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
——德江縣穩坪鎮中心完小:安世兵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生
2、學科:小學數學
3、課時:1課時
二、教學課題:圓的認識
三、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六年級上冊P55/56/57頁
四、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掌握用圓規畫圓。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扎實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從圓中初步去感知,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2、理解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會使用工具正確規范畫圓,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突破方法:通過實踐操作歸納總結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熟練掌握畫圓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嘗試的基礎上發現掌握圓的畫法。
五、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2、課堂上堅持以生為本,創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感交融的課堂氛圍。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好圓規、直尺、圓形紙片、一張白紙
(2)學生自帶一個輪廓為圓的物體。
(3)教師準備好課件、與圓相關的其它教學資源。
七、教學過程
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書:半徑。
3、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剛才我們把圓對折時,每條折痕都從圓的什么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么地方?(出示課件)
生:回答。
師:我們把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
板書:直徑
㈢研究圓的特征
1、師:請同學們在圓形紙片上畫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生:由學生完成。
師:如果繼續讓你們畫,你們能畫出多少條?
組織學生討論。
師:你們能發現這些半徑有什么特點?
生:……
師:在同一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2、想一想:直徑有什么特點呢?
組織學生討論:
師:在同一圓內,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請同學們再用直尺量一量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么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并進行校對。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4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 10 | 15 | 20 | 30 | 60 | … |
水的高度/cm | 30 | 20 | 15 | 10 | 5 | … |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5
一、教學內容: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人教版義務教材)第119—121頁。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三個面積單位的名稱,知道它們的實際大小。
3.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一)面積的意義
認識“面”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物體的表面嗎?
[板書:表面]比如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黑板的板面分別指的是什么?[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自己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然后老師摸一摸黑板的板面]
師:剛才,我們摸的這些面都是平的,它們都是物體的表面。下面,再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摸一摸老師畫的這兩個圖形的平面部分。[板書:平面]
引出平面的“大小”
師:在我們摸的這些物體的表面和平面當中,誰的面最大?誰的面最小?[板書:大小]
生:黑板的板面最大,課本的封面最小。
歸納“面積”
師:通過剛才的比較,說明日常生活中,我們碰到的物體的表面或見到的圖形的平面當中有大,有小,因此,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面積]
[集體讀: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出示:
師:這三個平面圖形當中,哪個圍成了一個平面?哪個沒有?
生:(1)和(2)分別圍成了一個平面,(3)沒有圍成。
師:對。(3)的圖形還有一個缺口,沒有圍成一個封閉的圖形,因此,它的平面有多大,沒有辦法確定。
(二)面積單位
面積單位的引入
師:我們已經知道面積就是指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那么,我們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用什么去測量它們的大小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
1.重疊比較。
師:在比較面積大小的時候,有的一眼就能判斷出來。比如,我們一看就知道課本的封面比課桌的桌面小,黑板的板面比課桌的桌面大。但是有的光憑觀察,很難判斷。比如:老師手中的兩張紙片,誰能說出哪張比較大呢?[學生思考后,說出可用重疊方法比較,得出結論]
2.利用“小方塊”進行間接比較。
(1)引出“小方塊”。
[先讓同學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張紙]
比一比它們的大小。[學生們發現用重疊法比較,判斷不出誰大誰小]
師:這兩個圖形,一個比較長,一個比較寬,即使用重疊的方法比較,也很難判斷,怎么辦呢?[學生思考后,仍感到無奈,這時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
師:我們能否用這個正方形的小方塊,以它為標準,間接地比較出這兩張紙片的大小呢?
(2)實際演示:將學生手中的兩張紙片貼在黑板上,(即:)教師用同樣大小的小方塊往紙片上鋪,鋪后成:
師:現在,能看出哪個圖形比較大嗎?為什么?
