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學數學教案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8及練習二第3、5、6題
教學目標:
1、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的方法,并能正確進行換算。
2、發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技巧。
3、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并正確進行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千米與米之間的單位換算。(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初步感知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2、匯報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讓你聯系到了什么?(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4、出示P8做一做,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練習二第3題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別是第2小題,是將單位的換算隱藏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先換算再計算或者先計算再換算。第4小題必須先換算再計算。
2、出示練習二第5題
這道題準確的相距1千米的`路線只有1條,那就是從郵局到體育場,途經學校、醫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去找出大約是1千米的路線。
3、出示練習二第6題
這是一個星號題,主要是體現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可以這樣算:12-8=4(小時)4個80千米就是320千米。說明4小時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達。
也可以這樣算:308里面有4個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時也能到達。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1、對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嗎?)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這兩種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2、初讀教材,我產生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了這些問題?(我的問題一定也是學習者的問題,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會給學生提供啟示。)
三角形有幾種?課前收集資料
3、設想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可能會遇到什么障礙?)
1.一個三角形,如果有兩個內角是銳角,它就是銳角三角形嗎?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嗎?
4、我認為的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參里設定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難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給學生傳遞什么信息?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決定!)
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分類”。接著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樣布置預習?(有充分的預習,才有課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幾種?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邊三角形?
7、我有哪些資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勵思考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色卡紙、三角形平面圖、固體膠、剪刀等。
8、我預設的教學程序有哪些?(模塊式主題,不用詳述。)
(1)復習鋪墊
(2)揭示課題
(3)探究新知動手操作
(4)鞏固運用深化理解
(5)全課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2. 在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激趣
師:在數學王國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開心啦!(課件播放許多圖形在一起跳舞的場景)在這些圖形中,數角最可愛了,小朋友想認識它嗎?
生:想!
師: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去認識圖形王國里的新朋友角,好嗎?
揭示課題:認識角。
[評析:新課伊始,通過學生喜愛的童話情境,開門見山地引入新課,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 自主建構
1. 聯系生活實例感知角。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8頁的情境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幅圖,圖中哪些地方有角?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師: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嗎?
學生指角時,教給學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兩邊,再在角的兩邊之間畫弧線)。
師:還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來指一指嗎?
生2:正方形上有角。(邊說邊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張開的地方有角。(邊說邊指)
生4:鐘面上有角。(邊說邊指)
2. 抽象出角的圖形。
師:如果把這些角畫出來,是什么樣的圖形呢?請小朋友看屏幕。
動畫演示,分別畫出剪刀、長方形紙片、鐘面上的角。
師:(指畫出的角)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們的身邊,請小朋友試著找一找在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
組織交流,并讓學生指出課桌、數學書等物體面的角。
[評析: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動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
3.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小朋友看老師畫一個角。(畫角,指角的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一條邊,(指角的另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另一條邊,(指角的頂點)這里的一個點是角的頂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個角)這是三角尺上的一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兩個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
學生操作。
師:(指投影上的三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里三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評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論,教師沒有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而是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隨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動,既鞏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又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4. 練一練。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個圖形是角。
師: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學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繼續完成后面三個圖形的判斷,并說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個角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大家根據需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材料想辦法做出一個角來。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角的方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師:請把你們做好的角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自己是怎樣做的。有用小棒擺的,有用直尺畫的,有用紙折的,有用硬紙條釘的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這么多的角。我們來看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兩根硬紙條做成的`角,使角的兩條邊重合),請大家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大)
生1:角的一條邊在動。
生2:角在變大。
師:再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小)
生:角在變小。
師:你能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角,并像老師那樣,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巡視并作適當指導。
師:(出示一個角)老師這里有一個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大的角嗎?(學生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師:能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小的角嗎?(學生操作)
[評析:學生用兩根紙條做出了一個角,是教學過程中自動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敏銳地捕捉了這一資源,通過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較角的大小。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9頁第二個例題。
師:這里的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
生1:第一個鐘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個鐘面上的角最小。
師:你們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來了,剩下的兩個鐘面上的角哪一個角大呢?
