練習:

  836÷4= 632÷3=

  3、分層:

  能獨立完成的同學,獨立完成

  要和別人合作完成的同學,可以找人討論完成;也可以先看看書上的方法,再來自己做一做。結果、方法匯報

  4、豎式簡化的寫法

  師:小朋友,小熊貓做了4道題,(出示:41頁的第4題)這些豎式可以這樣寫嗎?

  生:任何數減去0都等于這個數的本身,所以減0的這一步可以省略。

  創設比賽情境,來進行練習。

  師:現在每組桌上都有好多一樣的題,請你們組員合作,來比一比哪一組在2分鐘內算的題目最多最正確!

  學生完成30頁的練一練

  三、鞏固運用

  1、師:小朋友學得這么好,讓我們放松一下,去花棚走走吧!

  花棚里這么多花,一共有254盆呢!如果每排放4盆,那么可以放多少排啊?

  還剩下多少盆呢?

  2、小組匯報,并把書上小兔的豎式計算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問: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為什么會是兩位數呢?

  得到:被除數最高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就要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一個兩位數。

  3、練習

  從中選擇2題來練一練

  問: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題目都有怎樣的共同點?

  總結

  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課后檢測練習:

  課后反思:

  提醒:

  新學期軍訓、分班卷、課本同步試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周長計算是在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能很直觀和形象地描述出一個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在編排上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結果,使學生感悟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過個性化的計算方法的交流、討論,讓學生一起來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認識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有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

  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張揚學生的個性,體驗探究成功的快樂。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五、教學理念:

  本課根據凱洛夫的`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組織上課--復習舊課--提出上課目的,內容和要就--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鞏固。以及杜威的"做中學"教學理論,讓學生自己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六、教具的準備:多媒體課件、線繩、小棒(6厘米的4根,2厘米的1根,4厘米的2根,3厘米的1根)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什么是圖形的周長?

  2. 同學們用線圍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說一說它的周長。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齊讀課題)【提出上課目的,內容和要點】

  二、引入新課

  跟學生說龜兔賽跑的故事:從前有只兔子跟烏龜比賽跑步,瞧,他們要出發了(課件出示龜兔賽跑圖)。小兔子一直往前跑,這是它的路線圖(長方形,長6米,寬4米),烏龜也不示弱的一直往前跑,這是它的路線圖(正方形,邊長5米)。同學們,小兔子跑的路程跟烏龜跑的路程哪個比較短呢?咱們一起看一看。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生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么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兩條寬并相等,兩條長并相等)

  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板書公式)

  寬+長+寬+長=周長 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 (長+寬)×2=周長

  學生匯報結果。師主要引導認識(6+4)×2=20(米)這種有小括號的式子。強調:有小括號的式子,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幾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四條邊相等)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總結成公式。

  匯報結果:(板書公式)

  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邊長×4=周長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

  4、試一試 利用公式計算周長

  課本44頁練習十1、2兩小題(單位:cm)

  老師在黑板上畫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正方形(長3分米,寬三分米)讓同學上講臺來測量并計算。

  5、質疑。

  提問:要想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

  提問: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釋疑)

  三、動動手,擺擺算算

  以小組為單位:擺一擺:選4根小棒擺成一個正方形。 算一算:算出所擺正方形的周長。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小棒(4根6厘米的,1根5厘米的,2根4厘米的和1根3厘米的。)。你能選4根小棒擺成一個長方形嗎?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擺的?

  師:你能算出你擺的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師:現在我們再來擺擺正方形,然后算算它的周長。

  四、鞏固深化(課件出示)

  1、填空

  ⑴ 長方形周長=(     )

  正方形周長=(     )

  ⑵一個長方形長9厘米,寬比長少3厘米,它的周長是(     )米。

  ⑶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5厘米,它的邊長是( )米

  1、判斷.(用手勢表示"√"、"×")

  (1)一個長方形,長10厘米,寬5厘米,周長是10+5×2=30(厘米) (    )

  (2)邊長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長是3×4=12(厘米)            (    )

  (3)一個長方形,長加寬的和是10厘米,周長是10×2=20(厘米) (    )

  2、選擇

  ⑴一個長方形的長是8米,寬是4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米.

  A、12  B、24  C、32

  ⑵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64米,它的邊長是(    )米.

  A、16  B、128  C、256

  ⑶一個正方形剪成2個長方形后,兩個長方形的周長和( )原來正方形的周長。

  A、相等 B、大于 C、小于

  3、 解決問題

  ⑴一個長方形操場,長是100米,寬40米,圍著這個操場跑兩圈,要跑多少米?

  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

  ⑵一個養雞場是個長方形,它的一條長邊是磚墻,其它邊是用籬笆墻圍成的,已知長是18米,寬是10米。問,籬笆墻總長有多少米?

  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六、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小組為單位,搜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七、板書設計 :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4-28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26

三年級數學教案上冊02-2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范文11-2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28

【熱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9

【薦】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9

【熱】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