生:正方形圖形比較大,因為它上面擺了9個小方塊,而長方形上面只擺了8個。
師:大家說得很好。通過剛才的比較,說明三點:第一,用重疊的方法進行直接比較,也很難得出結論時,我們可以用一個小方塊為標準,像黑板上這樣間接地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第二,通過實際測量得出圖(1)的面積是8個小方塊這么大,圖(2)的面積是9個小方塊這么大,換句話說:以這樣的一個小方塊為標準,圖(1)的面積是8,圖(2)的面積是9。所以,圖(2)的面積比較大。大幾?[大1]第三,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我們只能看出誰大誰小,還不能知道大多少。利用小方塊比大小,比用重疊的方法進了一步。說明用小方塊比較面積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做一做:教科書第120頁第1題。(用數小方格的`方法判斷哪個圖形面積大)
3.統一標準。
師:指著: 剛才我們說圖(2)的面積比圖(1)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圖(1)的面積是8個小方塊這么大,圖(2)的面積是9個小方塊這么大。[出示]那么這個長方形多大呢?
生甲:8個小方塊這么大。
生乙:12個小方塊這么大。
生丙:24個小方塊這么大。
……
師:錄音機里的彬彬和小青跟大家一樣,也因為這個問題發生了一場爭論。下面,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樣爭的。
錄音內容:
彬彬:小青……
小青:彬彬,什么事呀?
彬彬:你說老師畫的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大呢?
小青:我說呀,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8個小方塊那么大。[出示]
彬彬:我說這個長方形面積是18個小方塊那么大。[出示]
小青:不對,是8個。
彬彬:不對,是18個。
動腦筋爺爺:是誰在那兒爭呢?
彬彬、小青:動腦筋爺爺來了,動腦筋爺爺,您說我們誰說得對呢?
動腦筋爺爺:可以說,你們兩個都對。但是為什么同樣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一會兒是8個小方塊那么大,一會兒是18個小方塊那么大,原因是什么呢?
彬彬:是呀,為什么一會兒是8,一會兒又是18,原因是什么呢?
動腦筋爺爺:在座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原因是什么嗎?
生:因為小方塊的大小不一樣。
師:同樣一個長方形,測得的結果卻不一樣,就是因為小方塊的大小不一樣,也就是標準沒有統一。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么,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就會造成很多矛盾。比如:國家要在黃山造一個大賓館,需要測量一塊地面的大小,如果上海、北京的工程師以及外國專家他們測量地面用的方塊大小都不一樣,那結果怎樣?(不一樣)結果不一樣,圖紙沒法畫,房子也造不出來,那可就麻煩了。那么,怎樣才能使上海的、北京的、外國的專家測量的結果都一樣呢?
生:必須用同樣大小的方塊去量。
4.引進面積單位。
師:說得很好。必須用同樣大小的方塊作為標準去測量。這樣,結果才能一樣。才能使一個確定的圖形或地面有一個確定的面積。那么,到底用多大的方塊作為標準呢?這個標準,不是上海人,不是北京人定的,也不是哪一個國家定的,而是國際上已經給我們規定好的。這種國際上規定的統一大小的方塊,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請同學們看教科書第119頁的下面。[板書:平方厘米這平方分米平方米]
(1)認識1平方厘米。
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請同學們用尺量出它的邊長,然后讓學生齊讀第120頁上: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讓學生拿出學具袋中的6c2的長方形,讓他們用1c2的小方塊往上鋪,實際測量指定圖形的大小。
師: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大?(6c2)為什么說是6c2?
生:因為鋪了6個1c2的小方塊。
師:也就是說: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1c2的小方塊,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2)認識1平方分米。
師:如果我們拿1c2的小方塊去測量課桌的桌面有多大,那你們覺得怎樣?[讓學生說出很麻煩,費時間等]
生甲:太麻煩。
生乙:太浪費時間。
師:怎么辦呢?
學生立即拿出1d2的正方形,告訴老師,可用這個鋪。
出示1d2的小方塊,讓學生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幾分米。
再讀結語。
接著讓學生用1d2的正方形實際測量課桌面的大小。[在學生數桌面上擺了多少個1d2的正方形時,注意引導用每排的個數乘以排數]
(3)認識1平方米。
師:如果想測量我們教室的地面有多大,給你們這三種方塊[指1c2,1d2,12三個單位的實際大小的方塊]作為標準去量,你選擇哪一種?為什么?