生1:第二個鐘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個鐘面上的角大。
師:到底哪個角大呢?請小組內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樣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小組的討論。
師:你有辦法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嗎?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數鐘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兩個角重疊起來,看哪個角大。
師:你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
學生上臺演示,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分別重疊起來,另一條邊分別在重疊的這條邊的同一方向。
師:現在你知道哪個角大了嗎?
生:第四個角比第二個角大。
[評析:從通過觀察可以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到通過觀察不能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引起了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促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反復實踐,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數學思考能力。]
三、 鞏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說一說每個圖形中各有幾個角,為什么第一個圖形中只有1個角。
2. 想想做做第3題。
師:下面的圖形各是幾邊形?各有幾個角?請在書上填一填。
學生在書上填空。
師:比較填出的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四邊形有4個角,五邊形有5個角,六邊形有6個角。
生2: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師:是的,一個多邊形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嗎?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師:八邊形呢?
生:八邊形有8條邊、8個角。
3. 想想做做第5題。
師:下面的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
生:第一個角最大,第二個角最小。
師:你會比較第三個角和第四個角的大小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評析:練習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重點,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增強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四、 課堂總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5以內數的分與合,加深對5以內各數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簡潔;在研究數的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關系;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符號表示的意義,學會用數學符號表達思維過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發現聯系、尋找規律,喚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目標分析】本課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完成對1~5各數的認讀寫,數序,比大小的基礎上,在解決問題體中,通過擺、畫、寫,自主探究5以內數的組成(能對5以內數進行分與合)。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5以內各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能有序的寫出5以內各數的組成,并發現一些規律和聯系。
三、教學準備
板書貼紙、學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張。
四、教學過程
(一)4的組成
1.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認識了1~5這5個數字朋友,今天我們來和他們做游戲。
教師要引導進行總結。教師帶著學生邊拍手邊說,變成順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組成4,2和2組成4,3和1組成4。
分與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組成4。
2.梳理不同方法,找聯系找規律。
(1)觀察4的組成與分解,說說你的發現。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當于交換了筐的順序。
(2)演示2和2交換位置后還是2和2。
(二)學習5的分與合。
(1)寫出5的分與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幾種可能呢?試著寫一寫。
(2)說一說。
由學生介紹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項任務。
任務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達。
任務二:用符號表達思維過程。
任務三:總結方法,自編順口溜,便于記憶。
(3)由符號化還原于實物圖。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當于交換了筐的順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當于交換了筐的順序。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的遷移,把較難的5的組成當作練習,在沒有實物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腦海中進行分解過程,借助深入講解的4的組成這座橋梁,搭建5的組成,并在完成4和5組成的.基礎上,再找規律,完善認識,增加數學的神秘性,從而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鞏固練習
1.基礎應用。
(1)猜一猜。
以游戲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頁“做一做”第1題。
邊玩邊讓學生寫出3的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說一說。
(2)對口令。
以學生開火車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頁“做一做” 第2題,完成對2、3、4組成的復習。
(3)說一說下面的圖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決問題。
(1)能一樣多嗎?
以獨立書寫的形式完成教材23頁第3題,并說明原因。
(2)怎樣就公平了?
更改23頁第4題變成6個人,左邊2個人,右邊4個人,問題是怎樣就公平了?以全班討論的形式完成這道關于6的組成。
【設計意圖】在猜一猜和對口令中鞏固新知,復習2~5的組成。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突出數的特點,有時可以平均分,有時不能平均分。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數的分與合,還學習用符號表示數的分與合,你覺得在哪方面有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26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生活情景,讓同學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能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數;能在方格紙上將圖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數平移。
2. 通過具體的學習和探索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提問:同學們每天都要上學,能說一說平時你是怎樣來上學的嗎?(同學交流)
小結:步行、騎車、坐汽車時人和車的移動都是一種運動,誰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物體也在運動?(同學舉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 引出課題。
談話: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段錄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方式也就是運動的樣子相同嗎?請你們邊看邊用手勢表示出它們的運動方式。
課件播放:電動門、電梯、汽車、電扇葉片、風車等物體的運動錄像。
提問:回憶剛才看的這幾段錄像,再想想你們做的手勢,能把它們按運動的方式分分類嗎?