生:用那個最大的去量,因為地面比較大,用那個節省時間。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教科書第121頁第2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拎出其中的3個作為參照,即1c2與學生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差不多;1d2與老師的手掌面差不多;12與家里的大方桌桌面差不多。
師:下面,我們再聽聽錄音機里的彬彬和小青讓我們干什么。
錄音內容:
彬彬:小青。
小青:哎。
彬彬:咱們出幾道題考考同學們好嗎?
小青:好哇,不過怎么考法呢?
彬彬:是呀,怎么考法呢?哎,有了,每道題你說一遍,我說一遍,說完以后,請同學們選擇一個適當的面積單位。選哪個,就拿出相應的正方形。[如果選擇平方米,就指一指黑板上出示的12的正方形]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了。
邊長是1c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 )。
我家大方桌的桌面約是1( )。
課本的封面約是2( )。
亮亮大拇指的指甲面約是1( )。
我家房間的地面約是14( )。
老師的手掌面約是1( )。
(四)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面積和常用的三個面積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的實際大小,學會了用面積單位實際測量指定的面積,并且知道了要根據所要測量的面積的大小選擇相應的面積單位。如果我們想測量我們的祖國有多大,用平方米作單位,那又太小了,因為我們的祖國很大,必須用比平方米大的面積單位。那么,比平方米大的面積單位是什么呢?今后我們還要繼續學習。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學準備:投影儀、本班學生座位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初步感知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能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嗎?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來描述。讓學生先說說
2、我們全班有48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3、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學例1(出示本班學生座位圖)
(1)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自己的位置嗎?
學生對照座位圖初步感知,說出自己的位置。個別匯報,集體訂正。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較(2,3)與(3,2)的不同。
{在比較中發現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對的更深了解。}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電影院里的座位、地球儀上的經緯度、我國古代圍棋等。)
{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當堂測評
教師課件出示,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評比糾錯。
{做到兵強兵、兵練兵。}
四、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還有什么不懂的?
{讓學生說出,了解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7
第一單元:分數乘法
第一課時:分數乘以整數
教學內容:第1~2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1-7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整數乘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9個11是多少?8個6是多少?
(3)計算:
123333??????666101010
計算333??時向學生提問:這道題的什么特點?計算時把什么做分子?使學生看到三個加101010
數都相同,計算時3個3連加的結果做分子,分母不變。
2.引出課題。
分數加法是否也有簡便算法?今天我們學習分數乘法。(板書課題:分數乘整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出示例1,指名讀題。
(1)分析演示:師:每人吃2塊蛋糕,每人吃的夠一塊嗎?(不夠一塊)接著出示如課本的三個扇形圖。9
222問:一個人吃了塊,三個人吃了幾個塊?使學生從圖中看到三個人吃了3個塊。讓學生999
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3個人一共吃了多少塊?(教師在3個扇形下面畫出大括號并標出?塊)2222?2?262訂正時教師板書:++===(塊),(教師將3個雙層扇形圖片拼成一個一塊999939
2蛋糕的圖片)3
(2)觀察引導:
這道題3個加數有什么特點?使學生看到3個加數的分數相同。教師問:求三個相同分數
22的和怎樣列式比較簡便呢?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師板書:?3。再啟發學生說出?3表99
2示求3個相加的和。9
2(3)比較?3和12×5兩種算式異同:9
提示:從兩算式表示的意義和兩算式的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展開討論)。
通過討論使學生得出:
相同點: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2不同點:?3是分數乘整數,12×5是整數乘整數。9
(4)概括總結:
教師明確: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兩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說出都是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2.教學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1)推導算理:
由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導入。22222問:?3表示什么意義?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求3個的和。板書:++。學生計算,99999
教師板書:2?2?22?362??。提示:分子中3個2連加簡便寫法怎么寫?學生答后板書:9993(塊)教師說明:計算過程中間的加法算式部分是為了說明算理,計算時省略不寫。(邊說邊加虛線)
(2)引導觀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與算式?3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互相討論)99
觀察結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與整數3相乘,分母沒有變。99
(3)概括總結:
2請根據觀察結果總結?3的計算方法。(互相討論)9
22匯報結果:(多找幾名學生匯報)使學生得出?3是用分數的分子2與整數3下乘的積99
作分子,分母不變。
2根據?3的計算過程,明確指出: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后再乘。約分進約得9
2的數要與原數上下對齊。然后讓學生將?3按簡便方法計算。9
(啟發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總結、歸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反饋練習:
(1)看圖寫算式: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訂正時讓學生說出乘法中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個13是多少?5個是多少?1010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3)計算:
25?4?81512
先讓學生講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然后教師提示:乘的時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若乘得的結果是假分數的要化成帶分數。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四)作業。
練習一5、6題。
第二課時:一個數乘以分數
教學內容:課本第4-6頁,例2,例3及“做一做”,練習二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
(2)學會分數乘分數的簡便計算。
(3)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3?5?1?21087
1.計算下列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2.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二、新課。
引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人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板書課題:一個數乘以分數)1.理解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3(1)第一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5
3指名列式,板書:?35
333問:?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怎樣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為:?。252
3133131說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書: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書:?,問:?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求的。535353
2.引導學生小結。
①.指出三個算式都是分數乘法,比較三個算式的'不同點: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數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法的意義有沒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齊讀課本的結語。
練習:
.課本的做一做1、2題。
.說一說下列算式的意義。533?8?754
3.理解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個問題)。
問:你根據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據“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列出式子:?。25
問:如果我們用一個長方形表示1公頃,那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例3的圖(1)11問:公頃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頃怎樣表示?2
出示例3圖(2)
要求學生觀察圖(2),問:在圖中
111?11?引導得出:??252?51011的對于1公頃來說,是1公頃的幾分之幾?25
觀察這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出示例3的第二個問題。
學生列式,教師再出示例3圖(3)11131問:已經求公頃的是公頃,那么公頃的應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多少公頃?252?525
131?33?板書:??公頃)252?510
(2)引導學生小結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觀察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計算方法?
教師歸納,再看書上結語。
再說明,為了計算的簡便,也可以先約分,再乘。323?22?例:??535?35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運算定律,靈活、準確、合理地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運算定律,準確、合理地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復習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復習乘法的簡便運算定律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三第1題: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算式特點,正確運用定律進行計算)。
2、練習三第三題:分數混合運算(提醒學生注意運算順序,如果可以應用韻律進行計算的題目也可以選擇用簡便方法計算,如: - × = ×(1- ); ×(5- )既可以按運算順序先算小括號里面的,也可以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
3、練習三第2題:一朵花要用 張紙,一個同學做了9朵,列式 ×9,另一個同學做了11朵,列式 ×11,他們一共做了 ×9+ ×11(朵),學生還可能這樣列式: ×(9+11),引導學生發現,這種列式實際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兩種形式。
4、練習三第8題:改錯題,這兩道題主要都是運算順序錯誤,學生在糾錯的同時也鞏固了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
5、練習三第6題:要求學生觀察題目,能用簡便算法的要用簡便算法。
6、練習三第4、5、9題:先讓學生分析題意,再列式計算。計算中提醒學生注意運用定律使計算簡便。
三、布置作業
完成相關的練習冊。個人修改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9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六年級人教版這一冊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本技能,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也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位置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并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通過對曲線圖形——圓的特征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統計圖。在前面學習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學會看懂扇形統計圖,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乘法和除法、百分數、圓、統計等知識,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進一步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二、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圓規畫圓;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
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
四、教學難點:分數乘法和除法、雞兔同籠問題。
五、課時安排:
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1、位置(2課時)
2、分數乘法(12課時)
3、分數除法(13課時)
4、圓(8課時)
5、百分數(15課時)
6、統計(2課時)
7、數學廣角(2課時)
8、總復習(4課時)
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單元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單元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1、位置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一、導入
1、我們全班有53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
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1)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這樣的
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嗎?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
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
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