同學可能將自動門、電梯、汽車的運動分為一類,它們的運動路線都是直的;風扇、風車、指針分為一類,它們都是轉動的。
假如同學在分類的同時說出平移、旋轉這兩個詞,教師直接給予肯定,并板書:平移、旋轉。
假如沒有出現平移、旋轉這兩個詞,教師講述:像自動門、電梯、汽車這樣的運動是平移;像風扇、風車、鐘面上的指針這樣的運動是旋轉。(板書:平移、旋轉)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平移和旋轉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把課題補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
提問:現在誰能說說平移是怎么運動的?它有什么特點?(根據同學回答,板書:沿直線移動)
談話:旋轉是怎么運動的,它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再來看錄像(演示風扇的轉動)。
提問:風扇在旋轉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動呢?有沒有不動的地方?(讓同學到屏幕上指出不動的地方)風車旋轉時哪個地方不動?鐘面呢?
小結:旋轉都是物體繞一個固定的點轉動。(板書:繞定點轉動)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題目。
談話: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判斷下面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是平移的在括號里畫“—”,是旋轉的畫“○”,教師巡視。
反饋:誰愿意把自身的判斷結果給大家展示一下。(同學展示,遇到有分歧的問題課件演示)
談話:你們判斷得對不對呢?我們讓手中的畫面動起來。(電腦按順序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讓同學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如開關推拉窗時,窗戶的運動是平移;升國旗時,國旗的運動是平移……)
4. 舉例。
提問:除了這些現象之外,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哪些平移或旋轉現象?(同學舉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電腦出示:小鳥平移圖。
談話:誰能到前邊來指一指,小鳥原來在什么位置,現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
同學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師指出:一般情況下,圖形在平面上的移動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
談話:那么到底是平移幾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鳥卡片,在方格圖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幾格。
同學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組內交流自身得出的結果。
談話:我們用移圖的方法研究了平移的距離。(板書:方法:移圖)用這種方法雖然能準確地得到結果,但是比較麻煩,我們可不可以只觀察小鳥圖的一局部,例如一條線或一個點來研究呢?請同桌討論。
根據同學的回答,課件演示,并板書:移線、移點。
談話:這個點在平移前是鳥嘴的點(課件演示),那么它會平移到哪兒呢?(同學指出后,課件演示)平移后它還是鳥嘴的點,像這樣的兩個點,我們稱它們為小鳥圖平移前后的一組對應點(板書:對應點)。數一數這組對應點中間有幾格?你還能找出一組對應點并數出中間有幾格嗎?再找一組試試看。
提問:你有什么發現?(同學交流)
談話:看來,圖形平移前后相對應的點的距離相等,這是圖形平移的又一個特點。(板書完整:對應點等距離)
談話: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驗證了平移6格,那么判斷錯誤的同學能說出錯誤的原因嗎?(協助同學分析錯誤原因,并糾正)
3. 練習。
談話:請拿動身給你們的第2頁紙,看一看,小房圖、金魚圖和火箭圖分別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同學獨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對)
談話:觀察這三組圖形,在平移前與平移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結:物體或圖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和形狀以和圖形自身的方向都沒有變。
四、 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1. 探索畫平移后圖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頁“試一試”第1題。
談話:方格紙上有一個三角形,要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你們打算怎樣畫?先和小組內的同學討論,再試著在第3頁的紙上畫一畫。
提問:誰愿意向大家介紹自身的畫法?