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
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連成圖形,同桌核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3、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
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
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
練習一第1、2、5、7、8題。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分數乘法
單元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掌握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乘法同樣適用。
3、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會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
4、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單元重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單元難點:
1、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去解答這類應用題。
2、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推導。
1、分數乘法
(1)分數乘整數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分數加法及分數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對分
數連加算式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復習題。
(1)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么?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0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認識生活中的折扣現象,理解折扣的含義。
2、能把折扣問題轉化成百分數問題,并能準確、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折扣問題。
3.在探索解決“折扣”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獲得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折扣的意義,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運用,能正確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折扣問題。
【教學難點】能應用“折扣”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1)、孩子們!五一和國慶期間,商家為了招攬顧客,經常采用一些促銷的手段,你見過哪些促銷手段?(降價,打折、買幾送幾、送貨上門等)
(2)、有些同學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課件) 你認為打折之后去購買商品,是比原來便宜了還是貴了?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打折有關的數學問題——折扣。(板書課題)
2、明確目標
師:對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學習目標:(1)、知意義 。(2)、會運用
剛才有同學提到他的理解,那是這樣嗎?在這節課中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好,讓我們進行今天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理解折扣的意義
1、任務呈現:請大家自學書97頁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問題,有困難的組內互相幫助。
(1)什么是打折?
(2)幾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學習
學生自學后完成,如遇到困難可以組內互相幫助。
3、展示交流
(1)明確”打折”的含義
打折就是商店降價出售,幾折就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十。
(2)明確“九折”“八五折”的含義
九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現價是原價的十分之八點五,百分之八十五,誰是誰的85%呢?誰能說一說八五折的具體含義?
(3)及時鞏固
也就是說,折扣都可以轉化成百分數,是這樣的嗎?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將下面的折扣改寫成百分數。你能說說這些折扣的意思嗎?(課件出示圖)用誰是誰的百分之幾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結
同學們,我們說了這么多折扣的意思,幾折就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如八五折:現價是原價的85%(或十分之八點五)
剛才我們了解了這么多的折扣知識,下面看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折扣知識幫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任務二:用折扣解決問題(例題4(1))
1、出示例4的第(1)題:
爸爸給小雨買了一輛自行車,原價180元,現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買這輛車用了多少錢?
小結:孩子們,你們聽明白了嗎?他是把折扣問題轉化成百分數問題解決的。看來呀,關于折扣的問題我們只要把它轉化成百分數問題就能順利解決了。看來這道題沒有難倒大家,好,來道難點的。
2、任務呈現
幻燈出示例4的第(2)題:
爸爸買了一個隨身聽,原價160元,現在只花了九折的錢,比原價便宜了多少錢?
2、自主學習
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們是說打九折銷售,在國外有些國家就說成降價10%。說法是不一樣但意思一樣嗎?六折就是便宜了幾折,八五折呢?
4、比較上兩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剛才這兩道題,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都已知了原價的折扣,求現價和便宜了多少錢,在解答方法上我們都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折扣問題的應用題其實就是百分數應用題,解答時可以按照百分數應用題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學們!通過這幾次的購物經歷,老師發現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義,其實關于折扣還有很多的小奧秘。如果商場打折你最想讓他打幾折呢?也就是折扣數越小越好,剛才有同學提到0折,其實0折并不是不花錢,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網查一查。
看這道題,同一款米奇書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會到哪個店去買?
那如果老師告訴你這個書包的原價,你還會這樣選擇嗎?A店原價95元,B店原價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個店去買?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筆來開始計算了。
小結:同學們靈活運用折扣知識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真不錯。看來我們在購物時,不能僅看折扣,還要看這件商品原價,當然我們還要注意這件商品的質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銷手段所蒙騙,做一個理智地消費者。
好,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呢?我們檢測一下吧?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現價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銷售,就是便宜了原價的( )%
四、解決問題
一個書包原價100元,現在商店打八八折銷售,買這個書包現在要花多少錢?便宜了多少錢?
2、結果反饋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出示答案,訂正。
3、反思小結
折扣是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一個例子,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非常廣泛,這些知識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個有心人!可不要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打了“折扣”哦!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數量關系。
2、會用線段圖分析分數乘法一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3、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經歷“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分析過程。
教學難點: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小黑板、多媒體
教具準備:主題圖、小組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應控制人口增長并需要保護好耕地。據統計,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2/5.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誰愿意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積極舉手發言)
師:這是用分數乘法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進行有關的知識的學習,揭示并板書課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①、從題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決的問題又是什么?
②、要解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就要分析其中的條件和問題,怎樣分析呢?(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
師出示課本的`線段圖。
③、你會表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嗎?(生動手畫圖指名板演)
④、給大家說說你是怎樣表示的?
⑤、從線段圖中你還知道什么?(師出示)“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指多名說)
(師出示)“求2500的2/5是多少?“ ⑥、你們會算嗎?動手試試。(指名板演): 2500x2/5=1000(平方米)
為什么要這樣算?還有其它方法嗎?(預設:2500÷5×2)
⑦、通過計算知道了20xx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1000平方米,你知道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結合計算結果,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進行國情教育。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一頭鯨長28米,一個人的身高是鯨體長的2/35 。這個人的身高多少米?
①、找出單位“1”,誰能解決,動手試試
②、列式解決,講評。
2、練習四第2題:讓學生先找出題目中隱藏的單位“1”——全世界的丹頂鶴數20xx只。
3、練習四第3題:讓學生先找到單位“1”,再獨立列式解答。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這節課你們一定有不少的收獲吧,誰能說說?
板書設計:
求2500的2/5是多少?2500x2/5=1000(平方米)
教學反思:
本堂課是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教學中,我能緊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并事先復習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題,為解決與此相似的應用題做好準備。由于本節課是分數應用題學習的初始,因而教學中,我除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題意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分數應用題的方法,特別是在如何找單位“1”這個關鍵點上,更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2
【教學內容】:
新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0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明確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理解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了解常見稅種。
2、能運用百分數的知識正確地計算應納稅額。
過程與方法
3、經歷計算應納稅額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應用價值。
5、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納稅”“稅率”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并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
教學難點:理解稅率的含義,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課件出示祖國蓬勃發展的圖片,學生觀看欣賞。
師:建設的錢從哪里來?
生:稅收。
關于稅收你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稅收的知識。
二、自主交流,了解納稅的有關知識
你聽說過納稅嗎?關于納稅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自主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有序的展示以下內容: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和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因此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三、結合實際,理解“稅率”的含義,探索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的計算方法。
1、出示納稅信息
③長沙卷煙廠今年2月銷售額3000萬元,應繳納消費稅1200萬元。
先請學生猜猜,可能會繳納多少稅款?再出示繳納的稅款,請學生計算是按什么比例來繳稅的。解釋概念,這里的40%就是稅率。請學生說一說40%表示什么?進一步理解稅率的含義,緊接著出示稅率的定義,學生齊讀。指出各種收入和應納稅款,小組討論: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這三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
匯報交流:(板書)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100%
應納稅額=各種收入×稅率
各種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2、說說下面信息中的稅率各是多少?稅率表示什么?
①海口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銷售額是40萬元,按銷售額的5%繳納增值稅2萬元。
②海南賓館20xx年上半年營業額是800萬元,按營業額的4%向國家繳納營業稅32萬元。
四、解決問題
1、出示例3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①讀題,說說“營業額30萬元”是指什么,“營業額的5%”是什么意思?營業稅指什么?這里的營業額30萬元“是指收入,5%就是指(稅率:應繳納營業稅款占營業額的百分比)。營業稅指應納稅額。
②怎樣計算應納稅額?