同學中可能出現的畫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都向右平移6格,再將三個點連線。② 先把一個點向右平移6格,再根據三個點的位置畫出另外兩個點,最后連線。③ 先把一條線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這條線段的位置畫出圖形。
……
結合同學的回答,課件演示各種不同的畫法。
2. 練習。
談話: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嗎?(同學在第4頁紙上完成)
談話:怎樣判斷平移得對不對呢?(看對應點的距離是不是相等)
同學展示完成的`圖,注意糾正錯誤的畫法。
五、 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六、 課堂練習
“想想做做”第4、5題。(略)
研討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教學內容,一是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二是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的平移。這一內容怎樣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課公開課教案對這一問題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教學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導同學對運動現象進行觀察,而是在觀察的同時用手勢比畫運動狀態,體會運動方式的變化,繼而再考慮同類運動方式的一起特征——先發現平移是物體沿直線移動,再組織觀察電風扇、風車等轉動時有沒有不動的地方,發現旋轉是物體繞定點轉動。這樣,經歷“圖像感知—動作掌握—言語表述”的過程,同學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認識就有了較深入的考慮。有了這種考慮,對于兩種運動方式的判斷就會建立在更加自覺的基礎上。
教學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格數,先讓同學觀察靜態畫面,出現不同的看法,形成認知抵觸;再讓同學用實物圖形操作,然后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從而使同學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同學研究圖形中的線段和點平移的格數,發現圖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圖形中的對應線段或對應點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數。這一認識不只使同學對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距離的判斷實現了“面—線—點”的簡化,而且為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提供了依據和方法的指導。這樣,從同學的認識水平動身,逐步引導同學初步形成對圖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認識,是一種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學處置。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活動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并且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 知道哪是物體的正面,哪是物體的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上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 發展空間觀念、合作意識和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幾何模型各一個;各種幾何形體的實物。
學具準備:
小長方體、正方體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第三單元(板書:引導學生讀一讀)
同學們可能會猜想:老師叫我們看什么呢?(讓學生猜一猜,激起興趣。)
老師坐在小板凳上,分別請三位學生站在老師的正面、側面和高處拍照。
在電腦上展示剛才拍的照片。
生:這些都是老師嗎?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同學們天天都在學校學習,肯定都離不開自己面前的課桌,老師也離不開講臺。今天,老師就請同學們來觀察這張講臺,看一看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張講臺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狀。
小結:剛才我們用相機當成自己的眼睛讓同學們發現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所看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看一看。
二、觀察、交流(實踐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講臺。
(1)師: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一個位置來觀察這張講臺,然后互相說說
觀察到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再交換位置觀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學生活動。
注意: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如,可以先引導某個小組的學生站在一個角度觀察,再幫助他們調換位置,使其他小組的成員知道觀察的方法。
(3)匯報交流。
師: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講臺。現在請同學們來說一說,你看到的講臺是什
么樣子的?
生:我站在左側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這里(指了指側面)
師:哦。看到了兩個面,這是左面。
生:我站在講臺的前面,也看到了兩個面,是上面和前面。(讓學生指一指)
生:我觀察到的講臺的形狀和某某同學是一樣的,只不過我是站在這邊(指了指右側面)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還有哪位同學是怎樣觀察的?
(學生可以從一個角看到三個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個面,又或者在每個面前蹲下來,看到一個面。)
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發現,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三、鞏固練習。
1. 出示課本的觀察講臺圖。
2. 說一說圖上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臺的哪幾個面?
3. 想一想,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圖中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臺的哪幾面?
生:我先說圖上的老師。我認為老師可能看到講臺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老師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氣是站在右角邊,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個面。
師:為什么?
生:我剛才在觀察物體時體會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個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個面。
小結:通過上述驗證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觀察長方體,一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4. 連一連
(1)按照剛才討論的結果,讓學生連書上的圖。
(2)交流。(讓學生說說哪幅圖是誰看到的。)
四、認一認
1. 自己看書,認識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2. 交流、體會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1)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分別指著上、側、正面,讓學生說說是哪個面?同時板書。
(2)再將一個長方體不停地變換著擺,每次都讓學生指出上、側、正面,從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個面叫上面,對著觀察者的那面是正面,兩側的面稱側面,最后讓學
生自己說說,只要意思說對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說說它們的上、側、正面。
(4)拿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實物,讓學生指著說說它們上、側、正面在哪里?
小結:通常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朝上的一面稱為上面;面對自己的那一面稱為正面;兩側的面稱為側面。
五、完成練一練
1. 第一題。
(1)引導學生審題,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饋:說一說你的同桌對了沒有,如果錯了幫他糾正過來。
2. 口算
學生獨立計算,小組交流反饋。
3. 連一連,說一說。
4. 觀察一個物體,小組內說說他們的上、側、正面各是什么樣的?
六、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
回家觀察一個物體向家長說出你看到的面。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