學生獨立完成。
③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系成立:
營業額×稅率=營業稅。
2、把表格填完整
學生試做,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集體糾正。
重在方法和計算的指導。
3、稍復雜問題的解決,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①學生讀題,
②分析思考:這里的3%是是所有收入的3%嗎?從哪里,從哪里可以知道呢?3%的單位“1”是誰呢?
③學生獨立解答
④匯報交流,集體糾正。
4、變式練習
將3的問題改成,她稅后收入是多少?
學生思考:求“稅后收入”是求什么呢?
怎樣算呢?學生獨立試做,指名回答。
集體糾正。
5、依然是問題3的變式練習
李阿姨今年二月份的工資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60元。她今年二月份的工資是多少元?
學生讀題
這道題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匯報答案,課件展示。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課后調查:問一問爸爸、媽媽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了解我國對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規定。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單元百分數的教學包括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等相關知識,要求懂得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理解分數、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應用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掌握百分數的實際應用。百分數作為一種特殊的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是非常廣泛的。理解折扣、成數、稅率、利率是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同時理解這些實際應用的具體意義。這一單元的教學充分反映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體會在生活中怎樣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初步形成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社會參與意識,建立小主人翁意識,形成學習我自主,實踐我自主,能力我自主的學習態度。
理解和掌握折扣、成數、稅率、利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實踐中去探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尤為重要,需要在教學中設計多種現實生活的實踐活動情境(如商場購物、農業收成、銀行存儲等),通過設置社會實踐活動去幫助學生在情境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折扣、成數、稅率、利率各自的意義,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了解折扣、成數的意義,會解答折扣相關的問題,理解稅率和利率的相關概念(應納稅額、稅率、本金、利息、利率等)及相關公式(增值稅=營業額中應納稅的部分×稅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利用遷移、比較、推理的方法,進一步鞏固涉及百分數的相關數量關系。
教材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參與,實踐操作,借助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懂得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獲得相關知識的解答,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獲得學習數學的能力,樹立知識源于實踐,實踐獲得真知的觀念。
教學目標
1、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了解百分數的意義,理解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的意義,運用正確的方法解答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的相關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公式:增值稅=營業額中應納稅的部分×稅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公式求得相關數據。
2、在理解折扣、成數、稅率、利率意義的基礎上,能夠利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中體會實踐中獲取知識的快樂。
3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已經對百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它是在學習分數、小數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本單元是對百分數的進一步學習,向學生滲透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運用,使知識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延伸。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些方法,體會在實踐中運用數學思想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綜合運用數學的能力。
4、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分析在實踐中得到新知的方法,感受實踐中靈活運用、操作、分析、交流獲得知識的數學體驗,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思想。
5、在初步了解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6、通過公式的有效變通,樹立學生學習中靈活運用,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的理念。
7、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際過程中的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重點】
理解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的意義。
【難點】
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1、利用教材中設置的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發現數學知識及運用轉移的思維方式來進一步了解百分數在實踐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百分數的應用是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教學中運用商店買賣的折扣、農業收成的成數、納稅的稅率、銀行存儲的利息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教材中多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使抽象的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具體的轉化,從中進一步理解百分數在實踐中的拓展延伸。
2、利用典型的實踐活動,置身情境,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常見問題。
在學生原有對百分數認識、意義掌握的基礎上,理解百分數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進一步靈活運用公式:增值稅=營業額中應納稅的部分×稅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要求得到的數據,體會合作探究對理解數學、發現身邊數學的作用。
3、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的能力。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前布置給學生相關的調查任務,進行折扣、成數、稅率和利率知識的調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交流匯報調查結果,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意識、動手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去親自實踐,體驗儲蓄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能正確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解題步驟和方法。
(3)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剛剛學習了正反比例的意義,首先我們通過一組練習來復習一下。
2、課件出示習題。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3、揭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
二、探究體驗,獲取新知。
(一)、教學例5.
師:我們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問題?(課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題意。
師: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指名學生匯報)
2、組織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解決問題。
師:你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嗎?試一試。
①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②指名學生匯報解題方法,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師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3、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問題。
師: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怎樣用比例的知識解答呢?請同學們先思考和討論以下問題。(課件出示)
要求:先獨立思考后,再小組內交流討論。
①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哪個量是一定的?
③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依據什么判斷的?
④根據這個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2)學生交流討論后,指名學生匯報,并引導學生概括出等量關系式。
(3)學生嘗試用正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師:你能完整的把這道題用比例知識解答嗎?
學生嘗試用比例知識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知道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4)指名學生板演過程,集體交流訂正。教師提醒學生要檢驗。
(5)師:你認為在解題過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給大家呢?(指名學生回答)
4.小結。
思考以下問題:
用比例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找到不變的量,只要兩個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關系解答。
5.習題鞏固
我會分析:(課件出示)
學生獨立審題并解答。集體訂正。
(二)教學例6.
1.課件出示例6.
師:你能根據剛才總結的經驗試著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2.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哪個量是一定的?
(3)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
(4)根據比例關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學生思考后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并指名板演。
3.集體評講。
4小結。
思考:
1.你認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他生補充,課件出示總結。
2.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有哪些?
(1)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2)師生總結。(課件展示)
①找(找相關聯的量)
②判(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驗(檢驗計算結果)
三、習題鞏固。
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1.運動會上,六年級同學進行大型體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χ行?
2.小蘭身高1.5米,她的影長是2.4米,如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得一棵樹的影長為4米,這棵樹高χ米。
3.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0頁,30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多讀5頁,χ天可以讀完。
(學生先獨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講解列式的依據。)
拓展練習:
修一條路,計劃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實際5天修了300米,照這樣計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務?
(學生先獨立解答,師巡視指導,找不同做法的同學回答,他生訂正)
四、作業
教材63頁練習十一4、5、7、8題。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指名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他生補充。
板書
用比例解決問題
例5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 例6 解:設原來5天的用電量
費是x元。 現在可以用x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x=100×5÷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水費 答:原來5天的用電量現在
是35元。 可以用20天。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負數的意義。
教學設備:班班通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出示)。
①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后,交流、檢查。
3.聯系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折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教學例2。)
(2)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來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發言板書。
這樣的正、負數能寫完嗎?(板書:… …)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小數、分數等都是正數,也叫正整數、正小數、正分數;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負小數、負分數,統稱負數。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屏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出示)。
哈爾濱: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溫度中有正數也有負數,請把負數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
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 ℃”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為什么?
現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么發現?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或負數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只分為正數和0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對“數”進行重新分類:
(完善板書。)
5.練一練。
讀一讀,填一填。(練習一第1題。)
6.出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能為今天的數學課定一個課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選擇板書課題:認識負數。
7.負數的歷史。
(1)介紹。
其實,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運用負數的國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對正數和負數就有了記載。魏朝數學家劉徽在該書的注文中則更進一步地概括了正、負數的意義:‘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古代用算籌表示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并且規定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由于記錄時換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紀,數學家還創造了在數字上面畫斜杠來表示負數的方法。國外對負數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并且也出現了各種表示負數的形式,直到20世紀初,才形成了現在的形式。但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2)交流。
簡單了解了負數的歷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練習應用
今天,負數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依然有著廣泛的用途。讓我們就一起走進生活,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題。)
通常,我們規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為0米,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記作_____________;吐魯番盆地大約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應記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溫度。(練習一第2題。)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26℃,記作_________℃, 夜間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50℃,記作_____________℃。
3.(出示電梯按鈕圖)小紅的家在五樓,儲藏室在地下一樓。如果她要回家,按哪個按鈕?如果到儲藏室取東西呢?
4.表示時間。(練習一第3題。)
5. “凈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總結延伸
1.學生交流收獲。
2.總結。
簡要、具體地評價學生的收獲,并強調:關于負數,生活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走進負數,還有更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有更多的收獲。
【數學六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六年級教案02-04
數學的六年級教案12-15
六年級數學教案:位置數學02-13
小學六年級教案數學教案01-05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1-12
六年級數學比的教案01-05
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案11-11
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1-02
六年級的數學教案09-29